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歷
1913年(民國二年)12月28日,王洛賓生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牛角灣藝花胡同一座瓦灰色四合院的油畫匠家庭,曾祖父是浙江人,以賣茶葉蛋為生,后流落到北京。爺爺是頗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家,在京城畫梁雕棟,頗有名氣,還非常喜歡音樂,組成家庭樂隊,自娛自樂。父親王德楨(字洵甫)在家庭的影響下,吹拉彈唱樣樣都行,母親王氏育三子三女,其子女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云南、黑龍江、新疆等地。
1919年(民國八年)9月,入北京“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小學堂”(原左翼鑲白旗學堂,清光緒20年成立開,先后13次更名,最后改名為北京市東城區(qū)春雨胡同小學)學習,校長是張安國,六年級班主任是程振山。
1927年(民國十六年)夏,其父親王德楨把從小多病的王榮庭送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學讀書。當年秋天,王榮庭參加了基督教堂唱詩班,極富音樂天賦的王榮庭很快成了唱詩班的佼佼者。
1928年(民國十七年)6月,在國民政府陸軍被服廠當職員的父親因病去世。暑假,王榮庭到哈爾濱的姐姐家報喪。在哈爾濱中東鐵路線上橫道河子車站做列車連接工(擺小旗的)時,結識了塞克、金劍嘯、沙蒙等藝友,跟塞克學彈“七弦琴”奇達爾(即“吉它”,此樂器名老俄式七弦琴,最早由塞克中譯文)唱歌、作曲,塞克是他走進藝術殿堂的向導與啟蒙。這時的王榮庭受到居住在黑龍江的俄僑音樂家戈里德施京、特拉赫騰貝爾格、格爾施戈林娜作品的熏陶和影響。同年秋,塞克十分欣賞王榮庭對音樂的執(zhí)著、感悟與靈性。邀請王榮庭為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北歸》譜寫主題歌和插曲《北歸》《離別情意》。年底,王榮庭為塞克的詩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詞《在海的那邊》譜曲。與此同時,王榮庭還和塞克共同創(chuàng)作了《西巴扎爾夜歌》。
1931年(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后,王洛賓在中共北平市委(地下黨)的領導下,參加了北師大、北大學生一二九南下示威請愿團。北京通州潞河中學畢業(yè)后,9月,被保送北平師范大學藝術系學習。他的鋼琴教師是德國人谷不克,聲樂教師是沙俄貴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師是從巴黎留學歸國的汪德昭。王榮庭從他們那里受到正統(tǒng)的音樂教育,這為他以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年,王洛賓為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xiāng)村》創(chuàng)作了插曲《奴隸之愛》,這首曲子是王洛賓的處女作。同時,也開始使用王洛賓這個名字。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1月27日下午2時,王榮庭和北師大2000多名師生在師大露天廣場親耳聆聽了魯迅的演講《再論“第三種人”》,接受愛國主義思想。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夏,將徐志摩的詩《云游》譜成曲。后來,又將此歌獻給女友羅珊。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就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夏天,受聘于西直門外的鐵路員工子弟學!本┚┙楄F路扶輪中學擔任音樂教員,受學校校長高尚之的委托,為學生創(chuàng)作了《詹天佑之歌》。東北大學臨時駐地附近的西直門外的扶輪中學離游泳場不遠,酷愛游泳的王榮庭經常和東大的學生游泳,每天在老北京西直門外原慈禧太后放船的船塢白石橋邊集體聽讀《八月的鄉(xiāng)村》。7月,王榮庭在北京幼稚師范為北京市城區(qū)大、中學校進步學生輔導、教唱《國際歌》《民先隊歌》等進步歌曲。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后,前往山西參加八路軍“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chuàng)作《老鄉(xiāng)上戰(zhàn)場》《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等抗日歌曲。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轉移到西安,編輯出版的《戰(zhàn)地歌聲》上有王洛賓創(chuàng)作的抗戰(zhàn)歌曲30多首。5月,經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修權介紹,同塞克、蕭軍、朱星南、羅珊等5人去蘭州,在蘭州參加“西北抗戰(zhàn)劇團”,前往甘肅、青海各地宣傳抗日。