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梨膏糖,是上海市漢族傳統(tǒng)名點,中華老字號產(chǎn)品之一,著名特產(chǎn)。梨膏糖是純白砂糖(不含飴糖、香精、色素)與杏仁、川貝、半夏、茯苓等十四種國產(chǎn)良藥材(碾粉)熬制而成?诟刑鹑缑、松而酥、不膩不粘、芳香適口、塊型整齊、包裝美觀、品質(zhì)優(yōu)良、療效顯著。上海梨膏糖歷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唐朝,在清朝盛行,目前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深受廣大男女老少的喜愛。
發(fā)展歷程
產(chǎn)品來歷
唐初的政治家 魏征據(jù)傳是個十分孝順的人。他母親多年患咳嗽氣喘病, 魏征四處求醫(yī),但無甚效果,使魏征心里十分不安。這事不知怎的讓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醫(yī)前往診病。御醫(yī)仔細(xì)地望、聞、問、切后,處方書川貝、杏仁、 陳皮、 法夏等味中藥。可這位老夫人的性情卻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藥汁,就連聲說藥汁太苦,難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勸說,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藥, 魏征也拿她沒辦法,只好百般勸慰。
第二天老夫人把 魏征叫到面前,告訴魏征,她想吃梨。 魏征立即派人去買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塊,裝在果盤中送給老夫人?衫戏蛉藚s因年老,牙齒多已脫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這又使 魏征犯了難。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讓老夫人喝煎梨汁吧。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湯還舐著嘴唇說:好喝!好喝! 魏征見老夫人對煎梨汁湯頗喜歡,但光喝梨汁湯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為老夫人煎煮梨汁湯時就順手將按御醫(yī)處方煎的一碗藥汁倒進了梨子湯中一齊煮汁,為了避免老夫人說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 魏征也有些疲憊了,他閉目養(yǎng)了下神。等他睜開眼揭開藥罐蓋,誰知藥汁已因熬得時間過長而成了糖塊, 魏征因怕糖塊口味不好,就先嘗了一點,感到又香又甜,他隨即將糖塊送到老夫人處,請老夫人品嘗,這糖塊酥酥的,一入口即自化,又香又甜,又有清涼香味,老夫人很喜歡吃。 魏征見老夫人喜歡吃也心中樂了,于是他就每天給老夫人用中藥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塊。誰知老夫人這樣吃了近半個月,胃口大開,不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氣喘的病也好了。
魏征用藥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這消息很快傳開了,醫(yī)生也用這一妙方來為病人治病療疾,收到了好的效果。人們就稱它梨膏糖。
歷史發(fā)展
梨膏糖有本幫( 上海)、蘇幫、杭幫、楊幫之分,而 老城隍廟的梨膏糖均為本幫。清 咸豐四年【1854】年在老城隍廟西首晴雪坊旁邊開設(shè)了以“ 永生堂”為店號的梨膏糖商店。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老城隍廟北面又開設(shè)了一家“ 德生堂”,專制專售梨膏糖。
上海歷史上最早的賣梨膏糖的是 城隍廟里的“朱品齋”,創(chuàng)建于清成豐五年。據(jù)傳朱家擁有祖?zhèn)髅胤剑矣昧系氐、精心配制,所以“朱品齋”開設(shè)以后,生意一直十分 興隆,其梨膏糖和藥梨膏深受大眾歡迎。起初,“朱品齋”由朱老太坐鎮(zhèn),她能根據(jù)顧客的咳嗽聲來判斷病情,對癥下藥,配售梨膏糖。后來,“朱品齋”的生意由她兒子朱慈興接手,注冊了“朱老太”商標(biāo)。朱慈興為了迎合當(dāng)時 上海大都市消費者的需要,他開始研究專制高級梨膏糖。此種梨膏糖里除含有止咳化痰藥料外,另外再加入 人參、 鹿茸、 玉桂、 五味子、 刺五茄、 靈芝等貴重補品,一經(jīng)推出就廣受好評。他還接受定制,每劑以25斤為一料,以定制為主,專為公館幫服務(wù),對癥下藥,電話聯(lián)系,送貨上門,也可作為禮品送人。當(dāng)年京劇名家 裘盛戎、 李慕良等特愛吃“朱品齋”的梨膏糖,一買十幾盒,成了“朱品齋”的老主顧,使梨膏糖、藥梨膏成為集禮品休閑治病為一體的高檔食品。
