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個人簡介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父親是位美術(shù)教師,曾做過美術(shù)館長。14歲的畢加索考入父親任教的巴塞羅那美術(shù)學校高級班,16歲畢業(yè)時畫的《探望病人》一畫參加全國美展,具有相當寫實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馬德里費爾南多皇家美術(shù)學院。但他更喜歡的是在美術(shù)館和街頭自由吸取藝術(shù)營養(yǎng)。
9歲的畢加索來到巴黎,由于貧窮總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時他畫了一些窮愁潦倒的友人題材的油畫,畫面充滿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diào),這便是他的“藍色時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貧民區(qū),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這時畫了許多流浪藝人生活題材的畫,色調(diào)出現(xiàn)溫暖的粉紅色,這就是他的“粉紅色時期”。爾后由于受到塞尚藝術(shù)的影響,在塞尚的基礎(chǔ)上對繪畫結(jié)構(gòu)進行探討研究,作品顯示出幾何化傾向,開始將形象分解成各個平面,并重新予以組合,于1907年創(chuàng)造出劃時代的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從此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研究和創(chuàng)作時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貼技巧創(chuàng)作,標志著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的結(jié)束,逐漸走向“綜合立體主義”。
32歲之后的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它們又使人想起塞尚。從此以后畢加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tǒng)一,連續(xù)和穩(wěn)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躁,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chuàng)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guī)定,不要偏見,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創(chuàng)造,他在藝術(shù)歷程上沒有規(guī)律可循,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xiàn)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xiàn)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大事記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1881~1973)
1881—1900年童年時期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斗牛士》;
1895年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shù)學校;
1897年進入馬德里的皇家圣費南多美術(shù)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后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2年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diào)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玫瑰時期
1904年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并同居:
1905年創(chuàng)作《拿煙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約翰·;萏啬崤恳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結(jié)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結(jié)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亞威農(nóng)少女》;
1909年解析立體派開始;創(chuàng)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古典時期
1917年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chuàng)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與歐嘉結(jié)婚,與馬蒂斯舉行聯(lián)展;
1920年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創(chuàng)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
1927年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chuàng)作雕塑和鐵線結(jié)構(gòu)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xiàn)婚姻危機,結(jié)識達利;
1932—1945年蛻變時期
1932年創(chuàng)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chuàng)作蝕版畫
1934年創(chuàng)作以斗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暴發(fā)。認識多拉,敔,并創(chuàng)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創(chuàng)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創(chuàng)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chǎn)黨;
1945年開始嘗試石版畫創(chuàng)作;
1946—1973年田園時期
1947年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shù)品;
1948年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創(chuàng)作《卡門》系列;
1950年獲列寧和平獎?wù)拢?BR>1953年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開始創(chuàng)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chuàng)作版畫《斗牛系列》;
