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唐德宗

    唐德宗(皇帝)

    唐德宗李適(kuò),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長安大內(nèi)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在位26年,享壽64歲。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后,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jié)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德宗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在執(zhí)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tǒng)帥,在全國范圍內(nèi)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于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天寶元年四月十九日(742年5月27日),李適出生于長安大內(nèi)宮中。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母為睿真沈皇后。同年十二月,拜特進,封奉節(jié)郡王。

    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十一月,李適十四歲時,爆發(fā)了安史之亂。次年長安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天下陷于大動亂之中。李適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zhàn)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的洗禮和考驗。

    平定叛亂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五月,委任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肩負起與安史叛軍最后決戰(zhàn)的使命。同年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鎮(zhèn)陜州。

    寶應二年(763年),安史之亂平定,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實封食邑二千戶,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并于二月舉行冊禮。

    唐德宗

    登基為帝

    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病逝于長安宮中。李適即位,時年三十八歲,即唐德宗。李適在居喪時,一切行為都遵照立法規(guī)定。他曾經(jīng)召韓王李迥進餐,只吃馬齒羹,不放鹽和乳酪。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群臣為李適上尊號“圣神文武皇帝”。

    建中四年(783年),爆發(fā)“涇原兵變”,李適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平亂。此后,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tǒng)帥,在全國范圍內(nèi)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zhèn)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

    李適在位時,根據(jù)宰相李泌的建議,北和回紇、南和南詔、西結大食、天竺,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zhàn)略劣勢,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chuàng)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

    因病崩逝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諸王、親戚都前來宮中向李適祝賀,唯獨太子李誦因病無法前來,李適因而流淚哀嘆,從此患病,并一天比一天加重,大約在二十多天中,內(nèi)宮與外廷斷了消息,都不知道李適與太子平安與否。同月二十三日,李適于會寧殿駕崩,享年六十四歲。

    永貞元年(805年)九月一日,群臣為李適上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十月十四日,葬于崇陵。

    為政舉措

    政治

    前期

    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收罷兵權

    李適即位后,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罷其所領副元帥等職,讓他的部將李懷光、常謙光、渾瑊等分領節(jié)度使。同時,李適召“恃地險兵強,恣為淫侈”的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入朝,將其留居京師。

    清明節(jié)儉

    李適即位之初,就在任命崔佑甫為相的兩天后,詔告天下,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又隔一天,李適又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許進貢一次以供享宗廟,其余的進貢一律停止。幾天后,他連續(xù)頒布詔書,宣布廢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qū)m中進貢奴婢和春酒、銅鏡、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進貢珍禽異獸,甚至規(guī)定銀器不得加金飾。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他又下令將文單國(今老撾)所獻的三十二頭舞象,放養(yǎng)到荊山之陽;對那些專門供應皇帝狩獵的五坊鷹犬更是統(tǒng)統(tǒng)一放了之。同時,還裁撤了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需要保留者均歸屬到太常寺。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他詔令放出宮女百余人。在他生日時,拒絕各地的進獻,并將藩鎮(zhèn)李正己、田悅所獻的三萬匹縑全歸度支,以代租賦。李適的改作,的確顯示出新君登臨大寶以后的新氣象。

    疏斥宦官

    李適即位后,總的情況是“疏斥宦官”而親近朝廷官員的。李適的父親代宗,因為是由宦官擁立,所以對宦官很是優(yōu)寵,特別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開索賄、大肆搜刮。李適為皇太子時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即位伊始,就下決心加以整治。在剛剛即位的當年閏五月,李適派宦官往淮西給節(jié)度使李希烈頒賜旌節(jié)。此人回京后,李適得知,李希烈不僅送了他七百匹縑、二百斤黃茗,還送了他駿馬和奴婢。李適大怒,將其杖責六十以后又處以流刑。此事傳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還沒有回來的,都悄悄地把禮品扔到山谷之中,沒有收到禮品的就再不敢亂來了。不僅如此,在即位的當月,他還將暗懷異圖的宦官劉忠翼賜死。

    后期

    在“奉天之難”后,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tǒng)帥,在全國范圍內(nèi)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zhèn)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

    猜忌大臣

    朝廷之上頻頻發(fā)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顯示了對高級官員的不完全信任。使李適在位時期的朝政,即使偶爾能夠呈現(xiàn)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也都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而無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紛爭使李適徒有宏圖壯志,而不能實現(xiàn)救國興邦。

    姑息藩鎮(zhèn)

    李適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后,特別是由于引發(fā)了“奉天之難”,他對藩鎮(zhèn)由強硬的武力轉為姑息。據(jù)說,李適在離開京城時,曾打算逃亡成都,說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后對自己能否重回京師感到絕望,對能否消滅叛亂的藩鎮(zhèn)和長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嚴震的勸阻,他也許會真的遠逃四川了。李適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銳氣大傷的狀況,從他對待藩鎮(zhèn)的態(tài)度上可見一斑。李適對待藩鎮(zhèn)態(tài)度的轉變,使登基以來解決藩鎮(zhèn)問題的大好形勢和良好機遇,也轉瞬即逝。藩鎮(zhèn)割據(jù)專橫,遂成積重難返。

