楚漢文化,在秦漢之際,淮海地區(qū)上承炎黃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秉持本土文化的純厚優(yōu)勢,融合先秦黃河、長江兩大文化體系,在斗爭與發(fā)展中成長、成熟起來,是兩漢文化的先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鮮明的特征,有深刻的內涵,有久遠的影響。
產(chǎn)生背景
中華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它是由多種地域文化融匯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文化。從徐州地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可知,她正是這三種文化交流融匯的結合點,從而成為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一種地域文化的形成,一般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即地理位置、歷史演革以及二者相結合所形成的歷史區(qū)位。
楚文化,因楚國而得名,是形成于周代的一種地域文化。她初成于江漢地區(qū)。楚人放眼天下、勵精圖治的精神,形成了外求諸人而博采眾長,內求于己而獨創(chuàng)一格的視野;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性文化和包容精神。
文化特色
符號文化,既是人類物質文化創(chuàng)造的結晶,又是人類精神文化創(chuàng)造的載體。在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圖形、色彩、紋飾、文字方面。
首先,圖形。圖形在符號文化中源于圖騰崇拜。屈原在《楚辭.天問》中說:“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漢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中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以后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形屢見不鮮。當黃帝打敗蚩尤后,蚩尤部族的一部分歸黃帝。蛇與黃帝部族雷電圖騰融合,由簡化到復雜,龍圖騰產(chǎn)生。從漢朝以后,龍就成為漢族的圖騰符號。楚國崇尚火。因祝融是楚人的祖先,火神后裔。古人認為日是火之精,楚又崇日,傳說日中有三足烏,后逐漸演變成鳳,郭沫若先生認為鳳是火中生的,因而作《鳳凰涅盤》。楚漢文化融合后,“龍鳳”圖形出現(xiàn)。因而“龍鳳”成為漢文化中吉祥圖形,實為徐州地區(qū)楚漢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加之道教文化,就出現(xiàn)先是道教崇尚,后為社會認可的“四神”“四靈”圖形符號,即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楚漢文化符號中圖形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有雕塑、雕刻如陶器、瓦當、漢畫像石、玉器,有繪畫如帛畫、漆畫,有鑄造如各種青銅器等。
其次,色彩。色彩是符號文化的表現(xiàn)載體。從長沙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的數(shù)以千計的漆器中基本色彩是朱、白、絳、金黃、青等色。楚人尚火,朱紅色為主要色彩。從徐州漢墓出土漆器多為朱、絳、青三色。尤其是朱、青兩色又代表“南”和“東”兩個方位,再到“龍”“鳳”兩圖形都體現(xiàn)了楚漢文化,這決不是巧合。
再次,紋飾。在器物上裝飾花紋的總稱,也稱紋樣,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一般分為單獨紋樣、隅飾紋樣(即角隅紋樣)、邊飾紋樣、散點紋樣、連續(xù)紋樣(包括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等。紋飾的主要形式有鳳鳥紋、龍紋、云紋、幾何紋、花瓣紋、菱形紋、變形龍鳳紋、獸面紋、蟠螭紋等等。楚漢符號文化中紋飾體現(xiàn)的器物主要有青銅器。如酒器“尊”、“觚”、“方彝”、“罍”等;兵器“戈”、“鉞”、“劍”;食器“鼎”、“豆”、“盂”;樂器“鐘”;還有其他生活用具如:銅鏡、帶勾等,尤其是銅鏡。楚銅礦豐富冶銅、鑄銅業(yè)非常發(fā)達,青銅器制造非常精美。特別是銅鏡,僅長沙楚墓中出土銅鏡達500余塊,楚漢文化融合后鑄銅業(yè)向徐州轉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徐州地區(qū)漢墓出土銅鏡已近一千塊。主要是兩漢時期。楚漢銅鏡其紋飾有驚人的相似,主要是蟠螭紋、蟠虺紋、草葉紋、連弧紋、夔鳳紋、四神紋、禽獸紋。漆器,如生活用具幾、案、盒。葬器,棺槨。樂器有琴、瑟等。紋飾多為龍鳳紋、云紋、幾何紋、變形鳳紋等。
歷史遺跡
戲馬臺
