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湯面為陜西省耀州區(qū)的漢族風味小吃。分為油面和堿面兩種,油面是水面出鍋后拌上油晾涼后吃,堿面是熱面。咸湯面經(jīng)濟實惠,食用方便,人們喜作早餐。咸湯面的口感為咸辣出頭,筋韌爽口。面的配菜豐富,碗內(nèi)生姜黃、油辣紅、蔥韭綠、豆腐白,色鮮味香。當?shù)厝饲逶缡秤靡煌,日久則有暖胃活血的功效。
食品特點
其特點是:吃起來辛辣出汗,筋韌爽口。
咸湯面分為油面和堿面兩種,油面是熱面出鍋后拌上油晾涼后吃,堿面是熱面。
咸湯面是耀州特有的傳統(tǒng)小吃,經(jīng)濟實惠,食用方便,人們喜作早餐。
咸湯面,咸辣出頭,筋韌爽口。碗內(nèi)生姜黃、蔥韭綠、油辣紅、豆腐白,色鮮而合諧,食后余香盈口,周身微汗,使人食欲大振,頓覺輕爽。清早食用一碗,日久能暖胃活血,有食療之功效。
發(fā)展歷史
耀州咸湯面歷史悠久,婦孺皆知。耀州國營、集體、個體咸湯面館僅城關(guān)地區(qū)就發(fā)展到30多家。西街飲食公司的面館,經(jīng)常顧客盈門。
耀州,歷史悠久,西漢景帝二年建縣。歷史沿革中,曾八易其名,四遷城址。不變的乃是,耀州物產(chǎn)豐富,人民勤勞智慧。耀州窯,香山,藥王山,享譽海內(nèi),名甲天下。井水雖外鄉(xiāng)人民,但每每言及耀州事事物物,親切之情,溢于心扉。五月十三滴一點,耀州城里買大碗。井水兒時,智慧遲開,懵懂有加,曾將此諺語當童謠,以填補心靈之空白。及長,又遭受貧窮,碗底印有“耀州瓷器”,但清湯照影,食不果腹,久而久之,覬覦美食積癖。
相關(guān)故事
公元2011年初冬,陽光明媚,惠風微涼,井水等于藥王山辦完事務(wù),又于旅游服務(wù)點買《神奇的藥王山》一套,花費一百三十八元鄧幣。旋即摸摸錢袋,干癟羞澀,猶如此刻胃腸。隨問攤主,何處有飯食可充饑?攤主徐娘半老,衣著光鮮,風韻襲人,笑語盈盈,態(tài)度熱情,曰,下山不遠,飲食盡有,窩窩面,咸湯面,蕎面饸饹,雪花糖等,皆耀州特色美食也。井水竊喜。繼而攀談得知,咸湯面乃耀州人民只家常早點。一如城市工人階級之油條豆?jié){,資產(chǎn)階級之牛奶面包。清晨起來,灑掃清除,主婦便下廚做咸湯面,犒賞家人,代代相傳,約定俗成。街市飯店,亦守成規(guī),時過中午,店面打烊,不再有售。眼看臨近中午時光,井水來到大街上,見店名“東街咸湯面”之店鋪,字跡周正,店面清雅,不容思考,徑直入內(nèi)坐定?吹晏锚M小,但食客盈滿,男女老少,工農(nóng)商學(xué),各界窮苦人民等,個個揮汗如雨,正做咸湯面票友。果是耀州地界,青瓷幽雅,大碗瑩潤,古風遺韻,初觀便有食欲。鍋臺距餐桌不足一米,四周玻璃窗戶,制作過程清晰可見。爐灶上大鐵鍋兩口,熱氣蒸騰,一口下面,一口盛湯。湯乃咸湯,喜鹽拒醋。更有作料豐富,油潑辣子,蔥,姜,豆腐。豆腐分兩種,油炸豆腐,切成絲;白豆腐,切成片。一黃一白,金燦燦,白生生,相映成趣。
兩個妙齡女子,干凈利落,著白色工作服,正在操作,即是賬房,又是小二,忙得不亦樂乎。井水看墻上,有《咸湯面賦》一首,亦是有趣。“耀州小吃,傳承百年,始于清末,流芳華原,百吃不厭.....” 。
與井水同桌食客,乃一秀麗少婦,芳齡不知幾何,攜女兒,約二三歲,眼睛忽閃,甚是聰明可愛。小兒初學(xué),不像大人一般老到利落,只會吸,母親送一根面條到嘴邊,她吱嘍一聲,便進肚里,無奈辣子飛起,鉆進眼睛,哭。婦曰,你莫吸,學(xué)吃。小兒學(xué)不會,復(fù)吸,再哭。
看官不知,陜西人吃面,要吃得香,定要發(fā)出聲響,吱嘍,吱嘍,雖是不雅,但是爽快。其動作包涵吞咬和吮吸,與嬰兒吃奶不同,各自分工,又彼此協(xié)調(diào)。而少婦則不同,吃得無聲無息,雖淑女像十足,但井水竊想,決無酣暢淋漓之享受。