    任用宦官

    在遭遇“涇師之變”出逃避難的過程中,李適逐漸改變了對宦官的態(tài)度。原因是他信賴的禁軍將領在叛軍進城時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衛(wèi)宮室,而他倉促逃亡時身邊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東宮時的內(nèi)侍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鹿俚闹倚目梢琅c朝廷武將的難以依靠給李適以深深的刺激。慢慢地,李適開始將統(tǒng)領禁軍的事宜交付竇文場和霍仙鳴等人,說明他已經(jīng)開始改變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態(tài)度。興元元年(784年),李適重返京師剛三個月,就將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同時以竇文場和霍仙鳴(開始為另外一個宦官王希遷)為監(jiān)神策軍左、右?guī)R使,開啟了宦官分典禁軍的先河。神策軍自李適重返長安以后,駐扎在京師四周和宮苑之內(nèi),成為比羽林軍、龍武軍更加重要的中央禁軍和精銳機動武裝部隊。貞元二年(786年),李適將神策軍左右?guī)麛U建為左、右神策軍,竇文場等宦官仍然擔任監(jiān)軍,稱為“監(jiān)勾當左、右神策軍”,反映出對宦官的信賴和寵重。到貞元十二年(796年),李適又設立了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分別由竇文場和霍仙鳴擔任,這一職務直接由皇帝授任,成為地位高于神策軍大將軍之上的實際統(tǒng)帥。從此,神策軍的統(tǒng)率權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貞元十一年(795年),李適還將宦官任各地藩鎮(zhèn)監(jiān)軍的辦法固定下來,專門為擔任監(jiān)軍使的宦官置印,不僅提高了監(jiān)軍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李適對宦官態(tài)度的轉變,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含天憲,成為李適以后政治中樞當中重要的力量。李適以后的唐朝皇帝當中,像他的兒子順宗、孫子憲宗以及后來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于宦官之手。史學家往往把宦官專權稱為唐晚期政治腐敗和黑暗的表現(xiàn)之一。這一狀況的最終形成,與李適對宦官態(tài)度的改變有直接的關系。

    大肆聚斂

    自從因朱泚事變出逃奉天以后,李適意識到錢財?shù)闹匾裕_始改變了態(tài)度。從這時起,他不僅開始喜歡錢財,而且還主動地要求地方向他進貢。此外,李適還經(jīng)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門以及地方公開索取,稱為“宣索”。

    為了滿足李適的貪欲,節(jié)度使以進奉為名,巧立各種名目,對百姓進行額外的剝削。節(jié)度使有的每月進奉,稱為“月進”,有的每天進奉,稱為“日進”,每年進奉的錢財約為五十萬緡,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貞元年間,宮中還以宦官為使,以低價強買百姓物品,稱之為宮市。他們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場所設置了數(shù)百東西張望的人,稱為“白望”,他們察看人們出賣的物品,人們不敢詢問他們的由來及講論價錢的高低。一般是用價值一百錢的物品來換取價值幾千的物品。他們用破舊的衣服布帛染上紅紫色,按照尺寸付給賣主,還要勒索腳價錢。名為宮市,實為強奪。

    崇信奸臣

    李適在建中年間崇信盧杞,不僅使顏真卿等忠臣身受其害,而且加劇了建中年間的動亂。一直到貞元年間,他又寵任奸臣裴延齡掌管財政,裴延齡為人奸詐,欺君罔上,為了迎合李適的貪欲,不顧百姓貧困,大肆聚斂財物。宰相陸贄上奏書極力揭露裴延令奸詐欺妄,不可信任,其“侵削兆民,為天子取怨于下”,將會招致禍亂,言語極為深切。但李適卻不聽忠告,反而貶斥陸贄等人。

    在位時期宰相及使相
    宰相
    崔佑甫常袞李勉楊炎盧杞馬燧關播
    蕭復喬琳劉從一姜公輔盧翰李晟張延賞
    韓滉崔造柳渾李泌董晉趙憬陸贄
    賈耽盧邁崔損趙宗儒鄭余慶杜佑齊抗
    高郢鄭珣瑜張鎰劉滋齊映渾瑊竇參
    使相
    郭子儀朱泚李寶臣李正己李忠臣梁崇義李希烈
    李懷光陳少游李抱真張孝忠王武俊劉元佑渾瑊
    李納嚴震田緒劉滋韋皋李師古

    (在位時期宰相及使相參考資料)

    軍事

    削藩之戰(zhàn)

    參見:奉天之難、河中之戰(zhàn)

    李適即位后,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zhèn)節(jié)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鎮(zhèn)(駐守恒州,今河北正定)節(jié)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死后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guī)矩,他的兒子李惟岳上表請求繼承父位。李適早想革除藩鎮(zhèn)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淄青節(jié)度使李正己、山南節(jié)度使梁崇義與李惟岳密謀,準備以武力抗拒朝廷。李適征調(diào)京西防秋兵萬余人戍守關東,并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zhàn)役,并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后,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岳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負隅頑抗。成德鎮(zhèn)的大將張忠和投降,被任命為成德節(jié)度使。但是,李適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zhèn)打藩鎮(zhèn),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zhàn)役的幽州節(jié)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fā)生逆轉。建中三年(782年)底,盧龍節(jié)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zhèn)”以朱滔為盟主,聯(lián)合對抗朝廷。

    同時,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zhèn)勾結反叛。戰(zhàn)火一下從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東都告急。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李適準備調(diào)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jīng)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fā)生了嘩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李適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陜西乾縣)。亂軍擁立朱滔的兄長、曾擔任涇原軍統(tǒng)帥的朱泚,稱大秦(后改為漢)帝,年號應天。朱泚進圍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李適的削藩之戰(zhàn)被迫終止。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李適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李適在詔書中宣布,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所謂“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懼”,故而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zhèn),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從此,開始調(diào)整了對藩鎮(zhèn)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二月,由于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聯(lián)絡朱泚反叛,李適又不得不再次逃往梁州(今陜西漢中)避亂。一直到七月,李適才因為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李適才得以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

