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九宮山(通山九宮山)簡介

    2022-03-23    咸寧   

    九宮山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通山縣,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主要景點有云中湖、金雞谷、石龍峽等。

    九宮山總面積196平方公里,為花崗巖、變質巖組成的窟窿構造,屬斷層山地形的冰川地貌。整個幕阜山脈最高峰是我們九宮山的“老鴉尖”也叫“老崖尖”,海拔1657米,是我國中南部最高峰之一。公元569年的南北朝時,南陳陳文帝的第二個兒子陳伯恭曾率領兄弟九人,為避戰(zhàn)亂,在山上建了九座行宮,后人因此稱為九宮山。

    九宮山

    地理位置

    九宮山風景區(qū)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通山縣境內,橫亙鄂贛邊陲的幕阜山脈中段,鄂贛兩省交界處。距通山縣城57公里,距咸寧94公里,距武漢178公里,距南昌220公里,距長沙380公里。地處東經(jīng)114°39u2032,北緯29°23u2032,與黃山、廬山、峨眉山在同一條軸線上。同時處于“三國旅游線”、“三峽旅游線”和“武漢-岳陽-九江”三條旅游線中心區(qū)位。京九鐵路、大廣高速、京珠高速都貫穿咸寧,而106國道更是直接經(jīng)過九宮山腳下。

    名稱由來

    據(jù)《太平御覽》記載,公元569年的南北朝時,南陳陳文帝的第二個兒子陳伯恭曾率領兄弟九人,為避戰(zhàn)亂,在山上建了九座行宮,分別為混元宮、八卦宮、青龍宮、白虎宮、斗姥宮、無為宮、三清宮、七真宮、移花宮,后人因此稱為九宮山。又有一說,九宮山四峰五嶺合九宮之數(shù)。

    交通指南

    一、乘車線路

    通山客運站東站(乘1、2路公交車即到)至九宮山風景區(qū),坐班車約90分鐘,票價16元,上下山班次一樣。旺季每天發(fā)5班車次,時間是:7:50、8:40、10:30、13:30、15:30,

    淡季每天發(fā)2班車次時間是7:50、13:30。

    1、武漢—咸寧—通山—九宮山風景區(qū):

    武漢武昌宏基客運站40分鐘/班,票價43元(含1元人生意外保險)。到通山縣東站后,坐直達九宮山班車(時間90分鐘)。

    2、長沙—九宮山風景區(qū):

    坐高鐵和動車1小時抵達咸寧站后,再乘咸寧至通山班車(時間60分鐘,票價15元,30分鐘/班)到通山縣東站后,坐直達九宮山班車(時間90分鐘)。

    3、南昌—九宮山:

    南昌長途汽車站到通山縣橫石鎮(zhèn)后,候通山縣東站至九宮山班車進山(25公里)。游畢返南昌乘2313次22:48發(fā)車回南昌。

    二、自駕路線

    1、咸寧—九宮山:咸寧—通山—九宮山風景名勝區(qū)

    2、武漢—九宮山:武漢—京珠高速—咸通高速—通山—橫石鎮(zhèn)—九宮山

    3、南昌—九宮山:南昌北—昌九高速—永武高速—大廣高速—洪港九宮山出口下—九宮山風景區(qū)

    4、長沙—九宮山:上京珠高速公路—桃林出口下—北港上杭瑞高速—通山—橫石鎮(zhèn)—九宮山風景區(qū)

    氣候說明

    九宮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山地氣候因海拔高度而變化,寒暑差別明顯,日夜溫差較大,盛夏多風。九宮山年均溫度10.7℃,其中1230米——1564米9.7℃,800米——1230米11.7℃,800米以下14.9℃,年最高溫28℃,最低溫度-20℃,最熱平均溫度21.9℃。九宮山是冬夏季風交鋒頻繁的區(qū)域,加上地形條件的阻滯作用,降雨量大,年降雨量1681毫米,陰雨天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被云霧籠罩,相對濕度70%——80%。

    人文歷史

    九宮山是我國五大道教名山之一,它與青島的嶗山、江西的龍虎山、四川的青城山、湖北的武當山齊名。而九宮山的歷史和道教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早在1400年前陳伯恭建了九座宮殿的20年后,他被隋文帝楊堅召回長安作官,舍九宮供奉九真。而道教真正的興起是北宋的時候,著名道人張道清奉皇帝圣旨,在九宮山開辟道場,在山上建了三宮十二院一百多間道觀,共有三千多個道士在這里修煉,兩湖江浙一帶,上山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最多的一日能達到上萬人。張道清也被后人尊為開山道祖,它生前死后共得到了七個皇帝的十七道賜封。他坐化(羽化)之后,他的尸體以臘尸的形式保存了下來,在真君石殿里保存了648年。只可惜從南宋到鴉片戰(zhàn)爭的700年間中國的封建社會一直在走下坡路,農民起義、階級斗爭交織起伏,而九宮山的道場,也因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天災人禍,屢建屢毀。直到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太平軍將領林啟容率兵上山,因宗教信仰不同,而搗毀了保存多年的臘尸,燒毀了道場,九宮山從此山靈空寂,昔日的輝煌也隨之灰飛煙滅。

