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蘭華沙,波蘭電影導演、編劇,畢業(yè)于洛茲電影學院。

    1976年,執(zhí)導個人首部電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憑借劇情片《影迷》獲得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1988年,執(zhí)導犯罪片《殺人短片》獲得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評審團獎。1991年,執(zhí)導劇情片《兩生花》獲得第4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提名。1993年,執(zhí)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1994年,憑借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同年,執(zhí)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紅》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提名、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提名。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衰竭在波蘭華沙去世,享年54歲。


    基本介紹

    事業(yè)起步

    1969年,憑借紀錄片《照片》(Photograph),年輕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電視舞臺,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捕捉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如何在生命中各盡其責地扮演自己”。其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于1971年什切青(波蘭港口城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1971》(Workersu203271),而另一部紀錄片《初戀》(First 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舉辦的國際短片節(jié)上奪得金龍獎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紀錄片工作室工作,1974年加入Tor電影制作組。

    后來,他對紀錄片的局限性產生了懷疑和動搖,發(fā)現“攝影機越和它的人類目標接近,這個人類目標就好像越會在攝影機前消失”;蛟S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說,“紀錄片先天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實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于是在拍了十余年紀錄片后,他逐漸轉向了發(fā)揮空間更大的故事片領域.

    優(yōu)秀作品

    1975年,他為電視臺制作了他的首部劇情片《人員》,這也為他贏得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jié)上的第一個獎項。1976年,他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生命的烙印》上映,獲得莫斯科電影節(jié)大獎,同時奠定了他在波蘭電影界“道德焦慮”派電影靈魂人物的地位。

    但當他對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個體的存在狀態(tài)繼續(xù)深入探討時,各方面的壓力卻滾滾而來。如他的下一部片子《機遇之歌》在1981年11月軍事法公布后就慘遭禁映,直至1987年才重見天日。在他最沮喪的時候,碰到了此后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伙伴,政治訴訟律師皮耶斯也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此后兩個人開始了漫長的合作。當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準備拍一部政治審訊的紀錄片,便向律師咨詢有關上庭的情況,而兩人磨合的結果則是《永無休止》的誕生。其實,1988年震驚西歐文化界的電視系列片《十誡》也是在皮耶斯也維奇的建議下拍成的,其意圖按他的話來講就是,“重尋被共產主義理論破壞的基本價值”。

    90年代,他們共同合作拍攝《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以及《藍》、《白》、《紅》三部曲。可是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養(yǎng)息一段時間, “只想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煙”;孤宸蛩够ナ狼暗膬赡陜,大量有關他意欲放棄電影工作的傳言不脛而走,但在最新采訪中,皮耶斯也維奇披露,就在基氏接受治療期間,兩人還在探討下一個拍攝計劃:暫名為《地獄》,《煉獄》,《天堂》的三部曲。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輝煌事業(yè)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電影工作者協會的會員,1979年至1981年擔任副主席。而在55年的短暫人生里,電影也的確為他贏得了無盡的榮譽。世界各地電影節(jié)的領獎臺上,頻頻閃現他消瘦的身影,像1974年,1975年,1977年,和1979年的克拉科夫;1975年的曼漢;1975年,1976年,1979年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1979年的莫斯科;1988年和1991年的戛納;1989年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年和1994年的柏林;1988年的圣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圣保羅等等。

    基耶斯洛夫斯基關注并終生探討的是個體精神世界的問題,可以說,他更接近于運用電影語言講述個人存在狀態(tài)的哲人,因而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盡管自《十誡》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越入世界級大導演的行列,但他仍認為自己是個“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早年他對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們的生存情況十分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與法國的電影界的合作,政治這一概念被逐漸淡化,代之以自由個體在所謂自由生活中的困惑與掙扎。總體來說,他的創(chuàng)作是從尖銳滑向溫情,《永無休止》女主人公的自殺令人悲憤而窒息,到了《紅》里,當約瑟夫和瓦倫蒂娜的手隔著車窗重疊在一起,我們只有為這對終生錯過的愛人超越了時空而傷感地欣慰。

    早年經歷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童年相當顛沛流離,由于父親罹患肺結核,使得全家必須在不同的療養(yǎng)院間往返遷徙。

