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國誕生于商朝初期,是冀東地區(qū)出現(xiàn)最早的國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諸侯國--孤竹國 ,是商朝初年,封同宗血親墨姓為君的國度。一般認為,孤竹國從商代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國的建立,標志著冀東開始受到中原核心文明直接熏陶影響。孤竹國作為商朝貴族建立的方國在當時深受中原禮儀、文明的教化,距今約3600余年。 孤竹國范圍廣袤,約含概今河北到遼西等地。商代遺跡、遺物,遍及京津和遼西地區(qū)。近年來,唐山市灤南縣新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孤竹國重要物證,如帶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鉞、玉冠等大量文物。
簡介
孤竹國之謎,存世千載。近年來,唐秦兩地有關(guān)專家對孤竹國的探究。特別是唐山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孤竹國和殷商的系列玉器,為孤竹國中心的探究提供了明確的佐證。
唐山灤南大馬莊區(qū)間,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殷商遺址發(fā)現(xiàn)。如“小賈莊蓮臺寺商代遺址”等。該地區(qū)除發(fā)現(xiàn)大量玉文字器,還發(fā)現(xiàn)了帶有孤竹國先祖的名諱“亞微”銘文的青銅器多件。如青銅觚、青銅鼎等。以上器物,經(jīng)國內(nèi)專家學者認定,皆是殷商孤竹遺物。故此論證,唐山灤南即是孤竹國中心。
孤竹釋名
“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見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辭有關(guān)竹氏的活動,就有40多條紀錄。
河南安陽,河北唐山灤南,遼寧喀左等地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孤竹國——甲骨文、青銅器、玉文,以及《國語》、《管子》、《韓非子》、《史記》等,都見有孤竹的記載。
學術(shù)界對孤竹國名主要解釋為:
一,“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
二,根據(jù)《急就篇》顏師古注:“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用物。
早期
約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中原夏朝的諸侯商在夏朝腐敗衰落時,首領(lǐng)商湯在伊尹輔助下壯大并趁機滅夏建立商朝,并分封同姓宗親于商朝北境建立孤竹國,讓其作為抵御戎狄保護商朝邊境的諸侯國。
中期
商代中葉,孤竹國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物資轉(zhuǎn)運貿(mào)易,多在其間進行。這個時期的孤竹國,無論文化經(jīng)濟都較發(fā)達,聲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記載孤竹之事。
晚期
西周初,孤竹國為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國,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屬地和方國。此時的孤竹國疆域,逐漸被新封賞方國壓縮于燕南地區(qū)。隨后燕國崛起,孤竹國屬地再次縮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國,燕向齊國求援,齊桓公救燕出兵伐山戎之“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至此,“孤竹國”鮮見史書記載。
孤竹國腹地,在灤河西岸的海陽國境內(nèi),即今天灤縣的橫山以南唐山以東灤南、曹妃甸區(qū)、樂亭兩縣一區(qū)境內(nèi)。孤竹國疆域,幅員遼闊,鼎盛時期,包括河北東北部到遼西地區(qū)。
《遼史·地理志》記載:平州“商為孤竹國,春秋為山戎國”。平州管轄盧龍縣、安喜縣、望都縣、灤州(統(tǒng)縣三:石城縣、馬城縣、義豐縣)。
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寰宇記》載:遼寧省朝陽地區(qū)“殷時為孤竹國,春秋時為山戎之地,戰(zhàn)國時其地復屬燕!薄哆|史·地理志》記載:“興中府,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營州,在商孤竹國”。興中府、營州都是現(xiàn)在的遼寧省西部地域。周武王伐紂后,孤竹國勢力大為削弱,其疆域大為縮小,據(jù)《史記·正義》記載:“該孤竹為海陽!
