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之珍 - 個人簡介
1、他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卒年是萬歷乙未三月初四,即公元1518年—1595年,一生歷經(jīng)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2、他準(zhǔn)確的籍貫不僅是徽州(新安),而且是祁門縣清溪村;
3、他的妻子姓汪,叫究真,是蘆溪汪以金的女兒;
4.、他曾經(jīng)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蹶科場”,后來雖然只是“搶道自娛,著作林間”,卻也有一定的聲譽。
5、他的戲曲創(chuàng)作除了《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外,還有《五福記》一種,并且后者的編撰地是在太平焦村。
6、名言: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鄭之珍 - 詳細(xì)家世
其一世祖選,二世祖灣,三世祖?zhèn)鳎氖雷嫜訒,五世祖德謙,六世祖文旦,七世祖齊鳴,八世祖忠,九世祖世賢,十世祖金,十一世祖淵,十二世祖舜壽,十三世祖禹貢,十四世祖彥四,十五世祖俊思,十六世祖大六,十七世祖細(xì)一,十八世祖文政,十九世祖慶六,二十世祖住卿,二十一世祖仲友,仲友生四子,分為貞一、貞二、貞三、貞四四房,鄭之珍高祖、二十二世祖為子章,鄭之珍曾祖、二十三世祖為平安,二十四世為德容,為鄭之珍祖父,鄭之珍父親云,屬二十五世。鄭之珍父親云,字天麗,號西庵,卷二有其詳細(xì)傳記,說他“幼遭痘毒,手足不能動,履人以廢篤目之”,到嘉靖壬午年痊愈,和同族弟、侄“且賈且商”;他也喜愛讀書,“凡過目者徹首尾可以背誦”;同時還精于卦命,“遠(yuǎn)近之人,凡決疑者常填門,所斷禍福、得失、生死,一毫不爽,人遂號為‘西庵先生’”。鄭之珍的母親鮑氏,名寶貞,她“出自名門,飽諳婦道”,卷二“世德”中也有她的傳記。鄭之珍兄弟七人,他居長,六個弟弟依次為之班、之璪、之環(huán)、之珀、之珊、之瑜。
關(guān)于鄭之珍的生平,卷二收載有他的女婿葉宗泰的《高石鄭先生傳》,較之民國十一年重修的《清溪鄭氏宗譜》詳細(xì)許多,這里轉(zhuǎn)錄于下:
高石鄭先生諱之珍,字汝席,高石其別號也。先生生于正德戊寅年九月二十四日。先是七月,先生有兄名富,以痢疾殤,大父德容公甚哀悼之;時二女歸寧,共為吊釋,幸先生生焉,舉家欣喜,以骨肉完聚,因名集;適以鄉(xiāng)里俗議,帶子哭子則防難育,于是因以先生寄養(yǎng)于鄰家。
先生自幼病目,雖入蒙學(xué),記名而已。至嘉靖甲午,先生自奮入大學(xué),每遇晨昏,聽人讀書,讀者未熟,先生已洞然于心胸矣。初與少潭兄弟受業(yè)于一山先生,又同予兄鶴墩受業(yè)于伯光山門下習(xí)《春秋》,最后又受業(yè)于陳文溪先生門下習(xí)《禮記》,又同王之翰等受《禮記》于劉蘇庵先生門下。先生性敏學(xué)博,讀書過目不忘,蘇庵先生甚奇之。自補邑庠,小試屢捷,大考則終坐,目病艱于書寫。娶蘆溪汪氏姤真,性賢淑端重,助夫讀書。先生同母兄弟凡五人,嘉靖壬子以母倦勤分?,時先生游學(xué)于太平,孺人治家,井井有條,雖老嫗?zāi)^。先生好義廣交,朋友絡(luò)繹不絕,孺人竭力款待,多方輻輳,并無吝心難色,不惟朋友莫知其艱,雖先生亦莫之知也。事舅姑至孝,姑卒,舅納婢董氏,生子二人,孺人皆保抱之,絕無忌心。妯娌雖多,孺人以和養(yǎng)率之,雍雍然而無爭競,夫婦同心,內(nèi)外一致
。嘉靖庚子生長子為德,即為元,娶正沖陳氏;癸卯生長女蓬仙,即宗泰之配也;已酉生次女萊仙,適浮北城門廩生吳時相;丁巳年生次子四壽,即調(diào)元,初聘在城謝氏,將娶而卒,繼娶式溪程氏。孫男光祖、啟祖、弘祖、紹祖、明祖、奇祖,女孫妙金,長子之所出也。孫男昭祖、女孫愛金,次子之所出也。光祖娶泰之侄女葉氏,生子大聲;啟祖聘汪村汪說之女,怡祖聘竹源陳善政之女,皆名門。余孫尚未之聘。時先生之年六旬有六,孺人之年六旬有三,各各強。蛔酉彪p雙,各能克家;孫男曾孫,繩繩聰慧。
泰雖不才,二婿亦皆儒流。泰有二子一女,而姨氏亦同是,皆天倫至樂,不可以倖得也。噫嘻難哉!先生天性好善嫉惡,雖未大行于天下,然《勸善》一記,千載不磨;且倡議率族置祀產(chǎn)、創(chuàng)祀屋、立祀戶,奉先御下,睦鄰恤貧,政施于家,炳炳朗朗,較之卑官一任,澤及何如!先生修家乘將成,于己無一言,余適至,因略敘先生夫婦之名號于此。
論曰:世稱大丈夫之生也,貴于立德立功立言。先生立德于孝弟,立功于宗族,立言于文章,實無忝于所生也。故天錫之以家業(yè)優(yōu)裕,多富也;皓首齊眉,多壽也;桂蘭茁秀,多男也。古之“三祝”兼之矣!若先生者,世豈多見哉!
