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龍顏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存于云南省陸良縣薛官堡斗閣寺大殿內,刻于南朝宋代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碑文由爨道慶撰寫。
該碑的書法藝術,在晚清書法界引起極大的震動,除在書法和文學方面的成就外,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1961年,爨龍顏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爨龍顏碑是劉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建寧郡同樂縣(今云南陸良)大姓爨氏所立。碑文紀述爨龍顏祖孫三世曾相繼為晉建寧二郡太守及寧州刺史,說明東晉末年王朝中央失去對寧州直接控制之時,爨氏曾以刺史名義統(tǒng)治了寧州。
爨龍顏曾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秀才,兩次萬里歸闕,出仕中原朝廷;而龍顏亦效忠劉宋王朝,碑文稱,龍顏“忠誠簡于帝心,芳風宣于天邑”?芍诋敃r中原分裂、漢弱夷強的時代,晉宋王朝對爨氏采取懷柔羈縻政策,而且收到了實際政治效果。它不但使?jié)h夷之間相安無事、爨氏心向中原皇室,而且利用爨氏力量維持了晉宋皇室對西南的統(tǒng)治。公元432年,益州發(fā)生趙廣起義,南中各族人民紛紛響應,所謂“歲在壬申,百六遘釁,州土擾亂,東西二境,兇豎狼暴,緬成寇場”。在這一次浩大的變亂中,爨龍顏“收合五千之眾,身伉矢石,撲碎千計,肅清邊堝”。龍顏由于撲滅人民起義有功,因而大受封賞。碑文中又載,爨龍顏第一次出仕朝廷時,由于有才干,被定為鎮(zhèn)守西南邊陲的人選。于是“遷南蠻府行參軍,除試守建寧太守”。在掌握家鄉(xiāng)政權以后,他即著手整頓吏治,一方面使爨氏各家支能分享政權,另一方面也隱定了中原皇室及爨氏的統(tǒng)治。爨龍顏去世后,人們便將他的事跡刻于墓碑上,以表紀念。
關于爨龍顏碑的出土時間及地點的問題,各家考證頗有分歧。爨龍顏碑世有“阮元督滇始發(fā)現(xiàn)彰世”之說。姚安由云龍亦稱:“道光初,阮文達總督云貴,始得之荒阜上!比钤诘拦馄吣辏ü1827年)命知州張浩建亭保護。以上說辭有正確的一面也有不正確的一面。因為據(jù)史載,阮元未督滇以前,此碑拓片已流行海內。此外,明景泰《云南志》卷二的“陸涼州人物”欄也有記載:“爨仕德,即龍顏,本州人也。”由此而知元明時期就知有此碑了。嗜好金石考證的阮元是不會不知《爨龍顏碑》在云南陸良的,他既然做了云貴總督,就必會親自到陸良訪證此碑。遺憾的是阮元之前,此碑沒有得到識者的推崇,也沒有很好地加以保護。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阮元赴陸良訪碑,始發(fā)現(xiàn)此碑躺于荒阜上。于是他在碑后作跋,高度贊譽了《爨龍顏碑》的書法藝術價值。
建筑特點
該碑高3.38米。上碑寬1.35米,下端寬1.46米。額上部浮雕青龍、白虎和朱雀,其下有一穿洞,洞直徑為0.17米。洞左右各有日紋和月紋,日中刻駿鳥(三足烏),月中刻蟾蜍,直徑各0.16米。
該碑兩面刻字。碑陽24行,行45字,該碑除了記墓主的身份信息之外,還記了爨氏的由來、家族世系、爨姓家族從河南入滇的過程以墓主的生平政績等[2]。碑陰文字3列,上列15行,中列17行,下列16行,行3至10字不等,刻立碑的同僚、掾屬官職、姓名。碑末有清阮元、邱均恩、楊佩三人題跋。碑兩面共1000余字。該碑字為楷書體,但仍有隸書筆意。筆多呈方棱,轉折遒勁;時作細畫,又透出雅逸之氣。結體以方正為主,但仍求變化。整個碑書呈渾厚、雄健風貌。
文物保護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爨龍顏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國家撥款修繕碑亭,并加固碑座。1986年將此碑移入鄰近新修復的大殿內。該碑已風化嚴重,文字剝蝕較多。
碑刻內容
【碑額】
宋故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正文】
君諱龍顏,字仕德,建寧同樂縣人。其先世本高陽顓頊之玄胄,才子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滯,深根固而不傾。