    貞元元年(785年)秋,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次年四月,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李適就任命陳仙奇為節(jié)度使。七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李適又任命吳少誠為節(jié)度使留后。

    安定西陲

    大歷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南詔組成了號稱二十萬的聯(lián)軍進犯蜀地。李適派右神策都將李晟率四千神策軍、金吾大將軍曲環(huán)率領由邠寧、隴右、范陽各鎮(zhèn)組成的五千士兵前往蜀地,與山南東、西道的唐軍聯(lián)合,一同擊敗蕃詔聯(lián)軍。范陽軍追擊至七盤,再次擊破蕃詔聯(lián)軍,并攻克新城、維州、茂州;李晟率軍追擊到大度河外,再次大破蕃詔聯(lián)軍。聯(lián)軍饑寒交迫、隕死于崖谷的達到八、九萬人。南詔國王異牟尋大為恐懼,遷都苴咩城(今云南大理)以避唐軍。

    貞元二年(786年),吐蕃尚結贊大舉入侵。李晟派部將王佖伏兵于汧城,大敗吐蕃,幾乎生擒尚結贊。同年十月,李晟派猛將野詩良輔、王佖率領步騎五千,攻打吐蕃摧砂堡,途中擊敗兩萬吐蕃軍,乘勝逐北,攻克摧砂堡,斬吐蕃將領扈屈律悉蒙,在燒毀吐蕃所儲物資后回師。河東節(jié)度使馬燧率軍攻吐蕃,降服河曲六胡州。

    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今甘肅寧縣),金吾將軍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軍死傷過半。十月,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派部將王有道率軍大破東蠻、兩林蠻及吐蕃青海、臘城二節(jié)度使,吐蕃軍投崖及溺死者不可勝數(shù),唐軍殺死吐蕃驍將乞藏遮遮。數(shù)年后,收復巂州全境。

    經(jīng)濟

    任用劉晏

    李適在位時,任用理財家劉晏總管全國財政二十余年。劉晏針對當時中央控制的地區(qū)縮小,軍費不斷增加,財政入不敷出,物價昂貴,和漕運破壞,關中糧荒等弊病,作了許多重要的改革:

    首先是平抑物價。當時物資缺乏,物價騰貴,劉晏以巡院為基地,招募了許多疾走者,隨時通報全國各地的物價,以便及時采取措施,平衡物價。劉晏認為戶口增多,則賦稅自廣。所以其理財常以愛民為先。在各重要城市設置糧倉,豐年則貴糴,歉收則賤糶,應民之急,未曾失時。因此民得以安居樂業(yè),戶口蕃息,財政收入也大增。劉晏還認為“辦集眾務,在于得人”所以必擇“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次是改進鹽法。針對當時鹽由朝廷官賣產(chǎn)生的州縣鹽吏擾民的弊病。劉晏只在產(chǎn)鹽地區(qū)設官,把鹽加價賣給商人,再由商人轉銷各地。對于離產(chǎn)鹽區(qū)較遠的地方,則由官方轉鹽于其地貯之,等商絕鹽貴時,就減價賣出,被稱為“常平鹽”。又在全國各地設置巡院,查禁私鹽。經(jīng)過改革整頓,朝廷鹽利大增,而民不乏鹽,鹽稅從原來的六十萬緡增至六百余萬緡。再就是改進漕運法。安史之亂后,北方地區(qū)由于遭受戰(zhàn)亂的破壞,唐朝的財政幾乎全部依靠江南地區(qū)的賦稅供給。劉晏采取措施,恢復了遭受戰(zhàn)亂破壞的水路運輸,發(fā)展了過去裴耀卿的分段運輸法,“緣水置倉,轉相受給”,降低了運費,減少了損耗,提高了效率。又設場專門制造船只,組織運輸船隊,派軍隊押運,保證中途安全。

    劉晏的財政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唐代言理財之效,必以他為首。

    稅制改革

    參見兩稅法

    建中元年(780年),李適采納宰相楊炎的建議,開始實行“兩稅法”。“兩稅法”使唐的稅收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將之前雜亂的稅賦改為夏、秋兩收。

    兩稅法的推行,在當時確有其一定的優(yōu)越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杜f唐書·楊炎傳》稱:實行兩稅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兩稅法與租庸調(diào)不同,它“唯以資產(chǎn)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chǎn)少者則其稅少,資產(chǎn)多者則其稅多。”這樣就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賦稅不合理現(xiàn)象。同時,貴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財產(chǎn)納稅,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是中國稅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外交

    吐蕃

    參見:清水之盟、平?jīng)鼋倜?/b>

    大歷十四年(779年)七月,李適詔令鴻臚寺:蕃客(泛指外國商旅)入京,各自穿本國的服裝。八月,派太常少卿韋倫出使吐蕃,將吐蕃俘虜五百人送還,以示修好之意。

    建中元年(780年)五月,李適派韋倫出使吐蕃。同年冬,吐蕃宰相論欽明思等人隨韋倫入朝,并進獻方物。次年三月,李適派殿中少監(jiān)崔漢衡出使吐蕃。

    建中二年(781年),李適主動派使者謀求與吐蕃和好,詔書改“獻”為“進”,“賜”為“寄”,“領取”為“領之”。以表示兩國的對等地位。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鳳翔節(jié)度使張鎰與吐蕃大相尚結贊于清水(今甘肅省清水縣)會盟,厘定兩國邊界。

