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是浙江省的傳統(tǒng)戲劇。
婺劇又稱金華戲,為浙江省的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金華及周邊地區(qū),婺劇得名于金華的古稱婺州,代表性劇目有《孫臏與龐涓》、《黃金印》、《三請梨花》、《西施淚》等。著名演員有徐汝英、周越先、鄭蘭香、徐鳳仙等。婺劇的表演夸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
2008年婺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婺劇簡介
明清以來,金華一帶是鹽、絲入贛和漆、瓷入浙的商業(yè)貿(mào)易地區(qū),加之物產(chǎn)豐饒,故歷來是各種戲曲爭勝斗奇之地。明中葉流行的義烏腔形成于金華府(治今浙江金華)屬義烏縣。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亂彈腔,清中葉的徽戲,均曾在金華流行。
婺劇分類
高腔
高腔有侯陽、西吳、西安、松陽之分。侯陽高腔流行于東陽、義烏一帶,有人認為可能是義烏腔的派生,擅演武戲。西吳高腔因在金華北鄉(xiāng)的西吳村開設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較西安高腔委婉、質樸,且多滾唱,與徽池雅調有淵源關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帶,衢州古稱“西安”,故名。相傳與弋陽腔有密切關系,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西平腔的遺響。其曲調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盡的特點。以上三種,均一人啟唱,眾人幫腔,鑼鼓助節(jié),音調隨心入腔。
多數(shù)高腔的特點是鑼鼓助節(jié),不管托弦,一人啟齒,眾人相和,聲調高亢激越。而西吳高腔及松陽高腔卻有樂隊伴奏,是我國各種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劇目有規(guī)定的“套式”。初用長短句詞格。劇目豐富,如《槐蔭記》、《合珠記》、《白兔記》等。
昆曲
昆曲,俗稱“草昆”、“金昆”,是昆腔流傳在金華一帶的支派。因長期流動演出于農(nóng)村的草臺和廟會,以農(nóng)民為主要觀眾對象,故語言較通俗,追求情節(jié)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聲格腔,以演武戲、做工戲、大戲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視為婺劇諸聲腔中的正宗。實際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縣一帶)、金華的一個支流,在語言、曲調上均結合當?shù)亓晳T予以簡化或改變,故稱“草昆”。現(xiàn)其劇目已較少演出,部分曲調則為亂彈聲腔所吸收,如亂彈曲調中含有[昆頭][小桃紅][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斷。
亂彈
亂彈,因專工亂彈的“亂彈班”多出自浦江縣,故又稱“浦江亂彈”。以二凡、三五七、蘆花為主要唱調。其流行地區(qū)除金華、衢州、嚴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廬一帶演出。二凡具北方戲曲唱腔的特點,有人認為源出于西秦腔,也有人認為源于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調。三五七具有南方戲曲唱腔的特點,屬早期吹腔。有人認為其形成與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諸腔有關。蘆花則源于吹腔一類,系徽戲遺響。
