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平遙縣衙簡介

    2022-03-21    晉中   

      平遙縣衙座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二百余米 ,東西寬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平遙縣衙

    簡介

    縣衙遵循封建禮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寢,中軸線上有六進院落,由外至內(nèi)依次為:大門、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宅和大仙樓,大堂又叫“親民堂”,內(nèi)宅又叫“勤慎堂”;東側(cè)線上由北至南有花廳、常平倉、贊侯廟、土地祠,常平倉又叫錢糧廳;西側(cè)線由南至北有:牢獄、公廨房(遺址)、十王廟、洪善驛、督捕廳,(其中十王廟、洪善驛、馬王廟正在復(fù)修,尚未對外開放)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jié)構(gòu)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從建筑布局,還是職能設(shè)置,都堪稱皇宮縮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禪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提詞:平遙縣衙 古衙之最。

      要進衙署,需先通過衙署大門,門是登堂入室的必經(jīng)之所,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建筑都少不了門,城有城門,宮有宮門,家有家門,廟有廟門,縣衙作為一級行政機構(gòu),在封建社會實際上同時也是司法機構(gòu),如此重權(quán)在握之地,門是必不可少的,縣衙又叫衙門,可見“門”對縣衙的重要性,正因為它如此重要,所以衙門難進,俗話說“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由此可見,要進衙門,得有經(jīng)濟做保障。
      衙門東側(cè)置一大鼓,為“登聞鼓”,俗稱“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訴冤屈的,知縣聽到鼓聲立即傳喚擊鼓人,上堂受理,如案情重大,知縣立即升堂審問,若事情細微,即行刑訊,以肅法堂,可見,當時擊鼓鳴冤也是要擔風險的。那么請看大門外的對聯(lián):
      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世做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
      這副對聯(lián)告訴百姓要體諒知縣的為官不易,無事莫登三寶殿,也警告百姓進這門要慎之又慎,一個不留神,賠了夫人又折兵,吃虧的是自己,所以,衙門還是少進為妙。
      在衙門對面有一道磚砌照壁,是根據(jù)漢族道教習俗修建的,主要用于避邪。照壁北面繪一巨形怪獸----“ ”,形似麒麟,四體生火,周圍是寶,但它生性貪婪,不知滿足,大張血口,欲吞日月,吞日不成,葬身懸崖大海之中。這畫是告誡知縣當引以為誡,不要貪贓枉法。
      穿過大門,就進入縣衙的第一進院落,可看到東西各有窯洞六間,取六六大順之意,這就是賦役房,為明萬歷年間的建筑,是收取賦稅錢糧的場所。
      眼前這道門是縣衙的第二道門------儀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儀門通常是關(guān)閉不開的,只有在知縣上任、迎接貴賓、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時候才會打開。在中國,封建禮制講究東尊西卑,故兩側(cè)角門,東角門稱“人門”,供知縣平常出入,西角門稱“鬼門”,通常也是關(guān)閉不開的,只有在提審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打開。
