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雕概述
楷雕的材料是孔林中獨有的楷木。相傳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奔喪時帶來栽在孔林中的。傳說子貢栽下的這棵樹,后來長成了巨株。清康熙年間遭雷火焚死,人們將那棵樹的枯干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與碑今都完好。
楷雕歷史
曲阜楷雕,有上千年的歷史。孔府珍藏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兩尊楷雕立像,相傳是子貢為孔子守墓時雕成的,這種傳說雖無確證,但宋代時已有了這兩件作品是證據(jù)確鑿的。
楷雕是曲阜獨有的雕刻工藝品,是以產(chǎn)于孔林的楷樹之木為原料,精工細雕而成?瑯,屬于漆樹科,是多年生長喬木,也叫孔木,黃連木!稄V群芳譜》引《淮南草木譜》“楷木生孔子冢上,其枝干疏而不屈,以質(zhì)其故也!薄肚逡唤y(tǒng)志》楷木出曲阜縣孔林,文(紋)如貫線有縱有橫,可以為杖。楷有雌雄之分,雄者質(zhì)堅而紋顯,帶有黑筋, 不適細雕,可做些簡易手杖或刻粗獷刀痕的動物之類。雌者性松弛,色黃,紋縱橫交錯無理,運刀自如,適于精雕細刻,可達到玲瓏剔透,紋如發(fā)絲而不斷。
據(jù)記載,北宋末年,女真貴族南侵,康王趙構(gòu)渡江建立了南宋政權(quán)。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帶子貢所雕楷木像去揚州陪祀,未再北歸,賜居浙江衢州,另立孔府稱南宗。據(jù)此可證,楷雕之始應為孔子門人子貢所創(chuàng)。此二尊楷雕坐像,現(xiàn)存曲阜孔子博物院。
用料作品
楷木是孔林特有的名木,相傳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廬墓時從南方帶進孔林。其葉經(jīng)霜變紅,木質(zhì)堅實柔韌,紋理細密,色呈金黃,久藏不腐。刻制成杖,古樸可愛,不會暴折;雕成如意,玲瓏剔透,如絲不斷。古為朝貢及社交的貴重禮品,經(jīng)創(chuàng)新所制筆筒、鎮(zhèn)紙、仕女、佛像,尤其孔子像,備受贊賞。 曲阜楷雕的傳統(tǒng)作品是手杖和如意?灸举|(zhì)堅實而柔韌,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木有直性無橫性,刻成手杖,不會暴折。如意,本來是古人用以搔癢的器具,可如人意,因此得名。后來逐漸演變?yōu)楣┩尜p的器物,其名吉祥,遂廣泛流行?炯y細,色呈金黃,刻制的如意,玲瓏剔透,精細處如絲不斷?赘畯那坝幸粚Υ笕缫猓峡獭段耐醢僮訄D》,一百個兒童環(huán)繞周文王,形態(tài)各異,個個栩栩如生?袷终群腿缫,歷來是孔府和山東地方官向皇帝進貢的貢品。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山東巡撫給慈禧太后的壽禮中就有—柄曲阜楷雕壽杖和一對如意。杖上刻百龍百珠,云霞相映,如意刻八仙慶壽,群仙祝壽,被慈禧太后稱為絕技。
今天的曲阜楷雕,除傳統(tǒng)的手杖、壽杖、如意之外,又添孔子像、佛像、仕女、筆筒和各種小巧動物,深受四方旅游者歡迎。
楷雕孔子像 楷雕壽字擺件
楷雕孔子像 楷雕壽字擺件
歷史記載
楷雕始于何時,追溯歷史,楷雕在曲阜已有2400多年歷史。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端木賜(子貢)為老師廬墓三年。以后眾弟子每年都來曲阜祭奠老師,并帶回各地奇花異木植于老師墓旁。其中子貢帶回楷樹苗植于孔林,天長日久,這棵楷苗長成參天大樹,——這就是子貢手植楷。后來,子貢思念恩師之情日甚,于是親手用楷木雕刻了恩師夫婦像。刀法古樸,造型肅穆,雖然時光流逝兩千多年,但至今刀痕微存。 楷樹,漆樹科,多年生喬木,又稱黃連木、孔木。《廣群芳譜》引《淮南草木譜》:“楷木生孔子冢上,其枝干疏而不屈,以質(zhì)其直故也!薄肚逡唤y(tǒng)志載》:“楷木出曲阜縣孔林,文如貫線有縱有橫,可以為杖?写菩壑,雄者質(zhì)堅而紋顯,帶有黑筋,不適細雕,可做些簡易手杖或刻粗獷刀痕的動物之類。雌者性松弛,色黃,紋縱橫交錯無理,運刀自如,適于精雕細刻,可達到玲瓏剔透,紋如發(fā)絲而不斷。”
孔林里自古有許多高大的楷木,還見于孔子后代元朝孔齊<至正直記>中的記載:“楷木唯吾祖陵有之,音與皆同,相傳為南海外之木,弟子移植于魯者也。二千余年,樹身皆合抱,文理堅韌,可作拄杖手板之用。” 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尚任(他的墓在孔林中),曾向乾隆皇帝介紹楷木的好處:“楷木可為杖,又可為棋,其萌可為蔬,又可為茶,其癭(樹木外部隆起如瘤之處)可為瓢”,“其子榨油可為膏燭”。
楷雕之最
1700多年前,孔子的9世孫孔騰(戰(zhàn)國末至西漢初)于一個冬天祭孔,時值大風吹折了樹枝,便撿起子貢手植楷掉下的一根樹枝,拄棍回家。然后,依其自然形態(tài)進行加工修理,就成了最早的楷杖?举|(zhì)地密實,軟中帶硬,紋如貫線,是雕刻的上乘良材。以楷木為原料雕刻的手杖和如意,成了曲阜特有的傳統(tǒng)名產(chǎn)!叭缫狻睜钊 楷雕百壽如意 楷雕百壽如意局部
以楷木雕制孔子像,于曲阜亦早垂青史。宋建炎二年(1128年),曾被孔子的48代孫孔端友攜往浙江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二尊圓灘立像,珍藏于孔府。相傳是子貢守墓時的雕刻品,此說雖然不足為信,但論孔子楷雕像之最早,當是無疑的。民國14年(1925年),五位老藝人用三年時間,仿照大成殿孔予像及神龕的大小,雕成一套特大型孔子像,經(jīng)兗州天主教堂神甫之手,運往德國。
1981年,于香港展覽中,顏景新雕制的大型孔子行教像,以十萬港元售出,創(chuàng)曲阜楷雕工藝品出口的最高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