    九宮山一山藏兩教,享譽國際的阿彌陀佛道場無量壽禪寺。始建于唐朝618年伏虎禪師到此修建道場弘揚佛法,建云關古寺。當時九宮山就日游香客千人,佛號傳十里。素有“人間極樂世界”的美稱。由于歷史原因,幾度興衰。1984年,圣欽大和尚回家鄉(xiāng)復興道場,使梵宮佛光再現(xiàn)世間。無量壽禪寺1991年開始籌建,2001年10月1熱舉行開光典禮,整個寺廟在圣欽大和尚的發(fā)心和努力下,在海內外募集資金6000余萬元,花費十年時間,把無量壽禪寺建成鄂南地區(qū)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建筑最壯觀的道場。

    1645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大順皇帝)在九宮山下同清軍決戰(zhàn),最后在九宮山壯烈犧牲,現(xiàn)在九宮山高湖村附近還有闖王陵和落印洞等歷史遺跡,1979年闖王陵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唯一保存下來的農民起義領袖陵寢。

    1985-1986年的一場學術討論中,關于李自成被傳得沸沸揚揚,當時的一些學者對李自成的歸宿意見紛呈先后有"通城說",湖南石門市夾山寺從增說"等眾多說法。在1986年,郭沫若,姚雪垠,北師大的顧誠教授等70多位全國著名史學家齊集九宮山進行一個多月的考察探討,他們根據(jù)《明史》《清史》《湖廣通志》《通山縣志》等史料記載和闖王遺留的"雙龍鎏金馬鐙,佩劍,錢幣"等文物證明,最終得出闖王殉難于此處的結論,九宮山的小月山下掩忠魂成為定論,歷史真相得明證。

    九宮山還是紅色革命勝地,1926年九宮山成了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第五縱隊司令員李燦、政委何長工進駐九宮山。1931年紅軍轉移后,國民黨郭汝棟部上山,徹底焚毀宮宇。

    1984年12月5日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考察九宮山親筆寫下了九宮山三個大字,并指示要加快開發(fā)九宮山旅游資源。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幾年的時間,九宮山的環(huán)山公路拉通了,山上中央、省、市、縣建了七十多家賓館,各項基礎設施迅速配套到位,九宮山旅游開發(fā)迎來了第一個春天。但由于一系列政策方面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中期,九宮山的發(fā)展減慢了。1997年開始,九宮山新一輪旅游開發(fā)熱潮正在興起。新開發(fā)了云飛洞天、石龍峽、中港十八潭景區(qū),改、擴建了森林公園景區(qū),美化了云中湖景區(qū),正在興建云關古寺、恢復了瑞慶宮古道場,開發(fā)了江南第一滑雪場--九宮山滑雪場。通山至溫泉公路省里撥?罡臑閲叶壜访,九宮山的上山公路升為山地二級。九宮山的第二個春天正春意盎然。九宮山位處兩省交界,以九宮山為圓心,以30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那么在這個圓內的人口就達到了兩個億。京九鐵路和京珠高速都貫穿咸寧,而106國道更是直接經(jīng)過九宮山腳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相信九宮山一定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九宮山地區(qū)民俗風情文化十分豐富,主要體現(xiàn)在節(jié)日慶典、婚喪嫁娶、飲食起居等方面。唱山歌、擊山鼓、打鼓說書等流傳至今,每年一度的通山縣山歌大賽暨民間文藝展演深受喜愛。九宮山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古代楚文化婚俗;九宮山村民能歌善舞,民間舞蹈哪吒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自然景觀

    九宮山面積196平方公里,雄奇險峻,景色迷人。春可賞花,夏好避暑,秋看紅葉,冬覽雪景,既有南國山峰的峻秀,又兼北國風光之壯美,為華中地區(qū)聞名的避暑游覽勝地。主峰海拔1656米,山上海拔1230米的云中湖為我國最具特色的高山湖泊;有全國落差第二大的大崖頭瀑布(落差420米),僅次于臺灣嘉義縣蛟龍瀑布(落差800米,最大單級落差500米);還有面積6萬多畝、分布近千種名貴動植物、近百種珍稀瀕危物種、擁有大面積原始森林和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省級森林保護區(qū)———九宮山森林公園。 2007年8月1日,九宮山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米,被稱之為鄂南第一峰。相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湖廣著名道士張道清尋山傳道選中此地。自此,來自湖廣、江西和河南的香客長年絡繹不絕,九宮山是成天香火繚繞,給這座名山涂上了神幻的色彩。明末以后數(shù)百年間,由于連年兵亂頻 繁,山上名勝屢遭破壞,九宮山道場從此一蹶不振。建國后,黨和政府多次撥款開辟九宮山風景區(qū)。1984年12月5日,胡耀邦總書記視察鄂南時,興致勃勃地登上九宮山,對九宮山的自然風光給予高度評價。九宮山的自然風景觀,富有濃郁的神幻色彩。主要勝景有八處:青松迎賓、云湖夕照、泉崖噴雪、云海波濤、真君石殿、伏虎天門、云關石刻、陶姚泉洞、奇觀異景,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中軸線上,都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形成幕阜山脈段的高聳奇峰,都為冰川角峰。1986年修通了銅鼓包至森林公園的旅游公路。

    云中湖景區(qū)