改編《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麗》等民歌。此后,王洛賓和洛珊由八路軍前方總政治部介紹到駐山西洪洞先萬安鎮(zhèn)由丁玲領導的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這時,王洛賓和蕭軍相逢,同時相逢的還有作家蕭紅、歐陽山尊、劉白羽以及賀綠汀、聶紺弩、周巍峙、端木蕻良、丁玲的愛人陳明等人。在此期間,由塞克作詞、王洛賓作曲,創(chuàng)作了《洗衣歌》《風陵渡的歌聲》《老鄉(xiāng),上戰(zhàn)場》等一批抗戰(zhàn)歌曲。10月,王榮庭到達河南開封,與在北京大學生合唱團聯歡時結識的北京藝術?茖W校學生杜明遠結婚,經杜明遠發(fā)父親杜繼增介紹到西安,由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又介紹到駐山西臨汾劉村的八路軍前方總部學員隊,兩人雙雙奔向抗日前線。為旅途方便,王榮庭改名王洛賓,杜明遠改名羅珊,以兄妹相稱。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在新疆拍攝影片《祖國萬歲》,與薩耶卓瑪相識。之后,在青海創(chuàng)作、改編《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等民歌。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在西寧任音樂教育工作,負責組建“青海兒童抗戰(zhàn)劇團”,創(chuàng)作歌舞劇《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進行曲》等抗戰(zhàn)歌曲。
1941年(民國三十年),羅珊提出解除婚約。之后王洛賓又因共產黨嫌疑而坐牢,在蘭州監(jiān)獄里待了三年。在獄中創(chuàng)作《蠶豆謠》《我愛我的牢房》《睡在戈壁灘上》等二十余首囚歌。最后,當時的國民黨青海省主席馬步芳寫保書把他保了出來。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經多方營救出獄,回到青海繼續(xù)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改編《阿拉木汗》《可愛的一朵玫瑰花》《依拉拉》《曲曼地》等民歌。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與妻子黃玉蘭在西寧農村結婚,之后生育三子。
1949年9月,在西寧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隨軍進入新疆。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新疆軍區(qū)政治部文藝科科長、新疆軍區(qū)歌舞團音樂創(chuàng)作員、新疆軍區(qū)歌舞團藝術顧問等職。 在張掖與王震將軍共同創(chuàng)作合唱歌曲《凱歌進新疆》。12月任新疆軍區(qū)文藝科長,編譯《蘇聯最新歌曲集》,改編《哪里來的駱駝隊》《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在銀色的月光下》等新疆民歌。
1951年6月,根據新疆軍區(qū)要求,王洛賓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冬,妻子黃玉蘭在北京病逝。
1952年2月,新疆軍區(qū)軍法處以散布謠言、長期逾假不歸為由判處他兩年勞役。服役期間,他完成了話劇《豐收》的譜曲并創(chuàng)作了一批歌曲。
1954年8月,被釋放后,在南疆喀什二軍文工團任音樂教員、創(chuàng)作員。改編《沙棗兒花香》《圓圓的》《美就美在眉毛上》等數十首民歌。
1957年,調任新疆軍區(qū)文工團音樂教員、創(chuàng)作員。參與創(chuàng)作歌劇《戰(zhàn)斗的歷程》《無人村》。
1958年,參與創(chuàng)作歌劇《兩代人》和音樂話劇《步步跟著毛主席》,同年被評選為全軍先進文藝工作者。
1960年,王洛賓在新疆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20年。一年后假釋出獄。
1962年,被假釋出獄,回原單位帶罪服務,任音樂教員、創(chuàng)作員。改編《江巴拉汗》《草原上的金太陽》《天上的云》等數十首民歌。
1965年,被押回獄中繼續(xù)服刑10年。先后在獄中搜集改編《哈來龍》《離別》《阿頓江》《高高的白楊》《薩阿黛》等數十首民歌。
1975年,刑滿出獄。在政治上繼續(xù)被管制,在生活極度困難時改編《我愿變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熱淚把我的手背燙傷》等數十首民歌。
1978年,為新疆工一師文藝宣傳隊創(chuàng)作歌劇《托木爾的百靈》。