      進入儀門,到了縣衙的第二進院落“六部房”,中央稱“六部”,地方稱“六房”,六房對稱設(shè)置,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六檁硬山前廊式!袄簟薄皯簟薄岸Y”居東,“兵”“刑”“工”居西。吏房主管全縣吏員的升遷調(diào)補,下委任狀,職能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人事局”;戶房主管全縣征糧納稅,賑災(zāi)放糧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糧食局”;禮房管儒學、教育、慶典、祭祀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兵房管全縣征集兵丁馬匹,訓練兵卒,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武裝部”;刑房主管全縣的民刑事案件,包括了現(xiàn)在的“公、檢、法”三個單位的職能;工房管全縣蠶桑、興修水利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建設(shè)局”。古代縣衙編制只有一百二十五個人,管理了全縣所有事務(wù),機構(gòu)是非常精簡的。
      咱們從這邊到縣衙西側(cè)線的牢獄參觀。牢獄的占地面積在清朝達到1700平方米,有“重獄”、“輕獄”、“女獄”、“獄神廟”、“子孫房”,但大部分沒有開發(fā)出來,只開發(fā)出一小部分。首先看到的是牢頭辦公的場所,里外套間,相當于現(xiàn)在監(jiān)獄長的辦公室。這個是獄神廟,獄神是皋陶,堯舜時代的刑官,是他發(fā)明監(jiān)獄的,每到初一、十五的時候,犯人獄吏都來拜祭他。這邊是輕獄,可看到輕獄是仿窯洞建筑,冬暖夏涼,并且有炕有火,條件是相當不錯的。最后是一間重刑牢房,首先看不到窗戶,里邊沒炕,一關(guān)門就暗無天日了,并且墻壁也特別厚,有普通牢房的兩倍來厚。
      衙役分為三班衙役,指快班、壯班、皂班?彀,也就是捕快,專管民、刑案件,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刑警隊;壯班,在當時管征糧納稅,相當于現(xiàn)在的稅務(wù)局;皂班,在升堂時旁邊站立的衙役,專管打板子。
      前面屋頂上使用琉璃飾品的是十王廟,現(xiàn)在還沒有開放。琉璃始于東漢,在隋唐時,是奢侈的陪葬品,只能在皇宮和廟宇里使用,最有名的是河南洛陽的唐三彩,而在明朝時,平遙燒制琉璃的技術(shù)也是不錯的。待會兒咱們參觀知縣辦公、住宿的地方是沒有使用琉璃瓦的。
      這是洪善驛,在當時是招待來往的下級官員來住宿的,是招待所的性質(zhì)。
      現(xiàn)在咱們來到的地方是督捕廳。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在十七省設(shè)置督捕廳,主管八旗及各省駐防逃人之事,隸屬兵部。
      縣衙督捕廳始建于清初,與牢獄南北呼應(yīng),主要是便于隨時提審犯人。第一、二、三展室,以大量的讞學史料,文物典籍展示的中國數(shù)千年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第四到第七展室以大量的實物刑具和文物圖片揭開了中國古代刑具神秘的面紗,讓人們了解人類怎樣從愚昧野蠻走向進步文明。
      首先看一下第一展室。在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婦女被認為是沒有自身意志的從屬物。大清律歷規(guī)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其亡攜婦女適人者,其女從母主婚!备魑豢煽匆幌逻@是前清與民初的寡婦改嫁的“婚約書”,請您注意這里的作主人是其侄張江娃,從這兒可看出婦女在封建社會是沒有自主權(quán)的。另外,值得各位注意的是,訂婚書上都有稅票,在當時只有交了稅,法律才會保護,訂婚也不例外。