據(jù)《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亂彈在婺劇中,指唱“三五七”“蘆花調”“二凡”“拔子”四個聲腔!叭迤摺薄疤J花調”由安徽“石碑腔”演變而來,用笛主奏,曲調華麗、流暢、舒展,唱調字少腔多,后發(fā)展為字多腔少的“疊板”。“二凡”是秦腔傳到南方后演變而成的聲腔,在婺劇中又發(fā)展為“尺字”“小工”“正宮”“凡字”四種不同屬性的曲調,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緊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別具有激昴、高亢、悲壯、沉郁等感情特點!鞍巫印币灿小暗拱濉薄盎佚垺薄霸濉钡劝迨。按定調性質,一般“二凡”與“三五七”相聯(lián),“蘆花”與“拔子”相聯(lián)。劇目較多,如《蘆花絮》《桂芝寫狀》《雪里梅》《珍珠衫》等。
徽戲
徽戲,自皖南傳入。清末以來,大量皖人遷往金華一帶,多數(shù)經(jīng)商,徽戲隨商路流入,金華、衢州兩府本地徽班達三十余個,僅1918年前后開設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個。婺劇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蘆花、吹腔等老徽調為主。唱西皮、二黃,表演粗獷、潑賴、樸實、健康,劇目有《二進宮》《法門寺》《青龍會》等。其中《火燒子都》《水擒龐德》等的表演風格,在今皮黃劇中較少見。
灘簧
灘簧,相傳源出蘇州灘簧。乾隆、嘉慶年間(1936-1820),金華已有曲藝灘簧坐唱班。有人認為,灘簧系由往來于衢州、蘭江的花船船娘賣藝帶入,先有業(yè)余坐唱班,后由婺劇藝人衍為戲曲,成為婺劇聲腔之一。有“浦江灘簧”、“蘭溪灘簧”、“東陽灘簧”之分。劇目有《僧尼會》《斷橋》《牡丹對課》等。解放后整理的傳統(tǒng)劇目《僧尼會》《斷橋》在劇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創(chuàng)造。
時調
時調,是明清以來時尚民間小戲的統(tǒng)稱。有來自明清俗曲,有的屬南羅,有的為油灘,有的源于地方小調。由當?shù)孛窀琛⒏栉柩葑兌,是一種演唱農(nóng)村生活小戲的聲腔,劇目有《走廣東》《賣棉紗》《王婆罵雞》等。
以上六種聲腔,在婺劇中不是一戲混用,而是各個聲腔都有一批專長劇目。最初,高腔、昆腔、亂彈等獨立成班,后發(fā)展為合班,并有不同的組合。高、昆、亂兼唱的戲班,俗稱“三合班”。以后,徽戲傳入金華一帶,有的三合班棄高腔而兼唱徽戲,有的徽班卻兼唱亂彈。之后,又吸收了灘簧和時調。
劇種詳解
婺劇的傳統(tǒng)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xiàn)代戲《桃子風波》等。
表演特色
婺劇的表演夸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臺”。由于過去服裝原無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tài),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
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凈)、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員有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錫貴、王金龍、葉阿茍、鄭蘭香、葛素云、吳光煜等。
演出場合
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婺劇班社達四十余班。1935年后,婺劇始有女演員,曾先后辦了民生、文化、民樂、小文化等女子科班(徽班),各“三合班”、“亂彈班”也都通過隨團收徒等方式,培養(yǎng)了不少出色女演員。
早期婺劇班社主要在四鄉(xiāng)集市、廟會(統(tǒng)稱趕會場)演出,30年代初,才開始進城,以金華城隍廟、西華寺等為演出場地,后逐漸經(jīng)常在長樂、北山、金城、群眾等戲院演出。在農(nóng)村,早期的業(yè)余班社,有的稱為“太子班”(主要由村鎮(zhèn)的“有閑階層”組成)。這些組織初期以坐唱自娛為主,每逢迎神賽會,則敲鑼打鼓沿街挨村游動演唱,后來始發(fā)展為化裝上臺演出。