    16歲時進入消防員訓練學校就讀,雖然為期頗短,卻形成了他日后對制服和教條這類的約制相當憎惡的意念。為了逃避兵役,基耶斯洛夫斯基又回到學校當學生,隨后進入華沙學院修習劇場技術。

    1965年終于如愿進入著名的洛茲電影學校(Lodz Film School)就讀,之前該校已經拒絕過他好幾次了,這所名校曾經培育出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安德烈·瓦依達(Andrzej Wadja)、杰茲·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及克里斯多夫·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等人。

    特點

    哲學: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一個編故事的好手,他的大多數作品沒有緊湊的情節(jié),以娛樂為目的的觀眾面對他的影片肯定會失望已極,甚至昏昏欲睡。而打造動人的故事贏得觀眾也從來不是基氏的興趣所在,他所關注并終生探討的是個體的精神世界。他更接近于運用電影語言講述個人存在狀態(tài)的哲人,因而被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神秘主義: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中的神秘主義傾向被很多評論津津樂道,這也是他的作品魅力之所在。事實上,雖然理性主義在歐洲近代文化史中占據了主流,但從柏拉圖發(fā)軔的威信哲學與感性思潮卻一直根深蒂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哲學觀念無疑受到相當感染,波蘭深厚的天主教傳統也對他很大影響;孤宸蛩够鶡嶂杂谡故沮ぺぶ袛[布人生的力量,制造突如其來的命運軌跡轉折。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我們生活中時有出現的真實境況!秲缮ā稤ouble vie de Véronique, La是基氏神秘色彩最為濃郁的一部,他自己也稱之為“講的全是非理性的東西”。那種純粹心靈與心靈間的感應難以言傳,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將之付諸電影。他在關于此片的談話中曾提到,《兩生花》讓一位巴黎的15歲少女相信了靈魂的存在,這是對他的工作的最大回報。命運無常,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神秘主義不僅于此,從《十誡》Dekalog系列起,他的不同作品中的角色們就互相印證,彼此旁觀,產生一種共時性。在完結篇式的《藍白紅三部曲》之《紅》Trois couleurs: Rouge結尾,三部曲中的人物更是集體出現于一條沉船上。他通過這種方式將系列作品編織成了內在呼應的體系,也表達了他的世界觀。

    前期紀錄片風格-后期表現主義:基耶斯洛夫斯基創(chuàng)作早期注重展示生活細節(jié)的原生狀態(tài)。但自《十誡》開始,在色彩上呈現出表現主義傾向的巨變。一方面有技術和資金水平提升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標志著他的美學觀念的進一步成熟,并足以進入大師行列。

    道德焦慮:所謂的道德焦慮,簡單地說:是對自身的道德困境的反省追問,在痛苦的懷疑和憂慮中,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到自己的人性的脆弱本質。遺憾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的這一意義在中國當代的道德變局中竟然淡漠了,剩下的卻是一個象征“小資”身份的標簽。事實上,基耶斯洛夫斯基從來就是反小資、非布爾喬亞的,他關注的是人的苦難。

    大歐洲: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心中一定還有個更大范圍的歐洲概念,所以他在“藍白紅三部曲”之《藍》Trois couleurs: Bleu中設計了獻給歐洲聯盟的交響樂?梢哉f,后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經具有了強烈的歐洲必將走向聯合的觀念,他屬于波蘭和法國,但更屬于廣義上的歐洲。藍白紅三部曲參加的是歐洲三大影展,不能單純理解為他要“橫掃三大藝術電影節(jié)”,其實也是他向觀眾傳播自己的歐洲一體化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懂基耶斯洛夫斯基,需要掌握歐洲現代文化歷史。遺憾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還沒來得及看到歐盟的進一步完善就過早去世,如果活到今天,他或許會感到欣慰。當然他也會有不滿,因為波蘭在東歐劇變后變得更加貼近美國。

    作品年表

    《電車》(The Tram) 1966年,5分45秒

    《辦公室》(The Office)1966年,6分鐘

    《一致請求》(Concert of Requests)1967年,17分鐘;

    《照片》(The Photograph)1968年,32分鐘;

    《洛茲城》(From the City of lodz)1969年,17分21秒;

    《我是個士兵》(I Was a Soldier)1970年,16分鐘;

    《工廠》(Factory)1970年,17分14秒;