      紅契,清末民初買賣田地、房宅,經(jīng)官府征稅蓋章的稱為“紅契”。
      稅契,始于東晉,是指古代官府發(fā)給商賈以征稅的文書。
      繼承制度,清代繼承分為身份繼承和財產(chǎn)繼承,身份繼承又包括宗族繼承和封爵繼承,宗族繼承通常以嫡長子為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無嫡長子者立嫡長孫,以后按嫡次子,嫡次孫,庶長子,庶長孫,庶次子,庶次孫,依次繼承。
      封爵繼承與宗族繼承順序相同。
      財產(chǎn)繼承,以家長的遺囑為準,無論家長的分配是否公允,子孫只能遵從,無權(quán)表示異議。只有當家長生前或臨終時沒有表達分配家產(chǎn)的意向,才發(fā)生依法分割家產(chǎn)的問題。具體辦法是諸子均分,不問妻妾婢生,以子數(shù)均分。女子一般無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但戶絕之家的財產(chǎn)由“所生親子承分,無女者入官 。”婦人夫亡無子守志者,可以繼承丈夫的財產(chǎn),但立嗣后,財產(chǎn)歸嗣子所有。在清律中女婿和養(yǎng)子,也享有一定的繼承份額。
      第二展室,這邊是訴狀,在清朝一般不親自寫狀子,當時有專門寫狀子的人可代寫,訴狀也有聯(lián)名上告的。
      判決,在清朝判決時,必須原、被告出庭。并且按清律,從笞罪至死罪均可收贖,可“以錢贖罪”“以官贖罪”,體現(xiàn)出了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
      爰書,古代司法文書,包括供詞、記錄、送達書、報告文書等。在秦漢時使用范圍較廣。而在民國時,爰書是需要交稅的,上有稅票。
      契約,在咱們現(xiàn)在,借錢進打個欠條就可以了,而在民國時,必須有二人以上存在,并交稅,法律才給予保護。剛才咱們看過紅契,這里還有白契,白契是未經(jīng)官府征稅蓋章的,兩者所生的法律效力也是不同的,例如契買的奴婢,白契所買為雇工,除年限久遠外,允許贖身,而紅契所買則為奴婢,其子孫也永遠為奴。簽約時,必須有保人簽字,并負有法律責任。
      調(diào)處,即現(xiàn)在的調(diào)解。它的依據(jù)不僅有法律,還有習慣和體現(xiàn)封建綱常的禮,是清代解決民事糾紛的一個重要手段。
      七殺,中國古代刑法中七種殺人罪的通稱。區(qū)分殺人罪的不同情節(jié),性質(zhì)和種類,并予以區(qū)別對待,是封建刑法思想和刑法制度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
      秦律有四殺:賊殺、斗殺、故殺、擅殺;
      漢律有五殺:賊殺、斗殺、謀殺、過失殺、戲殺;
      晉律有六殺:誤殺、斗殺、故殺、謀殺、過失殺、戲殺;
      唐律有七殺:誤殺、斗殺、故殺、謀殺、過失殺、戲殺、劫殺。
      第三展室的亮點是這張“將軍火票”,這個表示是十萬火急,所以周圍都繪有火的圖形,在路上,是不能耽擱的,過各個關(guān)卡時,看一下即可。這兩張是“良民證”,是用布制成的,上面寫本人的姓名,縫在衣服左胸前,是在日軍侵華時所造,也就是說除新四軍、八路軍外,其他老百姓都是良民。
      告身,也就是現(xiàn)在推薦書,是同級官員中使用的,這張告身上寫明了被推薦人的父親的背景,也就是說在起用時,這些都將考慮進去。
      具獄上請,始于漢代,是指把定案或據(jù)以定罪的全部案卷報清廷尉或皇帝裁決。因為對于這個案件他只有執(zhí)行權(quán),而沒有判決權(quán)。廷尉是漢代主管刑部的官員,相當于清朝的刑部尚書。
      “乙酉科選元”,是清朝光緒十一年的殿試牌,它是地方制造,以說明當?shù)爻隽艘粋進士,起炫耀的意義。
      公民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身份證,可看到這兩張照片上的當事者胸前都寫有自己的姓名,并且兩個拇指都必須按印,這是當時的防偽,說明到了民國時防偽措施是比較成熟的。
      第四展室,押解刑具
      立枷,是控制犯人自由的刑罰。