婺劇人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金華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員如小花面阿堯、筱蘭英,花旦樟樹奶等死于戰(zhàn)亂,婺劇班社星散,這一劇種幾乎一蹶不振。建國后,在有關部門支持下,組成婺劇改進會(后改為金華地區(qū)戲曲聯(lián)合會),并于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劇實驗劇團,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劇團聯(lián)合招收了二百多名學員,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劇實驗劇團基礎上成立了浙江婺劇團,并對婺劇的傳統(tǒng)藝術進行較系統(tǒng)的挖掘記錄和繼承改革工作。至80年代初,婺劇共有劇團十二個,其中原為徽班的七個,三合班的二個,兩合半班的一個,亂彈班的二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浙江省婺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chǎn)日獎。
婺劇班
婺劇班社按其所唱聲腔的類別,有三合班、兩合半、亂彈班和徽班等組織形式。三合班,必須能演唱高腔、昆腔、亂彈各18本。唱西安高腔的稱衢州三合,常以“文錦”二字作班名;唱西吳高腔的稱金華三合,常以“品玉”作班名;唱侯陽高腔的稱東陽三合,常以“紫云”作班名。兩合半,由三合班演變而來。因除演唱昆腔、亂彈外,無高腔,而代之以徽戲,人們認為徽戲不及高腔古老,而且18本才算一合,它只會演 7本徽戲,故算半合,稱為兩合半班。亂彈班,又叫浦江班,要能演36本亂彈“本工戲”才能稱班。其中部分曲調為贛劇吸收,被稱為“浙調”和“浦江調”;瞻,又叫金華班,必須能演72本徽戲,并兼演灘簧、時調等小戲。現(xiàn)有12個婺劇團,其中原為徽班底子的7個,亂彈班 2個,三合班2個,兩合半班1個!拔靼病焙汀拔鲄恰钡膬煞N高腔,已絕響多年。1950年請回僅存的老藝人江和義,并辦了高腔學員班,才得以恢復。婺劇名演員有周越先、徐汝英、鄭蘭香、徐東福、徐錫貴、王金龍等。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黃金印》、《送米記》、《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以及小戲《斷橋》、《對課》、《米?敲窗》、《出塞》等。
婺劇不僅保留了四平腔、義烏腔等許多古老聲腔的遺音,而且較多地保存了徽戲的傳統(tǒng)劇目和腔調。它的表演格調粗獷,動作強烈,但在細節(jié)處理和人物性格刻畫上,卻又相當工細,善于運用特技和夸張的藝術手段,多在手腕和手指上下功夫,不同于京、昆等劇種而別具一格。
婺劇的起源
婺劇源于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婺劇劇目豐富,傳統(tǒng)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200年前,四大徽班進京,融二黃、西皮、昆、秦諸腔之長,衍變成了京劇;諔蜃陨矸慈找嫠ト酰踔吝B其發(fā)祥地安徽,也因受到京劇倒流的影響而逐漸消失。婺劇則是徽劇早在徽班進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國戲曲舞臺保留徽戲劇目與資料最多、最完整的劇種之一。它擁有800多個大小劇目,3000余首曲牌。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曾這樣贊過婺劇:“京劇的前身是徽劇,京劇要尋找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中去找”。
婺劇在舊社會的摧殘下,藝人流離失所,解放初僅在金華地區(qū)留下少數(shù)班社。解放后,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婺劇獲得新生。1953年,浙江省文化局以民辦公助的形式,成立了金華專區(qū)婺劇實驗團和浙江婺劇實驗劇團,1954年決定興辦浙江省婺劇團。接著,全區(qū)大部分縣相繼成立婺劇團。為使婺劇后繼有人,浙江婺劇團1955年招收鄭蘭香、吳光煜等一大批青年演員,1958年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創(chuàng)辦了浙江戲曲學校婺劇班,該班在全省招演員、樂隊45人,是新中國第一代婺劇中專生,畢業(yè)分配全省各婺劇團。