    云中湖,是云繞霧繚之湖,因其高在峰頂聳入云表天際,常有霧團飄于湖面,故名云中湖.因白云浮于水面一觸即起,又有“吻天湖”、“天心湖”等詩情畫意的名字,云中湖是九宮山風景精粹之地,位于海拔公尺的鳳凰嶺上,湖面百多畝,蓄水量一百多萬立方米,最深處35米,是國內高度僅次于新疆天山天池和長白山天池的高山湖泊,也是我國高山湖泊中的佼佼者。

    石龍峽索道

    石龍峽索道位于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云中湖湖畔。是云中湖連接石龍峽景區(qū)的重要交通設施,也是鄂南地區(qū)第一條高山客運索道,游客在乘坐索道過程中自在的欣賞沿途美景、領略九宮山“植物王國”的風采。

    石龍峽索道為單線循環(huán)脫掛抱索器六人吊廂式索道,水平長1438米,高差745米,支架12個,吊廂36個。主驅動功率500KW,運載鋼絲繩42mm,設計運量每小時1000人,由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設計、制造、安裝、總投資約6千萬元人民幣,索道于2012年5月25日開工建設,2014年1月18日通過國家索檢中心、湖北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咸寧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聯(lián)合驗收。

    金雞谷景區(qū)

    金雞谷景區(qū)位于九宮山西側金家田管理所,它是一條森林幽谷,是一個風景幽雅的綠色世界,到處蝶舞蜂喧,鶯歌燕舞,滿目芳菲,她是九宮山風景精華之地。1982年列為湖北省五個自然保護區(qū)之一,1988年2月21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境內老鴉尖海拔1656.7米,為鄂南第一峰,也是幕阜山脈最高峰。周圍千米以上高峰七八座,與之相連的有太陽山,藥姑山等。這里群峰高聳,古木參天,是植物王國,動物世界。無數(shù)溪泉潭瀑終年噴珠漱玉,無數(shù)的珍奇動物,漫山遍野珍稀植物都在這個寶島上世代繁衍生息。是中亞熱帶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特別是當今世界處于瀕危的物種,在這里生長著大量種群。有南方紅豆杉、鐘萼木、香果,鵝掌楸,紫莖等25種,安坪鵝掌楸被譽為我國最大的鵝掌楸。森林公園有野生動物160多種,獸類36種,17種野生動物為湖北新發(fā)現(xiàn),比張家界多7種。

    石龍峽景區(qū)

    石龍峽風景區(qū),是九宮山風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銅鼓包西側的三峰山北麓。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山谷,海拔高程1400米至500米。東經(jīng)114度88分,北緯29度23分--25分。直線距離約5公里。南口在三峰山下銅金公路邊,北口在三級電站南500米處。全景區(qū)以石階、石徑貫通,石階約5000級,最大坡度45度,石徑寬一米,石階石徑以花崗石料石砌成 。為跨越山溪,建有石拱橋七座,鐵索橋二座、跳石、棧道各一處。在橋頭、景點多建有平臺,以觀景休息。景區(qū)中以崖、石、樹、瀑、潭等組成的自然景觀,明代的通山縣禮部侍郎朱庭吏所筑的兩崖行窩,和明末清初的懶拙和尚野居處,皆在北山谷中。

    石龍峽風景區(qū),是九宮山風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銅鼓包西側的三峰山北麓。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山谷,海拔高程1400米至500米。東經(jīng)114度88分,北緯29度23分--25分。直線距離約5公里。南口在三峰山下銅金公路邊,北口在三級電站南500米處。全景區(qū)以石階、石徑貫通,石階約5000級,最大坡度45度,石徑寬一米,石階石徑以花崗石料石砌成 。為跨越山溪,建有石拱橋七座,鐵索橋二座、跳石、棧道各一處。在橋頭、景點多建有平臺,以觀景休息。景區(qū)中以崖、石、樹、瀑、潭等組成的自然景觀,明代的通山縣禮部侍郎朱庭吏所筑的兩崖行窩,和明末清初的懶拙和尚野居處,皆在北山谷中。

    銅鼓包景區(qū)

    銅鼓包也叫銅鼓峰,峰頂極像一只巨大的圓鼓,山體中富含云母,在陽光的照射下呈銅色,故名銅鼓包。是九宮山的主峰,海拔1583米,它與三峰尖、龍瑞山、老鴉尖四峰并列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形成幕阜山脈中段的高聳奇峰,為冰川角峰。

    銅鼓包景區(qū)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空軍雷達站舊址,銅鼓包自古為戰(zhàn)略要地,1959年武漢軍區(qū)空軍在這里建立雷達站。第二部分是撥云亭,第三部分是云飛洞天。

    一線天

    一線天位于銅鼓包左側,海拔1500公尺,這是九宮山最為雄奇險峻之處,在銅鼓包和風車口這兩座高出千米中。

    在山崖之間,形成狹長的陡峭深谷,人在谷底仰望高空,唯見一線藍天。

    人立其上,險象環(huán)生,深谷生云,峭石凌風,云浮風起,仿佛山在搖晃。在右側的千丈巨崖峭壁上刻有“登高必自卑”這五個白色巨字,為作家李爾重所書。

    中港景區(qū)

