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陶瓷亦稱“絞泥”、“攪胎瓷”、 “透花瓷”。絞胎是唐代陶瓷業(yè)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xiàn),靖康之變后失傳。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絞拉坯,制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于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云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jié),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絞胎陶瓷每一件產品都有其不同的紋理特色,其紋理結構只有相似,沒有相同,它以獨特的紋理結構和色彩變化在陶瓷產品中獨樹一幟,成為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稱制瓷精品。
絞胎淺議
絞胎陶瓷亦稱“絞泥”、“攪胎瓷”、“透花瓷”。絞胎是唐代陶瓷業(yè)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xiàn),靖康之變后失傳。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絞拉坯,制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于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云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jié),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每一件產品都有其不同的紋理特色,其紋理結構只有相似,沒有相同,它以獨特的紋理結構和色彩變化在陶瓷產品中獨樹一幟,成為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稱制瓷精品。
絞胎工藝是當陽峪窯特殊之作,羽毛紋對稱整齊有序,木理紋似木紋流暢,水波紋如行云流水,編織紋如草編、竹編般逼真,還有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麥穗紋、蒂紋、渦紋等,開創(chuàng)了我國陶瓷胎變裝飾的先河。絞胎裝飾,由胎而生五彩滲化的效果,構成了絞胎瓷的特有韻律,巧奪天工。它以獨特的的紋理結構和色彩變化在陶瓷產品中獨樹一幟,成為諸瓷之王,堪稱制瓷極品,尤以羽毛紋.編織紋.麥穗紋等規(guī)則紋理作為代表的作品具有極高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陶瓷收藏家的理想選擇。
中央工藝美院梅陶瓷系主任健鷹教授他親臨修武當陽峪陶瓷廠實地考證、試制,對失傳的絞胎瓷工藝中幾種不同的絞胎紋理進行開發(fā),在修武縣當陽峪陶瓷廠經(jīng)過數(shù)百次試驗,又成功地仿制了絞胎瓷使其得以復蘇。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1981年嘗試恢復絞胎瓷技藝的基礎上勇于探索,成功復活了絞胎瓷技藝,而且通過創(chuàng)新驚現(xiàn)于人們面前的絞胎藝術瓷則更是異彩紛呈,光彩奪目。 這就是說,絞胎瓷從它的故鄉(xiāng)消失六百多年之后,又從它的故鄉(xiāng)悄然崛起,而且必將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以獨特、瑰麗的面貌和與時俱進的優(yōu)秀品質而重新獨步天下。
制作工藝
絞胎陶瓷制作技術是當陽峪獨特的工藝技術之一,絞胎是陶瓷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它將形式美在瓷胎裝飾方面推向極至.它利用陶瓷顏色的色彩,通過了作者的精心構思,進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繼成的紋理或圖案,出現(xiàn)的亦真亦幻的藝術感染力,令人賞心悅目。
當陽峪的絞胎瓷,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那時的絞胎技術尚不成熟,多數(shù)絞胎的紋理則以亂紋、回紋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進行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溫黃鼬、綠釉為多見、瓷胎白較差。到了北宋時期,當陽峪的絞胎技術已十分成熟了,絞胎技術有了快速發(fā)展,工藝更趨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紋路技術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編紋、麥穗紋、羽毛紋、回轉紋、木旋紋、流沙紋約十多種紋理的變化。
絞胎陶瓷的燒制成功,是人們沖脫了隋、唐以前單調青白兩色瓷的束縛,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繪”;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一種追求。
人們常說的唐代陶瓷裝飾三大突破:絞胎、唐三彩和湖南長沙窯的釉下彩繪。試想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瓷土,既要掌握好干濕度,又要掌握好熱膨脹系數(shù),燒成這種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繪”,它的工藝要求和技術水平遠遠超過同時代長沙窯的釉下彩繪。因此可以說在當時來講,絞胎陶瓷是技蓋群芳的高技術產品。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多次組織人員進行研究仿制,至少到七十年代前,尚未獲得很大成就。
出土器物