1957年全省舉辦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戲曲調演。婺劇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充分發(fā)揮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和積極性,一方面對演出傳統(tǒng)劇目進行推陳出新,逐個進行整理,另一方面對傳統(tǒng)藝術進行挖掘搶救,紀錄出版了《婺劇傳統(tǒng)劇目匯編》、《婺劇音樂、徽戲部分》使大部分傳統(tǒng)劇目和唱腔曲牌得以保存。并整理和加工出一批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如《黃金印》、《送米記》、《孫臏與龐涓》、《米欄敲窗》、《父子會》、《馬前潑水》等劇目參加調演。編、導、音、美及演員全面獲獎。
1960年,毛澤東主席在杭州觀看了婺劇優(yōu)秀傳統(tǒng)小戲《牡丹對課》后給予熱情肯定和鼓勵,并接見鄭蘭香等優(yōu)秀青年演員。1962年婺劇首次進京演出《雙陽公主》、《三請梨花》、《米欄敲窗》、《牡丹對課》、《僧尼會》、《斷橋》等劇目,受到首都文藝專家的高度評價。周恩來、朱德、陳毅、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后給予熱情肯定和鼓勵。周恩來三次觀看演出,并邀請部分演員到中南海住所,作長時間的親切談話。著名戲劇家田漢還特地為浙江婺劇團的演出題詩,以資鼓勵。
在十年動亂中,婺劇倍受洗劫。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婺劇又獲新生。文革中砸爛的婺劇團又重新恢復演出。被禁錮多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又重新與廣大觀眾見面。并新創(chuàng)作《西施淚》、《梨花獄》、《鐵靈關》、《白鲞娘》、《討飯國舅》、《商鞅變法》、《血劍》、《吃醋拜相》、《李漁別傳》、《義虎案》。現(xiàn)代戲《心肝寶貝》、《雷鋒啊雷鋒》、《桃子風波》等一大批優(yōu)秀劇目。其中《西施淚》、《梨花獄》分別由長春電影制片廠,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
改革開放后,農(nóng)村形勢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nóng)村業(yè)余婺劇團如雨后春筍。1982年統(tǒng)計,金華地區(qū)就有554個,出現(xiàn)了熱氣騰騰的新景象,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豐富農(nóng)村文化生活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84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將永康縣舟山鄉(xiāng)婺劇團演出的《姐妹緣》(顧錫東編。┡臄z成連環(huán)畫在全國發(fā)行。 1985年,義烏義亭區(qū)婺劇團應北京市政協(xié)、清華大學等單位聯(lián)合邀請,赴首都演出歷史名劇《海瑞罷官》,受到好評。一個農(nóng)村劇團上北京,不僅推動了婺劇的發(fā)展,也為浙江贏得了榮譽。
婺劇臉譜
婺劇臉譜是在“古老彩繪圖騰”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一般講臉譜,總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劇則除此以外,還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連個別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臉譜。這表明婺劇臉譜的古老和豐富。據(jù)婺劇演大花臉的著名老藝人胡志春說:“原先臺上所有演員都戴u2018面殼u2019,u2018面殼u2019就是古老的u2018儺(音挪)面u2019。后來梨園子弟感到演出不便,臉部感情表達不出來,就將面殼的圖樣畫在臉上,因此所有的演員都有臉譜。之后,花旦、作旦、小生、老外等旦堂和白面堂的演員感到臉上涂得七紅八綠不好看,妨礙表演,于是就不化妝或涂一點點紅色。最后只有花面堂和個別其他演員有臉譜。”研究發(fā)現(xiàn),古老婺劇臉譜與京劇及其他劇種的臉譜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圖案化