    中港景區(qū)是由古民居“周家大屋”和“中港十八潭”兩大部分組成。周家大屋——史載乾隆戊戌年,三國東吳大將周瑜后裔同統(tǒng)萬公舉家遷徒于此興建而成。至今245余年,民國21年(1932年)國民黨通山縣中學遷址周家大屋,歷時三年之久,隨后國民黨軍26師醫(yī)院曾駐扎于此,達兩年之久。2004年被晉升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屋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磚、青瓦、青木構成,內建有廂房、祠堂、小姐閨閣,大小房間132間,48個天井,屋內家家相通,戶戶相連,在屋內周游,晴不戴帽,雨不打傘。大屋四面環(huán)山,三面環(huán)水,前面三重山,伏案筆架山,后面三重山,背靠青龍山,門前鴛鴦水,世外有桃園。

    中港十八潭

    中港十八潭是九宮山新開發(fā)的一個景區(qū),它位于九宮山中港民俗村,入口處距九宮山門票站300余米,是一個以池潭為主的新景區(qū),里程有4千米,上通無量壽禪寺,下達中港民俗村。整個景區(qū)下部分為深長峽谷,中間部分較為平緩,上部分彎曲綿長。景區(qū)兩側高峰聳立,茂林修竹遍插其間,一潭連一潭,一潭高一潭,步步為潭,處處有池,池潭形狀各有不同,十八潭的名字也高雅別致,鮮明生動。它們的名稱分別為芳心潭、丹桂潭、明月潭、仙姑出浴潭、貞節(jié)潭、鴛鴦潭、牛郎潭、織女潭、相思潭、玉龍懷春潭、羞花潭、閉月潭、圓夢潭、情侶潭、君子潭、念慈潭、碧劍潭、星斗潭,景區(qū)內的木制拱橋、竹制吊橋架接著深澗絕壁,那泉瀑奔涌的動感圖畫伴著震耳的轟鳴聲使本來有些寂寞的峽谷變得更熱鬧了。激流是動感的沸騰,峰巒是靜止的沸騰,十八潭兩岸的林木便成了演奏交響曲的琴柱,那株株秀竹理所當然的成了琴弦,陣陣山風從琴弦上吹拂而過,綿綿的音韻與豪放的激流對襯成一種婉約,豪放派、婉約派在這里和諧默契,相得益彰,這也是大自然的團結力量,是中港十八潭景區(qū)的一種生動景象。中港十八潭是繼石龍溝之后的又一旅游亮點,如果說石龍溝是歡天喜地的童話世界,那么中港十八潭就是豐富多彩可歌可泣的情愛天地。這是一片愛的海洋,是神秘的伊甸園。

    瑞慶宮

    瑞慶宮——我國歷史上的道教名山,自南宋張道清真人創(chuàng)建道觀之后,先后受南宋、元、明、清等歷代皇帝降詔加封,先后有“圣旨”17道,珍藏于九宮“綸音閣與藏經(jīng)閣”,這些珍貴文物可惜后來毀于兵火。據(jù)歷代編纂的《九宮山志》中,九宮山作為道教圣地,招徠香客游人,原賴“三勝”,一為靈山秀水,次即祖爺真身,三乃御制道派。九宮山宮宇道觀連天接地,氣勢非凡,歷經(jīng)天災人禍,曾經(jīng)幾度興衰,最后宮宇毀盡,僅有石殿留存。如今九宮山道教御制派古道場得以再度恢復,它意味著屢毀屢建九宮山古道場將重現(xiàn)昔日輝煌。

    九宮山歷為道教名山,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其中,第二十五小洞天乃幕阜洞天,玄門御制派祖庭。

    九宮與八卦成緣,九宮八卦是道教和易經(jīng)的精髓,古人將九看成天地極數(shù),也是從八卦來的,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宮。九宮山道教界相傳,北魏時期不知那個道士據(jù)八卦原理為九宮山取了這個極具道教色彩的名字。

    綜合以上的歷史記載,證明九宮山之名都是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傊,九宮山因u2018道u2019而得名,因u2018道u2019而聞名,因u2018道u2019更具傳奇。

    南宋名道張道清真人,道高德顯,被喻為九宮山開山道祖。1187年,他悟到玉旨“星應斗牛,界接衡廬,逢興則上,遇九而居”。遂取道九江,路遇一仙翁告他“我輩遁跡九宮,遠來參見,愿早往,為名山宗主”。于是,他由陽新入通山直上九宮,開辟道場。這位道仙獨創(chuàng)了“九宮武術”,氣功深厚,精通道醫(yī),道術高明,名震中原。

    1195年,寧宗即位,他大力支持張道清真人開創(chuàng)道業(yè),決心把九宮山建成江南香火圣地。招集煙霞之侶,在山上大興土木,不幾年就蓋起氣勢非凡的宮殿群。九宮山和張道清真人聲聞日遠,“江之東西,湖之南北,兩淮、襄漢遮士,不遠千里,感轉乞靈,登山朝賀”,“朝謁者眾,日達萬人”。九宮山成為全國五大道場之一。1199年,寧宗派朝庭大臣來九宮建羅天大醮,為寧宗祈永壽,令內務府繪真牧像,并御筆贊之:“睡則無夢,覺則無憂,心非是用,氣與神游。逍遙物外,與我何求”加封張道清真人“太平護國,真牧真人”。(張道清真人圣號全稱:太平護國真牧妙應普興宏道真君)