陜西、河南兩省的唐墓都出土過這類器物,有杯、盌、三足小盤、長方形小枕等。杯多小型,有的杯身稍高,有的較淺。盌有唐代習見的弦紋盌,口外撇,盌身淺而近于垂直,盌身中部凸起一條弦紋,圈足。 三足小盤為淺式,盤口沿平折,盤底坦平,下有三個矮小的乳足。長方形小枕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樣。其制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形,(底部一般都不用絞胎)陰干后將四角修圓,在背面挖一個圓孔,最后施釉裝坯入窯燒成。絞胎瓷器的制作工藝比一般色釉瓷器繁復。絞胎瓷器之中還有一種小枕,枕面上絞出三組圓形的團花,成等邊三角形排在枕面上,三組團花大體相同,構成一幅裝飾性很強的圖案。這種絞胎似是模仿漆器的犀毗工藝。絞胎枕傳世品較多,流散到國外的也不少。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枕面也為三組團花,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國內還有一件,底刻“裴家花枕”四字?芍拼@類瓷枕叫做“花枕”。據(jù)此又可知,當時有專門從事生產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現(xiàn)了“杜”、“裴”等名家。1978年故宮博物院在鞏縣窯址采集到一件花枕的殘片,是素燒坯,據(jù)此可知花枕是先素燒,燒出的正品再上袖。 從殘片斷面看,絞胎團花只占枕面厚度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為白胎,很象木器的包鑲做法,表面用貴重木料包鑲,里面襯以次料。鞏縣燒花枕已經(jīng)有了物證,但“杜家花枕”和“裴家花枕”作坊是否就在今鞏縣地區(qū),目前還缺乏證實的資料,有待于來日了。
當代名家
松井康成(日本)
松井康成 生于1927年 原籍長野縣,明治大學文學部畢業(yè),是日本杰出的絞胎瓷大師。1960年在笠間市古剎月崇寺建窯,在長期研究中國的絞胎瓷藝術以后,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絞胎瓷技法并且成功減小了不同色土收縮率,最終成為日本絞胎瓷技法的集大成者,被授予日本工藝美術界最高榮譽“人間國寶”。作品主要分為早期的自然紋飾作品,無釉作品以及后期的玻璃光釉作品。其作品色彩濃烈,器型大氣,被視為是日本瓷器藝術界的代表。
伊藤赤水
伊藤赤水 昭和41年畢業(yè)于京都工藝纖維大學陶瓷專業(yè)。昭和47年作品入選第十九回日本傳統(tǒng)工藝展。昭和48年作品入選第二回日本陶藝展。昭和51年被推薦為日本工藝會正式會員。昭和52年承襲族名五代伊藤赤水。昭和55年作品在第二十回傳統(tǒng)工藝新作展上得獎。同年在第二十七回日本傳統(tǒng)工藝展上得獎。昭和60年第八回日本陶藝展上被授予最優(yōu)秀作品獎并被授予秩父宮賜杯。昭和62年擔任傳統(tǒng)工藝新作展審查委員。同年在日本陶瓷協(xié)會得獎。平成元年擔任傳統(tǒng)工藝新作展審查委員。平成2年擔任傳統(tǒng)工藝新作展審查委員。平成6年擔任傳統(tǒng)工藝新作展審查委員。平成9年第四十四回日本傳統(tǒng)工藝展上被授予高松宮紀念獎。平成10年擔任傳統(tǒng)工藝新作展審查委員。同年被授予新瀉日報文化獎(藝術部門)。平成11年擔任日本傳統(tǒng)工藝展審查委員。同年受到新瀉縣知事表彰(藝術文化部門)。平成13年擔任傳統(tǒng)工藝新作展審查委員。平成15年被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人間國寶)。同年舉辦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人間國寶)認定特別紀念展。
呂堯臣(中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紫砂陶藝家。 在半個多世紀的陶藝創(chuàng)作生涯中,其創(chuàng)作新品層出,造型新穎別致,風格韻秀古樸,尤其是獨創(chuàng)的“呂氏絞泥”出神入化,堪稱一絕,有“壺藝魔術師”之稱。 因其對中國陶藝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1992年被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并成為“世界名人協(xié)會”終身會員。1993年榮獲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楊峽(中國)
1956年出生
畢業(yè)于河南科技學院;現(xiàn)任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陶瓷美術專業(yè)分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理事長;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玉雕大師;河南理工大學和焦作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絞胎藝術的奠基人,在絞胎瓷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工藝美術期刊的總編。
十余年潛心陶瓷絞胎裝飾技法的研究,在絞胎瓷造型設計美學規(guī)律研究、絞胎瓷紋飾裝飾美學規(guī)律研究、絞胎瓷釉飾裝飾美學規(guī)律研究有獨到的建樹,形成了一套絞胎瓷創(chuàng)作的理論體系影響國內外。出版的著作有(河南美術出版社)《中國絞胎瓷》;(河南美術出版社)《中國陶瓷名家——楊峽卷》;(中國畫報出版社)《楊峽絞胎瓷研究文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中國焦作絞胎藝術瓷鑒賞》;發(fā)表絞胎瓷研究論文十六篇。
代表作有絞胎瓷作品瓷魂系列“萬眾一心”菊花紋、“盛世花開”牡丹紋、“納福迎春”山花紋
楊峽絞胎瓷在創(chuàng)作研究上的努力,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絞胎藝術瓷研究》、《絞胎瓷裝飾美學規(guī)律的研究》獲兩項省級科技成果。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個人”稱號;同時楊峽也是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絞胎瓷作品“萬眾一心”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最佳工藝獎;絞胎瓷韻系列之三角花器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絞胎瓷四方花器(扇形紋)入編人民美術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材。多件絞胎瓷作品被各大博物館收藏。曾在中央電視臺七套《鄉(xiāng)土》欄目“大師[1]耀鄉(xiāng)土“欄目做過兩期專訪。
藝術精品
Dorothy feibleman(英國)
費布萊曼的作品非常清新,充滿著歐式風情,并且獨自開創(chuàng)了透光的瓷胎技法,在絞胎瓷領域也是獨樹一幟。
Angela Burkhardt Guallini(瑞士)
曾在臺灣做過絞胎瓷個人展,是絞胎瓷簡約藝術的代表,其作品追求簡約,多以線條來裝飾瓷器,非常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