最具有本幫賣梨膏糖經(jīng)營特色的是當(dāng)時在 老城隍廟晴雪坊的“ 永生堂”梨膏糖店,其創(chuàng)辦于清 光緒八年! 永生堂”出售各類梨膏糖,并且店主張銀奎 父子還開創(chuàng)了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賣糖方式,行話稱為“挫木”,又叫“文賣”。他們在糖攤前放只炭爐,爐上放一只熬制梨膏糖的大紫銅鍋,賣糖者左手拿一根長竹爿,不斷地在紫銅鍋內(nèi)攪動,使鍋內(nèi)的糖不粘底,右手拿一把尺把長的扁鐵挫,將藥料用鐵挫挫成藥末,一堆堆地堆在一小木盤中,待鍋內(nèi)的糖熬到一定的程度,便將藥末倒入鍋內(nèi),攪拌熬制成藥梨膏糖。
還有一家有名的梨膏糖店是坐落在 老城隍廟北面的“ 德生堂”,創(chuàng)辦于清 光緒三十年。其店主 曹德榮原是“ 永生堂”的學(xué)徒,后來自己開店,為不忘“永生堂”恩典,取名“德生堂”,專研中醫(yī),改良梨膏糖的配方。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五十年代公私合營高潮時,把“朱品齋”、“ 永生堂”、“德 堂”組織起來,源源不斷地把生產(chǎn)的各色梨膏糖通過 老城隍廟內(nèi)各家名特商店與市內(nèi)外銷售商,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由于在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chǔ)上,又引進了先進工藝,不但開發(fā)出不少新的品種,而且使梨膏糖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更加可靠。梨膏糖這一頗有特色的 土特產(chǎn)風(fēng)味食品,經(jīng)過一代代人的不斷努力,成就了今天 上海梨膏糖的美名遠(yuǎn)揚。
風(fēng)味特點
梨膏糖是純白砂糖(不含 飴糖、香精、色素)與杏仁、川貝、半夏、茯苓等十四種國產(chǎn)良藥材(碾粉)熬制而成?诟刑鹑缑、松而酥、不膩不粘、芳香適口、塊型整齊、包裝美觀,由于品質(zhì)優(yōu)良,療效顯著,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深受廣大男女老少的喜愛。而一般糖果:是有白砂糖、 飴糖、香精、色素等熬制而成。
產(chǎn)品種類
梨膏糖還分本幫( 上海)、蘇幫、杭幫、揚幫之分,而 老城隍廟的梨膏糖均為本幫。清 咸豐五年(1855年),在 老城隍廟西首晴雪坊旁邊開設(shè)了一家以“ 永生堂”為店號的梨膏糖商店。清 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 老城隍廟北面又開設(shè)了一家“德甡堂”,專制專售梨膏糖。由于各家自產(chǎn)自銷的梨膏糖能止咳化痰,價廉物美,逐漸成為大眾歡迎的 老城隍廟 土特產(chǎn)品。之后,為迎合上流社會的需求,“朱品齋”嫡傳朱茲興先生推出了高級梨膏糖食品,除投入含有止咳化痰藥料外,再添入 人參、 鹿茸、 刺五茄、 玉桂、 五味子等貴重補品,使梨膏糖成為集禮品、閑食、治病為一體的高檔食品系列。
品嘗型梨膏糖,又稱花色梨膏糖。有 薄荷、 香蘭、 蝦米、胡桃、 金桔、 肉松、杏仁、百果、火腿、 花生、松仁、 玫瑰、 桂花、 豆沙等數(shù)十個品種,采用中草藥與純天然原料,精心加工而成。產(chǎn)品甘而不膩,甜中帶香,香中帶鮮,含在口中,回味無窮。
藥物型梨膏糖,又稱療效型梨膏糖。有瓊漿狀似的梨膏糖,有經(jīng)過特殊加工工藝生產(chǎn)的顆粒狀沖劑梨膏糖,還有便于攜帶的各種口味的止咳型梨膏糖、川貝梨膏糖、百草梨膏糖、開胃梨膏糖等。藥用梨膏糖精選梨汁、川貝、杏仁、半夏、茯苓等十幾種優(yōu)質(zhì)藥材,采用祖?zhèn)髅胤剑募庸ざ。?jīng)專家定量分析,確認(rèn)有止咳化痰、潤喉清肺之功效,對治療咳嗽、氣管炎、哮喘等疾病有獨到之處。
營養(yǎng)價值
梨膏糖,以 雪梨或白鴨梨和中草藥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 橘紅 上海梨膏糖 粉、香檬粉等熬制而成。主治咳嗽多痰和氣管炎、哮喘等癥,味甘易服,療效顯著。其配方特色在于對造成感冒咳嗽,抵抗力差的各種咳嗽成因以及病人吃藥怕苦的特點,以適量的滋補幫助人體增強抵抗力,針對造成咳嗽的受熱、受寒勞累、機體失衡,干咳、濕咳等情況,將各種草藥合理配伍,并加上 蜂蜜、 飴糖、砂糖以及梨汁熬制而成。由于選用中草藥藥性溫和無副作用,因而適應(yīng)了各種咳嗽人群。