    貞元三年(787年)五月,尚結贊多次遣使求和,卑辭厚禮求和于河東節(jié)度使馬燧。李適命大將渾瑊為吐蕃清水會盟使,后定盟于平?jīng)龃ǎń窀拭C省平?jīng)鍪校。十月,唐蕃會盟,尚結贊埋伏大量士兵,圖謀劫獲渾瑊。最終渾瑊逃脫,會盟副使及唐朝將士多人被俘獲。

    回鶻

    建中三年(782年)六月,李適任命李涵為入回紇吊祭使。

    貞元三年(787年),回紇開始再次稱臣于唐朝。

    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唐朝與回紇和親,以咸安公主(李適第八女)下嫁回紇長壽天親可汗。李適冊命可汗為汨咄祿長壽天親毗伽可汗,并允許其改族名為“回鶻”。次年十二月,汨咄錄長壽天親昆伽可汗去世。次年,李適命鴻臚卿郭鋒持節(jié),冊拜其子為愛登里邏汩沒蜜施俱錄毘伽忠貞可汗(忠貞可汗);佞X派達北勒梅錄將軍前來,告知前任可汗逝世的消息。

    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回鶻可汗前來朝賀。

    與南詔

    自貞元四年(788年)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與南詔即以書信往返商洽。

    貞元七年(791年),唐朝派南詔舊臣段義忠回南詔洽商。次年,韋皋致信南詔異牟尋,愿同南詔驅(qū)逐吐蕃于云嶺之外,相互保衛(wèi),永為一家。異牟尋與清平官、大軍將等密謀大計,一心歸唐。次年,南詔派使臣由戎州、黔州、安南三路獻表,愿歸唐朝。李適賜異牟尋詔書,下令韋皋派使者到南詔安撫。

    貞元十年(794年),唐與南詔于點蒼山神祠會盟,結束了兩國四十余年的戰(zhàn)爭狀態(tài)。

    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異牟尋前來朝賀。

    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月,異牟尋派遣使者前來祝賀正旦(元旦)。

    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南詔進獻《奉圣樂舞曲》,李適在麟德殿前觀賞。

    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二月,南詔派遣使者朝貢。

    其它

    建中元年(780年)二月,日本國遣使朝貢。八月,東僰、烏蠻遣使前來朝貢。

    貞元八年(792年)十二月,牂柯、室韋、靺鞨都遣使前來朝貢。

    貞元九年(793年)七月,劍南西山羌的女國王湯立志、哥鄰王董臥庭、白狗王羅陀匆、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弟鄧告知、南水王侄尚悉曩等六國君王,親自前來朝貢。李適授予他們官職俸祿,送其歸國。

    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劍南西山國女國王前來朝賀。

    貞元十六年(800年)四月,李適任命權知新羅國事金俊邕襲任開府檢校太尉、雞林州都督、新羅國王。

    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驃國國王派遣使者悉利移來朝貢,并獻上驃國樂十二曲與樂工三十五人。

    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二月,日本國派遣使者朝貢。

    個人作品

    中醫(yī)

    李適自撰《貞元集要廣利方》,又稱《廣利方》,原書五卷,書中有方五百八十六首。是書為唐德宗年間頒行,但未見傳世。宋人高保衡等《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稱作“正元廣利”,正元同貞元。后世之《醫(yī)心方》、《證類本草》等均有引文,其中《醫(yī)心方》二十余處引到《廣利方》。

    詩文

    李適善屬文,尤工于詩。常于宮中唱和,親自品評等次。與學士論詩,深夜不寐。又常親試制科舉人文辭,中者稱門生。李肇稱:“德宗晚年絕嗜欲,尤工詩句,臣下莫可及!焙鸷嘣u:“德宗詩尚雅正!薄度圃姟蜂浧湓娛迨,《全唐詩逸》補斷句2句,《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李適部分詩文作品
    《中和節(jié)日宴百僚賜詩》《中和節(jié)賜百官燕集因示所懷》《重陽日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九月十八賜百僚追賞因書所懷》《送徐州張建封還鎮(zhèn)》《麟德殿宴百僚》《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中和節(jié)賜群臣宴賦七韻》《三日書懷因示百僚》《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重陽日即事》《豐年多慶,九日示懷》《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中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一章,章十六句》《九日絕句》

    書法

    李適天資干練、機敏,批答群臣奏章時,言辭流暢無滯!缎蜁V》稱:“觀其行書,筆意亦不愧前人云!边曾收錄有他的行書作品《批答趙惠伯表》。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稱其“翰墨落筆可觀”。

    人物評價

    總評

    青少年時代的動蕩生活使李適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后,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即位之初,他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diào)制,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是,李適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后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盡管初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當李適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李適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

