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生 - 簡介
葉春生,男,1939年10月生,葉春生,1939年10月出生于云南河口,祖籍廣西靈山。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學刊主編,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會(ISFNR)會員。主要致力于民間文學、俗文學、民俗學、嶺南民俗文化及神秘文化研究,近年來,著力對區(qū)域民俗與地方社會、區(qū)域民俗與傳統(tǒng)文化等關系的研究,民俗文化資源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互動研究,南方新都市文化、都市新民俗的研究,科學精神與神秘文化關系等的研究。
葉春生 - 學術成就
獎項
在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及文化研究領域里,葉春生教授辛勤耕耘,筆耕不輟,著述豐韻,僅學術專著就達25種之多,曾獲全國民間文學理論著作評比最高獎——山花獎二等獎,廣東魯迅文藝獎二等獎和廣東省首屆民間文藝著作評比一等獎等。
專著
代表性專著有,《簡明民間文藝學》、《嶺南俗文學簡史》、《嶺南民間文化》、《嶺南民俗與旅游》、《廣府民俗》、《廣東民俗大典》、《俗眼向洋》等。代表性論文有,《論〈粵謳〉》、《廣東水神溯源》、《天籟同聲唱客音》、《神秘的高山族矮靈祭》、《現(xiàn)代口承文藝的超時空傳播》、《廣府民俗源流及其特征》、《嶺南民俗的嬗變與認同》、《從盤古神話的演變看嶺南民俗的融合》、《新辦民間節(jié)日的民俗底蘊》、《神秘游戲探秘》等等。
學術交流
葉春生教授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作為國際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會(ISFNR)會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他曾多次出席在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家召開的民間民俗文化及其傳播國際研討會,到臺灣、香港等地講學多次,并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應邀到日本名古屋大學講學,均獲得好評。
學術成果
近年來,葉春生教授把學術研究與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的大政方針緊密結合起來,在實際的科研中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發(fā)展新思路,廣泛地開展了多項與各地政府和文化機構的橫向文化課題研究,在具體的科研實踐中,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為廣東文化大省建設,做出了新的貢獻。代表性成果如:《嶺南圣母的文化與信仰——冼夫人與高州》、《黃閣麒麟文化》、《悅城龍母文化》等。
以葉春生教授的學術研究為代表,葉門弟子為研究團隊,所帶博士生、碩士生為教研梯型,廣州為中心,兩廣為重要基地,民間文學、民俗學以及民俗文化研究的嶺南學派已具雛形,備受國內(nèi)外學者和研究專家關注。
葉春生 - 主要經(jīng)歷
1959年,葉春生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在學期間,閱覽了聞名已久的中山大學《民俗》周刊,并在第—批民俗學會會員名單中找到他的表哥招北恩的名字,于是立志要報考民間文學的研究生。1964年,他終于如愿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鐘敬文先生的研究生,成了鐘先生“文革”前的關門弟子。
1968年,他研究生畢業(yè)后先被分配到了山西臨汾,幾經(jīng)周折,又回到廣東信宜,之后開始了整整十年的行政工作。從政之余,他仍抽空做些民間文學搜集整理的工作。1978年,他從信宜縣領導崗位上調到中山大學,做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并率先在中山大學恢復了民間文學課,趕寫了《民間文學論綱》,也即后來曾被多所大學用為民間文學教材的《簡明民間文藝學教程》的雛形。
此后二十余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領域勤奮耕耘,著述不斷,僅學術專著就達25種之多。早期學術方向主要在民間文學領域,20世紀90年代后著重于整理和研究廣東的區(qū)域民俗文化,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資料搜集、整理、考源、辨正的工作。近幾年則在此基礎上,開始轉向于對區(qū)域文化與地方社會、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研究,民俗文化資源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互動研究,南方新都市文化的研究和神秘文化的研究。近幾年的專著如《嶺南俗文學簡史》、《廣府民俗》、《嶺南民間文化》、《廣東民俗大典》、《俗眼向洋》,論文如《現(xiàn)代口承文藝的超時空傳播》、《嶺南民俗的嬗變與認同》、《廣府民俗源流及其特征》、《從盤古神話的演變看嶺南民族的融合》、《珠三角的自梳女》、《新辦節(jié)日的民俗底蘊》、《民俗傳統(tǒng)的認同與復歸》、《民俗文化與科學人文》等,部分地反映了他的這一學術興趣。
中山大學是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發(fā)祥地,但這一傳統(tǒng)隨著《民俗》季刊的停刊而中斷了。為了接續(xù)先賢的事業(yè),葉春生教授從1984年開始,就在中山大學在校學生中籌組民俗學社,還把自己在中文系主持刊授中心得來的獎金拿出來,設立了“振興中大民俗獎”,并將學生的民間文學作業(yè)刊印成書,并請鐘先生題寫了書名,是為《民俗》新刊,他用自己微薄的稿酬艱難地維持了五期。進入2l世紀之后,他終于有機會使用自己的科研經(jīng)費大展鴻圖了,從2000年以來的短短的三年中,他主編出版了三期大型的《民俗學刊》、五種新“中山大學民俗叢書”,還有許多書稿正待付梓,并正著手重印原“中山大學民俗叢書”36種。
葉春生 - 教學成績
葉春生教授有多年的行政和組織工作經(jīng)驗,在人才培養(yǎng)和組織工作上,他在最近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共招收了20名碩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許多學生已經(jīng)畢業(yè)走上了民俗學的教學和科研崗位。2000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該中心于2001年與中國民俗學會聯(lián)合主辦了“現(xiàn)代社會與民俗文化傳統(tǒng)國際研討會”,使中山大學再度成為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重鎮(zhèn),鐘敬文先生在給大會的錄音講話中仍“翹首南望”,看到了“這種事業(yè)發(fā)展的很好的新的開始”。這也正是葉春生教授的夙愿。
葉春生 - 學術活動
2009年5月6日晚,中山大學的葉春生教授做客“城市國學講壇”,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建筑民俗的時空演繹》為題,深入闡釋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民俗文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現(xiàn)狀。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居住環(huán)境總是力求與整個自然環(huán)境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民俗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當代大學生往往對此并不了解,甚至于存在種種誤解。葉春生教授的講座首先以《周易》介紹了中華先民的宇宙觀和自然觀,進而以廣東數(shù)個城市的建筑格局為例,從國家、城市、家庭等幾個角度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民俗,并著重演繹了嶺南民眾的建筑心理和風俗。葉教授很擅于“講古”,一位同學表示,原來我們?nèi)粘>幼〉某鞘泻图揖佑羞@么多多姿多彩的內(nèi)涵,只要留心,處處都是文化的印記。
葉春生 - 材料工程教授葉春生
姓 名:葉春生性 別:男
專業(yè)名稱:材料加工工程
專業(yè)職稱:副教授
導師類別:碩士生導師
代表性論文: FDM工藝成形過程中影響成形件精度的因素分析
所教課程:理學-材料科學類
所在院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