舊社會賣梨膏糖叫做“三分賣糖,七分賣唱”,為了讓人們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藥的功效,賣梨膏糖的人還編了一首歌,“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癆,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 人參三七草,七星爐內(nèi)生炭火,八卦爐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補共煎熬”,也可體現(xiàn)梨膏糖的藥用價值。
做法介紹
制作方法
配方
雪梨或白鴨梨1000克,貝母 30克,百部50克,前胡30克,款冬花20克,杏仁30克, 生甘草10克,制半夏30 克,冰糖500克,橘紅粉30克,香檬粉30克。
制作流程
1、煎液:將雪梨或白鴨梨洗凈切碎,與7種中草藥一起,投入搪瓷大藥罐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用火煎煮,每隔20分鐘將汁液取出一部分,再加水繼續(xù)煎煮。這樣,連續(xù)取汁液4次。
2、濃縮:將4次取出的液汁倒入搪瓷鍋內(nèi)(不能與金屬器皿接觸),用旺火燒開,然后再改用文火熬煎。當(dāng)鍋內(nèi)液汁濃縮至稠時,加入冰糖粉,并不斷攪拌至黏稠狀,再加入 橘紅粉和香檬粉,繼續(xù)進行攪拌;當(dāng)用筷子可以挑起并能拉成絲,即可;,在整個熬煎過程中,火力應(yīng)逐漸減小。
3、劃切:將經(jīng)濃縮的黏稠液倒入涂過熟菜油的搪瓷盤內(nèi),稍涼后壓平,厚度為5-6毫米,然后,用薄刀片劃切成長寬均為5-6厘米見方的小塊(一般不切透),待涼透時,即為梨膏糖。
4、包裝:出售的梨膏糖,一般按每片2排,每排6小塊,兩片24小塊為一小包裝。除外面包裹包裝紙外,還需用無毒塑料薄膜封嚴(yán)。
如果在梨膏糖中加入 蟲草、哈喇、 苦參、白蘿卜等中草藥,保健效果更佳。
制作技巧
上海灘熬制梨膏糖始于清朝咸豐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當(dāng)時有一對姓朱的夫妻在上海老城隍廟前大殿旁開起了梨膏糖店,取名“朱品齋”。到清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有一個商人在上海老城隍廟西首晴雪坊開設(shè)了一家梨膏糖店,店名為“永生堂”。清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年),又有人在上海城隍廟北豫園門口開設(shè)了一家叫“德甡堂”的梨膏糖店。它們都使用自己的牌子和商標(biāo),彼此競爭十分激烈。有的為了提高梨膏糖止咳功效,把川貝、桔梗、半夏等中草藥磨成粉熬進梨膏糖里,制成了止咳梨膏糖;有的把砂仁、丁香、佛手等中草藥磨成粉熬進梨膏糖里,制成了開胃梨膏糖。由于藥材上等,加工精細(xì),價廉物美,生意興隆。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上海民間藝人一曲“上海小熱昏”把梨膏糖唱紅整個上海攤,上海城隍廟梨膏糖名氣也越來越響,成了人們喜愛的食療俱佳的休閑食品。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這一傳統(tǒng)名特產(chǎn)的生產(chǎn)大力扶持。一九五六年,三家小鋪子合并成一家,正式定名為“上海梨膏糖食品廠”。
如今,上海老城隍廟梨膏糖在上海家喻戶曉,是上海著名的傳統(tǒng)土特產(chǎn),其歷史悠久、經(jīng)久不衰,深受全國消費者的喜愛,特別受到那些懷有深厚老上海情結(jié)的海內(nèi)外華人的喜愛,他們總要帶些產(chǎn)品與他們的親人共同享受這一份快樂的情趣。
相關(guān)民謠
一包冰雪調(diào)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
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能打小囡癆,
五味子 玉桂都用到,六加 人參三積草,
七星爐內(nèi)炭火旺,八面生風(fēng)煎梨膏,
九制玫瑰香味重,十全大補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