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是太原市旅游和周日休閑的旅游點,位于太原西南方向,距晉祠風景名勝區(qū)5公里、晉陽西山大佛風景區(qū)3公里,這里得天獨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紅葉著稱。
景區(qū)概況
太原西南方向之太山距晉祠風景名勝區(qū)5公里、晉陽西山大佛風景區(qū)3公里,是太原市旅游和周日休閑的旅游點,這里得天獨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紅葉著稱。晉源鎮(zhèn)亂石灘西,有一條長而深的山溝,叫風峪溝,從風峪溝走進去,兩山夾峙,中有河灘,循灘約行兩華里,直到太山腳下。舉目了望,山巒突兀崢嶸,漫山遍野,蒼翠欲滴,溪泉涌流,叮咚作響,環(huán)境幽雅,景色秀麗,作為一個旅游點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太山”之各,始見于沈約(南朝梁文學家)的宋書。相傳,五代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稱著于北漢,因而聞名遐邇,就連這座山也跟著出了名,山取“泰山石敢當”的音義,故名太山。
龍泉寺
龍泉寺坐落在太山的山腰上,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處。此寺自八十年代開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進行修葺,并照原樣油飾彩繪。經(jīng)過油飾彩繪的龍泉寺,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紅漆的山門象張開的笑臉,不僅歡迎普天之下的游人前來參觀寺院,游覽風景,而且還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秋后來看太山紅葉。
從已修成的層層臺階迂回而上,在峰巒環(huán)抱、松柏掩映之中,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這就是龍泉寺。太山龍泉寺?lián)P名全國,龍泉寺原名昊天觀,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為道教,金元時期被毀,明初重建,改為佛寺。寺因山勢而造,分上、下兩院。上院為明代重建的觀音閣。下院大雄寶殿為雙層樓閣式建筑,下層奉觀音菩薩,上層奉釋迦牟尼佛。院東立無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龍泉寺存一樽疑為盛放佛舍利的金棺。由于寺院建在太山上,故又名太山寺。
紅葉
太山紅葉,是太原市秋景中的一景。每年霜秋,是觀賞紅葉的最佳時節(jié),在這山巒環(huán)抱的凹腰里,一株株松柏像一座座用翡翠雕塑的尖塔,巍然挺立在懸崖峭壁上。滿山遍野,呈現(xiàn)著一片明晰鮮綠的顏色。而那紅葉在松柏之間,恰似綠草地鋪上赤紅的地毯;那紅葉又似一團團紅霞降落山間;那些零散的紅葉,像一棵棵鮮紅奪目的瑪瑙鑲在其間,大自然構(gòu)圖如此美妙,恰似一個巧于設(shè)計的畫家,精心繪制的美景,原來太山生長著一種灌木,名叫黃櫨,一到秋天,樹葉變紅,特別是經(jīng)過霜打以后,樹枝變成朱紫,村葉呈現(xiàn)深紅色,正如陳毅同志在《題西山紅葉》中說:"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這贊的雖是北京西山,但用在此處也是恰如其分。看來,杜牧說的"霜葉紅于二月花",并非夸飾之詞。
太山紅葉,十分秀美,令人稱奇,令人贊嘆,觀后使人終生難忘。
變身之謎
太原舊方志記載,太山寺即太山龍泉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為道教"昊天祠"。
而根據(jù)文物專家現(xiàn)場考證,銀槨金棺舍利寶函所居的地宮,原是一處佛塔的塔基,此塔建于唐武周至唐睿宗時期,剛好是公元684年到761年,即龍泉廟始建之時。而在地宮附近,文物考古人員挖掘出了另一處臺基、臺階等舊建筑的遺址,后經(jīng)鑒定為已毀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廟"的遺跡。
唐代所建之宇為道觀,何以有佛教之塔?而昊天上帝又是地道的道教內(nèi)容,"昊天上帝廟"毀于清晚期,難道在太山上,昊天上帝與釋迦和平共處了五百多年?也許這小小的金棺,能給我們講出更多的古晉陽的千年舊事,揭開更多的并州秘史。
前世今生
太山在今天晉源區(qū)閻家墳(今屬羅城街辦)村西,龍山和蒙山之間,屬于西山山脈。
在"千年石函挖掘"新聞之前,太原人鮮有人知道有這么一座山,更不知道有龍泉廟。直至石函的出現(xiàn),人們才開始了對這座看上去普普通通山廟的關(guān)注。
關(guān)于太山的得名,沈約撰寫的《宋書》中曾有詳細的記載: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他居住的山也跟著有了名,太山取"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而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稱太山的山脈形似一個大大的"太"字,因此有太山之名。