在臉上畫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通過文字圖形表現(xiàn)的,如《魚藏劍》中專諸的額上寫有“孝”字;《大香
山》中達摩的額上寫有“佛”字。有通過動物圖案表現(xiàn)的,如《玉麒麟》中張順的臉上畫有兩條魚;《萬壽圖》中劉海的臉上畫有一只金蟾;《探五陽》中王英的臉上畫有一只蝴蝶,姚剛的臉上畫有一只蝙蝠,朱武宗的臉上畫了一只黑烏鴉;《悟空借扇》中孫悟空的臉上畫有一只蜜蜂。有通過武器圖像表現(xiàn)的,如《九龍閣》中焦贊的臉上畫有一把利斧;《借云破曹》中典韋的臉上畫有一把戟;《玉麒麟》中李逵的臉上畫有兩把斧頭;《四川圖》中龐統(tǒng)的額上畫有一個八卦圖后有交*的劍和鞘等。有通過風花雪月形象表現(xiàn)的,如《玉麒麟》中李逵的額上畫有旋風;《絲羅帶》中鐵瑞英的臉上畫有梅、蘭、竹、菊;《審烏盆》中包公的額上畫有一鉤彎月等。有通過其他圖案表現(xiàn)的,如《三結義》中張飛的額上畫有一個桃子;《鐵籠山》中姜維的額上畫有一個圓八卦。上述圖案豐富多彩,斑駁陸離;風格粗獷,線條精細;望圖生義,雅俗共賞。
2)性格化
臉譜中的色彩,表現(xiàn)各種人物的性格,能使人們“識忠*、辯善惡”。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色彩
紅色(又名紅臉),表示忠勇。如關羽,“蠶眉鳳眼五綹長,紅光滿面?zhèn)b義腸”,他為人赤膽忠心,恪守信義;又如《火燒子都》的穎考叔、《月龍頭》中的趙匡胤,都是勇帥賢君、英雄人物
黑色(又名黑臉),表示剛直。如包公,鐵面無私,廉潔奉公;又如張飛,“虎頭豹額賽金剛,摧邪扶正豪氣爽
白色(又名白臉),表示詐。如《宇宙鋒》中的趙高,其人“眉頭一皺計萬條,心中暗藏殺人刀”;又如《紅梅閣》中的賈似道,“雙手欲遮日和月,殺人如麻鬼心腸”。
綠色(又名綠臉),表示兇猛。如《打登州》中的單雄信,“英雄結義在瓦崗,除暴安良威名揚”;《水擒龐德》中的龐德,“殘忍兇猛,萬死不辭”。
青色(又名灰臉),表示妖邪。如《大補缸》中的活無常,一張灰臉,陰森可怕。
紫色(又名紫臉),表示智勇。如《江東橋》中的常遇春,此人是“曾書當年梅花陣,梅花陣上顯奇能,頭頂鐵船破此陣,誰人不知常遇春”。
金色(又名金面),表示超塵!痘馃佣肌分械淖佣,最后變成一張金面,表示將離開人世。
陰陽色(又名陰陽面),表示鬼怪。如《大補缸》中的死無常,就是一張半黑半白的陰陽面。再如婺劇《斷橋》中的小青,最早的化妝是一張半青半白的陰陽面,青的這面有條小蛇,說明是蛇精的化身;白的這面涂有粉紅色,表示是入凡的少女。
3)寓意化
盡管婺劇的臉譜光怪陸離,千變?nèi)f化,但它的圖案和線條,都有一定的寓意。如《魚腸劍》中的專諸,黑臉額上寫有孝字,說明他不僅是個俠義之士,而且還是個孝子;《玉麒麟》中的張順,紅面上畫有兩條魚,說明他熟悉水性,可謂“浪里白條”。
《水擒龐德》中,周倉臉似水獺,龐德臉像鯉魚。傳說周倉乃水獺精所變,龐德是鯉魚精化身。周倉的臉譜呈黑色,與水獺同色;龐德的臉譜呈綠色,與鯉魚賴以生息的水和水草一色。故而,鯉魚一定被水獺所吃,龐德也勢必為周倉所擒。
婺劇除了大花臉、二花臉、四花臉、小花臉有臉譜外,其他一些角色也有臉譜。如《鐵籠山》中的姜維由小生扮演,額上畫有圓八卦;《探五陽》中的王英由老生扮演,畫有白蝴蝶;《江東橋》中的康茂才由老外扮演,畫有圓八卦;《祭風臺》中的黃蓋由副末扮演,畫有紅臉;《斷橋》中的小青由武旦扮演,畫有陰陽面;《絲羅帶》中的鐵姑娘由花旦扮演,畫有梅、蘭、竹、菊。
婺劇臉譜常見的勾臉有四種:第一是整臉,如包公、關公、姜太公等;第二種歪臉,如《鄭恩鬧殿》中的鄭恩;第三是象形臉,如《水擒龐德》中周倉臉似水獺,龐德面像鯉魚;第四是會意臉,臉上畫有各種圖案,有的使人一目了然其身份,有的需要慢慢品味其寓意。婺劇小花臉的臉譜,一般屬于會意臉,如貪官畫上元寶臉,大貪官畫有大元寶,小貪官畫有小元寶,或在鼻梁上畫一只寶瓶。有的小花臉心地善良,鼻梁上還描有一塊白豆腐干或白神主牌。
婺劇臉譜,是歷史悠久、極其珍貴的中國戲曲文物。婺劇的振興和發(fā)展,除了從劇目上創(chuàng)新外,不妨從色彩繽紛、古老渾樸的婺劇臉譜中找到古為今用、受當代青年人喜歡的“亮點”和“支點”。
藝術特點
角色行當