戲馬臺位于徐州市中心區(qū)戶部山崗上,是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現(xiàn)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 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構筑叢臺,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故名戲馬臺。歷史上它與蘇州園林、南京六朝石刻并列為江蘇三寶。歷史上各個朝代在戲馬臺場地上營建了不少建筑物,諸如臺頭、三義廟、名宦詞、聚奎書院、聳翠山房和碑亭等。隨著歲月的流逝,時移世變,昔日的建筑物已湮沒殆盡。現(xiàn)經(jīng)整修,戲馬臺以巍巍壯觀,重光溢彩的面貌,迎接海內外游客。
如今戲馬古臺結構嚴謹,布局勻稱,錯落有致,沉雄莊重。前區(qū)為兩組宏偉的仿古皇家建筑群,以豐富的資料展示西楚霸王悲壯的一生,包括雄風殿、巨鹿大戰(zhàn)、霸王別姬、鴻門宴、定都彭城等展室。東側高臺基上,置有銅鑄巨鼎一座,上鐫“霸業(yè)雄風”。鼎呈長方形,雙耳四足重6.5噸,高2.25米,長1.91米,寬1.51米。鼎腹鑄有歌頌項羽歷史功績的《 戲馬臺鼎銘》銘文一篇。一道琉璃瓦檐赭墻,連接東面兩處古樸典雅的四合院。東院稱“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風殿和東西配殿組成。殿前立有西楚矚王項羽的石雕像,高2.85 米,頂盔貫甲,足踏 巖石,迎風雨立。雄風殿為“楚室生春”院正殿,殿前卷棚抱廈 的兩根蟠龍柱,系珍貴文物,是戲馬臺建筑群中留存的古老構件之一,雕工粗獷,造型生動。雄風殿后壁上嵌有一組“西楚春秋”壁畫,長14米,高1.3米,再現(xiàn)了項羽英勇悲壯的一生。西院稱“秋風戲馬”院。戲馬堂是該院的主殿,堂周環(huán)以回廊,24根丹柱繞堂排立,四壁為雕花窗欞。堂中屏風為“秋風戲 馬”圖;反映當年項羽在虞姬陪侍下,觀看士卒馳馬操練的場景。東配殿的壁畫,由144 塊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磚坯雕刻燒制而成,長9米,高2米。項莊舞劍畫面,描述了當年鴻門宴的緊張氣氛。西配殿為一大型壁畫,勾勒了兵敗垓下后霸王訣別愛姬的離愁場景。
后區(qū)依山就勢,設計為百米長廊,長廊以古來詠臺詩詞,當今書法大家筆跡勒石鑲壁,既能陶冶游人性情,又使人在游覽中受到教益。景區(qū)內遍植名木異卉,更有霸業(yè)雄風鼎、重九臺、烏雅槽、系馬樁、項王武庫、人杰鬼雄石等諸景點綴其間,使戲馬臺景區(qū)疏密有致,蔚為大觀。開放以來登臺攬勝的游客絡繹不絕,它已成為國內項羽遺蹤旅游網(wǎng)絡上的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也是楚漢文化中杰出的代表。
龜山漢墓
龜山漢墓位于中國江蘇徐州市九里山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境內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龜山漢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為兩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墓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由人工開鑿而成。漢墓分為南北二個甬道,長度分別為56米,二甬道長度差僅為11.90厘米,二甬道之間的距離19米,共有15個墓室,墓道和墓室總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
南甬道整整56米長的甬道,精度居然達到了1/16000。南北二條的甬道平行向里開鑿,二甬道距中軸線的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1/10000。二甬道的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通道地平面內高外低,內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F(xiàn)在還不知道當時是如何打出精度這么高的甬通,也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南甬道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甬道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由人工開鑿而成。墓室十五間,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總面積達700余平方米,容積達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龜山漢墓是徐州已發(fā)掘的十幾座漢代王侯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建筑最為精美的一座。漢墓工程規(guī)模巨大,設計精美巧妙,技術含量非常高,有些方面甚至就連現(xiàn)代科學也無法做到。整個漢墓雕鑿細致入微,氣勢雄偉,既有著漢王朝的雄渾厚重,又有著楚文化的浪漫恣肆,是漢朝工匠們智慧與心血的結晶,也是楚漢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