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是手工制鹽的活化石,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鹵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發(fā)明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shù)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fā)明”、“世界石油鉆井之父”。
卓筒井目前在遂寧市大英縣境內(nèi)還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圓6公里范圍內(nèi),而當?shù)氐拇箜樤,是卓筒井工藝僅存的一處還能生產(chǎn)的鹽灶,也是無價之寶。
卓筒井,主要靠三個技術(shù),圓刃銼,表層套管,扇泥筒。扇泥筒安裝有單向閥門,是世界上最早的單向閥門。有了這三個技術(shù),鹽井才能越打越深,卓筒井開創(chuàng)了人類機械鉆井的先河,是世界鉆井史上的里程碑。
歷史
大口淺井采鹵技術(shù)
中國井鹽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
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專家李冰在興建都江堰工程中發(fā)現(xiàn)了鹽鹵,隨即u2018穿廣都鹽井u2019揭開了中國井鹽開發(fā)史的序幕。李冰開鑿的廣都鹽井,是在當時打井取水的基礎(chǔ)開鑿的大口淺井,這種鹽井因受技術(shù)的限制,不會很深,而且井徑很大。大口淺井采鹵技術(shù)一直持續(xù)了1200多年。
卓筒井采鹵技術(shù)
到了北宋時期,大英縣卓筒井鎮(zhèn)人發(fā)明了卓筒井采鹵技術(shù)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漸替代大口淺井。北宋大文豪蘇軾在《蜀鹽說》中記載:“自慶歷皇以來,蜀始創(chuàng)u2018卓筒u2019。用圓刀鑿山如斗大,深者至數(shù)十丈則咸泉自上”。
卓筒井不僅是古代大英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也造福了大英的千秋萬代,直到今天它仍是大英子孫的福音。大英人結(jié)合“卓筒井”取水文化內(nèi)涵進行精心設(shè)計釀造出濃香型的“卓筒老井”及系列曲酒又成為今天大英的名優(yōu)特產(chǎn)之一。
原理
它的原理現(xiàn)在看來很簡單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時的杠桿原理,通過人的足踏來帶動一個鉆頭上下運動,從而達到打井的目的。
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內(nèi)特有的楠竹(一種粗如碗口大小的竹類植物),將竹節(jié)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連,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鉆下的泥石。
流程
簡介
卓筒井工藝流程包括鉆井(修治井)——汲鹵——曬鹵——濾鹵——煎鹽共五個步驟。
蘇軾的《蜀鹽說》說:“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shù)十丈;以巨竹去節(jié),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
鉆井
該地地方志記載了具體的鉆井之法:“擇有咸源處,以鐵錐鑿井如碗大,用大竹四五竿接之使長,以竹枝系鐵錐入,竹中鑿之,其井底有鐵器四爪,到六七十天,或百余丈得咸水乃止!
卓筒井一般深約130米,井口大10~12厘米(直徑),占地兩平方丈。井鹽的選擇是有經(jīng)驗的老鹽工根據(jù)山勢來決定,選擇井址也叫“度脈”,“度脈”不準一是打成漏井,二是打成干窟窿。
鉆井分成兩個階段:1、打大眼;2、打小眼。卓筒井的構(gòu)成即大眼小眼。上層是大眼,口徑15~20厘米,深約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銜接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絕洞壁上滲透出來的淡水,不許淡水進入井里。竹筒能否隔絕淡水,又是把井鉆成功的關(guān)鍵。同時,大眼鉆至50米深,竹筒相應下50米,不能隔絕洞壁滲透的淡水,這叫漏井,不能再鉆,只有報廢。