太山山勢磅礴、密林森森,山中盛長虬柏和楓樹,絕美的景色吸引了宗教人士來此修行參禪。最初太山是道家方士修煉之地,據(jù)太原舊方志記載,太山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為道教"昊天祠"。五百多年后毀于金元戰(zhàn)火時期。直到百年后的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才重建,但將觀音等五寺并為一起,改成了佛教寺院,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
又傳說當時天旱無雨,地方官員和百姓們到此處求雨,發(fā)現(xiàn)汩汩而流的泉水,認為是求雨有應(yīng),龍王賜泉,于是給太山寺冠以"龍泉"雅號,并在泉水上修建龍王廟,雕石龍,泉水從石龍嘴中而出。
據(jù)清道光年間《太原縣志》記載,稱原來道教的昊天祠在金、元兩朝毀于火災(zāi)。而院內(nèi)的東北角現(xiàn)存有石碑一幢,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也是那段歷史最好的實物見證。另明嘉靖《太原縣志》中有"太山有龍池"的記載,成為太山寺別名由來的史證。
道觀佛塔
事實上這座山廟并不普通,數(shù)百年來,太山龍泉寺實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雖然現(xiàn)在金棺中有何物外界尚不得知,但銀槨金棺舍利寶函無疑對研究晉陽2500年文化和歷史發(fā)展,對相關(guān)年代的佛教、政治情況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文物專家現(xiàn)場考證,銀槨金棺舍利寶函所居的地宮,原是一處佛塔的塔基。塔是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傳入中國后成為現(xiàn)在的塔建筑形式。
根據(jù)年代推算,此佛塔的建造日期與龍泉寺的前身"昊天祠"相隔年代不遠,即佛塔是在"昊天祠"剛創(chuàng)建不久后修建的。
那為何道觀中要修一個佛塔呢?豈不是不倫不類一件事物!就算是有人愿意出錢修塔,道觀里的道士們難道就肯依他?
太山文管所所長向記者介紹稱,唐朝的開創(chuàng)者李淵一直都以老子李耳的后裔自稱,十分推崇道教,統(tǒng)治天下后,為了政治的需要,李淵的后人開始改推道教為佛教,極力扶持佛教。
而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前后,曾詔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廣建廟宇、塑造大佛、祭拜神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曾以并州為其祖籍,定并州為北都,在太原大興佛事,廣建廟宇,為蒙山大佛賜披袈裟,到龍山童子寺拜佛、修太原北寺(今崇福寺)。那么,在強大的政治力量的干預(yù)下,道觀里面的道士被趕走,而和尚占觀為廟的可能性有沒有呢?如果歷史真是這樣的話,太山寺的命運則更添一分神秘色彩,值得后人深入探究。
佛廟道觀
沿著舊晉祠路走出太原市區(qū),路邊醒目的有龍泉寺的指示牌,沿著山路西行不到2公里,便可見一寫有"龍泉寺"的牌坊型建筑,便是龍泉寺的牌樓。
山門為懸山頂,背書"太山勝境",有5米多高,咋一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仔細觀察后,有一處讓人感興趣,即這座佛教寺院的門檐下至今還保存著當年道教"八卦"的痕跡。
在考古專家挖掘地宮附近,有露出地面的臺基、臺階等舊建筑的遺址。文物考古人員稱,這是已毀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廟"的遺跡。
昊天上帝是唐朝國家祭祀的最高神昊天上帝,本是儒教對上天的敬稱,唐朝時與道教的玉皇大帝漸漸合為一人。昊天上帝廟清朝晚期才毀掉,那么照此推算,昊天上帝與釋迦在太山至少和平共處了有五百多年之久。
在佛祖閣頂山崖有一小洞。據(jù)碑文記載:"至祐之年,皇姑靜息于山巔之洞。"皇姑,傳說為北漢宗室之女,因少主繼恩(北漢第三個皇帝)被害而循入空門。算一算年代,北漢時太山寺仍為道教昊天祠,是道教所在地,皇姑應(yīng)當為道姑。(如果此時已成佛家廟宇,那皇姑也不能去和尚廟里出家當尼姑。)而后來繼承之人竟把道姑清修之地妥善保存,并立碑紀念,恐怕為此舉者不會是僧人,而更像是道士。
因此,這么算來,從唐朝到清朝這一段時間,龍泉寺很可能一直是共奉道、僧的一座特殊的廟觀。我國早有僧、道、儒共處一廟的先例,就如湖南南岳大廟一樣,菩薩和神仙共居,和尚和道士同處。
本來名不見經(jīng)傳的太山廟,卻可能也會有僧道共處一廟的罕見經(jīng)歷。如果這一經(jīng)歷真實存在的話,那這座廟宇的研究價值,那個銀槨金棺舍利寶函的研究價值便顯得更加非同小可了。如今有關(guān)太山廟的史料鮮見,要真的搞清這座特殊廟宇的神秘身份,只有等待專家從銀槨金棺舍利寶函中來取得答案了。也許1300年前的這位高僧,能夠為我們解開這個神秘廟宇的秘密!
交通信息
交通不方便。308、310到亂石灘站下車,亂石灘車站有好幾位司機師傅?梢钥硟r。如果要告知先去店頭古村,說好不要交收費站的費用(亂石灘到店頭古村之間有個收費站,收費站一般不收當?shù)厮緳C的錢),還可以討價還價,一般拉一次10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