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位于中國湖北省西部、武當(dāng)山東南、漢江西岸 。因古代滿山生長荊條(灌木),故名。

湖北省荊山
1.湖北省名山,位于中國湖北省西部、武當(dāng)山東南 、漢江西岸 。東南谷地寬廣,西北巍峨陡峻盤亙省境西北部,呈北西—南東走向。北始房縣青峰鎮(zhèn)大斷層,南止荊門—當(dāng)陽一線,長約150公里;西至遠(yuǎn)安沮水地塹,東到荊門—南漳一線,寬約20~30公里。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因古代滿山生長荊條(灌木),故名。地質(zhì)構(gòu)造屬揚(yáng)子準(zhǔn)地臺,由石灰?guī)r組成,屬燕山隆起褶皺帶,是強(qiáng)烈上升的新構(gòu)造運動區(qū)。這一地區(qū)適處幾個大地構(gòu)造單元的接觸帶上,北、南段均為強(qiáng)烈褶皺和復(fù)雜斷層地區(qū),但北段褶皺緊密,多逆掩斷層;南段褶皺稍緩,以塊狀斷層為主。地貌上,西北部山高谷深,巍峨陡峭,溝壑縱橫;東南部山低谷淺,坡度略緩,稍加開闊,但均為喀斯特式中、低山地。山嶺多呈狹長形,山頂大致等高?λ固芈┒罚ㄈ芏罚、溶蝕洼地均發(fā)育于山頂面上,屬山原期喀斯特形態(tài)。其高度由西北向東南略減,海拔一般為1200~1800米,主峰聚龍山1852米,最高點望佛山1946米。長江支流沮、漳河源于山南,漢江支流蠻河源于山北。山區(qū)氣候溫濕,年降水量900多毫米。森林覆蓋率約50%,以松、杉、櫟樹種為主。主要特產(chǎn)有黑、白木耳、茶葉、桑蠶,并有天麻、丹皮、杜仲、桔梗等藥材及獐、鹿、野豬等動物。河谷平原耕地種稻,坡地種玉米、薯類。山上建有茶場、林場、藥材場等。礦藏有磷、煤、鐵等。磷礦已開發(fā)利用作肥料。名勝古跡有抱璞巖、白馬洞、響水洞等。其中抱璞巖傳為春秋時代卞和得玉處。
漳水 發(fā)源于此。山有 抱玉巖 ,傳為 楚 人 卞和 得璞處。《書·禹貢》:“導(dǎo) 嶓冢 ,至于 荊山 ! 孔 傳:“ 荊山 在 荊州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二》:“《禹貢》:u2018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u2019蓋即 荊山 之稱,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陜西省荊山
2.2.山名。在今陜西省 富平縣西南。相傳 禹 鑄鼎于此!稌び碡暋罚骸皩(dǎo) 岍 及 岐 ,至于 荊山 ! 孔穎達(dá) 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縣 南。”《后漢書·郡國志一·馮翊》 劉昭 注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jì)》:“ 禹 鑄鼎於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荊渠 也!
河南省荊山
3.山名。在今河南省靈寶縣閿鄉(xiāng)南。相傳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 !妒酚洝し舛U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
安徽省荊山
4.山名。在今安徽省懷遠(yuǎn)縣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淮水》:“《郡國志》曰:u2018 平阿縣 有 當(dāng)涂山 , 淮 出于 荊山 之左, 當(dāng)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yáng)濤北注之。u2019”《資治通鑒·后周世宗顯德四年》:“帝馳至 荊山洪 ,距 趙步 二百馀里! 胡三省 注:“ 荊山 在 濠州 鐘離縣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懷遠(yuǎn)軍 正治 荊山 !
史書記載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xiàn)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xiàn)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蓖跤幸詾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曋玻邑懼慷哉N,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民曰“和氏璧”。 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qiáng)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dāng)庭力爭,完璧歸趙。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 卞和洞亦名抱璞巖、抱玉巖,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懷遠(yuǎn)縣荊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蘇軾《涂山荊山記所見》詩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溫瓚”即指此。洞內(nèi)原有唐胡曾《荊山詩》碑,惜已毀。 清康熙《鳳陽府志》:“今兩崖間鑿痕猶存”;荊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圍十七里,東有卞和洞! 《中國名勝詞典》:懷遠(yuǎn)縣荊山有抱璞巖,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巖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shù)十人;巖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內(nèi)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云攢集,俗稱:“白云堆!倍醋笥邢,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閣,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內(nèi)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其詩云:“抱璞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連城無雙產(chǎn),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是此間寫照?丈饺章湓陈曁洌墒乔G人哭未休。” 安徽、陜西、湖北、河南均有荊山,從《史記》記載的字面理解,和氏璧也有可能出自湖北,而不一定是安徽。 和氏璧到底流落何處?資料記載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rèn)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nèi),并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后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fā)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jī)會一睹和氏璧的風(fēng)采。另一種推測認(rèn)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zhàn)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jìn)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后而來的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鎮(zhèn))。 與卞和洞以谷為鄰的是白乳泉,背依荊山,面臨淮水。周圍峰巒疊翠,榴林似海,綠樹掩映,芳草如茵,遠(yuǎn)近聞名。 白乳泉原名白龜泉,相傳唐貞元年間,泉內(nèi)曾有白龜流出,因此得名。宋朝,詩人蘇東坡與其二子蘇迨、蘇過自河南赴杭州過此,見泉水奇特,譽(yù)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游涂山荊山記所見》詩:“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刖人有余杭,美石肖溫瓚。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漫……”因泉水甘美呈乳色,后人改名白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