    歷代評價

    賈隱林:然陛下性靈太急,不能容忍,若舊性未改,賊雖奔亡,臣恐憂未艾也。

    陸贄:陛下嗣位之初,務遵理道,敦行儉約,斥遠貪饕。雖內(nèi)庫舊藏,未歸太府,而諸方曲獻,不入禁闈,清風肅然,海內(nèi)丕變。近以寇逆亂常,鑾輿外幸,既屬憂危之運,宜增儆勵之誠。臣昨奉使軍營,出經(jīng)行殿,忽睹右廓之下,榜列二庫之名,戄然若驚,不識所以。何者?天衢尚梗,師旅方殷,痛心呻吟之聲,噢咻未息;忠勤戰(zhàn)守之效,賞賚未行。諸道貢珍,遽私別庫,萬目所視,孰能忍情?竊揣軍情,或生觖望,或忿形謗讟,或丑肆謳謠,頗含思亂之情,亦有悔忠之意。是知氓俗昏鄙,識昧高卑,不可以尊極臨,而可以誠義感。

    崔寧:圣上聰明英邁,從善如轉規(guī),但為盧杞所惑至此爾。

    杜黃裳:德宗自經(jīng)憂患,務為姑息,不生除節(jié)帥。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軍情所與則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將賂,歸而譽之,即降旄鉞,未嘗有出朝廷之意者。

    李吉甫:德宗自任圣智,不信宰相而信他人,是使奸臣得乘間弄威福。

    劉昫:①德宗皇帝初總萬機,勵精治道。思政若渴,視民如傷。凝旒延納于讜言,側席思求于多士。其始也,去無名之費,罷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嬪嬙,放文單之馴象;減太官之膳,誡服玩之奢;解鷹犬而放伶?zhèn),止榷酤而絕貢奉。百神咸秩,五典克從,御正殿而策賢良,輟廷臣而治畿甸。此皆前王之能事,有國之大猷,率是而行,夫何敢議。加以天才秀茂,文思雕華。灑翰金鑾,無愧淮南之作;屬辭鉛槧,何慚隴坻之書。文雅中興,夐高前代,《二南》三祖,豈盛于茲。然而王霸跡殊,淳醨代變,揆時而理,斟酌斯難。茍于交喪之秋,輕取鄙夫之論,歷觀近世,靡不敗亡。德宗在籓齒胄之年,曾為統(tǒng)帥;及出震承乾之日,頗負經(jīng)綸。故從初罷郭令戎權,非次聽楊炎謬計,遂欲混同華裔,束縛奸豪,南行襄漢之誅,北舉恒陽之代。出車云擾,命將星繁,罄國用不足以餽軍,竭民力未聞于破賊。一旦德音掃地,愁嘆連甍,果致五盜僭擬于天王,二朱憑陵于宗社,奉天之窘,可為涕零,罪已之言,補之何益。所賴忠臣戮力,否運再昌。雖知非竟逐于楊炎,而受佞不忘于盧杞。用延賞之私怨,奪李晟之兵符;取延齡之奸謀。罷陸贄之相位,知人則哲,其若是乎!貞元之辰,吾道窮矣。②聰明文思,惟睿作圣。保奸傷善,聽斷不令。御歷三九,適逢天幸。賜宴之辰,徒矜篇詠。③德宗黜賢相,位奸臣,致朱泚、懷光之亂,是失其人也,豈尤其時哉!

    孫何:故德宗之初,首降詔書,追行古制,天下錢谷,皆歸文昌,咸謂太平可致。而天未悔禍,叛亂相仍,經(jīng)費不充,使額又建,于是裴延齡以利誘君,甚于前矣。

    宋祁:德宗之不亡,顧不幸哉!在危難時聽贄謀,及已平,追仇盡言,怫然以讒幸逐,猶棄梗。至延齡輩,則寵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濟也。

    歐陽修:德宗猜忌刻薄,以強明自任,恥見屈于正論,而忘受欺于奸諛。故其疑蕭復之輕己,謂姜公輔為賣直,而不能容;用盧杞、趙贊,則至于敗亂,而終不悔。及奉天之難,深自懲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鎮(zhèn)愈強,至于唐亡,其患以此。

    吳奎:唐德宗猜疑大臣,信任群小,陸贄以直道昌言,反見斥逐;裴延齡、韋渠牟、李齊運以纖屑狡獪,倚為腹心,天下至今稱德宗為至闇之主。

    司馬光:德宗憤積世之弊,憫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撥亂之志,而識度暗淺,資性猜愎,親信多非其人,舉措不由其道,賦斂煩重,果于誅殺,故關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盜先起,于是困辱于興元,播遷于山南,公卿拜于賊庭,鋒鏑集于黃屋,尚賴陸贄盡心于內(nèi),李晟渾瑊輸力于外,故能誅夷元兇,還奉宗社。

    王安石:陛下(宋神宗)能為堯、舜、禹、湯、文、武所為,即髃臣自當同心同德,若與漢元帝、唐德宗同道,即不須怪人臣多乖戾不忠信也。

    蘇轍:帝即位之初,好名而貪功。河朔三叛,父子相襲三十年矣,帝將以天下之力勝之。田悅驚疑而起,朱滔、王武俊和之。帝使馬燧、李抱真、李芃三將往迎其鋒,勝負之勢未決也。帝急于成功,復使李晟出禁衛(wèi)之兵,李懷光舉朔方之眾,五將萃于魏郊。而淮西李希烈乘間而起,兵連禍結,常賦所不能贍。于是為之抽貫算間,假貸商賈,空內(nèi)以事外,關中已亂,而帝不知也!郦q意西師可以必克,忽其言不用。未幾而涇原叛卒之變起,倉皇避寇,半年而歸,帝亦老而厭兵矣。于是行一切之政,專以姑息涵養(yǎng)藩鎮(zhèn)。凡節(jié)度使死,將佐之得士心者,皆就命留后。雖以篡奪請命者亦如之!纱擞^之,帝常持無常之心,故前勇而后怯;贄常持有常之心,故勇怯各得其當。

