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故事,很多人聚在一塊討論清朝歷史。有一個人說,“雍正”這個年號是康熙之后、乾隆之前的年號。此話一出,立即引起了眾人的反駁,有個人站出來反駁道:康熙乾隆是連著的年號,中間沒有其他的年號,正所謂“康乾盛世”。
由此可見,雍正的存在感相對于他的父親和兒子來說,是很低的。因為康熙在位60多年,乾隆在位60多年,而雍正僅僅在位13年。在“夾縫”中的雍正不僅沒怎么有存在感,還背負中后人對他的很多誤會。
雍正皇帝是清朝帝王中被誤解比較多的皇帝,很多人稱他是暴君。但根據一些史料記載的一些雍正皇帝和大臣們的日常交流,就會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一位暴君,他只是脾氣不好。等到他的怒火冷靜下來后,雍正還是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通過下面講述的雍正的兩個事件,就會證明我所言非虛,就會發(fā)現(xiàn)雍正作為九五之尊,不僅沒有殘暴無常,反而很有人情味。他是一名有人情味的皇帝,他不是暴君。
事件一:主動為臣子排憂解難
雍正年間,有一個大學士叫蔣延錫,他的老家在常熟,家中有一位老母親。因為蔣延錫的工作水平很高,所以有一年,雍正讓他主持科舉考試。這就意味著,從科舉考試開始,到最后的錄取工作結束,蔣延錫就不能和外界有一丁點的交流了。
但不巧的是,科舉考試前期,蔣延錫的老母親生了很重的病。與外界不能有一點交流的蔣延錫很掛念病重的母親,很是焦慮。雍正皇帝知道自己的這位臣子很孝順,他想替蔣延錫分憂。于是,雍正就派人注意著從常熟發(fā)來的信件。
果然有一天,收到了從常熟來的一封信,正是蔣延錫母親的平安信。但是信還是送不到蔣延錫的手里,因為他不能和外界有一絲交流。雍正靈機一動,發(fā)了一封圣旨,把平安信夾到了圣旨里,幾經周折,蔣延錫終于收到了母親平安的消息。
一位天子,費盡周折去幫臣子免除掛念之苦,他是暴君嗎?
事件二:免除鐵憨憨的死刑
有一次,雍正讓大家舉薦人才,一位翰林院的七品官孫嘉淦就聽從指揮,向雍正舉薦了一名他認為是人才的人。試用期期間,雍正認為孫嘉淦舉薦的人才不怎么地,很一般。
但是孫嘉淦卻堅持認為自己推薦的是人才,當眾和皇帝頂起嘴來。雍正龍顏大不悅,對孫嘉淦大喊,你敢保證他一定是可用之人嗎?說完就把手中的朱筆往地下一扔。這時,孫嘉淦也昏了頭,竟想撿起朱筆在保狀上簽字。
這時太監(jiān)大喊一聲,皇帝的御筆你也敢動?孫嘉淦聽了這聲吼才清醒過來,忙把御筆舉過頭頂。但是,孫嘉淦已經犯了大不敬的死罪。很快,刑部就把判處孫嘉淦死刑的奏折呈了上來。
雍正看到奏折后,沉思了很久。終于,他做出決定,把刑部的人叫來,親自撤銷了孫嘉淦的死罪。雍正對刑部的人說,孫嘉淦雖然是個鐵憨憨,但是他正直,廉潔,朕喜歡他,不能殺他。
在封建君主專制的清朝,雍正能容忍臣子屢逆龍鱗,不把目光放到臣子的缺點上,而是欣賞臣子的優(yōu)點。這樣的帝王,是暴君嗎?
上述的兩件事件,完全可以證明,雍正只是脾氣不好,但絕不是暴君。他會生氣,怒發(fā)沖冠,一怒之下可能會做出錯誤決定。但是,等雍正冷靜下來之后,他又總能懸崖勒馬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決定。由此看來,雍正還是一名很理智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