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后,先是在車站用餐,后乘大巴赴敦煌市。
敦煌站位于柳園鎮(zhèn)。柳園有四千人左右,主要為車站服務。這里雖稱為柳園,但正處于黑山腳下,不能種植。當我們行車赴敦煌途中,除了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沙石戈壁外,進入眼際的就是不遠處一座活象爐渣堆起的石山,連綿不斷地映入眼簾。黑山包含金錫銅等有色金屬,已有不少企業(yè)投資開采,但力度顯得很不夠。
大戈壁灘上,并非是什么東西都不長。生長最多的植物有兩種:一種是紅柳,堅毅而頑強,一堆堆或三五成片地挺立在戈壁灘上;另一種是駱駝刺草,硬硬地散生在大沙漠,以其堅厚而含水量較高的刺花狀葉片為駱駝補充著水份和養(yǎng)料。而這里最有名的是中藥材鎖陽,夏三伏生長,冬三九采收,可以壯陽補腎,也可以養(yǎng)顏美容,那可是時下男女們都喜歡的寶貴植物。
在大沙壁行車,最有特色的是觀賞那戈壁灘上奇妙的海市蜃樓。過黑山區(qū)后約半小時,突然一道一道的“流水”映入視野,一望無際,銀光閃閃,波濤涌動。遠處,是一座座奇妙的山巒,山腳是一座晶亮的湖。湖畔,有無數(shù)植物。而最令人振奮的是那一群群在大戈壁上奔跑著的牛、駱駝和羊。其實,這里什么也沒有。所看到的,只不過是空氣上下對流,在大戈壁上制造出來的奇觀。
當車一停下來,一個個便飛快地跳下車去,不停地按動著照相機的快門。
在赴敦煌市區(qū)途中,我們沿途看到了古長城,一段一段地高高隆起,顯示著歷史的偉大和厚重。我們也看到了古城遺址,一堆、一堆地鋪擺在戈壁灘的一隅,訴說著歷史的沉重和風沙的無情。而令人最興奮的是那一片片的沙漠綠州。在大戈壁上行車,完全可以用這樣的經(jīng)驗斷定,凡是有綠色的地方必定有水,凡是有綠色的地方,必定有生命的故事。隨著車輪的顛簸,導游把我們引入了歷史,又把我們帶到了現(xiàn)實,在離敦煌市幾十公里處,我們終于看到了一片片綠色林木,看到了一片片莊稼菜疏,看到了一條條象血管一樣重要的水渠,還看到了住在同杭州完全一樣書寫方式的“西湖”鄉(xiāng)人的希望和宿愿。
在大戈壁上行車,路是筆直筆直的,從敦煌火車站柳園到敦煌市區(qū),有130公里的路程。因修路不需要躲山繞水,不需要大批的移民搬遷,所以路顯得特別的直,就象是平放在地面上的一把望不到頭的直尺。對于我來說,到目前為止,這恐怕是我有生以來走過的一條最直最長的路。而聽導游講,更直更長的一條是敦煌到嘉峪關(guān)的路,筆直筆直的長達300多公里。
這或許也是戈壁灘上的一道奇觀吧!有人建議,敦煌人應該去申請吉尼斯記錄。
約12時,車抵敦煌市區(qū)。敦煌不算太大,也不算太繁華,30多萬人,簡單的幾條街道,而敦煌確有中國乃至世界豐厚的文化底韻和氣息。市區(qū)中心,是一座反彈琵琶的雕塑,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她就來之于敦煌石窟第172窟。
下車后,我被安排住郵電山莊117房間。飯后即參觀敦煌文化的核心———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的確是一座豐富的藝術(shù)寶藏?戳诉@里的雕塑和壁畫,真為中國的文化而驕傲,真為中國先人的偉大而自豪。這里,氣候干燥,沙石結(jié)構(gòu)的山體,的確有利于文物的保護。我曾想,選這個地方來保存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這個人定然有不同凡響的氣度和卓識,遺憾的是,對于這個人我還難以了解,不知道他當時到底出于什么樣的打算和考慮。然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他的作法和舉止,肯定得到了后人的認可和模仿。要不,怎么會有那已經(jīng)可知的四百九十二座藝術(shù)庫,怎么會有那么多價值連城的文化之瑰寶。
看了敦煌的文化,使我在嘆服古人毅力和睿智的同時,不免又為今人諸多的不爽而嘆息。不免會為王道士那樣的人而悲哀。其實,對于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又有多少人不是也象王道士。作為勞苦的農(nóng)民,沒有文化,不知道知識的重要,對于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經(jīng)書和字畫,還真不如那些大大的哈蜜瓜和美食,可以直接拿來就受用;更不如那些個銅板,拿過來便可以買貨或購物。因此,我們也沒有必要太責怪王道士。該責怪的倒是當時中國的貧窮和政府之無能,以及直到今天我們還算不上是強大。
敦煌的文化史,是一部輝煌史,也包含著相當長一段的羞辱史,我們應當把全部的仇恨和埋怨記在掠奪者頭上,用全部的心力和努力,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讓輝煌的敦煌更輝煌。
偉大屬于中國。中國在未來的世界必將創(chuàng)造更多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