      站籠,令犯人頭戴重枷立于籠中,故又稱“立枷”。這個站籠的高矮可以調(diào)節(jié),高大者籠可短,以人站不直,坐不下,這個時候,就看他的家屬會不會做事了,如果塞點銀子的話,衙役允許家屬塞一條扁擔進去,兩邊有兩個人托住,犯人可坐在上面休息片刻,但這是暫時的,所以家屬必須給予衙役大量的銀子,這樣犯人才可脫離這種非人的折磨。
      刑車(示眾車),在清朝,對于某些重大案件的審決,要宣示示眾,使國人皆知。無論軍民犯法,游遍八門,一門一日,到第九日就殺了,您可看到這兒掛著一只水桶,是供押解人員與犯人來喝水的。
      檻車,始于漢代,專用于押解官吏及有品級的罪人,為區(qū)別于押解官的車,檻車車頂要掛一條鐵索。
      木驢,可看到驢背上全是釘子,在當時如果有婦女殺害公公、婆婆的,就要騎著木驢游街示眾。
      五連木械,把五個犯人腳放入五連木械,在押解過程中便于管理,防止脫逃和隨意行動。
      第五展室,拘系刑具
      這個展室的刑具是用于控制犯人自由的,頸枷是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這個是長枷,可以看一下這個頸枷比較特殊,一邊長一邊短,這種枷用于宋代,長的這邊用于寫犯人的姓名,罪行等,因長的這邊很重,所以犯人要用手壓住短的這邊,那么長的這頭就翹起來的,人們就可看到貼在上面的字內(nèi)容了。
      最殘忍要數(shù)這個“翹鉗”,這個始于戰(zhàn)國,止于漢代,在秦代修阿房宮、長城時廣泛使用,把犯人固定在一個地方干活,并且不能站直休息,因為只要頭稍往后仰,后面的刺便刺入人的背部了。
      竹手銬,始于宋代,因竹子遇水愈堅,故一般廣泛用于潮濕地帶,如四川、湖南等,水牢里有時也會使用。
      鐵鬼衣,束頸、銬手、拘足,用鐵鏈連環(huán)系之,一般用于重罪犯人。
      鐵腳跟,始于秦代,套在犯人兩腳踝處,拘束其自由,防止逃逸,鐵腳跟重量不等,最重可達六十斤,厲害時腳踝處皮肉模糊,化膿腐爛。 木腳鐐,始于遠古,周朝盛行,止于戰(zhàn)國。
      這張照片上是三人木枷,兩端高中間低,這三人必須互為照應(yīng)。
      第六展室,拷訊刑具
      一進門可看到這個大大的“ ”,這個字是宋代木刻板,“氵”是黃河的縮影,水代表公正、去污,“ ”代表獨角獸,傳說獨角獸斷案公正無比,在這里不止代表公正,并且是權(quán)威的象征,而“去”代表弓箭,因為在冷兵器時期,弓箭的殺傷力是最強的。“法”最早念“廢”。
      踏桿,始于北齊,止于隋朝。將犯人頭部系縛在十字架上端,兩上肢分別縛于橫木兩端,雙膝跪在踏板的橫木條垅上,把木杖橫壓在足踝上面,獄卒在上面踏踩。
      腦箍,始于唐代,武則天時期酷吏索元禮發(fā)明,將鐵箍套在犯人頭上,在鐵箍和頭皮間的空隙加塞木楔,用鐵錘敲打,厲害時頭顱開裂,腦漿迸出。在宋代的腦箍是用結(jié)實的繩子制成的。
      規(guī)木,在清朝時,犯人吃飯都是用這樣的勺子來規(guī)定幾勺飯、幾勺湯,故把這個勺子稱為規(guī)木。
      簽筒,道光年間發(fā)明,每個犯人在進牢獄之前來抽簽以決于他的鋪位,杜絕行賄收賄。
      老虎床,清朝時使用,人躺在老虎上固定住頭、手、腳,然后灌辣椒水,用皮鞭打。
      重枷,重六十斤,用于逼供。
      夾棍,宋代刑具,用于夾男犯人的腳腕,能把腳腕夾碎。
      釘床,明清時使用,用于恐嚇犯人,一般不用。
      拶指,用于夾女犯人的手指頭,長七寸,徑圍四分五厘,用于隋唐,明清廣泛使用。
      刺字刀,您可看這把刀的造型很像“辛”字。刺字,在先秦時期廣泛使用,即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刺刻后涂上墨汁,成為標記,犯什么罪,刺什么罪名,如強盜即刺“強盜”二字。
      鐵鞋,唐朝酷吏來俊臣發(fā)明,用以恐嚇犯人。
      火盆,里邊擱上木炭把烙鐵燒紅,用以燙人的身體,始于戰(zhàn)國。
      沙袋,始于宋代,蒙古族使用較多,用以擊打人的身體部位,且外表無痕跡,而體內(nèi)已受極重的內(nèi)傷。
      皮板子,始于明代,打前先在涼水里泡一泡,牛皮變得又厚又硬,打起來特別疼。這個皮板子上面有許多孔,那么打的時候,能把皮肉給撕下來。
      木手,相當于現(xiàn)在“警棍”。
      第七展室,處死刑具