1979年4月,應蘭州軍區(qū)政委肖華將軍邀請前往蘭州為戰(zhàn)斗歌舞團創(chuàng)作歌劇《帶血的項鏈》進京參加國慶30周年匯演,獲文化部頒發(fā)創(chuàng)作二等獎。11月29日,烏魯木齊軍區(qū)軍事法院撤銷了1961年對他的判決。次月,《新疆藝術》登出新華社記者趙全章的文章《便從今日譜新曲》。此后,王洛賓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發(fā)行出來,他的歌曲在音樂會上頻頻亮相,在國內外廣為流傳,而王洛賓本人則被人們敬稱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1980年,為烏魯木齊市文工團創(chuàng)作歌劇《奴隸的愛情》。
1981年,新疆軍區(qū)召開平反大會,為他恢復名譽和軍籍,王洛賓終于重新穿上了軍裝,任新疆軍區(qū)文工團藝術顧問。
1983年,甘肅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洛賓歌曲集》。
1986年11月,新疆軍區(qū)政治部、新疆音樂家協(xié)會聯合為他舉辦《人民音樂家王洛賓作品音樂會》,首次向社會全面介紹他的音樂作品,并且授予他“人民音樂家”這一光榮稱號。新疆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英漢對照《在那遙遠的地方》《絲路情歌》歌曲集。
1988年,王洛賓離休,享受副師級待遇。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1月6日,因患膽囊腺癌入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總醫(yī)院治療。在住院期間譜寫了人生最后兩首歌曲《歌唱萬青年》《人生之路》。2月18日,應邀為集郵愛好者題詞:“愿透過歌曲帶給人們美的享受”。3月4日,王洛賓在病榻前就榮譽權、著作權和繼承權等問題立下遺囑。3月14日零時40分,因患膽囊腺癌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3月20日,王洛賓追悼會在烏魯木齊隆重舉行。5月28日,王洛賓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儀式在北京金山陵園舉行。
主要作品
作品賞析
達坂城,坐落在新疆天山中部,位于烏魯木齊和吐魯番之間。它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村鎮(zhèn),卻因一曲《達坂城的姑娘》而馳名中外。越來越多的大陸、臺灣、香港同胞和外籍華人,絡繹不絕前往旅游觀光,不知是去領略那獨特的西域風光,還是去結識漂亮的達坂城姑娘?一踏上那有異祥情思的土地,心里禁不住就想哼唱那首久已臉炙人口的民歌——“那里住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同時,總想依照歌詞所贊美的,多看幾眼達坂城的姑娘,多瞧瞧趕馬車的維吾爾族小伙子。而此時,王洛賓先生當年在蘭州再創(chuàng)作《達坂城的姑娘》的一段往事,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在眼前。那是1938年4月。為了抗戰(zhàn)事業(yè),王洛賓同作家蕭軍、戲劇家塞克等五位進步文化人士,從北京輾轉來到蘭州。
王洛賓住在當時的炭市街(現在的中山路)49號,作為“西北抗戰(zhàn)劇團”的一員,從事喚起民眾的抗日宣傳活動。王洛賓生性好動、開朗,脾氣也隨和,經常深入民眾下層,與勞動者廣交朋友,注意從群眾中汲取音樂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養(yǎng)分。他結交的朋友中有幾位“葡萄客”,即從新疆來蘭州經營葡萄干、哈密瓜干的維吾爾族小商販。這些“葡萄客”維語說得地道,漢話說得也不錯,還會唱許多新疆民歌,能歌善舞。王洛賓在同他們的交往過程中耳濡目染,對新疆民歌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還學了一點維語,比如見面說一聲“牙爾達西”(朋友),“亞克西”(你好)等,為他后來從事新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再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達坂城的姑娘》的誕生過程,說來也很有趣。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車隊運送蘇聯援助中國抗戰(zhàn)的物資路經蘭州,王洛賓所在的西北抗戰(zhàn)劇團,舉辦了兩次慰勞車隊工友的聯歡會,一次為歡迎一次為歡送。在歡迎會上,車隊一位維吾爾族司機為表示答謝,即興唱了幾句新疆民歌。因為他是用維語唱的,歌詞也不那么連貫,沒有引起人們多大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調和韻律,卻一下子震驚了音樂家王洛賓。他如獲至寶,歡迎會后專門去向那位司機求教,還請“葡萄客”朋友幫忙翻譯,匆忙地記下了樂譜和唱詞。那天晚上,他興奮得不能人睡,連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詞、改曲,幾易其稿。一夜功夫由王洛賓搜集整理改編的全國第一首漢語譯配的維吾爾族民歌《達坂城的姑娘》,在蘭州王洛賓的那間斗室里誕生了。他先讓戀人洛珊試唱,聽了很感滿意。于是,第二天,在歡送新疆車隊的聯歡會上,王洛賓登臺演唱了自己再創(chuàng)作的《達坂城的姑娘》,并配以剛學來的維族舞蹈。