孤竹文化
1973年,遼寧朝陽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發(fā)現(xiàn)的青銅罍,就帶有"觚竹"銘文。
《史記索隱》載:“高湯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肮轮瘛北久磅瘛,“觚”指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竹”當指刻字記事用的玉簡、竹簡、木簡等文字載體。
孤竹國君及其王子,在殷商國度歷任要職。及至商末,孤竹國走出了兩位圣賢--——伯夷和叔齊。伯夷叔齊忠于祖國,恥為周臣。其兄弟讓國,叩馬諫伐、不食周栗,隱于首陽,采薇而食,餓死首陽的故事,千古傳唱。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管子曰:“故伯夷、叔齊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備矣"。
韓非子曰:"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
孔子曰:“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
孟子曰:“伯夷叔齊,圣之清者也”!爸蝿t進,亂則退,伯夷也!
屈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為像也!薄
歷代帝王更是對伯夷、叔齊倍加稱頌。據(jù)《永平府志》記載,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節(jié)祠碑記》云:“……自漢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寶七載祀義士八人于郡縣。崇祭則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訪廟遣官致祭。u2018清惠u2019、u2018仁惠u2019謚號則封于政和三年。進侯加公則更于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順元年頒廟額曰u2018清圣u2019,古廟久廢。移于郡城內(nèi)東北隅,為明洪武九年?へ┟帆曀,未幾復廢。景泰五年,郡守張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璽請于朝,賜今額御定祭文……弘治十年,郡守吳杰重修。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張玭重修。隆慶六年,郡守辛應(yīng)乾,萬歷十一年兵備雷以仁、郡守任凱,二十七年郡守徐準、曹代蕭等,皆經(jīng)重修……”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帝,皆有詩文歌頌伯夷叔齊。
毛澤東留下了“外辱需人御,將軍賦采薇。“的詩句,借伯夷、叔齊清名,贊頌為抗日戰(zhàn)爭衛(wèi)國殉難的戴安瀾將軍。
商與孤竹
殷商關(guān)系
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guān)系密切,原因有二:
其一,孤竹國君墨氏與商王同為子姓,是華夏始祖黃帝曾孫帝嚳的子孫。
其二,宗族國的關(guān)系,孤竹是商分封的同姓宗親諸侯國。
歷代國君
商王朝由湯開始建立,到紂滅亡,一共傳了17代,30王(連太丁為31王),時間是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大約600年。殷商初,從《帝王世紀》記載:“湯特封墨臺氏于孤竹”,并說,共傳了9世!妒酚洝酚涊d:“契為子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孤竹國君為“墨胎氏”,亦為其姓,又有說姓“墨”。相傳至伯夷、叔齊,其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
稱號 | 姓名 | 執(zhí)政時間 | 世系 | 備注 |
高祖墨 | 前1600年—? | 一 | 《“孤竹國”所在地探究》 | |
高祖契 | 二 | 、、 | ||
曾祖商 | 三 | 、、 | ||
祖熤 | 四 | 、、 | ||
祖丙 | 五 | 、、 | ||
父丙 | 六 | 、、 | ||
父丁 | 墨胎竹猷 | 第七任孤竹國國君 | 見《亞微罍考釋》 | |
亞微 | 墨胎初 | ?- 商紂王六十一年 | 父丁之子 | 見《亞微罍考釋》、《 史記索隱》 |
亞憑 | 墨胎馮 | 商紂王六十一年-? | 亞微之次子 | 見《史記·卷061·伯夷列傳》、《 路史·國名記》 |
此后世系失考 |
以下為家譜記載,從文嗣君開始 | ||||
懿 | 隆 | 黎 | 熙 | 獻甫 |
質(zhì) | 徽 | 靖平 | 堅可 | 慶晨 |
儉 | 熊 | 扁 | 襄仲 | 萬平(以國為氏,始受姓而竺氏焉) |
大會 | 穆 | 審己 | 膺福 | 云興 |
神佑 | 歴 | 大清 | 古民 | 但 |
可強 | 鎭尚 | 懼失 | 剛 | 湛 |
載 | 孟宗 | 顯 | 兆 | 猛(漢都尉) |
發(fā)(并州駕別) | 會、晉(令尹) | 樂敬、彝(河陽宰) | 前660年齊桓公北伐,孤竹國從此消亡 |
孤竹興衰
大致說來,孤竹是殷商興起之后北方的大諸侯國。是負責拱衛(wèi)商朝的血親諸侯國。一般認為,孤竹國建于商湯封建,興于殷商中期,衰于西周,亡于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