      凌遲,針對一些罪大惡極的犯人使用,先割四肢,后割胸膛,最后一刀致命。在明代,最多割了三千七百刀,用了三天的時間。
      斧頭,斬刀,為漢代刑具,用于斬腰。
      射鬼箭,箭頭由骨頭、銅、鐵等制造,明清兩代使用。
      砍頭刀,原先在北京午門外陳列。
      刑釘,以鐵制成,用以釘犯人的頭顱、四肢、心臟。
      死刑是剝奪生命的最重刑罰,執(zhí)行死刑的時間,一般在秋后,取肅殺之意。
      人類在進步,但文明和野蠻是并存的,并且在兩者的較量中,野蠻往往占了上風。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古代刑具的產(chǎn)生固然與傳統(tǒng)的家長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但就其發(fā)展到令人震顫的地步。野蠻、兇殘地摧殘人的身體和精神,則是華夏民族劣根性和人的秉性中最丑陋的一面,也是阻礙文明進程的負智慧。
      一位日本女大學生在留言簿上寫道:“人類初期的刑罰太可怕了,今天,我們兩國人民共同生活在文明民主的時代是值得慶幸的。所以我們要不忘過去,珍惜今天。

    大堂

          大堂是咱們縣衙的主體建筑,這里是知縣舉行一些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級官員的廳堂,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廳等,也叫“親民堂”,各位可看到“民”字上多了點,中國文字含蓄的表現(xiàn),親民更多一點的意思。請您看一下大堂的對聯(lián)非常不錯: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它的意思就是說知縣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那么在審案的時候不要以為老百姓好欺負,回頭想想,自己沒當官之前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得到一個官職不是件光宗耀族的事,失去一個官職也不是件恥辱的事,不要說這個官沒有用,地方的興盛衰弱,黎民百姓的存亡都靠這個七品芝麻官來打理。
      進入大堂,可看到正中屏風繪有山水朝陽圖(又叫海水朝日圖),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與上懸匾額“明鏡高懸”異曲同工,意即告訴百姓本知縣辦案廉明、公正;屏前高出地面一尺的地方稱作“臺”,臺上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叫“官閣”,也叫“暖閣”,“暖閣”是知縣發(fā)號施令的法堂,因大堂四面通風,冬天在此工作肯定寒冷,故在案下放一火爐,用以取暖,暖閣內(nèi)設(shè)置公案、座椅,公案的旁邊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狀,公案上擺放令簽、朱筆和驚堂木。公案上的令簽有兩種顏色,一種是黑色,一種是紅色,黑色用于較輕的刑罰,如打板子,而紅色一般不動用,只有在判處死刑的時候才使用,不過,知縣沒有判決權(quán)的,只有執(zhí)行權(quán),當時,只有皇帝一個人有判決死刑的權(quán)利。當斷案有了結(jié)論,知縣便宣布判決,同時將令簽丟到堂前,由衙役執(zhí)行處罰,丟出的令簽不能收回,也即意味著已審的判決不能更改。暖閣頂篷上繪有三十六仙鶴朝日圖,據(jù)說三十六仙鶴代表秦滅六國分為三十六郡,太陽象征著皇權(quán),后引申為:皇權(quán)統(tǒng)一,四海為一。
      在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地位不平等,原告和被告進入大堂必須下跪于堂前東西兩塊跪石上,原告在東,被告在西,由于東尊西卑的緣故,古代案件在審理之前,被告的地位是低于原告的,無形之中,部分肯定了被告有罪的事實,不像咱們現(xiàn)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也是法制進步的一個表現(xiàn)。
