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昌洪山南麓,丁字橋公交車站對面。
施洋簡介
1923年2月7日晚,北洋軍閥以“煽動工潮”的罪名逮捕京漢鐵路總工會法律顧問、共產(chǎn)黨員施洋。
同月15日,將其槍殺于洪山腳下。當晚,漢口人力車工會的工人冒著生命危險把施洋的遺體收殮在武昌城外的江神廟中。同年7月,中共湖北黨組織和湖北全省工團聯(lián)合會將施洋的靈柩安葬在洪山北麓。1953年,因擴建馬路,武漢市總工會遷建陵園于現(xiàn)址。
歷史遺跡
陵園坐北朝南,主體由三部分組成,從入口進去,拾階而上,穿過牌樓,是一個瞻仰廣場。施洋全身塑像,巍然聳立在廣場中央(1995年前為半身塑像);峡逃卸匚渫1957年的題詩:“二七工仇血史留,吳肖遺臭萬千秋,律師應仗人間義,身殉名存烈士儔”。紀念碑高5米,基座寬2.2米,長35米,左側(cè)刻有烈士生平事略,右側(cè)刻有“二七”慘案經(jīng)過。紀念碑的后面就是施洋烈士的衣冠冢。烈士原來安葬在洪山腳下,后遷至山腰,修成現(xiàn)有的陵墓。墓坐北朝南,呈八方形,邊長1.9米,其上書“施洋烈士之墓”。
設計寓意
整個陵園的設計,飽含著后人對先烈的景仰。臺階、塑像、墓道、紀念碑和四季常青的翠柏蒼松,都以其莊嚴、肅穆,顯示一種軸線對稱的美。陵園四周有鱗次櫛比的高樓掩映,陵園內(nèi)有蔥郁樹術的環(huán)繞。既是先烈英靈棲息之地,又是廣大青少年憑吊先烈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榮譽及稱號
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國家發(fā)改委、中宣部、國家旅游局等13個部門近日聯(lián)合發(fā)文,將施洋烈士陵園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