    范祖禹:①德宗于危亂之中,斯須不可無贄,及其用裴延齡之譖,則棄之如脫屣然,于所厚如此,宜其無所不薄也。②德宗好察而不明,是以致亂,而不自知其非。

    何去非:陵夷至于大歷、貞元之間,兩河方鎮(zhèn)日以強肆。而當時之君,畏縮摧抑,常若抱虎包羞,含垢媚嫵不暇,以茍旦暮之無事。而陵犯益至,雖內(nèi)設禁軍,統(tǒng)以閹尹,然亦不足以待天下之變。故涇師之亂,而神策六軍,召之無一至者,從奉天之幸者四百士耳。

    任伯雨:人才固不當分黨與,然自古未有君子小人雜然并進可以致治者。蓋君子易退,小人難退,二者并用,終于君子盡去,小人獨留。唐德宗坐此致播遷之禍,建中乃其紀號,不可以不戒。

    羅從彥:若唐德宗,則察而不明。

    《宣和書譜》:初在宗藩,譽望已著。性識強敏,一經(jīng)于目,往往不待學而能。其所以自任者,亦復如此。齒胄之年,便為統(tǒng)帥。既總萬幾,頗勵精治道,思前王能事,以壯大猷。故群臣章奏來上,皆即批答,筆無滯思,翰墨落落可觀。

    洪邁:朱泚據(jù)京師,德宗播遷奉天,李懷光繼叛,李晟孤軍堅壁,竟平大難,而德宗用張延賞之譖,訖罷其兵,且百端疑忌,至於鞅鞅以死。自古昏主不明,輕棄功臣如此,真可嘆也!

    錢時:德宗,猜忌之主也。

    孫承恩:疇咨惟勤,志意亦銳。斤斤其明,強幸自遂。忌刻于始,姑息于終。弊源在茲,多言何庸。

    王家屏:猜防苛細,即使聽斷甚精,如漢宣帝、唐德宗,竟何補于治哉?

    劉宗周:說者謂漢業(yè)衰于孝、宣,則刑名之過也。唐德宗強明自用,指姜公輔為賣直。恥見屈于公論,而甘受欺于群小。至盧杞之奸,信任不疑,卒有奉天之禍,則猜忌壅蔽之患也。此皆三代以后,不數(shù)得之英主,而操術若此,禍敗若彼,祈陛下斷然設誠而制行焉!瓭h宣帝綜核苛察,唐德宗恣行猜忌,宋神宗銳意紛更,兼而有之,何得不。

    王夫之:唐德宗之初政,舉天寶以來之亂政,疾改于旬月之中,斥遠宦寺,閑制武人,慎簡賢才以在位,其為善也,如日不足,察常袞之私,速奪其相位,以授所斥責之崔祐甫,因以震動中外,藩鎮(zhèn)有聰明英武之言,吐蕃有德洽中國之譽;乃不一二年而大失其故心,以庇奸臣、聽讒賊,而海內(nèi)鼎沸,幾亡其國。人徒知其初吉終亂之善不長,而不知其始之善非固有之,道聽而襲取之;迨乎物情之變,固不可知,期效迫而不副其所期,則懲往而急于改圖,必然之勢也!姓啐e齬,所相信者二三,猶豫于善敗藏否之無據(jù),奸佞起而熒之,無惑乎窮年猜忌,內(nèi)蠱而外離也。向令德宗于踐阼之始,曲體事幾之得失,而權其利害之重輕;深察天人之情才,而則其名實之同異;析理于心,窮心于理,鄭重研精,不務皎皎之美名,以需效于歲月。則一事之失,不以沮眾事;一人之過,不以疑眾人。其失也,正其所以得也;其可疑也,正以無不可信也!耆烁∧搅蠲,奚足以及此哉?故于德宗之初政,可以決其不克有終也。

    谷應泰:德宗甚喜盧杞、裴延齡,甚不喜陸贄、顏真卿。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理有固然,無足怪者。

    愛新覺羅·弘歷:世之論德宗者,以為有三失焉:一曰事姑息,二曰任閹宦,三曰好聚斂。而不知其致亂之由,則在於用小人,而忌君子也。觀其即位之初,用崔佑甫為相,而天下清寧,屢有善政。卻李正己之幣,而賜其本軍,非務姑息也。杖中使邵光超,非任閹宦也。詔罷四方貢,獻非好聚斂也。故翕然稱治,防於貞觀。而盧杞一用,三者皆反之,馴致涇原之亂,豈非治亂興衰之明驗與!在奉天時,朱泚圍城,救兵不至。於是始信陸贄,言聽計從,下罪己之詔,而軍士感泣。懷光再叛,帝幸梁州,中路失贄,至於痛哭,用其謀社稷復安。至於復國之后,鳥盡弓蔵,以讒見遠。懼藩鎮(zhèn)之禍,而繼以姑息。念窘窮之敝,而加以好貨。中使用事,天下衰微,是猶弱病方愈,而懲其不能飲食,加之以飽食酣飲,豈不殆哉!原其本末,則始之清眀,由用崔佑甫;其亂,由用盧杞;其復故都,由信任陸贄;其后復防至於亂,由不卒用陸贄而貶斥之。一人之身,所為如是,蓋能戒之於有事之日,而不能謹之於無事之時也。其致亂,顧不宜哉!

