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家公司里管理崗位的數(shù)量永遠少于普通崗位的數(shù)量,所以大部分人三十歲后是不能走上管理崗位的,那么他們的人生就此完結了嗎?
先舉幾個普通人的例子:
案例一:
案例二:
杜麗麗(化名),33歲,2020年1月時還是位走南闖北的導游。2月的一場疫情,讓她改行成了微商。她利用做導游時積累的人脈,開起了微店,售賣全國各地的土特產。疫情期間,很多人需在家做飯做菜,麗麗朋友圈推薦的各類特色食品和半成品受到了各位主婦(夫)們歡迎。麗麗的轉行也算是一種抓住了市場需求變化,順勢而為的操作。
案例三:
李磊(化名)在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yè)從事銷售工作近二十年,月薪2萬元。大學畢業(yè)時,老李的第一份工作是工程師,四五年之后轉為技術型銷售,之前的項目工地經(jīng)驗讓他比其他非技術背景銷售更能掌握業(yè)主的真實需求,從而完成了很多大單,很快老李成為銷售隊伍里的骨干。同時老李與直屬上司的關系也不錯,上司會部分放權到老李,老李有了自由度,銷售工作更加如魚得水,為部門帶來了可觀的業(yè)績數(shù)字。就這樣老李的銷售一干就是二十年左右,這期間公司經(jīng)歷了幾次結構調整,老李憑借自己積累的人脈、客戶資源保證了自己的地位,被人稱為銷售“常青樹”。
顯然上面事例中的當事人活得有聲有色,并沒有因為年齡或是職位級別而受到阻礙。有人會因為年過三十自暴自棄,自然也有人三十以后,甚至四十以后人生變得更加精彩。所以年齡從來不是限定人生發(fā)展的必然因素。30歲不做管理者不等于你就是“咸魚”了。
接下來靈魂拷問一下,為什么有的人30歲后職業(yè)路卻越走越窄?不是年齡也不是職級,那么會是什么?錦囊君從上面的案例中總結出三十歲以后必須要有的:
1. 靠譜的人脈。這里指的人脈絕不是點頭之交。老李因為有著客戶資源,在公司的幾次人力資源調整中順利度過,同時老李的客戶資源還帶來了不錯的數(shù)字業(yè)績,使得老李的月薪能與普通的中層管理者比肩。麗麗也是憑借自己的人脈圈在疫情期間迅速建立起供需渠道,彌補自己的收入損失。
2. 工作以外的第二技能。張俊除了授業(yè)以外,還對編程感興趣,并且經(jīng)常與專業(yè)人士一起鍛煉自己的技能,從而把興趣變成了自己的生存技能。老李的第二技能屬于與人溝通的軟性技能,與普通銷售不同,他能把技術思維融合到銷售的溝通中,一方面能迅速回應客戶需求中的技術疑問,另一方面還能把公司的方案用淺顯地語言介紹給客戶,這樣的銷售不出業(yè)績,誰出業(yè)績?
3. 心態(tài)不能崩。人生有很多選擇,走上管理崗位只是其中一個選擇,不用過度焦慮,因為焦慮并不能解決問題。保持冷靜,審時度勢,及時發(fā)掘自己的潛在優(yōu)勢,才能應對突發(fā)的情況。麗麗從導游轉為微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 不斷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些職位入門容易(如銷售),淘汰也很容易,所以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很難成功。老李能在銷售職位上一干二十年,沒有在公司的幾次人員調整中被淘汰,沒有一點獨門絕活是不可能的。
5. 管理是一種能力,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這種能力。僅從個人角度,時間管理,職業(yè)生涯管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管理,甚至于你與家人的感情管理,都是每個人逃脫不了的“工作內容”。因此,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種成功。
最后錦囊君想說,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運氣,在運氣到來之前,我們必須已經(jīng)努力了,才有資格抓住運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