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裔孫宋廷芬之女。宋廷芬有五女,曰若憲、若昭、若華、若倫、若荀,皆警慧,善屬文;而若昭、若憲成就更高些。唐得宗元中(785——805年)都被召入宮廷,稱為女學士。若昭和若憲唐穆宗(821——824年在位)時拜為尚宮。歷經(jīng)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后進封梁過夫人。
宋若昭 - 人物簡介
宋若昭(公元?年至825年)字不詳,清陽貝州(今河北清河)人,宋若莘之次妹。生年不詳,卒于唐敬宗寶歷初。其父宋廷棻,生一男五女,男獨愚不可教,而五女皆警慧,善屬文。宋若莘最長,次為宋若昭、宋若倫、宋若憲、宋若荀,皆稟性貞素,不愿歸人,欲以學名家。若莘誨諸妹若嚴師。
貞元中,李抱真表其才,并召入宮。帝與侍臣賡和,五人咸預。高其風操,不以妾侍命之,呼為學士。宋若倫、宋若荀先卒。宋若莘逝世后,唐穆宗以若昭尤通練,拜尚宮,嗣若莘之職。歷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三朝,皆呼先生;后妃與諸皇子公主,都以師禮相見。卒,贈梁國夫人。卒后,宋若憲代司秘書,為唐文宗所中,后來遇讒。憂于外第賜死。
宋若昭的著作,今存詩一首,題為《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撩應制》(見《全唐詩》)及傳奇文《牛應貞傳》一篇。唐代傳奇《牛應貞傳》記敘了女神童牛應貞的事跡。牛應貞為《紀聞》作者牛肅的長女,又說宋若昭《牛應貞傳》實出其父牛肅的《紀聞》。
宋若昭 - 女論語
《女論語》又名《宋若昭女論語》,唐代宋若莘所著,宋若昭作解,是《女四書》之一種,為明朝王相編錄。該刻本為清中期單冊刻本,現(xiàn)收藏于清河縣檔案館。該書高26厘米,寬16厘米,四周單邊,單魚尾,優(yōu)質(zhì)宣紙雕版印刷。字體端正,筆力遒勁。
宋若莘,唐貝州今河北省清河縣人,擅長文辭詩文,志向高遠,一生未嫁。唐德宗貞元中期,被召入宮中,封為“學士”,貞元七年公元791年,詔宋若莘總領(lǐng)秘閣圖藉,共著有《女論語》10篇。
宋若昭,若莘之妹,若莘著《女論語》,若昭申釋之。若莘死后,唐穆宗召若昭入宮中,掌管六宮文學,封為“外尚書”。同時,還教導諸皇子公主,被稱為“先生”。經(jīng)歷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五朝,唐寶歷中期去世,封為“梁國夫人”。一生著有詩文若干卷,現(xiàn)存僅有詩一首和傳奇文《牛應貞傳》。
該刻本分為三部分。最前面有一篇《唐書列傳》即宋若昭傳,記載“若莘、若昭文淡麗,性復貞素閑雅,不尚粉華之飾。嘗白父母,誓不從人,愿以藝學揚名顯親。若莘著《女論語》十篇,其言模仿《論語》,以韋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顏、閔,其間問答,悉以婦道所尚。若昭注解,皆有理致。”
刻本第二部分為《女論語序傳》,說明作此書的目的和意義,“恐女教未修,乃編撰此書,名曰:《女論語》”。又“乃撰一書,名為論語。敬戒相承,教訓子女。若依其信,是為賢婦。罔俾前人,獨美千古!
第三部分為刻本中心,占全書主要篇幅,分立身章、學作章、學禮章、早起章、事父母章、事舅姑章、事夫章、訓男女章、管家章、待客章、和柔章、守節(jié)章共十二章,每一章都詳細規(guī)定古代女子的言行舉止和持家處世事理。
該刻本依古代《論語》思想和體制而作,在思想和行為上對古代女子提出了嚴格要求和應遵循的基本禮節(jié),在當時看來,是淑女賢婦的一部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在今天來說,有其可取之處,但更多是束縛女子思想和行為的枷鎖和桎梏。
宋若昭 - 后世評文
鍾惺《唐詩歸》
中晚之異于初盛,以其俊耳,猶從樸入。然盛唐俊處皆樸,中晚樸處皆俊。文房語有極真者,真至極透快,便不免妨其厚。
詩精出處,雖盛唐妙手不能過之,亦有秀出于文房者。泛覽全集,冗易難讀處實多,以此知詩之貴選也。
文房七言律以清老幽健取勝,而首尾率易,對待不稱處亦多。其篇篇難棄處,即其難。
高棅《唐詩品匯》
大歷貞元中,則有韋蘇州之雅淡,隨州之閑曠,錢郎之清贍,皇甫之沖秀,秦公緒之山林,李從一之臺閣,此中唐之再唐也。
乾、元以后,錢、接跡,韋、柳光前,各鳴其所長。今觀襄陽之清雅,右丞之精致,儲光曦之真率,王江寧之聲俊,高達夫之氣骨,岑嘉州之奇逸,李頎之沖秀,常建之超凡,劉隨州之閑曠,錢考功之清瞻,韋之靜而深,柳之溫而密,此皆宇宙山川英靈間氣萃于時以鍾乎人矣。
嗚呼,天寶喪亂,光岳氣分,風概不完,文體始變。其間錢起、韋應物、柳宗元后先繼出,各鳴一善,比肩前人,已列之于名家,無復異議。
(七古)中唐來作者亦少,可以繼述前諸家者,聲調(diào)亦近似。韓翃又次之。天寶以還,與前諸家實相羽翼,品格亦近似。至其賦詠之多,自得之妙,或有過焉。
宋若昭 - 宋氏姐妹
宋家生有五女一男,女兒聰明好學,知書達禮,男孩卻愚鈍不堪,目不識丁。宋氏姐妹的名聲在唐貞元年間非常響亮。德宗把她們接入宮中,不以妾氏相待,而尊稱為“學士”。大姐宋若莘更是拜為尚宮,做了皇后的顧問。宋若莘去世后,宋若昭做了“外尚書”。掌管宮中典籍。同時,還教導諸皇子公主,被稱為“先生”。
當然,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一生所做,最具影響力的,還是寫了《女論語》。這部女性規(guī)范守則借用了《論語》的問答形式,由宋若莘著寫,宋若昭注釋。從“行莫回頭,語莫掀唇”、“揀柴燒火,早下廚房”到“將夫比天,其義匪輕”、“不談私語,不聽淫音”,事無巨細地規(guī)范著女人的言行舉止、一顰一笑。
是什么使她們?nèi)绱税谅癜嗾岩粯,竟自以為有資格訓導天下女人?在《女論語》里,她們站在男人的角度,教導女人該如何立身、如何勞作、如何事夫、事父母、事舅姑,如何營家待客,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守節(jié)。知識分子、“學士”的頭銜,竟讓她們忘了自身的性別嗎?