      暖閣前列有縣令儀仗又叫“執(zhí)事”,即桐棍,皮塑,肅靜牌和刑具,如水火棍、執(zhí)杖、老虎凳、拶子等。
      大堂內(nèi)東西兩側(cè)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明清時期,戶房收集的田賦丁銀除上交外,地方還要留存一部分,供地方日常開支及災(zāi)荒年間賑災(zāi)濟荒,這些開支銀兩及賬冊均存放在錢糧庫,由縣丞負責,其職能相當于今天的財務(wù)會計室。西側(cè)的武備庫,是明清時存放所有的刑具,以及縣衙所有兵器、刑具清單地地方,平常典吏負責管理。無論錢糧還是武備,平時雖由縣丞、典吏管理,但其調(diào)度使用卻都由知縣一人說了算,縣丞、典吏并沒有實權(quán),非但如此,就連縣衙內(nèi)的主要職能部門——“六房”的負責人“經(jīng)承”“管年”都不能單獨行使其職責,而必須同知縣商量,共同行使,如果意見有分歧,也是知縣說了算,可見,在縣衙內(nèi)知縣是大權(quán)獨攬,難怪說“地方全靠一官”。
      參觀完大堂,請大家跟隨我到下一站二堂。到二堂之前,首先看到“宅門”,宅門是通往內(nèi)宅的咽喉之地,旁邊設(shè)有“門子房”,相當于現(xiàn)在的保衛(wèi)科。有人想見知縣首先得通過門子,人們圖方便,給門子好處,行賄賂,塞紅包,這就是現(xiàn)代人所講的“走門子”的歷史淵源。
      穿過宅門,還有一道屏門,由四扇轉(zhuǎn)門組成。跟儀門一樣,只有在有重大活動時才開,平時用于擋隔人們視線,屏門原先繪有秦瓊(秦叔寶)、尉遲恭,二尊門神像以鎮(zhèn)宅避邪?h衙內(nèi)有眾多的門,大門為實,儀門為虛,宅門為實、屏門為虛,就像中國功夫一樣虛虛實實,深不可測。穿過屏門,便可見二堂,二堂外懸一聯(lián),曰: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值得注意的是下聯(lián)“愧”字少了一點,而“民”字多了一點,意即對百姓要少一點愧疚,這種巧妙的寓意法則是中國文字所特有的。
      二堂是保存下來的明萬歷十九年的建筑。像咱們這個縣衙之所以保存這么完好,在文革期間沒有給破壞,是因為縣政府從解放后到九七年一直在這兒辦公。這個二堂就是原來的政府辦公室。二堂是知縣日常辦公、個別召見下級,小范圍研究工作審理民事案件的場所,所以這里沒有大堂的森嚴氣氛。正中屏風繪有“松鶴延年圖”,比大堂的“山水朝陽圖”,多了幾分生活氣息,公案上的令簽也只有黑色令簽,沒有紅色令簽,說明在這兒是不能判死刑的。
      屏風上方懸有匾額“思補堂”,原稱“退思堂”,均為退思補過之意。知縣坐在堂上,抬頭便可見對面屏門上所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這六個大字提醒知縣斷案時要權(quán)衡三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在這里知縣主要是用調(diào)解的方式來化解矛盾,當事人執(zhí)迷不悟時,也會動用輕微的刑罰--水火棍,水火棍上端為紅色,代表火,下端為黑色,代表水,取水火無情之意。打的時候很有技巧,如果用寬的一面打,聽起來啪啪之響,其實不太疼,用窄的一面打,聲音不大,卻足以把這個人打的皮開肉綻,血肉模糊,衙役就利用這一點向當事人索取賄賂,給錢用寬面打,不給錢用窄面打,也應(yīng)證了“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句俗話,進這個衙門必須有經(jīng)濟后盾的。
      二堂東西兩側(cè)分別是“簡房”和“招房”,“簡房”掌握知縣的信件、名片、貼子,屬禮房的下設(shè)機構(gòu),而“招房”屬刑房的下設(shè)機構(gòu),主要事務(wù)是勘驗、票務(wù)、檔案等。