前554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異姓諸侯國,周衰后被山戎族統(tǒng)治,春秋不久開始處于燕國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建國時間
據(jù)《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妒酚洝酚涊d孤竹國是殷商鼎革后為鞏固統(tǒng)治封建的宗親諸侯國,深受商王信賴。
滅亡時間
關(guān)于孤竹國滅亡的時間有三種說法。一說根據(jù)《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后世鮮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孤竹國滅。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
二說根據(jù)《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后(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于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此后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
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般采取第一種說法,即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其實這次齊桓公斬孤竹國君,孤竹國并沒有滅亡。《管子》記述的時間公元前660年,此后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孤竹人分別融入山戎或燕人群體。
考古發(fā)掘
1955年5月12日的一個午間,喀左縣海島營子村民唐永興、張懷仁等六人在一個叫小轉(zhuǎn)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時,無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銅器。這件銅器讓他們感到新鮮,于是他們在四周繼續(xù)挖掘,不料,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銅器。這是解放后遼寧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的商周時期銅器窖藏坑,而且多數(shù)銅器帶有銘文,填補了遼寧地區(qū)商末周初歷史的空白,意義重大。
進入70年代,喀左、錦州一帶青銅器窖藏的相繼發(fā)現(xiàn),讓人們的目光重新投向了遼西地區(qū)。
1973年3月6日,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隊第三生產(chǎn)隊貧下中農(nóng)在村南一丘岡上挖石頭時,在距地表30厘米深處發(fā)現(xiàn)六件排列整齊的青銅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館、朝陽地區(qū)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在當?shù)毓P架山上探掘時,又發(fā)現(xiàn)六件青銅器,包括一件饕餮紋方鼎和一件蟠龍紋蓋罍。這批銅器相距上次發(fā)現(xiàn)銅器的地點才幾米遠。專家們把兩次發(fā)現(xiàn)的窖藏坑分別編為北洞一號窖藏與北洞二號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灣子村村北棗樹臺子發(fā)現(xiàn)一處青銅器窖藏,共有銅器三十二件,其中帶銘文15件。這批銅器的發(fā)現(xiàn)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馬廠溝窖藏4公里。
在這么小范圍內(nèi)連續(xù)出土四批大規(guī)模銅器窖藏,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1979年4月,在遼寧義縣北邊的稍戶營子公社花兒樓大隊,靠近醫(yī)巫閭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銅器,共五件。
發(fā)現(xiàn)于遼西地區(qū)的銅器,大都有中原風格,而從當時東北地區(qū)的銅器鑄造工藝水平看,還沒有達到與中原相同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批銅器都是從中原帶過來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何時埋藏的這批銅器?又是誰埋藏的?這些問題,期待考古研究新的發(fā)現(xiàn)和解讀。
對于前一個問題,似乎還好解釋,通過考察,得知銅器的埋藏年代應(yīng)該是周初,并且延續(xù)了一段時間。
對于第二個問題,有學者這些窖藏的銅器就應(yīng)屬于埋藏的祭祀物品,這也與文獻記載的商人“郊”、“褅”等祭祀方式相合,認為這是商朝遺族箕子被封朝鮮后,孤竹國作為商朝貴族被周朝改封遼西一代的證據(jù)。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批銅器的發(fā)現(xiàn),是表明周初燕文化到達當?shù)氐南笳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