宋氏五姐妹為了做女知識分子,以學名家,都不愿嫁人。而她們的父母也接受了女兒們獨身的想法。可見到了唐代,女人婚姻的自由度還是有所增加的,甚至還可以選擇終身不婚。話說回來,宋氏姐妹選擇獨身,也的確勇氣可嘉。
想想看,在古代,婚姻幾乎就是成年女性的生活保障。選擇不婚,也就等于選擇了自己承擔所有,非常冒險。她們的前輩,寫《女訓》的班昭沒有放棄婚姻,也生兒育女,她的《女訓》乃是為教女兒做賢妻良母而寫。不過,獨身的宋若莘、宋若昭說起如何事夫、事父母、事舅姑和教育孩子的問題。也頭頭是道,頤指氣使,就實在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了。就像現(xiàn)在電視上許多冒充專家的男男女女一樣,好為人師,指手劃腳地教人如何處理夫妻關(guān)系、婆媳關(guān)系,端出一幅人生導師的架勢,讓人作嘔。這對從未結(jié)婚的姐妹。卻紙上談兵地教導天下女人如何成為賢妻良母,這不是非?尚吞搨螁?
誓做女學者。而抱著獨身主義的宋氏姐妹,如果不是恐婚,就是厭婚。她們定知道,作為女人想成就一番事業(yè),有多么不容易。也定知道,女人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有多少。想必也是如此原因,她們才選擇了獨身。既深知女性的處境,她們又為何還要寫出這樣一部守則來限制女人的各種行為呢?這與她們的野心相關(guān)。
在學術(shù)上、文壇上有野心的宋氏姐妹,想要成功,所以放棄了婚姻。避免了“以夫為天”,也免去了侍奉公婆、丈夫、舅姑,教育孩子,操持家務等諸多繁雜事務。她們把自己從婚姻和家庭的束縛和負累中解放出來,其勇氣和反叛精神難能可貴。可不愿像其他女人一樣生活的她們,在一個男權(quán)社會中,又不得不把自己虛擬成“男人”,用男人的眼睛去看世界,用男人的要求去要求女人,用男人的心智去做學問,用男人的規(guī)則去行事!杜撜Z》就是這樣一種性別角色錯亂的產(chǎn)物。這樣的結(jié)果,實在不知是好是壞!
宋若昭 - 文學貢獻
擅長委婉含蓄地表達女子情懷,如獻衷心:見好花顏色,爭笑東風。雙臉上,晚妝同。閉小樓深閣,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情未已,信曾通,滿衣猶自染檀紅。恨不如雙燕,飛舞簾櫳。春欲暮,殘絮盡,柳條空。如此間景間情,曲曲折折、層層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別的內(nèi)心感受。重視歌詞的形式,也重視歌詞的內(nèi)容,只是他認為,曲子詞主要是為上層社會游樂歌唱用資羽蓋之歡的,詞是艷曲,而文人詞又不同于民間詞。這種主張有進步意義,也有局限,但它卻代表著部分詞人的看法,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也與此基本一致。
宋若昭 - 詩詞影響
宋若昭的詩歌中,對現(xiàn)實是表示不滿的,但往往因缺乏積極向上的理想,而是采取既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學。這種消極頹放的處世態(tài)度,導致他反映現(xiàn)實方面的作品很少,也影響他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是不足之處。作為初唐詩壇上的詩人,宋若昭在唐詩的形成和發(fā)展上是有一定貢獻的。她的詩樸素、自然,接近生活,擺脫了六朝的詩風,有些詩歌仍能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生活,反映了隋末唐初天下動蕩、政治斗爭激烈、生產(chǎn)遭受破壞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傾軋、勾心斗角的社會現(xiàn)實。
宋若昭 - 相關(guān)詞條
宋若昭 |
牛僧孺 |
王易簡 |
張子容 |
李九齡 |
羊士諤 |
宋若昭 - 參考資料
http://www.yingbishufa.com/wxxs/renwu/songruozhao.htm
http://www.dehua.net/shici/list/18054/default.shtml
http://poem.8dou.net/html/poemt/759.shtml
http://www.tspoem.cn/menu/ZPXX/TANG/SONGRUOZ.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