婺劇的角色行當,過去稱為“十三頂半網(wǎng)巾”,即四白面:小生、老生(正生)、老外、副末;四花面: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凈)、三花面(丑)、四花面(武凈);五旦堂:花旦、正旦、作旦、老旦、武小旦,此為十三行。外加“三箱”(管砌末,兼演神仙、老虎、狗)兼雜腳,為“半個網(wǎng)巾”。后又增加了三梁旦(衢州一帶稱花旦為“大梁旦”,作旦為“二梁旦”,“三梁旦”意即第三位花旦角色)和小旦(又稱“小包頭”、“拜堂旦”,專演丫頭、宮女等很少開口的角色),共十五行角色。一個班社,過去多為二十八人(尤其是徽班)。計班主(亦稱“領班”,實為老板)一人,“承頭”(即“戲螞蟻”,組班時幫助邀角請人,組班后主要負責接洽演出場地,50年代已取消)一人,樂隊五人,后臺管頭箱(衣箱)一人,盔箱(帽、盔、髯口)一人,三箱(砌末)一人,總務一人,伙頭二人,加一十五行演員,共二十八人。
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方面,由于長期在廣場演出,形成夸張、粗獷、強烈、明快的特點。如武將出場,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來突出人物,與其他劇種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劇種一招一式都講究圓,動作呈連續(xù)變化的曲線,而婺劇卻往往圓中帶直,曲線中出現(xiàn)折線和直線來顯示動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強烈。它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即 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臺”。如《斷橋》是一出文戲,但白素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連串的舞蹈身段,許仙的“吊毛”、“飛跪”、“搶背”、“飛撲虎”等跌撲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于武戲。反之,武戲《水擒龐德》,卻慢招緩式,在樂曲中開打,以舞蹈動作取勝。
過去婺劇無水袖,因而手腕和手指功夫十分突出。旦角的開門、整裝、整容等動作,無不注重手指的顫動功夫;凈、生等角色的各種云手動作,也十分注重轉腕,翻掌加上亮相時常曲腿亮靴底,與儺舞和佛教舞蹈頗有接近處。此外,角色上場時兩肘(下臂)平曲,大拇指翹起,其他四指并攏,“起霸”時盡用身子旋轉動作,揚鞭催馬時鞭梢總是向上等,又與傀儡戲的動作相似。同時,婺劇中還保存了許多特技表演,如《火燒子都》中通過筋斗帶彩的三變臉,《滾燈》中的頂燈,《大補缸》中的翻梁和七十二吊,《肉龍頭》中的紅拳、舞叉,《僧尼會》中的耍佛珠,《水擒龐德》中的“倒插順風旗”,《三打王英》中的“倒喝水”,《相梁刺梁》中的“飛僵尸”等。
人物塑造上,有些劇目往往從農(nóng)民生活的角度來理解人物,即使帝王將相亦然。如《九錫宮》中已官填封九千歲的程咬金,在人們?yōu)樗蹠r,竟自顧自偷吃起棗子來。又如《三結義》中的劉備,卻是個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
婺劇班社過去演出,必先點戲:由二旦色頭飾珠翠,臉敷脂粉,身穿紅綠男客衣(褶子)。其一持牙笏,上開戲名,另一持筆,請“廟會頭首”以筆點戲。演出之前,必先鬧臺,稱“鬧頭臺”,一般只用打擊樂器奏出各種鑼鼓點,取其熱鬧,借以招攬觀眾,謂之“鬧頭臺”。但是,每逢頭場演出,則必鬧“花頭臺”,在鑼鼓中插入大嗩吶、小嗩吶、笛子、胡琴主奏的四支樂曲,時而委婉清柔,時而激昂雄壯(“花頭臺”樂曲今已成為獨立的民間吹打組曲),觀眾通過“花頭臺”來品評樂隊水平!邦^臺”鬧完,繼以“蹈八仙”(有“堆花八仙”、“追桃八仙”等多種,均以蟠桃會眾仙為王母慶壽為內(nèi)容),再“跳加官”(俗稱“跳白面”、“天官賜!保、“跳魁星”、“跳財神”,然后演三至四出“摘劇”(折子戲),稱為“開臺”。每逢頭場開臺,徽班必演《百壽圖》(《滿床笏》《打金枝》),亂彈班必演《九錫宮》。演此兩劇,一為取其吉利;二為亮行頭;三因戲中行當全,唱做并重,能反映出班社演出水平。廟會主事人也據(jù)此決定戲碼和演期的長短,觀眾則據(jù)此選擇看哪幾本戲。開臺戲演完,接著“鬧二臺”,一般用大嗩吶吹演奏一支曲牌,配以鑼鼓,較簡短,目的使演員和觀眾各以稍事休息。然后大戲開始,稱為“正本”。正本演完,須加演一出小戲,稱為“后找”。如《啞背瘋》、《罵雞》、《王小二過年》之類。從開臺到后找,一場戲約需四、五小時以上。