    1207年7月7日,張道清真人在老家長森灣萬壽宮坐化。寧宗帝御批其遺表后,飭令迎尸至九宮山立堂崇奉。1210年,寧宗已御書“真牧堂”三字,并鏤碑以賜。另賜張道清真人弟子排輩四十字,故稱“御制道派”。

    真君石殿,原稱祖爺?shù),位于九宮山云中湖北岸的鳳凰嶺南的鳳凰頭正中,坐北朝南,面對香爐峰,左為虎伏天門,右為龍斗崖,是天然的道教風水反八卦建筑。也是九宮山幾十座宮殿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殿內張道清真人祖師圣體真身完整如生的保存了648年。

    無量壽禪寺

    無量壽禪寺是一個人文和自然相互結合的景點。巍峨壯觀的佛教廟宇依山勢坐落于山間,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走進無量壽禪寺,就走進了佛教。這座始建于唐朝,毀于清朝的古剎由兩部分組成,即俗稱的老廟——云關古寺,和新廟——無量壽禪寺。

    唐初公元618年伏虎禪師在此建道場弘揚佛法,當時九宮山就日有香客千人,佛號傳十里,素有“人間極樂世界”的美稱。由于歷史原因,幾度興衰。1984年,圣欽大和尚回家鄉(xiāng)復興道場,使梵宮佛光再現(xiàn)世間。

    二十多年來,在圣欽大和尚的發(fā)心和努力下,在海內外募集資金1億余元,把無量壽禪寺建成為鄂南地區(qū)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建筑最壯觀的道場。無量壽禪寺占地面積50畝,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在寺院的中軸線上,有古色古香的山門,露天大佛、極樂橋、天王殿、大雄寶殿、彌陀宮、念佛堂、法堂。兩側階梯式建筑僧房300余間。還有客堂、庫房、醫(yī)務室、講經(jīng)堂、讀書室、辦公室、資料室、接待室、有同時容納千人進餐的齋堂等。無量壽禪寺一期、二期工程全面竣工。無量壽禪寺已經(jīng)成為九宮山的一顆明珠。

    景點介紹

    風車口

    風車口也叫“大風口”,位于銅鼓包之西,距云中湖7.7公里,海拔1400米,九宮山至森林公園公路橫跨風車口。大風車口寬約2000米;小風車口寬約30米,風更大。由于東西兩面斷崖聳立,形成剪刀叉形狀的谷口,大陸南北氣流為高山所阻,交匯于此山峰岔口,因而一年四季,天天 都是疾風呼嘯。這里南邊視野極為開闊,可遠眺贛中,遙望華夏南天,贛北群山,猶似大海波濤,在你腳下奔騰起伏。向下步行一個多小時即是小九宮,再前方是溫湯溫泉

    迎客松

    迎客松是九宮山“山徽”。它已經(jīng)在風風雨雨中度過了近四個世紀。樹高約十米,主桿筆直,直徑在80公分左右,一人合抱有余,冠幅60平方米,青蒼滴翠。其樹冠向下側傾斜,如同向游人鞠躬行禮。有幾根橫枝長達數(shù)丈,斜伸垂地,如同向游人伸出的手臂,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向游人熱情招手,又像一位風姿優(yōu)雅的禮儀小姐婷婷玉立地站在這云山霧海之中,迎接四方游人。

    尼姑石

    尼姑石與和尚石正在風車口至古老廟的群龍吸水前方。這兩塊聳立在樹林上的奇石,高約丈余,一上一下,狀如人形,正向上奔跑,相距百余米。前者為尼姑石,它身向前傾,如披衣御風。胖和尚在下緊追不舍,此景叫“和尚趕尼姑”。更為奇妙的是,在古老廟與和尚石、尼姑石之間,還聳立著另一巨石,高約7米,上大下小,形似火炬,像一尊清秀觀音,在廟前嚴肅看守,不準動了凡心的和尚、尼姑回廟,真是巧奪天工,天然成趣。

    陶姚仙蹤

    它背靠筆架山,前臨噴雪崖,洞外有突兀巨石,在清晨和傍晚時,片片飛云,時隱時現(xiàn),陣陣迷霧,若即若離,鳥從頭上過,云在腳底飄;有時,縷縷云煙直灌入古洞深處,縈繞不散。洞內有汨汨清泉,如將一枚硬幣置于水中,硬幣便在水面漂浮旋轉。人們傳說,唐朝李世民殺了胞兄李元吉,當了皇帝后,李元吉的陶妃和姚妃就逃到九宮山下界牌村,陶妃生下李元吉的遺腹子阿寶,將他寄養(yǎng)在一老太婆家,然后和姚妃來到這個石洞里安身修道,十八年后雙雙跳下萬丈深淵。