觀眾被清新、悅耳的曲調和生動幽默的歌詞所打動,報以熱烈的歡呼聲、鼓掌聲、口哨聲,會場上出現了空前的演唱效果。歌子立即不胚而走,傳遍了蘭州大街小巷。時不時地聽到青年人哼唱兒句“達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那個年代的小青年現在都上了歲數,但是許多健在者對《達坂城的姑娘》一時風靡蘭州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達坂城的姑娘》最初是由南下北上、東來西去的旅人口頭傳播的,從蘭州傳向了全國。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王洛賓的北師大同班同學趙啟海,在王洛賓處獲得曲詞后,從蘭州帶到了戰(zhàn)時的陪都重慶,一唱便轟動山城。隨之又有人傳到昆明,以至緬甸、馬來西亞和南洋各國。
《達坂城的姑娘》流行了十年二十年以至三十多年之后,可以說已經唱遍了五湖四海。1994年6月王洛賓訪美,引起了當地華人社會的接待熱潮,F已有9個國家和地區(qū)舉辦了20來場“王洛賓作品音樂會”。王老在深圳的音樂會上以82歲高齡登臺獻藝。在這些演唱會上,都少不了那首50多年前誕生于蘭州的《達坂城的姑娘》。
《達坂城的姑娘》歌詞
達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
西瓜大又甜呀
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啊
兩個眼睛真漂亮
你要想嫁人
不要嫁給別人
一定要你嫁給我
帶著你的嫁妝
領著你的妹妹
趕著那馬車來
《在那遙遠的地方》歌詞
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
歌手:王洛賓
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她的帳篷都要回頭留戀的張望
她那粉紅的小臉好象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著那粉紅的小臉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狂歡的《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原始曲調為新疆達瓦孜藝人表演時的伴奏曲。1939年秋天,王洛賓從一個賣葡萄干的維族商人處尋得此調。當時王洛賓正經歷著與前妻分手的痛苦,于是這位25歲的青年在極歡快的原曲下面信手用歌詞抹上了夕陽的色彩:“美麗的小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倍备璨糠帧癰ird那呦呦”,則在流傳中變成了奇怪的襯詞“別的那呦呦”、“別的那呦呦”。這一切雖矛盾錯亂,卻使得《青春舞曲》帶有了一種抵死狂歡的迷人氣質。與《在那遙遠的地方》的上下通吃相比,此曲在專業(yè)的音樂人中擁有更好的人緣。羅大佑、蔡琴、野孩子、李泉、韋嘉與阿凡提樂隊等都曾改編或翻唱過,且各有各精彩。
《青春舞曲》歌詞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天還是一樣的開
我的青春一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別的那樣呦
別的那樣呦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慢熱的《一江水》
《一江水》是近年來人氣最高的王洛賓的“新歌”。改編自蘇聯歌曲《咫尺天涯》(蘇聯影片《渴》插曲)。王洛賓的編創(chuàng)最初成于上世紀50年代,不久反右運動開始,情歌的發(fā)表漸成不能。80年代解禁后,王又對其進行了重新加工。1993年,詞、譜發(fā)表于歌本《純情的夢———王洛賓自選作品集》。如果不是因為許巍,這首歌為人所知恐怕會要更長的時間。1998年,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紀念KurtCobain演唱會上,許巍一把吉他唱了這歌。那時候許巍的聲音還年輕,他沒有躲避這歌里丑陋的一面,唱得很犟!拔业纳詈拖M偸窍噙`背。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痹S巍的聲音特質,在這歌里發(fā)揮到極致,讓敏感于這種特質的人聽得汗毛倒豎。其后,紀如璟、韓紅、潘曉峰、周云蓬等相繼翻唱了王洛賓的這首“新歌”。紀如璟的版本低調,壓抑,有自己的特色。
《一江水》歌詞
風雨帶走黑夜
青草滴露水
大家一起來稱贊
生活多么美
我的生活和希望
總是相違背
我和你是河兩岸
永隔一江水
波浪追逐波浪
寒鴨一對對
姑娘人人有伙伴
誰和我相配
等待等待再等待
心兒已等碎
我和你是河兩岸
永隔一江水
我的生活和希望
總是相違背
我和你是河兩岸
永隔一江水
等待等待再等待
心兒已等碎
我和你是河兩岸
永隔一江水
音樂作品
介紹
“他”是中國20世紀最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家之一
“他”創(chuàng)作了一首首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歌曲。
“他”那優(yōu)美舒展、深受人們喜愛的民族曲風使他被譽為“西部歌王”
“他”就是王洛賓……..