1958年畢加索為設(shè)在巴黎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chuàng)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創(chuàng)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與35歲的杰奎琳·洛克結(jié)婚,并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chuàng)作《流沙系列》;
1968年創(chuàng)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jié)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shù)館:
1971年巴黎國立現(xiàn)代藝術(shù)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92歲,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個人成就
畢加索是位多產(chǎn)畫家,據(jù)統(tǒng)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diào)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于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比澜缜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里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jù)4幅。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jīng)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xiàn)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tǒng)的主題,而產(chǎn)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diào),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jīng)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shù)氐男滤囆g(shù)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zhàn)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zhèn)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泊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shù)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于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zhí)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guān)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tài)充滿興趣、關(guān)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xiàn)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xiàn)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tài)美;拼貼藝術(shù)形成的主因,源于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chǎn)物。實際上拼貼并非首創(chuàng)于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jīng)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xiàn)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后期畫注目于原始藝術(shù),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zhuǎn)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于超現(xiàn)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zhèn)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手法相結(jié)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夸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xiàn)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fù)雜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shù)活動,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xiàn)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xiàn)代西方藝術(shù)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shù)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shù)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nèi)部的統(tǒng)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如愿以償?shù)囟冗^了一生。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藝術(shù)活動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藍色時期
由1900年起畢加索一直往來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間。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結(jié)交了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爾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爾的房東的女兒馬德萊娜,他為馬德萊娜繪了幾幅肖像。其時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羅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義影響。
畢加索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1906年畢加索結(jié)識了馬蒂斯。其后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其時他的經(jīng)濟已好轉(zhuǎn),生活比前愉快,畫作用色變?yōu)檩p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zhuǎn)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時期