      過了二堂,就到了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內(nèi)宅。東西廂房為客房,招待上級或同窗好友住宿的。內(nèi)宅也叫“勤慎堂”,告訴知縣在這兒做官要做到勤快、謹慎。進入里邊,可看到中間是客廳,當時的秘密案件、不公開的案件在這兒審,所以老百姓稱這兒也是“三堂”。東梢間是臥室,西梢間是書房。在明清兩代,朝廷制度非常森嚴,有兩個回避制度,第一是地域回避,本省官員不得在本省做官,必須到五百里以外的異地做官,不許帶家屬,家屬也不能來看望他,知縣三年一任,期滿不得久留,只有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到次年的正月二十為封印期,為知縣的一個月假期,可以回家探親。第二是親屬回避,親屬也不能在五百里以內(nèi)做官,遇上這種情況,則后到者回避,官小者回避,避免形成地方保護勢力,危及皇權(quán)所規(guī)定。
      大仙樓是縣衙中軸線上的最后一進院落,始建年代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縣衙中保存下來唯一的元代建筑。樓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筑--窯洞,冬暖夏涼,是知縣吃飯的餐廳,這里的對聯(lián)很不錯:
      曰: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除了神仙之外,每個凡夫俗子都離不了的,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提出了的“朱子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沒有銅錢也是可以做來的。
      進入里邊感覺一下有“天然空調(diào)”美稱的窯洞,中間是宴請上司的地方,東梢間是供知縣喝茶的,西梢間是吃飯的地方,西梢間墻上是知縣的菜譜,可以看到知縣的日常用餐也是比較簡單的,只有在有貴賓的時候才可設(shè)宴款待。知縣的俸銀是比較低的,一年只有45兩白銀,并且咱們知道知縣是異地做官,肯定不了解本地的民俗民情,所以須請一個師爺來幫助他打理事務(wù),師爺?shù)墓べY是知縣自己掏的,一年30兩白銀,也就是說,他請了師爺之后只剩15兩白銀,肯定不夠花,窮則思變,于是,養(yǎng)成搜刮民財?shù)膼毫。直到雍正二年,才實施了一項“養(yǎng)廉銀”制度,七品知縣每年有400--2000兩白銀,根據(jù)知縣的政績表現(xiàn),路途的遠近來發(fā)放,告訴他,有這么多的錢夠花了就不要再貪污老百姓的,相當于現(xiàn)在提倡的“高薪養(yǎng)廉”。
      大仙樓上供奉著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狐仙雖然不屬于正道,但它生性好大喜功,喜歡被人奉承,并且他的道行比妖摩魔鬼怪高一籌,歷任知縣為求得仕途平安,就將它供奉起來,請它保護官印了。俗話說“官憑印,虎憑山”,保住了官印,也就等于保住了官。
      大仙樓的東廂房原為廚房,西廂房為炊管人員居住的地方。
      從東廂房穿過,就到了縣衙的花園。咱們已經(jīng)了解知縣不帶家屬,平時享受不到天倫之樂,所以留個娛樂的場所也是應(yīng)該的。有一花廳,是知縣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還有一個對弈亭,原名“清心亭”,是供知縣下棋的地方,并且劉伯溫曾在這里下過棋,劉伯溫是浙江人,但他的老家是平遙朱坑村人,他在元末做官受挫回來祭祖時,與知縣達魯海都在這里下棋,所以為紀念這段經(jīng)歷,改“清心亭”為“對弈亭”。

    三個展室五部分

      花園以南是糧廳,是縣衙儲存糧食的地方。現(xiàn)開辟為“平遙國際攝影博物館”,從2001年開始每年的9月在平遙主辦“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為了給中外攝影藝術(shù)架起收藏、展示交流的橋梁,特設(shè)立此館,平遙國際攝影博物館分三個展室五部分內(nèi)容。
      請大家欣賞:第一部分是聚焦·2001,下面是山西省副省長薛榮哲宣布2001平遙國際攝影節(jié)開幕的場景,法國著名攝影大師馬克·呂布先生代表外國文化界、攝影界致辭的場面,著名青年歌手林依倫在慶祝大會誕生的歌會上放聲高歌,前美國大使柴澤民先生在與中外攝影家親切交談的場景,本屆大展共展出了法、美、意大利、中國等10個國家58個不同風格的攝影專題展覽,盡顯當今攝影之風采。(下面請到第二展室參觀)