隔絕了淡水就打(鉆)小眼,將大桿(鉆桿)頂端的“大令牌頭換成小令牌頭”繼續(xù)往下鉆,直鉆至100米深左右,如果每天能產(chǎn)500~3000斤濃度7~10度的鹵水就成了井。如果無鹵就是選址不準叫干窟窿。
汲鹵
卓筒井大眼在上、下套管隔淡水,小眼在下產(chǎn)鹵。產(chǎn)鹵的小眼經(jīng)過歲月的流逝被鹵水腐蝕,地層變遷有時洞壁也要垮塌,這叫“垮匡”。巖石填塞了產(chǎn)鹵眼,就無法汲鹵。有時,一些汲鹵工具掉在井里或其它人為造成的障礙這叫“屙堆”,也無法汲鹵,要汲鹵必須排除故障,因此,產(chǎn)生了修治井的工藝和工具。如果故障大,難度大的要修好一口井需時間一月或數(shù)月才能完成。要保持一口不出故障產(chǎn)鹵的井很難。
曬鹵
筒匠用鹽車(名單角車、花車)、筒,將鹵水從井里汲出,鹵水渾濁,一般濃度在7~10度,這樣的鹵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為了把鹵水濃度提到18~20度,就產(chǎn)生了曬鹵支條架、曬壩(也叫鹽田)等曬鹵生產(chǎn)工具。
曬壩一般長60米,寬20米。支條架一般長約30米,高5米,結(jié)構(gòu)如八字型,木質(zhì)穿斗,支條架上鋪滿金竹椏,頂端做有“天船”。天船長10米,高1米,寬15米,天船安放在支條架頂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條架兩端的與支條架一樣長的空竹筒,竹筒上鉆有不規(guī)則的小眼。在支架的一側(cè)做有筒車,筒車像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圓罩,高6米,直徑5米,被一根橫軸穿著。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個長約30~50厘米。并在腰底內(nèi)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內(nèi)徑)走動,促使園罩旋轉(zhuǎn),將曬壩船形坑中的鹵水通過罩上的小竹筒輸送到天船里,鹵水通過天船底部接出的長竹筒的小眼散流后,再輸入濾缸過濾。
濾鹵
濾缸將鹵水中的泥砂、雜質(zhì)濾掉澄清再放入鹽鍋中煎鹽。
煎鹽
煎鹽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場火”。灶房一般長25米,寬15米,結(jié)構(gòu)為木質(zhì)穿斗,小青瓦房,前部安有煎鹽的大鹽鍋(解放前是生鐵圓鍋,現(xiàn)代是鋼板焊成的方鍋,大小根據(jù)鹽灶產(chǎn)鹵多少而定),鹽鍋后面是溫水鍋,溫水鍋后面是鹽炕。鹽炕長方形,用板石砌成,長約8米,寬2米。
鹵水在鹽鍋中經(jīng)高溫逐漸成鹽。為了使鹽潔白,顆粒晶瑩,在煎鹽中加皂角、豆?jié){。同時,提膽(注,另一種礦物質(zhì),可點豆腐),灶匠將有水分的舀入鹽倉中,過濾掉水分再把倉中的鹽撮到炕上,將水分全部炕干,即成食鹽。
意義
中國卓筒井的鉆井技術(shù)比西方早800多年,與火藥、造紙、印刷術(shù)、指南針一樣對人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被《中國鉆探技術(shù)史》、《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國井鹽科技史》三書譽為“世界近代石油鉆探之父”,“開創(chuàng)了機械鉆井的先河”,“中國第五大發(fā)明”?萍冀鐚ψ客簿幸粋很形象的比喻:“沒有卓筒井,就沒有海灣戰(zhàn)爭”。
起源于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的大英縣卓筒井鉆探取鹽技術(shù),使地下深處的鹵水第一次得到科學的開采,在開采鹵水的過程中,人類發(fā)現(xiàn)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氣資源。其鑿井工藝技術(shù)開西方近代蠅式頓鉆鉆井方法的先河,雖然經(jīng)歷了近1000年歷史,其古老的工藝流程仍保存得相當完整。
卓筒井是世界鉆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現(xiàn)存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活著的恐龍”。
卓筒井的故事