    《汽車競賽會前》(Before the Rally)1971年,15分9秒;

    《副歌》(Refrain)1972年,10分19秒;

    《沃洛克羅與澤洛那格拉之間》(Between Wroclaw and Zielona Gora)1972年,10分35秒;

    《一家銅礦的安全與衛(wèi)生原則》(The Principles of Safety and Hygiene in a Copper Mine)1972年,20分52秒 ;

    《工人u201871》(Workers&apos;71: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1972年,46分39秒;

    《泥瓦匠》(Bricklayer)1973年,17分39秒;

    《人行地道》(Pedestrian Subway)1973年,30分鐘;

    《X射線》(X-Ray)1974年,13分3秒;

    《初戀》(First Love)1974年,30分鐘;

    《履歷》(Curriculum vitae)1975年,45分10秒;

    《職員》(Personnel)1975年,72分鐘;

    《醫(yī)院》(Hospital)1976年,21分4秒;

    《嚴厲批評》(Slate)1976年,6分鐘;

    《傷痕》(The Scar)1976,104分鐘;

    《平靜》(The Calm)1976年,44分鐘;

    《夜搬運工看世界》(From a Night Porter&apos;s Point of View)1977年,16分52秒;

    《我不知道》(I Don’t know)1977年,46分27秒;

    《七個不同年齡的女人》(Seven Women of Different Ages)1978年,16分鐘;

    《攝影迷》 (Camera Buff)1979年,112分鐘;

    《車站》(Station)1980年,13分23秒;

    《發(fā)言者特寫頭像》(Talking Heads)1980年,15分32秒;

    《機遇》(Blind Chance)1981年,122分鐘;

    《短暫的工作日》(Short Working Day)1981年,79分22秒;

    《永無止境》 (No End)1984年,107分鐘;

    《一周七天》(Seven Days a Week)1988年18分鐘;

    《謀殺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1988年,85分鐘;

    《愛情短片》( A Short Film About Love)1988年,87分鐘;

    《十誡》(The Decalogue)1988年,十部電視劇,55-58分鐘不等;

    《薇羅妮卡的雙重生活》 (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1991年,98分鐘;

    《三色:藍色、白色、紅色》:

    《藍色》(Blue)1993年,100分鐘;

    《白色》(White)1993年,100分鐘;

    《紅色》(Red)1994年,100分鐘;

    演藝經歷

    導演作品

    基耶斯洛夫斯基 創(chuàng)作年表:

    《人員》(Personnel) 1975

    《生命的烙印》(The Scar) 1976

    《影迷》Camera Buff 1979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 1987

    《永無休止》(No End) 1984

    《愛情短片》 (kieslowski) 1988

    《殺人短片》(a short fllm about killing ) 1988

    《十誡》(The Decalogue) 1988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1991

    《藍》(Blue) 1993

    《白》(White) 1994

    《紅》(Red) 1994

    其他作品

    故事片:揚名國際影壇(80年代)

    1979年,《影迷》Amator將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向國際影壇,這部描述一位沉迷于8厘米攝影機的工廠工人的作品為基耶斯洛夫斯基嬴得莫斯科國際影展大獎、柏林電影節(jié)Interfilm Award,他也終于以導演的身分獲得全世界的認可。

    80年代初期,波蘭政局劇變。在1980年8月,他推出了兩部紀錄片──《車站》及《談話頭》,此時波蘭團結工聯方才成立,接著便是一連串社會自由的實現,他同時也完成了兩部劇情片《盲打誤撞》和《短暫的工作天》,均對共黨的高壓統治有所批評。

    1981年12月,波蘭公布了一項軍事法,讓電影工業(yè)不得不向政府低頭,即政府不再供給電影工業(yè)的短期補助和硬體支援,在1982年這項法令暫緩實施,但由于波蘭整個經濟狀況都已十分緊縮,因此在1984年的《無休無止》Bez konca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沉寂了四年。

    1988年獲準拍片,即為波蘭電視臺所拍攝的十段故事《十誡》Dekalog。獲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國際影評人獎。

    1988年《殺人短片》Krótki film o zabijaniu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提名,最終獲得國際影評人獎和評委會大獎。

    法國(90年代)