      第二部分相擁·2002年
      展示了開幕式《三晉文明之光》大型歌會,以及部分領(lǐng)導及游人參觀的現(xiàn)場,下面是來自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意大利、丹麥、日本、韓國等13個國家和中國及香港特區(qū)、臺灣地區(qū)的94幅作品展覽,風格各異。
      第三部分暢想·2003年
      2003年,在戰(zhàn)勝SARS之后的金秋,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16個國家和中國近20個省市及香港特區(qū)4000多名來賓云集平遙,9月16日,在平遙古城墻下,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大展期間,各項活動豐富多彩,下面展出的是部分國家攝影家的特色作品,突出本屆大賽主題“生活·文化”。(下面請到第三展室欣賞)
      第四部分經(jīng)典·名家
      這是攝影博物館的精華部分,也是2002年、2003年榮獲“中國優(yōu)秀攝影畫冊阿爾卡特大獎”和“中國當代攝影師歐萊雅大獎”的獲獎作品。
      第五部分時空·古城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2700年前,城內(nèi)面積2.25平方公里,1997年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成功。下面是攝影師在古城捕捉到的一些反映古城特色的作品。
      糧廳旁邊還有一磨房,有一磨盤供衙役磨面,但磨盤給毀掉了。
      糧廳外,還有一個地道“萬吉洞”,修建于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平遙知縣萬逢時聽說太平軍攻打北京城,路過平遙,急忙派人修了這個地道,專供他逃跑,起名“萬吉洞”,意思是姓萬的鉆進去之后,可以大吉大利,逢兇化吉。但是太平軍沒有打進平遙城,也就說在當時這個地道就沒用上,誰也沒想到是,在閑置59年之后,到了1912年,卻救了平遙的最后一任知縣光熙的命,革命軍攻進了平遙城,光熙聽說已經(jīng)過了風水樓,便急忙開啟萬吉洞,鉆了進去,逃出去了。
      這里還有一古槐高聳入云,已經(jīng)是第五代漢槐,萌芽在元代,距今六百多年的歷史,與二堂的槐樹為姐妹槐。
      這邊壯班房,是壯班班頭辦公場所,相當于現(xiàn)在稅務(wù)局長的辦公室。
      再往前就是衙神廟了,供奉的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丞相蕭何,劉邦封蕭何是贊侯,所以這里也稱“贊侯廟”。蕭何廟正中供蕭何,左張良,右韓信,左文右武,漢初三杰,為西漢王朝立下了漢馬功勞。這里供蕭何主要是讓知縣效法蕭何,精忠報國。
      中間獻亭有兩個功能,一是祭祀蕭何廟時擺放供品,二是供知縣坐在上面看戲。
      有廟就有戲臺,唱給神聽,在這兒是唱給蕭何聽的。每逢重大節(jié)日,知縣都會調(diào)來戲班來唱戲。
      贊侯廟前為寅賓館,是招待上級官員來住宿的。
      再往前就到了土地祠了,土地祠是明代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并且里邊的這兩副壁畫也是保存下來的,東面青龍,西面白虎,道教的護法神,文革期間保存的時候,上面刷了一層白灰,寫上毛主席語錄,開放縣衙時,一點一點刷出來,也有400多年歷史。
      正中供奉的是土地爺,最基層的神,保佑一方水土平安的。
      各位可以看到土地祠的格局跟贊侯廟的格局是一樣的,對面也是戲臺,唱給土地爺聽戲的。但這戲臺下有一通道修的很低,講究人在神前不得不低頭,是對土地爺?shù)淖鹁础?
      過了戲臺可看到鐘樓,是報時辰的,晨鐘暮鼓,相對應(yīng)的還有鼓樓,但鼓樓給破壞掉了,還沒恢復(fù)起來。
      觀風樓是看風水的地方,在衙門東側(cè),西側(cè)原有一戲樓,毀壞掉了,沒有恢復(fù)起來。

    相關(guān)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