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片是山西晉中一帶的漢族傳統(tǒng)面食之一,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無論城市與農村,揪片是一種家常便飯。將揉好的面團搟成薄片,用力將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紐扣大小、中間有凹的小片,甩進鍋里,面片飄起即熟。這種揪片嚼起來感覺有勁,面片清利,食之有味。揪片操作簡單,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暢,容易消化,尤其適合于幼兒和老人。
簡要介紹
揪片是晉中一帶的傳統(tǒng)面食,它以獨特的風味和精湛的工藝,在面食中獨樹一幟,流行晉中,馳名中外。將面粉用水和好、揉好,放置一會兒。然后,用搟面杖將面搟開,再用刀將面切成五六寸寬的幾塊,拿一塊在鍋邊往鍋里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這樣邊揪邊煮,一會兒后,鍋里的面就熟了。揪片操作簡單,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暢,容易消化,尤其適合于幼兒和老人。
相關故事
揪片又稱掐疙瘩,也是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這里 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搟成圓形,切開對折,然后根據歲數先切成大片,再將大片用手分別揪入沸水鍋內,撈出后約半飯碗。吃此飯有歲歲平安之意。
小吃起源
“水揪片”俗稱“鱉跳崖”,是候馬、臨汾一帶人們熟悉的地方傳統(tǒng)小吃。其來歷要追溯到清末民國初年一對農村夫婦吵架之事。一天,劉三下地回來,又餓又累,因他老婆還沒有 做熟飯,倆口子就吵鬧起來,各說各有理,結果兩人換了工,劉三操持家務,老婆下地干活。中午時分,劉三睡覺醒來,急忙生火做飯,不料面和硬了,就一邊往面上倒水,一邊揉面,不料面越來越軟,無法上案搟面條,就干脆用手揪成薄片投入鍋中。誰知煮熟撈出后,配以澆頭,軟綿筋道,非常好吃,就起名叫“鱉跳崖”。長期以來,水揪片不僅成了家?焖倜媸常乙灿靡哉写腿。 揪片做法簡單,吃著筋滑,適于蓋澆或熗鍋湯面,亦可煎炒而食。
制作方法
一、準備工作
面粉500克,水300克(溫水,30℃左右,不燙手即可),鹽10克
二、和面
1.面放入盆里,將鹽放入面粉,攪拌均勻,加水,邊加水邊捻,將面打成面穗
2.揉面 用手掌根壓住面,從外向里揉,大約揉8分鐘左右。檢驗面是否柔好:用手指按面,按凹陷處5秒鐘能自動彈起,說明面已柔好。 3.醒面 將面揉成細長面坯子,用塑料袋套住(保鮮膜裹住也行),醒30分鐘左右。
三、搟面
1.將醒好的面再揉2分鐘,然后放在案板上將面搟開,面的厚度大約為5mm左右
2.將搟好的面切成寬度大約為3cm左右的長條。在切面前先在上面撒點干面,防止切好的面又粘住。
四、揪面
分兩步:先橫向拉扯,再縱向揪斷。
五、煮面
面在鍋中煮大約2分鐘即可食用,在煮面過程中要攪動,以免面糊鍋底。
將煮好的面撈在放有少量涼水的盆里,攪動面片,然后將水倒掉。(放涼水一方面防止面片之間粘住,另一方面這樣的面更勁道)
六、炒面
1.準備材料:少量 花椒、蔥、姜、蒜、肉、蒜苗、番茄醬、五香粉;
2.鍋里放油,油開后放花椒、蔥、姜、蒜,然后放蒜苗和肉,放鹽,味精,醬油,五香粉,炒大約5分鐘左右后將面片放入鍋里一起炒,同時放適量的番茄醬。再炒2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別忘了在出鍋前噴點老陳醋。(由于番茄醬沒買好,炒出來的顏色不是很好,不過味道還不錯的)
【注】
此面為晉中地區(qū)和太原人常吃的一種面食。
西北風味
揪片子是西北人經常吃的一種面食?梢猿粗、帶湯吃、涼拌的吃,而且做法也簡單。
首先取若干面粉放入盆中,再倒上適量的鹽熱水(掌握放鹽多少的最笨的辦法就是嘗一嘗咸淡)和起,然后就開始揉面。揉面是揪片子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定要朝一個方向揉,使面能有固定的紋路。揉到有了彈性的感覺后,大體攤平,抹上清油,放在案板上,再蒙上濕籠布或蓋上鍋蓋,讓面一定要餳到。一般情況夏天40分鐘左右,冬天得60--70分鐘。 水開后,就把餳到的面用刀切成長條,兩手扯住面的兩頭往開拉。然后一小塊、一小塊的揪入沸水中,以此類推。如果是吃湯面,那就直接把面揪到做好的湯里,最后調湯面的味道。
面片的大小薄厚全憑自己的喜好,揪片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精到、耐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