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柯人,典故名。典出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說王質去山中打柴,觀仙人對弈,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后以“爛柯”指世事變幻,爛柯人可指樵夫,也可指久離家而剛回故鄉(xiāng)的人,亦指飽經(jīng)世事變幻的人。“爛柯人”的故事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滄桑巨變。相似例子還有晉干寶《搜神記》,還有南朝劉義慶《幽明錄》等記載劉晨、阮肇遇仙的故事。
基本相關
【典故】爛柯人
【拼音】làn kē rén
【釋義】1.指久離家而剛回故鄉(xiāng)的人。亦指飽經(jīng)世事變幻的人。2.指樵夫。
典故出處
原文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譯文
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衢州爛柯山),晉代有個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后,竟然不覺得饑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么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jīng)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jīng)沒有了。
典故寓意
傳說在西晉時有個叫王質的青年農(nóng)民,一次上山打柴,來到王喬仙洞口。王質膽大好奇,心想,人家都說洞里有仙人,我何不進去看個究竟?因洞口很小,只能通過一個人,洞深三丈余,寬余高各丈許。王質剛進洞中什么也看不見。頃刻之間,洞頂好像透進來光線,只見兩個小孩正在下圍棋。王質素好下棋,被兩位小孩精湛的棋藝一下子給吸引住了。兩位小孩好像未發(fā)現(xiàn)有人進洞似的,邊下棋邊吃大棗,有時也順手把棗遞給王質吃?赐暌痪制搴螅『ν踬|說:“你也該回家了!蓖踬|俯身去拾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經(jīng)爛朽,只剩下鐵斧了。王質回到村里,怎么一個人也不認識了,詢問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們已經(jīng)死去一百多年了,從此,后人就把這座山叫“爛柯山”。
王質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巨變。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 "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一句,就引用了這個典故。詩人用王質自比,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世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古人喜歡用神話去解釋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云霧繚繞的深山,常常會被人們想像成不問塵世煩憂的仙人的居所。這故事中,時間對山中的童子們是寬容的,而對人間卻是冷漠的。其中所寄托的一種蒼涼的意味,也使歷來讀到它的人們不由得發(fā)出悵惘的嘆息。
詩文運用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南宋陸游《縱筆》詩:“袖劍客同樓上醉,爛柯人看洞中棋!
南宋張炎《木蘭花慢·為越僧樵隱賦樵山》詞:“只恐爛柯人到,怕光陰、不與世間同!
明劉基《秋懷》詩之三:“永寤爛柯人,萬事一夢幻!
清錢謙益《題陸叔平滄桑對奕圖贈稼軒五十初度》詩:“夜露未晞賔既醉,人間已有爛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