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那么被譽為西部歌王的王洛賓,就是一位令人欽敬的流動建筑大師。音樂無國界,王洛賓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他是二十世紀當之無愧的音樂大師,他的作品是世界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
雖然他已離開我們,但他那優(yōu)美舒展、深受人們喜愛的民族曲風仍縈繞于我們耳際。為紀念這位西部歌王,2013年10月6日國慶佳節(jié)期間,愛樂匯特地為北京的觀眾朋友們獻上一場以《永遠的王洛賓,永遠的西部情》為題的經典歌曲名家音樂會。演出特別邀請到了柳石明、王靜、黃華麗、老泥車四重唱組合等備受觀眾喜愛的著名歌唱家陪您一起回味王洛賓那一首首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歌曲。
個人簡介
王洛賓(1913-1996)中國20世紀最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家之一。他1913年12月在北京出生,1934年考入北平師范學院音樂專業(yè),1937年畢業(yè),1996年在新疆烏魯木齊去世,活了83歲。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近千首歌曲,其中有50多首廣為流傳并為人們所喜愛,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特別是《在那遙遠的地方》風靡全球,被多個國家作為經典收藏,法國、德國還把這首歌編為中音樂教材,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馬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把演唱這首歌曲作為保留節(jié)目。
王洛賓是一個執(zhí)著的音樂至圣者。一生歷盡坎坷,飽經滄桑。曾當過國民黨軍官,被馬步芳任為部隊的高級音樂教官,授上校軍銜。后來被“解放”,經王震批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疆軍區(qū)文工團從事音樂專業(yè)創(chuàng)作。以“莫須有”的罪名,坐過國民黨和軍閥的牢,蹲過共產黨的獄。一生中屢遭打擊,受盡磨難,生活一度窮困潦倒,幾近絕境。是音樂讓他堅強、樂觀。即使在監(jiān)獄服刑和勞動改造期間,他依然沒有停止自己的創(chuàng)作。其公開發(fā)表的作品中,包括《離別》、《阿頓江》、《撒阿黛》、《高高的白楊》等63首歌曲都是在獄中編寫的。他是音樂的布道者、信奉者,他為音樂而活著。
王洛賓是一個音樂的游牧人。從他在甘肅六盤山下馬客店聽了老板娘三朵梅的“花兒”之后,他就放棄了去法國巴黎留學的念頭,留在青海、留在新疆,至死也沒有離開西部這片神奇的土地。他過著游牧式的生活,足跡遍布西部的各個角落,就象一只辛勤的蜜蜂,從五光十色的花兒中采集、醞造著香甜的令人陶醉的蜜糖。他的歌曲散發(fā)著西部誘人的生活氣息和情調,給人以純樸優(yōu)美輕松快樂的享受。如《大坂城的姑娘》、《青春小鳥》、《掀起你的蓋頭來》、《在銀色的月光下》、《半個月亮爬上來》....等等,為人們所喜歡,為大眾所流傳,為不同時代不同膚色的的歌星所演繹,唱出不同的風格,唱出不同的韻味,又賦予新的音樂藝術生命。如果說,王洛賓是一個音樂游牧人,走遍西部的草原、戈壁、雪山,那么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就是他的靈魂,將暢游整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耙魳匪囆g的生命為500年”,正是這位音樂游牧人的理想和愿望。
王洛賓是一個影響幾代人的歌曲大家。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后期王洛賓開始其歌曲專業(yè)創(chuàng)作生涯至去世,其作品中除民歌外,還有動員抗戰(zhàn)救亡、歌頌人民軍隊、歌頌祖國建設、歌歌頌革命領袖等方面的歌曲,在不同的年代,為人們所熟悉、傳唱,成為激勵人們努力奮起進,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精神食糧,在整個華人世界甚至其他國家的人們心目中構筑了一座音樂的豐碑,人們永遠會記住他。