    怪松坡

    怪松坡在九宮山的半腰,是進入九宮山的門戶。

    清代詩人在《怪松坡》詩中云:“雪埋關下坡,尋常松子落?s頸話堯年,云杪雙朵鶴。”怪松坡也叫獅子坪,距九宮鎮(zhèn)6.8公里,為入九宮門戶。這里滿坡泉水如琴叮當彈唱,奇石遍布,狀如龍飛虎躍,富有山野情趣。以前,有棵高十丈的“萬年松”植于漢代,老枝紛披,橫枝十畝,云根仙骨,婆娑如車蓋。屈曲似蟠龍,虬須上豎,無風時披其微枝,渾身皆動,風起則怒濤萬頃,形神俱怪,故名“怪松坡”,曾建來鶴亭于古松下,鶴之依松,松之招鶴,性相感而相招?上н@棵萬年松,后來毀于雪壓。如今,怪松坡是游人登山必經(jīng)之路,這里的奇枝怪石,天然成趣。數(shù)百棵奇松歷經(jīng)浩劫,或砍或燒或炸或遭雷劈雪壓,僅留下幾十棵怪枝奇桿的怪松和有“特異功能”的珍奇之松,樹齡都在350年左右。當年受封的“五大夫松”已無蹤影,明朝詩人孟養(yǎng)浩在《圣松坡》詩中嘆惜:“怪松坡上怪松無,虛憶當年五大夫”。

    父子松

    在含羞松旁邊,有一對老少相依的“父子松”,約一抱之圍,5丈多高。大的像一位慈愛親和之父,小的像一個稚氣未脫的頑皮的小伙,站在父松之下。你看,那父松枝桿虬曲,樹冠向子松彎傾,像一位被歲月壓彎了腰背的慈父正在對它兒子訴說著什么。也許是在叮囑它的兒子不要畏懼 世間的風雨冰雪,教它懂得松的正直,要有松的骨氣。三百年來,他們就這樣扶老攜幼,老少相依為命,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你看,父松愛子松,愛得那么真切,子松對父松,是那么俯首貼耳。不敬重父母者,看了這對父子松,就會于心有愧而一改前非。

    試劍石

    也叫萬山石,位于九宮山北麓獅子坪的云關古道上,面對獅擁云關,距云中湖2公里,原建有構斯亭。云關古道為朝山神道,梯級石階,旁崖臨閣。

    其中有一座巨石聳立路旁,一邊被削去十平方米,相傳張道清上九宮山開辟道場,在此被巨石所阻,他揮劍劈開巨石,故名試劍石。古詩云:“層崖嗔路障,劍石觸鋒分”!叭f山”二字鐫刻在萬山石頂中處,是南宋著名詩人謝枋得所書,他在此賦詩:“萬山深處構斯亭,無限峰巒管送迎。愧我品題無妙語,為君(木扁)以山名”。左下刻“曲曲入勝”四字,意為登山神道,回環(huán)九曲,而曲曲入勝。中部鐫有“撥劍中行”。以上十字皆為行書橫刻,劍石下方刻有清代文人金兆儀題刻的“試劍石銘”。云關上方山徑右側,有一石碑“奉勸諸君子——不負初心”。鼓勵人們奮力攀登,只要登上九宮,一切都會得到和補償回報。旁邊還有“仙路第一崎”等多處碑刻,上有試心石,下有仙人床。

    云關隘路

    云關隘路在云關石刻之上,古為香客進山神路,因其傍崖臨澗,常有云霧迷漫,故留下了“萬壑風濤撼古松,白云未散碧云封”和“穿云幾度達云關”的古詩句。隘路上端有“娘娘廟”遺址。廟前繁花點點,青林涌翠,云飄霧繞,可謂“行為到此頓疑仙”。這條朝山古道沿途奇石聳峙,形成天然有趣的“虎頭、石猴、雄獅、觀音”等勝景。古道小徑穿云破霧,時隱時現(xiàn),人行石徑,如同在天空中騰云駕霧。時而云迷山峰,風吹山似飛,云動石如舞;時而繁花耀眼,恍如蓬萊仙島。宋代道人懶掘詠懷:“行行行至老山腰,足踏云關萬慮消”。

    闖王陵

    九宮山,因南朝“晉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宮殿于此山,遂以為名!贝撕螅喑实鄯馍劫n匾,歷代文人作賦題詞,延至南宋名道士張道清赴九宮山開辟道場,香火遠播,九宮山便成為全國五大道場之一,特別是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殉難于九宮山,從此九宮山聲名遠播。如今,修建于1979年的闖王陵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唯一保存下來的農民起義領袖陵寢。

    門樓為三門四柱,牌坊樣式,為鋼筋水泥澆灌,表面嵌滿翡綠色大理石米。表面脊筒滴水,仿明清飾鴟尾。門前兩側佇立著兩對明代的石獅、石象,門前橫徑石橋,正門鐫刻宋體金字“闖王陵”。右側是李自成陵墓文物管理所,左側為小園林,名貴花木四季飄香吐翠。

    門樓前有廣場,可供停車和游人聚集。廣場左側有一紀念碑,刻著介紹李自成的生平碑文。闖王陵背依九宮山老崖“虎山”,旁西流溪水,座南超北,主體建筑有門樓、墓冢、陳列館。整體建筑依山就勢,氣勢宏偉。陳列館內收藏有李自成流鎏金馬鐙等許多珍貴文物和不同時代的史志文獻。陵園附近有落印洞,拴馬松等李自成殉難古跡。

    李自成墓沒有富麗堂皇的琉璃瓦,沒有朱門和紅樓,清磚灰瓦陵園映襯在綠茵茵的樹叢中,多了幾分肅靜。紀念館中郭沫若《甲申三百祭》讓人讀了浮想聯(lián)翩,百年前李自成還是大順帝國的皇帝,轉眼含恨九泉。當年那么多苦難都沒有讓李自成軍隊倒下,在美女和酒色下卻很快沉淪而不能自拔。偉人總會有過錯,但過錯永遠也淹沒不了一代天驕不朽的業(yè)績。這就是很多人拜謁闖王陵的緣故。凡讀過姚雪垠的《李自成》的人,此時此刻一定會思緒萬千。