1906年畢加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fā),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此即為畢加索的非洲時期。他筆下的人體健碩而深沉,這種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農(nóng)的姑娘》中顯露無遺,由不同組件組成的人體可從幾個角度來觀看,揭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來臨。然而,整個時期仍有受塞尚影響的痕跡。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體主義
畢加索大部分的藝術(shù)家朋友都由蒙馬特遷到蒙帕納塞,他亦隨他們遷居。其時的立體主義體驗達到巔峰。雅克·比斯這樣評論他:“作品由素描建構(gòu),色與調(diào)弱化到最起碼的灰色與淺暗橘黃色;形體是幾何圖形化與綜合而成的,造成跡近壓抑其可辨認身份的效果,闖出桎梏,最終與形體剝離!狈氯鐝囊幻胬忡R的焦點去看一個單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然而畢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與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貼畫。
1914年綜合立體主義
1914年,戰(zhàn)爭使立體主義畫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畢加索重拾自由與個人在色彩上的品味,還有那旺盛的精力。無論從風格與繪畫的對象上,他的“立體印象派”創(chuàng)作變得更加自由?v觀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體主義,而是繼續(xù)從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1917年的卻是現(xiàn)實主義。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居于意大利,剛為迪亞希列夫執(zhí)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劇《游行》設(shè)計背景與服裝,其時邂逅了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與科赫洛娃結(jié)婚,婚后誕下一子。這段較安逸生活正值畢加索創(chuàng)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1921年與1926年他繼續(xù)制作立體主義作品,1923年的作品卻走現(xiàn)實主義路線。
1925年至1932年,畢加索進入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間,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現(xiàn)。1927年他邂逅了極年輕的瑪麗·泰蕾茲·瓦爾特,她成為他的模特兒,且為他誕下女兒馬姬。此時,畢加索并沒有與妻子離婚,卻又與一名熱情女畫家兼攝影師多娜·馬爾同居,他為馬爾繪過幾張畫。他們的關(guān)系維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奧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內(nèi),畢加索創(chuàng)作了大型制作《格爾尼卡》,其間做了許多籌備制作工作。
1943年,他結(jié)識了法蘭絲娃·季洛,與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繪畫了一系列的靜物畫,并創(chuàng)作陶瓷。他的兒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誕下女兒帕洛瑪。他的作品中除了顯示這種簡單家庭生活的快樂之外,還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承擔:1944年繪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為了法國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繼續(xù)繪畫靜物、風景、肖像……1950年,庫爾貝的《塞納河邊的女人》啟動了他的圍繞名家大師作品的變奏創(chuàng)作。1954年,法蘭絲娃·季洛離開畢加索。畢加索在瓦洛里斯結(jié)識了賈桂琳·羅克,之后便與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們居于康城,他在康城為德拉克魯?shù)摹栋柤盃柕呐恕放c貝拉斯克斯的《宮女》埋頭作畫,同時繼續(xù)《畫室》的后續(xù)工作。他先搬到沃韋納蓋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繼續(xù)他的變奏系列創(chuàng)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僅在這13年內(nèi),在目錄中記載的作品已超過千件,種類分別有版畫、素描和油畫等。畢加索于1973年逝世,終年92歲。
畢加索的作品,無論質(zhì)還是量,都是驚人的,約達六萬件之數(shù)。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shù)家“在極其漫長的創(chuàng)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準確無誤地作到了。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結(jié)果是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皆能。”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個人評價
畢加索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xiàn)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shù)的營養(yǎng),創(chuàng)造出了很有表現(xiàn)感的藝術(shù)語言;他的極端變形和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在表現(xiàn)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畢加索是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shù)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個人家庭
畢加索的親人
畢加索是個始終引起爭議的人,除了他那讓人傾倒與折服的過人才華。他為自己的幾任妻子、情人和孩子們畫過許多畫,他的親人們對這位天才畫家的評價卻褒貶不一。畢加索于1973年以91歲的高齡去世。他在世時人們爭先恐后地同他結(jié)交,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紀以后,世人仍在為他的故事和名聲爭執(zhí)不休。畢加索繪畫上的成就可謂登峰造極,但他的家庭私事卻弄得一塌糊涂。他的悲慘故事世人皆知:他的遺孀杰奎琳.羅克是自殺身亡的;他的一位情人瑪麗埃.德萊塞亦是,她為他生下了女兒瑪雅;他的孫子巴勃里多在杰奎琳將他趕出爺爺葬禮之后也自殺而死;巴勃里多的姐姐馬里娜兩年前寫了一些回憶錄披露自己悲慘的少年時代,并把一切過錯歸咎于畢加索。
弗朗西絲·吉洛特