柳石明 原籍山東,生在北京。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歌劇舞劇院著名演員。
少年的柳石明,不僅成績優(yōu)秀而且酷愛表演藝術。1958年,柳石明同時考上外語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從此才走上了文藝之路。1962年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中央實驗歌劇院擔任歌劇演員,獨唱演員。后師從中央音樂學院的姜家祥教授。其音樂生涯起點很高,開始于1962年。著名歌劇藝術家郭蘭英主演的《白毛女》,因為原搭擋年事已高,欲挑選一位歌劇新搭擋,把他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當年他風華正茂,只有23歲。此后,他和郭蘭英同臺演出20余載。郭蘭英告別舞臺時演出的四個歌劇片斷:《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白毛女》、《竇娥冤》,都是柳石明搭檔演出的。他演唱并錄制的電視連續(xù)劇《木魚石的傳說》主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傳唱至今。
他的演唱聲音明亮,行腔甜潤,吐字清晰,韻味醇厚。尤其是陜北民歌,處理的天衣無逢,讓他人難一企及。比如《有吃有穿》、《橫山上下來了游擊隊》。據說,柳氏1970年就離婚單身生活,現在年近七旬的他仍然是聲線飽滿。柳石明一生酷愛歌唱,畢生都獻給了他心愛的歌唱舞臺。用心歌唱,謙遜做人,是柳石明的人生信條。淡薄名利,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自己輝煌的人生。
黃華麗:總政歌劇團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聲樂碩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1996年在國家文化部舉辦的“96全國聲樂比賽”中榮獲民族組一等獎第一名并獲得政府大獎。2000年7月在第九屆“步步高杯”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榮獲專業(yè)組民族唱法銀獎并獲政府大獎,演唱的歌曲《眷戀》獲“聽眾最喜愛的歌曲”獎。2001年10月榮獲“首屆全軍聲樂新人新作大賽”演唱一等獎第一名。2004年榮獲“第八屆全軍文藝匯演”演唱一等獎。她曾在多部歌劇中飾演女主角。其既擅長民族唱法又能駕馭高難度美聲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能,得到中外音樂專家的高度贊揚。
黃華麗經;钴S在舞臺和電視屏幕上。曾應邀出訪羅馬尼亞、荷蘭、朝鮮、港澳等地參加演出。為《延安頌》等多部電視連續(xù)劇演唱主題歌和插曲并有個人演唱專輯《眷戀》、《我心永愛》等出版發(fā)行。
王靜:王靜,國家一級演員,國家政府津貼獲得者,女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文職二級,現任總政歌劇團演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長城協(xié)會會員。
王靜是一位中國歌劇界不可多得的表演藝術家。她聲音細膩、聲情并茂是軍內外聲樂界一位實力派演員。被譽為“歌劇的常青樹”。特別是近年來,她努力使美聲唱法與本民族歌劇相結合,在吐字上下功夫,并提出了“讓美聲唱法在演唱中國歌劇時,使觀眾能聽懂每一句唱詞的想法。”使演唱歌賦予人物的需要,堅持走洋為中用的歌劇道路,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老泥車經典男聲四重唱組合:
"老泥車男聲四重唱組"是中國最著名的男聲四重唱組合。 "老泥車"的演唱風格鮮明、獨特而迷人。他們的風格定位為"中外民歌經典演繹者",多年來他們以唱好民歌,弘揚祖國的民族音樂藝術為首要任務,以演唱外國民歌、通俗歌曲及群眾喜聞樂見的經典老歌而著名。 現已成為詮釋經典民歌的不二的權威演唱組合、理所當然的"商標"組合,他們飽滿、圓潤的音色和嫻熟的技巧而形成的迷人風格,是一種音樂層面優(yōu)化組合的結果:第一聲部的音色明亮而飄揚,第二聲部的音色穩(wěn)健而寬厚,第三聲部的音色豐滿而熱烈,第四聲部的音色圓潤而穩(wěn)健。這樣的組合效果富有民族色彩,聲音熱情洋溢;內涵是深度的,表達是平和的,絲毫不顯晦澀抑或淺薄。
曲目單:
開場曲:《掀起你的蓋頭來》
一、合唱
1、《在銀色的月光下》
2、《嘎哦麗泰》
3、《薩阿黛》
二、女高音獨唱:梁俊鴿
1、《曲蔓地》
2、《思戀》
三、男聲獨唱:柳石明
1、《在那遙遠的地方》
2、《木魚石的傳說》
四、女聲合唱
1、《送我一枝玫瑰花》
2、《新加坡的太陽》
五、男聲合唱
1、《手挽手》
2、《幸福的E旋》
3、《等你到天明》
六、女高音獨唱:黃華麗
1、《瑪依拉變奏曲》
2、《龍船調》
七、男聲四重唱:老泥車
1、《阿拉木汗》
2、《馬車夫之歌》
3、《趕牲靈》
八、女高音獨唱:王靜
1、《燕子》
2、《一杯美酒》
九、合唱
1、《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2、《半個月亮爬上來》
3、《烏魯木齊的月亮》
終曲:《青春舞曲》
合唱: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愛樂樂團合唱團
鋼琴伴奏:諸葛若瑋、陳嫣
指揮:馮秋生
主持人:李小祥,張佳玲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2013-10-06 演出場館:北京音樂廳
個人生活
1937年,與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女友羅姍(杜明遠)結婚。
與三毛的故事
王洛賓和三毛的“黃昏戀”,社會上出了不少書,洋洋數十萬言,寫得繪聲繪色,似乎神乎其神,其實兩人見面的時間并不多,其“戀情”達到什么程度?撲朔迷離,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其實王洛賓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但他不了解真正的三毛,與其說是和三毛的戀情,不如說是一種三毛特有的一種博愛。這種奇女子太過于稀少,以至于現在大眾媒體對三毛和王洛賓之間的情誼說成了戀情。每個真正讀懂三毛的讀者,一定明白三毛早已經將自己的感情和荷西一起埋葬在了撒哈拉的大沙漠中,荷西是三毛愛情的句號。本文現陳述一些他人引用的文字,希望讀者能夠擦亮雙眼,辨別真?zhèn)巍?/p>
(一)
一九八九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過王洛賓后,在《臺灣日報》發(fā)表三篇《王洛賓老人的故事》,很受讀者歡迎。
三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并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西班牙,帶到撒哈拉去。當她看到夏婕報道王洛賓近況的文章,非常感興趣,并向夏婕要了王洛賓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地址。
一九九○年四月,三毛參加一個臺灣的旅行團,赴敦煌、吐魯番游覽。當到烏魯木齊時,她離隊按地址找到王洛賓。
王洛賓對三毛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臺灣名作家,但到底寫了什么書,他一本也沒看過。出于禮貌,他仍和三毛握手、拍照,并簡單介紹自己的歌曲和經歷,他對三毛的印象是“像個大孩子,天真活潑”。
晚間,他到賓館為三毛送行。當王洛賓向服務員詢問三毛時,驚動了賓館上下。原來,三毛登記住宿的證件使用陳平的名字,未引起注意;如今王洛賓一聲“找三毛”,男女服務員奔走相告,抱來一大堆三毛在大陸出版的書,請她簽名,王洛賓才知道這位大作家的號召力,可因為人多,沒有機會再傾談。
分手時三毛答應:“九月份我一定再來看望您,請給我寫信!