著名演員
婺劇的名演員有江和義(擅老生)、徐東福(丑),徐錫貴(老生)、葉阿茍(老生)、徐汝英(旦)、周越先(旦)、王金龍(小生)、王景春(老外)、鄭蘭香(旦)、徐鳳仙(旦)、吳光煜(丑)等。
絕活絕技
蛇步蛇行
這是婺劇灘簧《斷橋》中白素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貞和小青不是人間婦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們在表演中就要兼有兩者的風格。婺劇《斷橋》的表演,幾已盡善盡美。白蛇和青蛇的臺步輕捷細碎,S形地前
行,猶如蛇行水面,飄飄欲仙,加上優(yōu)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小青在追趕許仙時,殺氣騰騰,一旦停住,就來個“三竄頭”,即把頭突然竄抖三下,好似水蛇覓食時兇悍而敏捷的形態(tài)。解放后表演《斷橋》白娘娘和小青的演員已有好幾代,最早的要數(shù)陳美娟和陳娟弟,其后有徐汝英和金鳳茶,劉玉蓮和江淑英,倪志萱和朱珠鳳,方磊和龔健,方曉蓉和金國娟等。她們表演的“蛇步蛇形”,保持著濃郁的婺劇特色。在徐勤納導演的《白蛇前傳》里。
飄若紙人
“飄若紙人”又名“紙人功”,屬輕功一類的特技。角色猶如懸在半空,低頭直臂,左右晃動,前后打轉如紙人一般。演員表演方法是:兩只腳尖踮地,利用輕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搖擺,忽而左右移動,忽而360癴0打轉,均要顯示出如紙在空中飄浮的形態(tài)。其要領是演員兩腳踮起時,雙臂盡量下垂,然后用小碎步移動身子,并要把戲裝遮住雙腳,這樣才不致使觀眾看出你是在用腳尖功夫。
婺劇徽戲折子戲《活捉三郎》中的張文遠就有此功表演!痘钭饺伞氛f的是《水滸傳》中宋江殺惜的故事。鄆城縣押司宋江,為人好義,揮金如土,人稱“及時雨”,深得鄉(xiāng)親父老的擁戴和江湖好漢的敬仰。時有閻婆和閻婆惜母女二人落難鄆城,宋江憐其生活艱辛,時常施舍一些小錢以供其維持生計。閻婆看宋江揮金如土,又在衙門內(nèi)辦事,就將閻婆惜許于宋江作妾。于是宋江就在城內(nèi)買下一幢房子把閻婆惜供養(yǎng)起來。
宋江有一同僚名喚張文遠,生得眉清目秀,風流倜儻。因與宋江同為衙門書吏,且還有些師徒情份,故宋江常與其對飲,遂成朋友。宋江為人大度,有時竟把張文遠帶入閻婆惜處飲酒,席間命閻婆惜彈唱助興。這閻婆惜生得面若桃花,頗有姿色。張文遠原系拈花惹草的偽人君子,一見閻婆惜生得美貌,便起了不良之心。恰逢閻婆惜也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兩人一拍即合,不久便成奸夫淫婦。張文遠常來幽會,僅是瞞著宋江一人罷了。閻婆惜有了新歡,便對宋江冷淡起來。宋江原非好色之徒,見閻婆惜有意冷淡也就不大來閻婆惜處過往。
合該出事,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后,官府派兵捉拿,幸虧宋江通風報信才得以脫身去梁山落草。為報救命之恩,晁蓋命劉唐送來金子三百兩和書信一封。宋江并非愛財之人,僅收下一錠金子和書信,余叫劉唐帶回。送走劉唐后,恰被閻婆撞見,一把拖住不放,生拉硬扯把宋江拖到樓上,要留宋江過夜。因閻婆惜冷落,宋江十分沒趣,不待天明便離去了,卻把裝有金子和書信的“朝文袋”忘在了房中。閻婆惜取過袋子一看,知宋江暗通梁山,便借機逼宋江寫下休書和拿出三百兩金子,以供她和張文遠后半生快活。
宋江發(fā)現(xiàn)“朝文袋”失落房中,急忙趕回尋找,可袋子已被閻婆惜藏匿。閻婆惜百般刁難,惹得宋江火起,一怒之下便殺了閻婆惜。
閻婆惜被宋江殺死后,陰魂不散,她要與張文遠生死不離,同赴陰曹以續(xù)前情。是夜,張文遠在書房想念閻婆惜,閻婆惜陰魂潛入書房相會,訴說往事,并要他同赴陰曹地府。張文遠嚇得魂不附體,欲避而遁之,被閻婆惜迷住,吊得七竅流血!凹埲斯Α本褪怯迷诘醯臅r候:閻婆惜一把將張文遠(三郎)衣領抓住,張三郎就像鐘擺似地左右晃動,像蒼蠅似地原地打轉,飄若紙人,輕如裊煙。這種特技表演,將張文遠嚇得喪魂落魄的神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出婺劇小花臉的看家戲,演得最出色的要數(shù)馮進流和俞蘭英!帮h若紙人”特技在各劇種中均有使用,至今仍久演不衰。但在婺劇中卻很少見到了。
大眼小眼