弗朗西絲已有76歲。細細的脖子,鷹鉤鼻子上有一對拱形的眉毛,看上去依然是畢加索當年為她作畫時的模樣。他們相識于1943年,當時弗朗西絲是個21歲的畫家,年輕而頗有抱負,而畢加索已經(jīng)62歲,且同南斯拉夫女畫家、攝影師多拉·莫爾相好。弗朗西絲是個感情熾烈卻外表平靜的女子,她決定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名望與贊賞。對此,帕洛瑪這樣說:“假如我母親沒有認識我父親,她原本是有權(quán)被稱為藝術(shù)家的。然而,從某種原因上說,由于認識了我的父親,她沒有了這個權(quán)利。人們總是不情愿把她也冠為藝術(shù)家!笨寺宓赂J為母親的作品對畢加索產(chǎn)生過很大的震撼,“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對話”。
弗朗西絲的生活始終圍繞著畢加索的藝術(shù)。當她出版《我與畢加索的生活》時,大師的崇拜者們稱此書充滿私利與報復(fù)性。然而,時至今日,即使是弗朗西絲的批評者們在論及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畢加索時也以它為基礎(chǔ)了。確實,這本書里充滿了令人不屑的東西,但三十多年之后,仍不失為一個性格復(fù)雜的天才藝術(shù)家的嚴肅傳記。
住紐約的弗朗西絲認為大師當年為她所作的畫上用一種柔和的線條和抽象的暈影表現(xiàn)兩人的親密關(guān)系。有一幅畫上,看起來象是畢加索用對稱的輪廓線把肖像的各點連結(jié)起來了,這種畫法當時剛開始嘗試。她說:“當一對男女同為畫家時,作品上體現(xiàn)的一切都帶有感情色彩”。在她看來,“對于畢加索來說,給女人畫像就是一種誘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過她們的肖像畫來認同自己的。所以當畢加索一旦歇手不畫她們了,她們的一切也就完了!倍约簞t沒有陷進去,“從沒有被封閉在自己的肖像畫里,從而沒有成為他的俘虜”。
克洛德
年已半百的克洛德長著一雙深色的眼睛,身體十分結(jié)實。他同父親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受畢加索遺產(chǎn)管理法庭的提名,他于1995年成立了畢加索管理委員會,以控制其作品的復(fù)制權(quán)和使用權(quán)。他本人可說是畢加索留下的上千幅畫作、雕刻、草圖、版畫的活目錄。他在巴黎的辦公室里掛滿了父親的畫。畢加索曾為他和妹妹帕洛瑪畫過一幅雙人畫,幼年的他坐在一個玩具汽車上,雙眼放著光,妹妹則在玩一列小火車。還有一幅畫上有他的母親和他兄妹二人。畫面上的他拿著一支鉛筆和一張白紙。對他來說,這幅畫代表了他們這個家庭的未來,代表了后來寫在這張紙上的一切。
兄妹二人分別在16歲和14歲時遭到了沉重的打擊:那本書出版后,他們的生活里從此失去了父親。兩兄妹一次又一次去看望父親,可他把自己關(guān)在房子里,連電話也不接。即使見不到面,他們?nèi)悦磕暌黄鸹蚍謩e幾次去父親的家。從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在的克洛德是父親的遺產(chǎn)和名譽的保護人。他自己的愿望是成為電影工作者、作家和攝影家。他說:“作為一個杰出的大藝術(shù)家的兒子我是幸運的,畢加索本人就變成了我們家族的事業(yè)!备赣H沒能得到看著他成長的快樂,但他對此已沒有憤怒。
帕洛瑪
帕洛瑪有一張為人熟知的臉,這要歸功于她做的香水廣告。廣告上的她有火一般鮮艷的紅唇、源于其父的一雙深邃明亮的眼睛、一頭瀑布般的黑發(fā)。她已有49歲,親見其人會覺得她謙和親切得多。她說父親給他們作畫時從未讓他們擺姿勢,他是憑記憶作畫、從想象中得到靈感。畢加索是個對孩子著迷的人,他畫過很多兒童畫。但很顯然,他從未畫過少年時代及長大成人后的子女,對于他,孩子長大了就又是一回事了。帕洛瑪認為父親后來不見她是受了別人的挑唆,尤其是后母杰奎琳覺得他們對自己是個威脅。她清楚地記得1976年在街上巧遇父親的經(jīng)過,那是她13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見到他。
帕洛瑪同劇作家拉法埃爾·羅伯斯在結(jié)婚18年后于1995年分手,前夫為此同她展開了一場爭奪財產(chǎn)的大戰(zhàn)。帕洛瑪?shù)呢敻患s有17億美元,她的經(jīng)濟王國里有化妝品、香水和珠寶生意,當然還有其父留給她的價值6億多美元的畫。她的前夫要求得到所有這些財富的一半,此外每月還要給他一筆高額的生活費,理由是他拋開了劇作家的生涯而同妻子一道經(jīng)營她的生意,而且他在她取得的成功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幸的是,在他們婦唱夫隨的美好日子里,帕洛瑪也以類似的話夸獎過自己的丈夫。倫敦法庭受理的這場分割財產(chǎn)大戰(zhàn)最近愈演愈烈,但其終結(jié)仍遙遙無期。據(jù)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離婚。帕洛瑪為忘記煩惱只好全力投入工作,同時也投入新歡的懷抱,那是個法國大夫,名叫埃里克·德溫奈特。
瑪雅
與克洛德、帕洛瑪同為非婚生的大姐瑪雅和丈夫住在巴黎,他是個退休的海軍軍官。年過60的她看上去精神很好。1956年以后瑪雅就沒怎么再見到父親,這意味著剛滿20歲她便被逐出父親的生活。事實上她從未同父親共同生活過,她出世后不久,畢加索便同多拉同居了,后來又換成弗朗西絲,而當時他合法的妻子是奧爾加·柯克洛娃。她的母親十分迷信,被畢加索拋棄后仍保存著他剪下的指甲和頭發(fā)。當母親1977年自殺后,這些東西便歸瑪雅所有!傲钊顺泽@的是,有這樣瘋瘋癲癲的父母,我竟然還很正常!边@是她常掛在嘴上的玩笑話。不過,瑪雅真正讓畢加索專家們吃驚的是,她現(xiàn)在從事辨別父親作品真?zhèn)蔚墓ぷ,盡管不是非常專業(yè),卻贏得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作品賞析
《亞維農(nóng)的少女》
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zhuǎn)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于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杰作——《亞維農(nóng)的少女》。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shù)歷程中的重大轉(zhuǎn)折,而且也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fā)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亞維農(nóng)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構(gòu)圖。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jù)說畢加索本人對之并不喜歡。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作品名稱罷了。在現(xiàn)代藝術(shù)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guān)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nèi)容。畢加索這幅《亞維農(nóng)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該畫原先的構(gòu)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了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lián)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些軼事的或寓意的細節(jié),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并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