    墓冢

    墓冢位于門樓之上,陳列館之下,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由門樓起步,登58級石階,即李自成墓冢祭臺,橢園形的墳冢圍著花崗石圈,這就是闖王的“寶頂”。墓前立著一塊“李自成之墓”的荷花綠大理石碑,為郭沫若所題寫。碑高2.7米,寬0.9米,厚0.18米。前有拜臺,兩側有看臺、花壇、種有梅花、雪松、香樟等名貴植物。

    上有下馬亭、激戰(zhàn)坡,下有幽徑石橋和紀念碑臺,臘梅寒冬傲雪,雪松四季常青,玉蘭樹佇首凝思。橢園形的墓冢長滿了厚厚的綠草,吸取日月光華而四季長青吐翠,更與日月同輝。

    九宮山,方園二百平方公里,山峰重疊,林海茫茫,自古為兵家要塞。李自成在武昌被圍,戰(zhàn)敗后東下,又在九江上游的富池口受重創(chuàng)。宋獻策、劉宗敏等大將被俘殺。李闖率殘部萬余急退九宮。而清軍先期到達,預伏在九宮山北麓的李家鋪,闖軍遭伏擊而慘敗,尸橫遍野,血流地,戰(zhàn)斗十分的激烈。李自成帶著二十八個親兵向西突圍,當他到達三十五里外的小源口時,又遭到鄉(xiāng)勇程九伯的襲擊,二十八騎被鄉(xiāng)勇包圍潰敗,李自成單騎突圍而出,但程九伯還尾追不舍。過了大屋場,山勢緊鎖,兩壁如削,這就是兩里長的葫蘆糙深谷,接著拉馬攀越牛跡嶺。李自成艱難地登上了牛跡嶺這個半山上的小村,再登上小月山頂,山下就是僅隔一里的山里朱村寨。李自成逃脫了險境,甩掉了如狼似虎的清兵鄉(xiāng)勇,如果他過山里朱繼續(xù)西行,僅走三十里就到了遠離順清戰(zhàn)場的寧州地域,這樣,他可重整旗鼓,也將會改寫中國的歷史。沒想到他在小月山下,又遭到了朱鄉(xiāng)勇堵截,而程九伯又從牛跡嶺帶鄉(xiāng)勇追至,前擋后截,闖王如龍困淺灘,慘烈犧牲。

    闖王陳列館

    位于門樓、墓冢的最上方,從墓冢上36級階之處。呈顯明清風格。面闊六柱的陳列大廳,兩廂附設八角方門休息室各一間,占地面積330平方米。右側有名人題詠碑廳,陳列館大廳古色古香,風格豪放。館外紅木大柱,四周帶有回廊四角飾著吻獸。

    金雞石

    在仙人簸米對面約距一里處的原始森林中的狹谷里,有一座近七、八米高的小石峰,峰頂上有塊七、八米高的金黃頸長鳴,兩條湍急的溪水在金雞巖下流唱。

    這里也是座珍稀植物園,石峰上長滿了奇花異木,峰下爬滿名貴藥材雞血藤。石峰下的獼猴桃為了結金雞送點食物常常攀爬到金雞巖上,把一串串金黃色的熟透的獼猴桃掛在金雞的脖子上。野石榴也送來香甜的水果,此時,周圍的“鳥中貴族”錦雞、白頸長尾雉都會飛到這金雞巖上,慢慢享受這被人類羨慕的“水果之王”,可真是美妙絕了。

    相傳這只金雞原在云中湖鳳凰嶺上,有一天與鳳凰爭吵而飛到這里,把山上的龍?zhí)兑惨耘赃,即是旁邊的鄂南龍(zhí)。天上來了一位美麗仙女,在金雞巖對面的山頂上,為金雞簸米(即仙人簸米)。

    在金雞巖四周,有許多奇峰怪石,其中的石狐貍和石狼狗還有一個故事。相傳有一天金雞下山,被狐貍發(fā)現(xiàn),狐貍正要抓住金雞時,一只狼狗又來追趕狐貍,結果被簸米的仙女發(fā)現(xiàn),她手指一點,都變成了石峰,如是就有了“狐貍鎮(zhèn)金雞”、“狼狗鎮(zhèn)狐貍”的趣景,反正誰也沒有吃掉誰,千百年來,就這樣相互對峙。

    保護價值

    九宮山自然保護區(qū)的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初步考察,有維管植物1983種,陸生脊椎動物260種,分別占湖北的32.7%和37.1%。九宮山脈是鄱陽湖主要河流修水、洞庭湖流域汨羅江、湘江(瀏陽河)和長江一級支流富水和陸水的重要發(fā)源地。本地是冬夏季風交鋒最為頻繁的區(qū)域,加上地形條件的阻滯作用,降雨量大,年均約為1800毫米,每年注入長江的優(yōu)質水資源超過200億立方米,是長江中游南部的重要水源補給區(qū),因此,保護區(qū)的建立,對保護植被、保持水質、涵養(yǎng)水源、防洪、抗旱,對保護長江中下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障流域內29個縣市乃至中下游工農業(yè)生產具有戰(zhàn)略地位。可以認為,建立九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就是在江漢平原以南,南嶺以北,兩湖之間、人口密集的華中地區(qū)有效保存了一個典型的、十分重要的物種基因庫和長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水源地。