在四川盆地的中部,有一個埋藏著寶藏的神奇古鎮(zhèn)—蓬萊鎮(zhèn)。據(jù)考,這里是觀音菩薩的誕生地。老人們常說:“菩薩經(jīng)常顯靈”。這里,風光旖旎,百姓勤勞。世世代代的孩子們一直傳唱著一個童謠:鉆兩口井、一個起灶、一個曬鹽、蓋一間屋、討一個老婆、生一地娃娃。田園詩般的生活,傳唱的古代大英人鉆井取鹽、鉆井利用油氣做飯的畫面。那么,那時的人們是怎樣發(fā)現(xiàn)、利用油氣和鹽礦資源的呢?讓我們進入時光的隧道……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天,一個憨厚結(jié)實的漢子—卓筒,穿著大紅褲叉在地里赤腳插秧,他邊插邊好奇地看著田里冒出的氣泡。一臉迷惘狀,坐在田埂上百思不得其解。太陽當頭已是正午,卓筒回家吃飯,一進門,老婆玉娘端上飯菜擺上桌,順便問道:“秧插完了嗎?”卓筒推說:“田里有鬼,天天冒泡,不敢插秧了!薄澳悴攀枪,不快些插完,耽誤了收成,明年我們吃什么?”“我就想知道地底下到底有什么!薄跋胫谰腿。”“去就去”卓筒放下筷子,不快地沖氣出門,進了竹林,砍了一個中等粗細的竹子,把它削尖。為了一窺地里究竟,他打通了每一個竹節(jié)后,拿竹子望望天,從竹子圓洞中有云彩流動的畫面。然后,他去地里探查,到水田里試探著插入地后,看了看結(jié)果一片漆黑。第二天,卓筒又砍了一大粗的竹子,架起兩高臺,將竹子打入地下,拔竹桿的同時就取出泥土,再將竹打入地下,隨即冒出了水,這時候旁邊圍觀的人說風涼話:“切,這有什么希奇?不就是水嘛!我們這兒到處都是水!弊客舱f:“你們錯了,天上下的雨是老天爺?shù)乃,這地下的水是土地公公的水。”“哎呀!那這回全村都要倒霉了,你挖了土地的水,那是土地的財庫,土地要降災給我們怎么辦?”隨即一個巫婆念道:“天靈靈、地靈靈……”村里每戶人家用木盆盛水,跪拜三天三夜求土地公公饒恕。百姓紛紛開始用木盆盛水,天明天暗日出日落幾天過去了,木盆水干了,盆底有白色顆粒結(jié)晶,百姓一嘗發(fā)現(xiàn)是鹽,便開始歡呼,大家紛紛感謝土地公公。此時,土地公公出現(xiàn)了,面帶怒色地說:“誰要你們感謝!”卓筒立刻跪拜道:“土地公公,都是我一個人的錯,請您饒恕鄉(xiāng)親們吧!卑傩找搽S即紛紛下跪,請求饒恕。這時天現(xiàn)異象,佛光普照,預示著將發(fā)生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事,跪在地上的百姓都望著天,等待著……這時,觀音菩薩出現(xiàn)了,她說:“土地,上天有好生之德,你不得責罰他們。普渡眾生,可增你萬年修為。土地,你生不得氣!鄉(xiāng)親們,你們再去鉆口井,在井口起為灶,天天燒火做飯給土地公公消氣!蓖恋匦χS可了,與觀音飄然而去。卓筒帶領(lǐng)百姓依言而行。果然,新鉆的井,噴出之氣用火石一點就著,人們趕緊蓋為灶。因卓筒鉆井為人們找到了食鹽和用之不盡的氣,為紀念他,百姓便稱這些井是“卓筒井”。從此,上天的偏愛就開始了。人們仿佛一夜之間就過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相關(guān)
簡介
被稱為“世界近代石油鉆井之父”的卓筒井,僅存1灶3井,而唯一嫻熟掌握這一小口徑打井技術(shù)的老人已年近八旬。
“如今,只有我還能燒出雪白的鍋巴鹽!”大英縣卓筒井鎮(zhèn)78歲的嚴昌武老人說這話時,面前只有一個大順灶和三眼孤零零的卓筒井。就在不久前,卓筒井井鹽汲制技藝剛剛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自豪?嘆息?還是擔憂?種種情感夾雜在老人話語中。2014年6月17日,記者走近卓筒井這處瀕臨滅絕的稀世珍寶。
3個活標本
大英縣卓筒井鎮(zhèn)向東一公里處,經(jīng)過已經(jīng)破舊的大順灶灶房,穿過幾叢茂密的竹林,踏過一段被鹽工們的腳板磨得異常光滑的老石階,記者終于見到了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fā)明”的最后3個活標本。它們,屹立在幾片包谷地的中間。
卓筒井始創(chuàng)于北宋年間,它的出現(xiàn)意味深長:不但表明了中國的井鹽開采技術(shù)從第一階段的大口徑淺井采鹵發(fā)展到了第二階段小口徑深井采鹵,其核心技術(shù)沖擊式頓鉆鑿井法,更為后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開采作了鋪墊。因此,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卓筒井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fā)明”,而《中國井鹽科技史》和《中國鉆探技術(shù)史》則稱其為“世界近代石油鉆井之父”。
6月初,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卓筒井的井鹽汲制技藝榜上有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卓筒井這一手工制鹽活化石如今僅在卓筒井鎮(zhèn)3村存有一個大順灶和三眼井,而唯一掌握該整套技術(shù)的老人已年近八旬。