于是,井水問少婦,美女可是當?shù)厝嗣?少婦曰,家離縣城不遠。又云,上高中時,常在縣城吃咸湯面,那時候一碗四毛錢,忽如一夜春風來,轉(zhuǎn)眼翻到十多倍。少婦家祖輩吃咸湯面,深愔炮制方略和來歷。面條里放堿,曰堿面,宜澆湯熱吃;面條放油,曰油面,宜涼拌食用。又曰,往西有一店,咸湯面又另具特色,油條相左,且有羊血入湯。想必又另具風尚。
據(jù)說,某年某曰,陜西省十大小吃評比,咸辣香的咸湯面敗給酸辣香的岐山臊子面。原因是有評委認為咸湯面鹽重不利健康。井水以為,此誤導(dǎo)也。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耳。酸也不為功勞,咸也不為罪過,一切事物,均應(yīng)可而至,適量者益之,過量者病之。況一日三餐,無醋可以,無鹽可是萬萬不可的,鹽是人體代謝所必須,無鹽的結(jié)局,多么可怕,男人站不起來,婦人躺不下去。況世間百味,酸辣苦甜,人各有所好。耀州的咸湯面,酸辣香,井水喜歡。
制作原料
咸湯面的原料是:上等面粉、小香、大香、花椒、上元桂、姜片、良姜、草果、丁香、蔻仁、蓖卜、蝦皮、胡椒、豆腐(或羊血),生姜、蔥、辣椒油。
制作過程
前一天晚上用適量堿水將面粉反復(fù)揉和好,扯成或?qū)捇蛘拿鏃l,煮熟撈出,涼透,拌上熟菜油,儲存在盤里。清晨,將下過面的湯燒開,放入食鹽、小茴香、大茴香、花椒、胡椒、丁香和桂元等十幾種原料配成的調(diào)合粉,加上豆腐片和捏碎的豆腐塊。將一碗白里透黃的面條,用調(diào)好的滾煎煎的湯透幾遍,將面透熱,澆上原湯,再加上生姜末、生蔥(韭)花及油潑辣子,咸湯面就算做好了。講究一點的用豆腐、羊血塊做配料。耀州城里有很多家賣,但好吃的幾家生意非常興隆,經(jīng)常看到有人端著碗夾著包蹲在店門口吃,成為耀州一道風景。
和名滿三秦的岐山哨子面比起來,咸湯面則知名度小得多,只在當?shù)厥軞g迎,并沒有打出銅川,走向三秦。我想,這中間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咸湯面顧名思義就是咸,比起岐山面的酸來,咸便更難讓外人接受,太咸對身體不好;二是岐山面要加肉臊子,身價自然就高,附加值也高,雅俗共賞,而咸湯面則是純粹的素面,附加值很低,難以大面積推廣,是一種典型的平民食品;三是岐山面的面條是搟的,宜于規(guī)模加工,而咸湯面面條是扯的,現(xiàn)吃現(xiàn)扯,吃的人太多了自然就忙不過來。
咸湯面貴在湯,名家將調(diào)料,如,丁香八角,桂皮,桂圓、生姜、香葉、小香、當歸等十多種調(diào)料經(jīng)煮湯后與面湯混合,在老碗里放入一把黃面條,澆進熱湯,再倒出,反復(fù)多次后再澆進湯,放些蔥花、韭菜段、油潑辣椒,好吃的難以言表,這些調(diào)料都是中草藥,八角舒肝理氣,小香溫腎壯陽,生姜暖胃止嘔,當歸補血、活血化瘀。面湯具有舒肝理氣,溫腎壯陽,健脾和胃,補血化瘀的功效。
名人盛贊
老舍先生當年途經(jīng)此地,吃了咸湯面,盛贊“小小耀縣,竟有北京飯店”。如今,外地人盛傳“不吃三碗面,不算行耀縣”。
耀州咸湯面,祥瑞乃老店
當年賈平凹在耀縣城北的桃曲坡水庫寫小說,吃了一次,從此上癮。在桃曲坡水庫呆了四十天,總共下庫去吃過六次,水庫到縣城15km,都是步行去的,吃上兩碗。一次,返回走到半坡,肚子又餓了,再去縣城吃,一天里吃了兩次。回到西安后也對耀州咸湯面念念不忘。
圖片擴展
以下為咸湯面圖片,敬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