夏后之盛,敷陳五教,勛隆九土。純化布于千古,仁功播于萬祀。故乃耀輝西岳,霸王郢楚,子文銘德于春秋,斑朗紹縱于季葉。陽九運否,蟬蛻河東,逍遙中原。班彪刪定《漢記》,班固述修《道訓》。
爰暨漢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姻婭媾于公族,振纓蕃乎王室。乃祖肅,魏尚書仆射,河南尹,位均九例,舒翮中朝。遷運庸蜀,流薄南入,樹安九世,千柯繁茂,萬葉云興;鄉(xiāng)望標于四姓,邈冠顯于上京。瑛豪繼體,于茲而美。祖,晉寧、建寧二郡太守,龍驤將軍,寧州刺史?箭報J輔國將軍八郡監(jiān)軍,晉寧、建寧二郡太守,追謚寧州刺史、邛都縣侯。金紫累跡,朱黻充庭。
君承尚書之玄孫,監(jiān)軍之令子也。容貌瑋于時倫,貞操超于門友。溫良沖挹,在家必聞。本州禮命主簿不就,三辟別駕從事史,正式當朝,靖拱端右。仁篤顯于朝野,清名扇于遐邇。舉義熙十年秀才,除郎中、相國西鎮(zhèn),遷南蠻府行參軍,除試守建寧太守。剖符本邦,衣錦晝游。民歌其德,士詠其風。于是貫伍鄉(xiāng)朝、本州司馬、長史。而君素懷慷慨,志存遠御,萬國歸闕,除散騎侍郎。進無烋容,退無慍色,忠誠簡于帝心,芳風宣于天邑。除龍驤將軍,試守晉寧太守,軺車鉞斧,金章紫綬,綮戟幢蓋,襲封邛都縣侯。
歲在壬申,百六遘釁,州土擾亂,東西二境,兇豎狼暴,緬成寇場。君收合精銳五千之眾,身伉矢石,撲碎千計,肅清邊嵎。君南中磐石,人情歸望,遷本號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候。君姿英雄之高略,敦純懿之弘度,獨步南境,卓爾不群。雖子產之在鄭,蔑以加焉。是以蘭聲既暢,福隆后嗣者矣。自非愷悌君子,孰能若斯也哉?昊天不吊,寢疾彌篤,享年六十一。歲在丙戌十二月上旬薨。黎庶痛悼,宋、夷傷懷,天朝遠感,追贈中牢之饋也。故吏建寧趙次之,巴郡杜長子等仰懷仁德,永慕玄澤,刊石樹碑,褒尚烋烈。其頌日:
巍巍靈山,峻高迢遰;蜍S在渆,龍飛紫闥。邈邈君候,天姿英哲?N紳踵門,揚名四外。束帛戔戔,禮聘交會。優(yōu)游南境,恩沾華裔。撫伺方岳,勝殘去煞。悠哉明后,德重道融。綢繆七經(jīng),騫騫匪躬。鳳翔京邑,曾閔比蹤。如何不吊,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光輝潛藏。在三感慕,孝友哀傷。銘邇玄石,千載垂功。
祖已甍背,考志存銘記。良愿不遂,奄然早終。嗣孫碩子等,友乎哀感,仰尋彜訓,永慕高蹤,控勒在三。仲秋七月,登山采石,樹立玄碑,表殊勛於當世,流芳風於千代,故記之。
寧州長子驎弘早終,次弟驎紹、次弟驎暄、次弟驎崇等建樹此碑。
大明二年歲在戊戌九月上旬壬子朔,嗣孫碩瑞、碩才、碩繗、碩萬、碩思、碩閭、碩羅、碩闥、碩俗等立
匠碑,府主簿益州杜萇子。文,建寧爨道慶作
【碑陰】
府長史建寧爨道文。司馬建寧爨德冺。錄事叅軍武昌郡劉覲。功曹叅軍建寧孟慶倫。倉曹叅軍建寧爨碩登。戶曹叅軍建寧周賢。中兵叅軍鴈門郡王令文。
府功曹建寧爨毅。主簿建寧趙道才
別駕建寧爨敬祖。治中晉寧趙世伐。主簿建寧爨德融。主簿建寧孟叔明。西曹益寧楊瓊子。西曹晉寧路雄
鎮(zhèn)蠻長史建寧爨世明。司馬建寧爨順靖。錄事叅軍建寧毛瑋子。功曹叅軍朱提李融之。倉曹叅軍牂柯謝國子。戶曹叅軍南廣楊道育。中兵叅軍建寧爨孫記。蠻府功曹建寧李延祖。主簿建寧孟令孫。主簿建寧孟順德
門下建寧爨連迫。錄事弋陽郡舒征。西曹建寧周令活。戶曹建寧陳世敬。省事安上輿稚圭。書佐建寧孟羅。干張孫明
錄事孟林。西曹劉道善。戶曹尹仲常。記室張叔熬。朝直張世保。麾下都督王道盈。□□彥頭。書佐□文。干□康
門下張尋。錄事萬敬。西曹尹開。戶曹來叔子。省事李道學。書佐單仲。干盛慶子。
藝術鑒賞
用筆
此碑筆勢雄強,險勁莊嚴,字的筆法和結體上極具變化。筆畫遒健有力,雖為楷書而頗具隸意,盡顯隸楷相間的獨特之處。如其中楷書的形態(tài)已經(jīng)比較明確,但仍保留有隸書的筆意。爨龍顏碑碑文具有明顯的逆鋒起筆,中鋒行筆,藏鋒收筆的運筆特征。比如其中一些長橫,一波三折,并向右上挑出,動蕩飄逸,隸書意味濃厚。而其用筆的風格則與北碑較為接近,后人評其“畢肖北魏名碑”。很多筆畫方起、方收,方折之筆較多,顯得厚重有力。此碑筆畫的圓潤剛強,其運筆實源于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但筆畫均極為厚重。它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態(tài)奇逸,舒斂自如。
結體