    《十誡》的大獲成功,熱情的法國人向基耶斯洛夫斯基伸出了熱情的雙手。之后他的電影創(chuàng)作也就此轉移到了法國。由于國家體制的問題,他也覺得法國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可以給自己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所以他決定到法國去!驹诨孤宸蛩够娜魏我徊孔髌防飵缀醵寄芴岬椒▏,最后他把自己的電影生涯也轉移到了法國。波蘭和法國的密切關系不僅因為雙方共同的天主教背景,更由于波蘭夾在德國和俄國兩大強敵之間,而法國卻總是他的堅決支持者。除了二戰(zhàn),波蘭歷史上的多次亡國危難,都依靠法國為首的盟友復國。兩國之間,精神上的親近感極為強烈,這也是許多波蘭知識分子、藝術家在出國時喜歡選擇法國作為第二故鄉(xiāng)的原因。】

    1991年《維羅尼亞的雙重生活》LaDouble vie de Veronique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來到法國拍攝的第一部影片。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提名,最終獲得國際影評人獎和評委會大獎。有人說,這是他當時內心感受的真實再現。故事中,分別身在法國與波蘭的姑娘,卻能夠找尋到生命軌跡的重合點。從尖銳滑向溫情,從表象走入內心。此時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經將電影創(chuàng)作的方向做了徹底的改變。原先紀錄片中的政治概念已經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人作為一個個體在自由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與掙扎進行關注。而這種人文的懷念,在之后的紅白藍三部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1993年-1994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用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詮釋了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夠成生命整體重要的情感因素!栋咨帆@得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端{色》獲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都t色》獲得10項國際大獎,還包括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獎提名;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提名。

    紀錄片

    1960至70年代共產黨統治時期,波蘭極度動蕩,因此電影被視為關鍵性的傳播媒體,以茲宣揚社會意識,但必須相當謹慎地處理,尤其在描述與共產黨理念背道而馳的部分,以免觸怒電檢員。當時,紀錄片被視為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且其商業(yè)價值和劇情片等同,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轉向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

    1966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了《The Office》,藉由記錄一家國營保險公司的經業(yè)方式諷刺當局的官僚息氣。

    1967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了短片《Concert of Requests》,次年為波蘭電視臺拍攝了三十二分鐘的紀錄片《照片》。

    1969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畢業(yè)前夕,決定專心朝紀錄片方面發(fā)展,并著手拍攝了《洛茲小城》。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主要是由一系列單一場景組合而成,似劇場的呈現方式,劇情僅只是補助的部分,綜觀他70年代的紀錄片,包括有《我曾是個士兵》、《工廠》、《集合之前》、《疊句》等。

    1972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受魯賓銅礦場(Lubin Copper Mine)的委托,拍攝了兩部該單位的宣傳影片《洛克婁和錫隆納葛拉之間》及《銅礦場內的安全及衛(wèi)生原則》,接著又完成了《工人71》,記述1970年12月的罷工事件及當時的波蘭共黨工聯第一書記葛慕卡(Wladyslaw Gomulka)跨臺事件的紀錄片,企圖讓觀眾了解當時的事件真相,但該片后來仍在波蘭電視臺重新剪輯、不打出制作群名單、甚至連片名都更改的情況下才公諸于世。

    1973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了紀錄片《磚匠》,同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電視劇《人行地下道》。

    1974年,他又推出了《X光》各《初戀》這兩部紀錄片,及《履歷》這部描述一名共產黨黨員在被脅迫開除黨籍時所接受的一連串審訊的劇情式紀錄片,在這部影片當中,共黨控制委員會的部片是真實的,但該名黨員的故事其實是虛構的,這種新的拍攝手法引來相當多“關切”的議論,許多波蘭民眾甚至因此認為基耶斯洛夫斯基對共產黨的態(tài)度過于輕率、不敬,并企圖在分化國家民族意識,因此雖然大多數人對他的作品相當推祟,但其他的人則認為他是個機會主義者、對自己和國家不忠的人。

    1976年紀錄片《醫(yī)院》和《石板》。

    1976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生命的烙印》Blizna,不過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認這出劇情片處女作的劇本結構不夠嚴謹,是部失敗之作。