(二)
三個多月時間,兩人往來六封信。王洛賓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拐杖用,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焙髞硗趼遒e遲復三毛的信,三毛責怪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八月份,三毛在北京為電影《滾滾紅塵》補寫旁白。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三毛搭乘北京到烏魯木齊的飛機,傍晚抵達烏魯木齊,王洛賓穿著精致的西裝,打著領帶,走到機艙口,迎接三毛。兩人并肩把臂,緩緩步下舷梯,接受了十多名少年男女的獻花。
這隆重的歡迎禮,使三毛大吃一驚。后來才了解到這是烏魯木齊幾位年輕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正在籌劃拍攝一部反映王洛賓音樂生涯的紀實性電視片。聽說三毛要來,便策劃這段歡迎情節(jié),以壯聲勢。但此事并沒有事先告知三毛,她很不高興。
三毛到烏魯木齊后,就住進了王洛賓的家,她還穿上了在尼泊爾旅行時特意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學起《在那遙遠的地方》女主角卓瑪的打扮,想引起王洛賓的注意。她還和王洛賓各騎一輛腳踏車,奔走烏魯木齊街頭,進出百貨公司、瓜果攤、菜市場,買菜做飯給王洛賓吃?赏趼遒e忙于拍電視片,早出晚歸,他雖然仍熱情招呼三毛,卻無法領悟三毛對他深沉的愛。
三毛明白了:近八十歲的王洛賓,生活給他刻下的傷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顆愛心,還不能撫平這位老人深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三十多歲的年齡差距造成無法填平的鴻溝。王洛賓不可能做他的情人,但卻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輩、民歌大師、老者。
后來三毛病了,王洛賓請來醫(yī)生為她診治,并請來一個女孩子照顧三毛的起居,直至病愈。
九月七日凌晨,三毛要走了,王洛賓特地到機場為她送行。
(三)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三毛從臺灣來信,王洛賓直至十二月底才收到。沒想這卻是一封絕筆書。
一九九一年一月五日凌晨,當王洛賓從收音機聽到三毛自殺身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靂,令他悲痛不已。這一段時間他開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
他感到很對不起三毛,辜負了她的愛。在王洛賓家門廳的前臺上,擺放著一張三毛的大像,還有用白絹包起來的三毛的一縷秀發(fā),那是三毛前次到王洛賓家時,臨走前剪下來留存在樂譜本內的遺物。
為了永遠紀念這段情誼,王洛賓寫下了《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請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續(xù)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摘自香港《大公報》李遠榮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10月25日第八版)
榮譽記錄
1988年75歲的王洛賓光榮離休,享受副師級待遇,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勛章”。
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榮獲文化部、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fā)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金唱片特別創(chuàng)作獎”。
1993年《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1月上海音樂學院授予名譽教授。中國文聯出版社為他出版《純情的夢-王洛賓歌曲集》。
1994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12月被政府授予新疆達坂城榮譽鎮(zhèn)長。
人物評價
王洛賓的歌曲優(yōu)美、舒展,深受群眾喜愛且富有民族風味。他創(chuàng)作、改編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王洛賓的作品極為豐富,光收集入冊的創(chuàng)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8部大型歌劇及大量其他音樂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為可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創(chuàng)作不止的敬業(yè)精神。在他發(fā)表的歌曲中,有63首創(chuàng)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創(chuàng)作于他80高齡以后,其最后兩首歌曲創(chuàng)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總醫(yī)院治療以后。1996年3月14日,王洛賓因患膽囊癌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王洛賓曾制定過一個500年藝術生命計劃,并且說:“一個青年人問我,一個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計劃?我解釋這是藝術生命計劃,要寫出最好的歌,讓大家傳唱500年。”可以這樣講,王洛賓畢生為之奮斗努力要去實現的,正是這樣一個計劃。
王洛賓作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樂家,洛賓先生從三十年代起就以滿腔的愛國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斗爭事業(yè),創(chuàng)作了大量高亢奮進、鼓舞中華民族革命斗志的音樂作品,許多歌曲為愛國軍民廣為傳唱。全國解放后,作為一名革命軍人,他又譜寫了大量歌頌人民子弟兵、歌頌領袖、人民和歌頌祖國的音樂作品,成為時代的旋律、民族的心聲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賓先生不僅以他搜集、整理、創(chuàng)作的西部民歌著稱于世,他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中國音樂藝術海洋中的精華。在長達62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他為人們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他是在聯合國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國人。他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第一位華人音樂家頒發(fā)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今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響起王洛賓歌曲迷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