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1500年),寧夏巡撫王珣主修,胡汝礪編纂《寧夏新志》,弘治十四年(1501年)完稿,不久,弘治《寧夏新志》即付刊行。
后由寧夏巡撫楊守禮主持、管律纂修的嘉靖《寧夏新志》對弘治時期《新志》的內(nèi)容進行了更新和充實。嘉靖《新志》共八卷,為寧夏地方志書,是迄今所見明代寧夏地方志書中體例比較規(guī)范、內(nèi)容比較詳實、流傳和保存比較完整的一部志書。嘉靖《新志》記載了明代中期以前寧夏地方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是明代寧夏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簡介
寧夏歷史雖然久遠,但明代以前,寧夏并沒有一部以該區(qū)域為中心的專門志書。有明一代,所修寧夏志七次。其中兩部即為弘治《寧夏新志》和嘉靖《寧夏新志》。
弘治《寧夏新志》共八卷,由胡汝礪初編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完稿,不久,弘治《寧夏新志》即付刊行。
而嘉靖《寧夏新志》重修主纂人是寧夏巡撫楊守禮,纂修人管律,寧夏人。重修后的《新志》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刻行,該志收錄內(nèi)容較弘治《寧夏新志》更為豐富。對明代寧夏軍政建置、屯田、少數(shù)民族狀況記述尤詳。還收錄寧夏歷代七十一位作者三百余首詩詞及文章,對于研究寧夏歷史及明代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諸方面,都是重要的資料。
編者
王珣
王珣(1440~1508年),字德潤,曹縣南隅里水涸村(今鄭莊鄉(xiāng)王老林)人,元朝戶部尚書、福建行省左丞王茂五世孫,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進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胡汝礪
胡汝礪(1465~1510年),明朝官吏,字良弼,號竹巖、竹山,寧夏鎮(zhèn)(今銀川市)人。祖父胡雄是江蘇溧陽縣人,因為犯法被流放到銀川,胡姓一家便成為寧夏人。胡汝礪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祖父胡雄、父親胡璉, 胡汝礪本人、胡汝礪兒子胡侍,四代人都是明朝有名的學(xué)者。胡汝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聰明過人,七歲熟讀《孝經(jīng)》,十三歲能寫詩撰文,十九歲中舉人,二十二歲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戶部主事,后來升為郎中。
楊守禮
楊守禮(?~1555年),字秉節(jié),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人。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歷任湖廣簽事、敘州通判、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河南參政等職。嘉靖十八年(1539年)秋任寧夏巡撫。到任后,整肅邊防,修筑賀蘭山赤木口,并有志于恢復(fù)北路鎮(zhèn)遠關(guān)、黑山營重防。次年冬,以功升右都御史總督陜西三邊軍務(wù),以戰(zhàn)功先后加兵部尚書和太子少保。
管律
管律(生卒年月不詳),字蕓莊,寧夏衛(wèi)(今寧夏銀川)人。家庭富裕,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加之本人刻苦,天資聰穎,是衛(wèi)學(xué)中的佼佼者。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舉人,并名列鄉(xiāng)試“書經(jīng)魁”。十六年(1521年)登進士,官至刑科給事中,后退休回到家鄉(xiāng),專心從事教育。嘉靖十七年(1538年),寧夏巡撫吳鎧在鎮(zhèn)城(今寧夏銀川)草創(chuàng)“養(yǎng)正書院”,慕名聘請他為首任教授。由于他博聞有辭,史發(fā)司馬,文效子美,鄉(xiāng)人皆以u2018管子u2019稱之”。
弘治《寧夏新志》
弘治《寧夏新志》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寧夏巡撫王珣主修,戶部郎中郡人胡汝礪編纂,弘治十四年(1501年)春,陜西按察司僉事中州李端澄校后稿成,同年刊印。
嘉靖《寧夏新志》
內(nèi)容
嘉靖《寧夏新志》記載了明代中期以前寧夏地方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該書對于明代軍事建制與軍事屯田的記載尤其詳盡,對慶靖王之后分封的宗室官員也有詳細記載。
嘉靖《新志》對學(xué)校與科舉、壇廟祭祀、宗室文學(xué)、文化景觀、寧夏鎮(zhèn)所轄各地、沿革考證等都有詳細介紹。其還收錄了明初至嘉靖年間59人寫就的177首詩、3人寫的13首詞以及9人寫的9篇文章。在這些作者中,有就藩寧夏的慶靖王朱凝真和他的四子朱愕齋;有賈島、李益、范仲淹等唐宋大家;有官居寧夏的王珣、齊之鸞、王瓊、楊守禮等;有大學(xué)士金幼孜;有以欽差身份巡視寧夏的“前七子”古文運動領(lǐng)袖李夢龍;有寧夏本籍的著名文化人胡汝礪、管律;有謫戍寧夏的的文人潘元凱等。這一批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作者,通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心情吟誦寧夏的詩詞歌賦,為這部志書增添文學(xué)色彩。
價值
嘉靖《寧夏新志》同一般古方志一樣,明顯貫穿著封建觀點,但是該書的史料價值是多方面的,并具有許多不同于一般地方志的特色。其提供了豐富的明朝寧夏史地資料,所輯人物事跡資料可豐富對明朝寧夏人的研究,編輯了大量有關(guān)寧夏的詩詞、文,不僅豐富了明朝的藝文,也為研究明朝寧夏文學(xué)史提供了寶貴材料。
此外,《新志》所錄的西夏史料,為研究明朝漢文西夏文獻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