    在電視劇《寧靜》之后緊接著是三部紀錄片──《守夜者的觀點》、《我不知道》和《七個不同年齡的女子》,于兩年內完成。

    佳作欣賞

    《十誡》Dekalog1989-1990

    講述的是居住在華沙公寓樓里的居民的生活故事,主要關注人們道德和倫理方面的困惑。作為宗教道德規(guī)范的圣經《十誡》在過去是不容置疑的,但它與當代生活的矛盾卻使人們不知如何選擇,時時違背它。

    十誡之一:“我即是自己的上帝,沒有人能取代我……”

    十誡之二:“盡管我不是以上帝的名義起誓……”

    十誡之三:“記住安息日,那是個圣潔的日子……”

    十誡之四:“尊敬父母”

    十誡之五:“不要殺人”

    十誡之六:“不要通奸”

    十誡之七:“不要偷竊”

    十誡之八:“不要做偽證”

    十誡之九:“不要貪鄰人之妻”

    十誡之十:“不要貪鄰人財物”

    自《十誡》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越入世界級大導演的行列,但他仍認為自己是個“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早年他對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們的生存情況十分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與法國的電影界的合作,政治這一概念被逐漸淡化,代之以自由個體在所謂自由生活中的困惑與掙扎!妒]》系列算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的電影都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波蘭的時政?傮w來說,他的創(chuàng)作是從尖銳滑向溫情。

    社會活動

    在1994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最崇尚藝術的電影節(jié)把金棕櫚獎頒給了《低俗小說》,而不是大師的《紅》,因為當時《紅》的影響力已經遠不如《低俗小說》了,雖然《低》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但如果是奧斯卡,而不是戛納的話也很正常。當時結果出來時,沉穩(wěn)的藝術大師都有些坐不住了,大師后來便宣布退休。1994年成了電影史上的分水嶺,標志著電影以思想取勝的時代結束了。從此再無如《藍、白、紅、兩生花》這種優(yōu)美、深刻、思想的影片出現了。

    榮譽

    1988 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 殺人影片

    1988 戛納電影節(jié) 最佳電影 殺人影片

    1994 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 白

    1995 提名 奧斯卡獎 最佳導演 紅

    2000 國家評論協會獎 外語片杰出成就十誡

    基耶斯洛夫斯基1979至1981年擔任波蘭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同時他也是歐洲電影研究會的成員。他的一生都是在對電影的思索與實踐中度過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暫人生里,電影也的確為他贏得了無盡的榮譽。在3大藝術電影節(jié)獲得12個提名,8次獲獎。

    評價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于巴黎病逝。他的死訊迅速在世界范圍內傳開,各個角落的電影工作者和影迷同為之一哭。尤其是在他的母國,這條消息占據了大小報刊的頭版,波蘭電視臺決定于次日播放《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和部分《十誡》。電影評論家和制作者舉行了悼念活動,追憶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

    幾年后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非但沒有被世人遺忘,當年他鮮為人知的作品甚至還打入了流行電影的排行榜。但是,當你避開喧囂的人群,靜靜重溫《藍》,《白》,《紅》三部曲的時候,也許才會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位電影大師,更是一個摯友,一位精神上的引領者。

    TAGS: 各國人物 各國藝術 各國藝術家 各職業(yè)人物 熱點人物 職業(yè) 藝人 藝術大師 藝術工作者 藝術領域人物
    名人推薦
    • 瞿弦和
      瞿弦和,1944年出生于印尼蘇門答臘,6歲隨父母回國。1965年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國家一級演員,F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
    • 克利斯托弗·馬洛
        克利斯托弗·馬洛(1564~1593)  Christopher Marlowe   英國詩人,劇作家,大學才子派的代表。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富有鞋匠之...
    • 克里斯·艾塞克
      克里斯·艾塞克,職業(yè):演員,導演,歌手及作詞作曲家。Chris Isaak 克里斯·艾塞克--橫跨樂壇20載的憂郁氣質男歌手,也被人譽為90年代...
    • 柯國強
      1944年生于廣東省湛江市,廣東美術家協會會員、湛江畫院畫家、廣東省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深圳創(chuàng)作中心一級美術師。曾多次舉辦個展。
    • 冷宣君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音樂家協會顧問、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青島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學術帶頭人,歷任青島市藝術館副館長、青島市藝術研究...
    • 冷枚
      冷枚,清代宮廷畫家,大約生于1669年,卒于1742年。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焦秉貞弟子。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所畫人物工麗妍雅,...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