    九宮山地理環(huán)境獨特,自然風光秀麗,曾是歷史上五大道教場地之一。九宮山自然保護區(qū)建設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1981年通山縣政府以通政發(fā)[1981]101號文件建立“通山縣老鴉尖自然保護區(qū)”,1988年湖北省政府以鄂政發(fā)[1988]23號文件批準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為湖北省首批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并成立九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2001年更名為“湖北九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經(jīng)市編委批準又更名為“九宮山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委員會”。2000年初,保護區(qū)管理處提出了擴大保護區(qū)面積和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設想,并邀請湖北省林業(yè)局、武漢大學組織聯(lián)合考察組再次對九宮山自然保護區(qū)進行了全面的綜合考察,特別是對擬擴大的區(qū)域進行了重點調查,撰寫了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同時,咸寧市和通山縣人民政府針對保護區(qū)現(xiàn)有面積難以促進九宮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恢復和保護的實際,并依據(jù)專家考察的結果向省政府提出了擴區(qū)申請。省林業(yè)局受省政府的委托,組織專家對保護區(qū)擴區(qū)進行了論證。根據(jù)專家的意見,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將保護區(qū)面積擴大到20105公頃。2004年3月申報時,為了便于管理,避免與風景名勝區(qū)重疊,根據(jù)上級主管部門和有關專家的意見,以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申報的要求,確定將東部與風景名勝區(qū)重疊部分3496.3公頃不納入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范圍,并請國家林業(yè)局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對申報面積重新規(guī)劃功能區(qū),經(jīng)湖北省人民政府行文向國務院提出申請,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面積為16608.7公頃。

    九宮山自然保護區(qū)自成立以來,非常重視科研和社區(qū)管理工作。相繼與湖北省林業(yè)局、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yè)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進行合作,開展了諸如“九宮山生物多樣性研究”、“華中地區(qū)中國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研究”、“三峽庫區(qū)瀕危植物異地重返自然和模擬群落的保存研究”、“白鷴、白頸長尾雉等陸生脊椎動物專項研究”等。

    實用信息

    門票

    九宮山大門票旺季77元(含云中湖、銅鼓包),淡季62元(含云中湖、銅鼓包)。周家大屋25元,石龍峽55元,九宮十八潭30元,闖王陵20元,無量壽禪寺20元,瑞慶宮10元。

    特色飲食

    九宮山餐飲有著自己的特點,清新、自然、山菜野菜當家。吃過大魚大肉的城里人,上山絕對要以品野山菜為樂。尤其是以不同時期竹子為原料的佳肴更具特點,如竹筍燒肉、筍干湯、竹筒飯、竹筒里蒸菜等讓你覺得好有味道,山上的菜味道較重,干豆角、厥菜、小干魚、干蘿卜、平豉等這些菜對爬了山、出了大汗的人來講,會胃口大開。

    名優(yōu)特產

    茶葉,早在唐代陸羽所蕃的《茶經(jīng)》中記載的“八之出”茶生鄂州,即包括通山等地。宋代,本縣所產茶磚以商品形式在內蒙易馬,1塊茶磚抑止上等馬1匹。

    后歷代規(guī)定本縣具有茶葉的貢獻任務。至消代中葉,茶葉貿易已居重要地位。歷經(jīng)千余種植,茶葉已形成本地多屬群體混雜品種。桔橙。清代以前,本縣已有柑桔栽培,品種都多為香圓、泡柑、巴柑等。1979年,國家農業(yè)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領導機關及科研單位相繼派人來通山考察,試驗和傳授技術。并決定不分集體個人,一律無償發(fā)放桔苗,至1980年,全縣共辟桔園1.5萬畝。近三十年的選種培植,通山富水庫區(qū)已成為柑桔、甜橙等亞熱帶水果的天然生長地!褒斁逼贩N密桔被評為湖北省品牌第一名。長紅橙、錦橙等,促銷省內外。

    山茶油,通山縣是湖北省茶油大縣,有悠久的油茶種植歷史,綿延的大山,是山茶生長的絕佳天然生長地。

    藥材。本縣藥材品種繁多,分布甚廣,家種,野生藥材在500多種。九宮山是天然的藥材植物寶庫,計有木本藥用植物204種,其中各光藥材有石耳、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竹節(jié)人參、蟲草參、川香、獨活、明黨參、沙參、白芨等19種。

    農副產品以茶葉、蠶絲、煙葉為主。九宮的山茶油,黃沙的苦蕎酒,大路的“土巴爺”,慈口的桔橙,大畈的麻餅,萬家鄉(xiāng)的甜錦,楊芳的醬品,洪港的大烤魚,闖王陵的沙梨,廈鋪的酒精等已成為湖北省咸寧市通山土特產中的珍品。

    優(yōu)惠信息

    2020年8月7日,湖北省宣布,全省A級旅游景區(qū)對全國游客免門票,此次活動從2020年8月8日開始,一直持續(xù)到2020年年底,包括“十一”黃金周在內。

    詞條圖冊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