這幅畫,可謂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tài),則充滿了原始藝術(shù)的野性特質(zhì)。野獸派畫家發(fā)現(xiàn)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然而用原始藝術(shù)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xù)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這里,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么呢?當人們從第一眼見到此畫的震驚中恢復(fù)過來,便開始發(fā)現(xiàn),那種破壞卻是相當?shù)鼐袟l: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這些碎塊并不是扁平的,它們由于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人們并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象實體的塊面,有的則象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xù)性。
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面上表現(xiàn)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塞尚的畫中就已采用了。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cè)面;左邊形象側(cè)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jié)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面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與拼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加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后,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藝復(fù)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畢加索力求使畫面保持平面的效果。雖然畫上的諸多塊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們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畫面顯示的空間其實非常淺,以致該畫看起來好象表現(xiàn)的是一個浮雕的圖像。畫家有意地消除人物與背景間的距離,力圖使畫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個面上顯示。假如對右邊背景的那些藍色塊面稍加注意,便可發(fā)現(xiàn)畫家的匠心獨具。藍色,通常在視覺上具有后退的效果。畢加索為了消除這種效果,便將這些藍色塊勾上耀眼的白邊,于是,它們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現(xiàn)了。
實際上,《亞維農(nóng)的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jié)構(gòu),它并不關(guān)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guān)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gòu)成的世界。它脫胎于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jié)構(gòu)。
《卡思維勒像》
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shù)中心藏。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加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于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費解的是,恰是在這種分解形象和舍棄色彩的極端抽象變形的描繪中,畢加索始終不肯放棄對于模特兒的參照。為了畫這幅畫,他讓他的這位老朋友卡思維勒先生耐著性子擺好姿勢,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厭其煩地細心分解形體,從而獲得一種似乎由層層交迭的透明色塊所形成的畫面結(jié)構(gòu)。畫中色彩僅有藍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這里只充當次要的角色。雖然在線條與塊面的交錯中,卡恩維勒先生形象的輪廊還能隱約顯現(xiàn),然而人們卻難以判斷其與真人的相似性。研究畢加索的最著名的專家羅蘭·彭羅斯,在看了這幅畫后,曾作過這樣的評述:“每分出一個面來,就導致鄰近部分又分出一個平面,這樣不斷向后移動,不斷產(chǎn)生直接感受,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層層漣漪。視線在這些漣漪中游動,可以在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標志,例如一個鼻子、兩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齊的頭發(fā)、一條表鏈以及一雙交叉的手。但是,當視線從這一點轉(zhuǎn)向那一點時,它會不斷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來游去的樂趣,因為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產(chǎn)生想象;這種畫面盡管模棱兩可,卻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這種新現(xiàn)實的勻稱和諧生命的推動下,它會滿心歡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釋!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名人名言
·無論我在失意或是高興的當兒,我總按照自己的愛好來安排一切。一位畫家愛好金發(fā)女郎,由于他們和一盤水果不相協(xié)調(diào),硬不把她們畫進他的圖畫,那該多別扭!我只把我所愛的東西畫進我的圖畫。
·以往,繪畫是按累進的方式逐步來完成的,每天產(chǎn)生一些新的東西。因之,一幅畫是一個加法的總和。至于我,一幅作品如同個減法的得數(shù)。我完成一幅畫,接著就把它毀壞掉。但是歸根到底,什么也沒有損失,猶如我抹掉的一部分紅色,它將在另一個部位重新出現(xiàn)。
童年畢加索 |
少年畢加索 |
成年畢加索 |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相關(guān)詞條
卡爾·拉格菲爾德 | 沙耆 | 尤金·奧尼爾 | 杰昂·米羅 |
居伊·德·莫泊桑 | 美術(shù) | 薩爾瓦多·達利 | 洛林·馬澤爾 |
阿米地奧·莫迪利阿尼 | 丁托列托 | 格哈德·里希特 | 弗朗茲·馬克 |
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 蓋·呂薩克 | 安娜·弗洛伊德 | 愛德華·馬奈 |
喬治·弗雷德里克·亨德爾 | 萊蒙托夫 | 奧古斯特·雷諾阿 | 卡米耶·柯羅 |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 約翰·納什 | 西爾維亞·普拉斯 | 馬克·夏加爾 |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 保羅·塞尚 | 瓦西里·康丁斯基 | 安德柳·懷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