由這篇傳記我們可知,鄭之珍從小眼睛不好,也由于“目病艱于書寫”,所以“大考則終坐”,未能博得功名。他曾入多人門下習(xí)學(xué)《春秋》《禮記》,并游學(xué)太平(從上文其母鮑氏的囑咐看,似應(yīng)是塾師)。他有子二,名為元(卷一世系表為“政元”)、調(diào)元,有女二,名蓬仙、萊仙。時寓秋浦之剡溪,乃取目連救母之事,編為勸善記三冊。敷之聲歌,使有耳者之共聞;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编嵵鋵铱疾坏,直至中年棄考從教,便座學(xué)于祁門、石臺一帶山村,塾教之余,據(jù)《佛說孟蘭盆經(jīng)》情節(jié)將徽州民間傳說、愛情故事揉和進(jìn)去,瀟瀟灑灑編成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三冊100折。
鄭之珍編寫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在民間舞臺上久演不衰,“支配三百年來中下社會之人心”,并隨徽商流寓大半個中國,對徽劇、川劇、漢劇、豫劇、昆曲等諸大劇種都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
鄭之珍 - 謁古墓
尋找鄭氏宗祠“敘倫堂”,去瞻仰晚唐時期鄭傳的“司徒世家”。然而,“敘倫堂”宗祠已失去了昔日“司徒世家”那種輝煌與宏偉,宗祠的門廳與寢堂已全倒塌了,只剩下享堂孤零零在秋風(fēng)中吟呻。再也找不到“清溪魚躍禹門浪,幽谷蔦遷喬木林”那種美景了。享堂中那幅“目連戲演不盡奇觀迪吉避允可當(dāng)春秋全部,高石公具如斯卓見勸善懲惡何如講演十篇”對聯(lián)早已成為歷史。站在“敘倫堂”廢墟上,我們很難想象出那“通宵達(dá)旦”俗稱“兩頭紅”打目連的那種熱鬧的場面。
鄭之珍 - 個人作品
著有傳奇《目連救母》全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又稱《勸善記》。
《目連救母》共100出,分上、中、下3卷。劇情敘善人傅相廣濟(jì)孤貧,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天曹至靈至圣勸善大師”。其妻劉青提受人慫恿,違誓開葷,不敬神明,殺害生靈,觸怒上蒼,被鬼使捽入酆都地獄,備受折磨。其子傅羅卜夙具孝心,甘冒艱險往西天懇求佛祖超度。
佛祖嘉其孝義,允許皈依沙門,改名大目犍連。目連為尋母去地獄,遍經(jīng)十殿,百折不回,終于感動神明,實現(xiàn)了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的愿望。目連救母故事最早起源于西晉三藏竺法護(hù)所譯《佛說盂蘭盆經(jīng)》。據(jù)唐王定!掇浴酚涊d,張祜曾對白居易說:“明公亦有《目連經(jīng)》!堕L恨詞》云:‘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此不是目連訪母耶?”可知當(dāng)時已有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變文,F(xiàn)存敦煌卷子寫本《大目犍連變文》、《大目連變文》和《大目連緣起》,故事情節(jié)已較完備。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8《中元節(jié)》說:“勾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可見北宋時已有連演7天的“目連救母雜劇”。元、明間有《行孝道目連救母》雜劇,無名氏撰,已佚。元末有《目蓮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傳奇就是在這些變文、雜劇基礎(chǔ)上整理、改編而成的一部作品。
劇中描寫劉青提死后所經(jīng)受的種種報應(yīng)和災(zāi)難,以及目連遍游地獄的情節(jié)。全劇的主要思想傾向在于宣揚封建孝道,鼓吹因果輪回等宗教迷信思想。但劇中吸收了許多民間傳說和故事,如《王婆罵雞》、《啞子背瘋》、《趙花打老子》、《尼姑下山》、《拐子相邀》、《行路施金》等,均可以單獨演出。這些折子戲在鄭之珍原作中雖服從于勸善懲惡的主題,但在民間演出中又往往滲透了與作者原意相違的思想內(nèi)容。有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情趣,有的場面熱鬧,演出火爆,有的還穿插了筋斗、蹬罈、跳索、跳圈、竄火等雜技表演,所以在民間演出時受到一定的歡迎。
清乾隆年間,張照參考鄭之珍《目連救母》傳奇,編撰宮廷大戲《勸善金科》共240出,每日演24出,10天演完。
《目連救母》在中國民間戲曲舞臺上是有影響的,明末清初的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敘了“徽州旌陽戲子”搭臺演出《目連救母》3月3夜的盛況。近世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等地的鄉(xiāng)間多有目連戲的演出,或3日3夜,或“兩頭紅”(從太陽落山演至次晨日出),也有連演7夜或9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