    陳爾干:若夫艷知人之美名,而不降心以求其所近者,唐德宗、宋神宗是也。德宗有一陸贄不能用,而寄小以耳目,伺廷臣之幽隱,意欲人之驚其獨見也。而傾險之徒,如裴延齡輩得而乘之。

    愛新覺羅·昭梿:自漢文帝短喪后,歷代帝王皆蹈其陋,惟晉武帝、魏孝文、唐德宗、宋孝宗四君絕意行之。然武帝終惑杜預之議,孝文妄尊篡逆之婦,唐德宗空騖虛名,宋孝宗感慕私恩,皆未得其正,故后世亦無述者。

    蔡東藩:①杞乘梁崇義之叛,借刀殺炎,用計尤毒,德宗一再不悟,且寵任李希烈,以墮入杞之奸謀、诖谥`,誤于姑息,德宗之誤,誤于好猜。③唐室不謂無人,誤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

    崔瑞德:本書(《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傳統(tǒng)史籍把唐德宗說成剛愎自用,貪得無厭,但又說他輕信和柔弱,兩種說法彼此矛盾。關于他允許宦官和節(jié)度使自行其是的記載也是夸張之說。所謂唐德宗779至781年的勵精圖治同樣是記載不實。實際上,他的政策和行為,表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內(nèi)在連貫性。他志在振興中央權力,以使?jié)M朝文武相形見絀。由于盡量保存現(xiàn)有中央權力并非易事,他必須與藩鎮(zhèn)作必要的妥協(xié),這是審慎之策,不是人們指責的姑息之政。對唐德宗完全聽從家奴的指責,也不符事實,因宦官并未損害他,他一直是最高統(tǒng)治者。所謂外廷受宦官壓抑,這是史籍對宦官影響的夸大。

    白壽彝:德宗在位二十五年,自稱勵精治道,但沒有玄宗開元盛世那樣輝煌業(yè)績,卻有天寶之亂那樣動蕩不安。

    趙劍敏:唐德宗君臨天下共二十六年,算是在位比較長的君主。然他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耗費在與藩鎮(zhèn)的對抗之中,卻少有建樹。在他的晚年,由于對朝臣的失望,開始大力依靠宦官,遂致使在唐代宗之時遭到沉重打擊的宦官勢力,重新開始抬頭;聦m取得了禁軍的控制權,在朝中極其飛揚跋息。……史家對唐德宗的評論是:他極力想做個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實際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許多小人,靠著幸運才維持了統(tǒng)治。

    軼事典故

    免稅

    李適曾在一個叫辛店的地方打獵時,來到農(nóng)民趙光奇的家中,李適問:“百姓們生活的高興嗎?”趙光奇回答說:“不高興。”李適說:“今年莊稼獲得了豐收,你們?yōu)槭裁床桓吲d呢?”

    趙光奇回答道:“國家的詔令不守信用。前邊說的是除兩稅以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現(xiàn)在除了兩稅之外的各種強迫收費比兩稅還要多很多。后來又說這是和糴,實際上是對百姓巧取強奪,而且還不給百姓們錢。開始時說收百姓的糧食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現(xiàn)在卻強迫百姓們把糧食送到幾百里外的京西行營。由于路途遙遠,很多人家干農(nóng)活的牲口被累死了,車也壞了,導致家庭破產(chǎn),難以維系。人們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么可高興的呢!國家每次發(fā)布的優(yōu)恤百姓的政策,只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圣上深居在防衛(wèi)森嚴的皇宮里,哪里會知道這些呢!”李適聽后,便下令免除了趙光奇家的賦稅和徭役。

    司馬光評點這段歷史,認為李適不懂治國之道,他本應徹查有關部門的貪官污吏及身邊小人的過時,然后細察民情,改革弊端,推行新政,摒棄浮華。德宗卻只免除了趙光奇一家的徭役,“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又安得人人自言于天子而戶戶復其徭賦乎!”

    排公在

    李適晚年時杜絕嗜欲,非常擅長作詩,群臣無人可比。群臣每次御制奉和,退下后都笑著說:“排公在。”俗稱投石的兩頭作標記,稱其為:“排公!庇弥谢虿恢凶鳛榕袛鄤儇摰囊罁(jù)。

    不信鬼神

    唐代宗將要出殯的時候,李適親自護送靈車,看到靈車不是在道路中間行走,而是稍微偏向道路外邊,便詢問此中的原故。主管部門答說:“陛下本命在午,指向正中,所以不敢沖犯。”李適哭著說:“哪有委屈靈車來謀求自身好處的呢!”于是命令靈車改向,對著午方即在道路中間行進。唐肅宗和代宗都喜好陰陽鬼神,無論事情大小,必定要求占問卜。李適素來不相信這一套,代宗入葬的日期只依禮法定在七月期滿之時,諸事準備停當便出殯下葬,不再另擇日期。

    追尋生母

    李適的生母沈氏(睿真皇后)于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時失蹤。代宗李豫即位后,雖派人到處尋訪,十余年卻始終一無所獲。李適即位后,于建中元年(780年)遙尊沈氏為“睿貞皇太后”,在含元殿具冊立牌,上皇后朝服,李適親自奉冊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也都為之流淚。

    為了尋找生母,李適采納了中書舍人高參的建議,任命睦王李述為奉迎使,沈氏族人四人為判官,派使多人分行天下,四處尋訪,多方查找,同時對沈氏家族大加封贈,以期母子團聚。