爨龍顏碑碑文的結體多為扁型,疏朗樸實,體態(tài)自然,在平正中求其方、圓、長、短之變化,相互錯落,奇趣橫生。《爨龍顏碑》重意趣,尚自然天趣。但在結構形態(tài)上又變化多端,字形大小不一,筆畫長短交錯,姿態(tài)奇逸,收放自如。寓巧于拙,在沉著厚重中寓有靈巧之態(tài)?v觀全碑,相同的字幾乎沒有相同的寫法,但個個生動自然。如“不”“軍”“寧”“龍”等重復較多的字,從結體到用筆都各有特點。
爨龍顏碑碑文的另一個主要的結構特點是舒展。南北朝時期,銘刻書體多雄渾厚重之感,筆畫剛勁有力,以茂密為宗。《爨龍顏碑》則于厚重中顯得布白蕭疏,可見當時隸書痕跡還未完全褪去,分隸古意猶在。譬如此碑文中“八”字兩畫間距寬綽,但形斷意連,兩部分相互照應成趣,給人以舒展的感覺。所以,字形結構的調整與點畫的布局是相互制約的。碑文中一些字用筆提按分明,對比強烈,以及方筆圓筆的相互穿插,都使字形顯得舒朗。
爨龍顏碑碑文書法結體的第三大特點是靈活以宕。孫過庭在論及楷書時有云:“真以點畫為形質,以使轉為情性!币源藢徱暋鹅帻堫伇,既包含法度,且字勢靈活。書者處理字形時手法巧妙,點畫安排亦各盡其妙。如在處理“深”“海”“流”等字時,對其間多種形態(tài)的點靈活處理,而其他筆畫又間以行草書筆意,方寸間通過點畫的騰揶平添了幾分意趣。
爨龍顏碑碑文以古拙典雅的風格為人矚目,結字變化萬千、神鬼莫測。它追求奇險的造型,但不一味求險,也有方正古拙一類,顯現(xiàn)出莊嚴氣象。綜合來看,爨龍顏碑碑文大多數(shù)結字均追求大巧若拙的美感,這一切都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獨特而高超的表現(xiàn)技巧。書與者通過字形中某些筆畫的夸張來實現(xiàn)個性張揚的目的,總的原則是打破結體的規(guī)則形狀。
章法
《爨龍顏碑》整體布局得當,疏密相間,洞達跌宕,顧盼有致,一看則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爨龍顏碑》在黑白布局上,在“圖”與“底”的處理中突破了整齊均勻的原則,需要化于整齊之中,藏奇拙于方平之內,雖不勻稱,但又平衡。
名家點評
清代革命家、思想家康有為:“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廣藝舟雙楫·寶南》)!拌F石縱橫體勢奇,相斯筆法孰傳之?漢經(jīng)以后音塵絕,惟有《龍顏》第一碑。”注云:“宋《爨龍顏碑》渾厚生動,兼茂密雄強之勝,為正書第一”(《論書絕句》)
清代書法家、文字學家楊守敬:“絕用隸法,極其變化,雖亦兼折刀之筆,而溫醇文雅,絕無寒氣之態(tài)!
清代著作家、思想家阮元:“此碑文體書法皆漢晉正傳,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石!
清代文字學家桂馥:“正法兼用隸法,饒有樸拙之趣!
后世影響
爨龍顏碑的書法藝術,由于阮元的首肯和推崇,在晚清書法界引起極大的震動。爨龍顏碑書法雄強茂美,參差有致,筆力遒勁,氣勢宏偉,就像刀斧擊鑿而成。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把《爨龍顏碑》列為“神品第一”,康氏形容大爨風格時說“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此乃康有為對龍顏碑書法藝術的確評。由此可知,爨龍顏碑亦是研究中國書法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爨龍顏碑除在書法和文學方面的成就外,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第一,它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形成的實物見證。說明爨氏當時的顯赫地位。第二,它是中華多民族大家庭形成的實物見證。說明爨氏的家世。第三,它是云南地方政權和中央政權關系的實物見證。第四,它是云南地方文化形成的實物見證。爨氏從中原來到云南把漢文化在云南這塊土地上進行廣泛的傳播,同時也吸取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的成分,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由多種文化元素高度融合而成的共同體——爨文化。原文化與云南地域環(huán)境的長期融和,產生了《爨龍顏碑》這樣的書法豐碑,當在情理之中。
爨龍顏碑與東晉爨寶子碑合稱“二爨”。因其碑體較大,字數(shù)較多,故又稱“大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