這是婺劇徽戲《火中練》(《湘子渡妻》)中韓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韓湘子到深山拜師學法,三年未歸。一日,湘子下山,為試探其妻林氏有否變心,變?yōu)槌笊低禎撊牖▓@,時林氏在花園焚香祝告,祈夫早回,即上前用花言巧語挑逗調戲,林氏囑婢女將他逐出,湘子放下了心,變回原身,囑其妻說:“若要夫妻相會,再待三年。”說完隱身而去。湘子在喬裝丑僧向林氏挑逗時,右眼睜得很大,左眼縮得很小,甚至連烏珠也看不到。這種神情,將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動表露無疑。婺百名丑應阿堯、徐東福都會表演。這種特技已后繼無人。
蜻蜓點水
是婺劇徽戲《探五陽》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陽城時,尋找水源,將右手直立撐地,全身平直,時而表演“吃水”,時而身子后翹。這一特技,顯示王英的高超武藝和偵察時的神秘姿態(tài)。現(xiàn)已失傳。
失傳的絕活----踢鞋穿鞋
這是婺劇灘簧《斷橋》中許仙的表演。婺劇徽班著名小生范壽棋,能將腳上的平靴踢到頭頂,然后又從頭頂落到腳尖上,自動穿進。壽棋將這特技用于許仙身上。當許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趕時,落荒而逃,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坐地一跌,將鞋踢到頭頂上,四處尋找,一無所獲。到處抓摸,原來落在頭上。然后將頭一聳,鞋子準確無誤套入腳尖。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許仙膽怯驚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現(xiàn)已失傳。
名詞介紹
1、義烏腔
古代戲曲聲腔。明隆慶萬歷之間開始流行于浙江義烏。明王驥德《曲律》: 數(shù)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 此為關于義烏腔之最早記載。據(jù)沈寵綏《度曲須知》,義烏腔于明末仍與海鹽、弋陽諸腔同為當時影響較大之戲曲聲腔,F(xiàn)已失傳,其劇目、音樂、表演藝術上之特色已無從查考。根據(jù)部分婺劇老藝人回憶,浙江浦江一帶清代曾流行義烏腔,系高腔形式,其劇目、音樂、表演藝術均與目前婺劇中之 西吳高腔 甚為接近。不過浙江省藝術研究所洛地先生認為:所謂義烏腔只是義烏人在外地唱戲時所帶出的“義烏口腔”,時間一久凡義烏人唱的戲就被人稱之為“義烏腔”了。所以所謂的義烏腔在義烏幾乎是找不到的。從聲腔曲種上說,義烏腔不是一種聲腔。
2、西吳高腔
戲曲劇種。因曾流行于浙江金華西吳村,故名。據(jù)說明末即已盛行。有人認為西吳高腔系 義烏高腔 之訛音。過去由衢縣一帶的三合班演唱,現(xiàn)在婺劇也偶有演唱。在發(fā)展過程中和西安高腔曾互相影響。采用后臺幫腔,又加了管弦樂伴奏。音樂曲調較西安高腔為粗獷、淳樸。傳統(tǒng)劇目有《磨房相會》等。
3、西安高腔
戲曲劇種。曾流行于衢州(治所今浙江衢縣)。衢縣古名西安,因此也叫 衢州西安高腔 ,過去由當?shù)氐?三合班 演唱,現(xiàn)在婺劇也偶有演唱。是江西弋陽腔傳到衢州一帶演變而成。在發(fā)展過程中受昆腔、吹腔較多影響,采用后臺幫腔,又增加笛子伴奏和過門。幫腔的形式和方法都較自由,除 滾唱 和部分引子外,每句幫唱句尾一字或數(shù)字。傳統(tǒng)劇目有《槐蔭樹》《合珠記》《蘆花絮》等。
4、侯陽高腔
戲曲劇種。流行于浙江東陽、義烏、浦江等地。原由 東陽班 演唱,F(xiàn)在婺劇也偶有演唱。有人認為系湖南岳陽高腔傳到東陽之后被訛稱為 侯陽高腔 。所唱曲牌帶有較多民歌色彩,以管弦樂伴奏,但仍用樂師幫腔。旋律簡單,很少用滾唱形式。傳統(tǒng)劇目有《白鸚哥》《梁山伯》《賣水記》等。侯陽高腔和紹興的調腔有較多的共同點。
5、松陽高腔
戲曲劇種。流行于浙江遂昌、龍泉一帶(浙江原有松陽縣,1958年并入遂昌縣)。起源于明末清初,清代光緒年間頗盛行。常用花腔以及高八度假嗓。加有管弦樂伴奏,但用幫腔。板式分套板、平板、緊板、倒板、疊板、疊子、科子等七種。伴奏曲牌分別來自昆曲、徽戲和民間打擊音樂。語言主要用松陽官腔。傳統(tǒng)劇目比較豐富,《夫人傳》《白兔記》《蘆花記》等整本劇目現(xiàn)在仍能演出。解放前已衰落,解放后進行了挖掘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