    建中二年(781年),消息傳來,在洛陽找到了沈氏,長安城中一片喜悅。然而,很快就證實所謂的“沈太后”只是高力士的一位養(yǎng)女,因為年紀相貌酷似沈氏并與之在宮中有所接觸,誘于名利而行冒充之舉。李適左右都很氣憤,紛紛請求對之治罪,而思母心切的李適不但不予治罪,還對身邊的人說:“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騙也沒關系!睆拇酥,冒名者越來越多,然而,終德宗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沈氏。

    準敕惡詩

    杜佑任淮南節(jié)度使時,向朝廷進獻崔叔清的詩一百篇。李適對使者說:“這是惡詩(拙劣或猥賤的詩),為什么要獻來!”當時稱此為“準敕惡詩”。

    舊仇未忘

    李適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時,到達陜州,與僚屬、隨從數(shù)十人看望回紇牟羽可汗。當時回紇可汗與唐代宗結為弟兄,牟羽可汗因此認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即李適的叔父,叱責李適不行拜舞大禮。但是李適自始至終沒有行此禮。其僚屬藥子昂回答說:“按照禮儀不應當這樣!被丶v大臣說:“唐天子與可汗已經(jīng)結為兄弟,對雍王(李適)來說,可汗是叔父,怎么能不舞蹈呢?”藥子昂說:“雍王是天子的長子,如今又為元帥。哪里有中國的儲君向外國可汗行舞蹈之禮的道理呢!況且太上皇(唐玄宗)和先帝(唐肅宗)尚未出殯,也不應該舞蹈。”力爭許久,車鼻將藥子昂及其它僚屬魏琚、韋少華、李進各打一百鞭,因李適年少不懂事,將他遣送回營。魏琚、韋少華在一夜后便傷重而死?珊沟哪赣H捧著貂裘出來道歉,叱退左右,并親自送李適乘馬返回。唐軍將要合力誅滅回紇,李適因安史之亂尚未平定,阻止了他們。

    二十多年后,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多次請求和親,李適不允。宰相李泌建李適“北和回紇,南通云南,西結大食、天竺”以對抗吐蕃,李適大體同意此戰(zhàn)略,只對回紇,多次堅拒。李泌多番勸諫,大將李晟、馬燧也表示支持,李適這才同意與回紇結好。自此后,回紇可汗上表時稱臣、稱兒于唐,回紇再次開始稱臣于唐朝。

    家庭成員

    關系姓名
    父親唐代宗李豫
    母親睿真皇后沈氏
    皇后昭德皇后王氏
    妃嬪韋賢妃武德妃王才人
    趙惠妃王氏,王承升妹王氏,王景仙女
    兒子唐順宗李誦舒王李誼(德宗侄,昭靖太子李邈子,被收養(yǎng))通王李諶
    虔王李諒肅王李詳文敬太子李謜(順宗子,被祖父收為子)
    資王李謙代王李諲照王李誡
    欽王李諤珍王李諴
    女兒韓國貞穆公主(母昭德皇后,先封唐安公主)魏國憲穆公主(先封義陽公主,下嫁王士平)鄭國莊穆公主(先封義章公主,下嫁張茂宗)
    臨真公主(下嫁薛釗)永陽公主(下嫁崔諲)普寧公主(夭折)
    文安公主(出家為道士)燕國襄穆公主(先封咸安公主)義川公主(夭折)
    宜都公主(下嫁柳昱)晉平公主(夭折)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后世紀念

    主詞條:崇陵

    崇陵位于今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圍約20公里,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huán)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長方型青石迭砌而成,石塊鑿出凹槽,卡有鐵拴板,澆灌鐵汁,極為堅固。陵園有四門,均有石獅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仗馬五對。玄武門有仗馬三對。在朱雀門外還有立人石像八尊,均系王賓,現(xiàn)只存下一人。石刻雖遭破壞,但大部分仍存,十分雄偉壯觀。史載崇陵陪葬墓43座,今名位均無可考。在其陵區(qū)邊緣發(fā)現(xiàn)奉詔出使過黑衣大食的宦官楊良瑤墓神道碑。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87電視劇《珍珠傳奇》張珣
    侯冠群
    1995電視劇《人面桃花》尤國棟
    1997電視劇《醉打金枝》鄧兆尊
    2004電視劇《西廂奇緣》馬國明
    2013電視劇《新西廂記》馬精武
    2013電視劇《舞樂傳奇》唐國強
    2013電視劇《紫釵奇緣》雷牧
    2017電視劇《大唐榮耀》董澤宸
    章哲諭

    名人推薦
    • 唐宣宗
      李忱即憲宗第十三子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生于大明宮,在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被封為光王。會昌六...
    • 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
    • 唐庚
      唐庚,1070~1120年, 北宋詩人。字子西,人稱魯國先生。眉州丹棱(今屬四川眉山市丹棱縣)唐河鄉(xiāng)人。哲宗紹圣(一○九四)進士(清光緒《丹棱縣志...
    • 唐彥謙
        唐彥謙(?~893?)字茂業(yè),號鹿門先生,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試,結果十馀年不中,一說咸通二年(861)中進士。乾符末年...
    • 唐求
      唐求(約880~約907)(約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唐代詩人。生卒年、生平、字號均不詳,約唐哀帝天佑年間前后在世,稱號"詩瓢"。另有湖南...
    • 唐玄宗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代...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