大順灶是一個熬鹽的灶房,曾經(jīng)輝煌地“統(tǒng)轄”著18眼卓筒井,是當?shù)刈客簿汽}灶房中的“龍頭老大”。在1991年以前,這樣的制鹽灶房在大英還有9處,共有卓筒井41眼。但在1991年以后,其它的灶房及其卓筒井都被淘汰了,只留下大順灶和三眼井作為保護對象。
守護著它們的,就是居住在旁邊小屋里的嚴昌武老人。
鍋巴鹽
年滿78歲的嚴昌武老人,瘦卻精神矍鑠,耳聰目明,思維清晰。他家在卓筒井鎮(zhèn)8村,小時候由于家里貧困,上不起學,從14歲開始,就給舅公當學徒,干起了專門司職修井的“懶子”來。
據(jù)了解,懶子是有含義的,因為修井工做的事情越少,就說明井況越好,因此,灶房老板們巴不得修井工天天都能“偷懶”。但懶子做的事情,卻是整個卓筒井制鹽過程中最有技術(shù)難度的事情。舉一個簡單例子,如果卓筒井的井眼漏水了,就必須要搞清楚是連接部位漏水還是竹筒漏水,如果是竹筒,那么又是多少丈深處漏水,然后才能對癥施治。卓筒井井眼的直徑僅有15厘米左右,其深度卻可達千米以上。要搞清楚這些,完全靠工具和經(jīng)驗。所以“懶子”雖然可以“偷懶”,工錢卻肯定是鹽工當中最高的。嚴昌武告訴記者,他當年的工錢往往是一些工人的兩倍。
在嚴昌武老人的住房隔壁,是卓筒井的工具房,修井工具有幾十種,而這些還不是全部。據(jù)說,上世紀80年代初,一支石油鉆井隊在打油井時,把鉆頭掉到了井眼里,用了各種現(xiàn)代化的方法也沒能把鉆頭撈起來,最后還是來找大英當?shù)氐摹皯凶印,用卓筒井的打撈工具“大提須”,才把鉆頭打撈起來。
嚴昌武老人不但會修井,對制鹽的整套工序也相當精通。他說:“我們那一代u2018懶子u2019里面,我是年齡最小的,現(xiàn)在這一帶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像我這樣的了。有幾個還能燒鹽,也只會燒點花鹽(鹽質(zhì)差、顏色參差不齊),能夠燒出雪白的鍋巴鹽的只有我一個了!
后繼無人
為了挽救卓筒井制鹽工藝,2005年5月,大英縣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遠赴河南,請正在女兒家養(yǎng)老的嚴昌武老人“出山”,希望他能將自己的一身本領(lǐng)傳下來。
在克服了來自女兒、兒子方面的阻力后,當時已經(jīng)77歲的嚴昌武老人毅然踏上回鄉(xiāng)的路,獨自住進了冷冷清清的小房子,與三眼熟悉的老井相伴。
與此同時,大英縣文物管理所方面也為他安排了一個38歲的徒弟,希望這個徒弟能夠把嚴昌武老人的本事學到手,讓卓筒井的制鹽工藝繼續(xù)流傳。
“徒弟現(xiàn)在能不能獨立制鹽了?”記者問嚴昌武老人,他搖搖頭說,“我們以前學徒,都是幾個月就出師了,然后就一個人管十幾口井。不曉得他咋個就是不會!
據(jù)嚴昌武介紹,這三口井每天都必須打鹵水上來,要不然井下面就要垮塌,修起來就麻煩大了。但徒弟卻時常不來。為了打鹵水,嚴昌武只好去附近喊一個60多歲的大爺幫忙踩花車。
嚴昌武憂心忡忡:“我這個歲數(shù)說不清哪天就死了,學不學得會、傳不傳得下這個技術(shù),真不好說!崩先诉告訴記者,由于卓筒井周圍沒有修圍墻保護,人們可以隨便到卓筒井來。有的是來瞻仰的,但有的人來了,卻往往對這最后的3個“活標本”做出一些破壞性行為。老人情急之下,養(yǎng)起了狗。因為在他心里,守護卓筒井,在他的有生之年,顯得比什么都重要!
1998年6月,大英縣卓筒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鑿井、吸鹵、煎鹽等生產(chǎn)工藝流程,大體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點。它持續(xù)近千年,生產(chǎn)從未中斷,對研究中國鹽業(yè)史和鉆井史具有極高價值。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卓筒井僅存1灶3井1部筒車,瀕臨滅絕的危險。
大英縣全力搶救卓筒井,在遺址周圍栽植了以刺籬笆為主的綠色圍墻,修復了僅存的1部筒車,建起了文物陳列室,曬棚、井架、灶房等設(shè)施也已修復,當?shù)匾褜iT就“卓筒井文物保護與開發(fā)”立項。該項目占地650畝,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將全面恢復宋代“卓筒井”采鹵制鹽生產(chǎn)流程。
據(jù)了解,該項目不但致力于恢復“卓筒井”制鹽的工藝流程,并且將制鹽文化和鹽療保健、休閑觀光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包括植物觀光園、鹽療湖浴場、淡水湖浴場、鹽神寶殿、大型陳列館等多項設(shè)施。整個項目圍繞“卓筒井”這一文化核心進行,將形成大英旅游又一個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