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方孝儒

    方孝儒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明朝江浙行省臺州路寧?h(今屬浙江寧波市)人,明朝建文年間重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南明安宗追謚文正。后因參與組織削藩,反對并拒絕與朱棣合作,不屈而亡,被誅十族。著有《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


    人物簡介

    方孝孺(1357~1402年),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今屬浙江)人。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

    方孝孺曾從宋濂學習,他的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但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任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他為世子師;莸蹠r任翰林侍講,頗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詢,當時《太祖實錄》及《類要》等書皆由他總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發(fā)動爭奪皇位的戰(zhàn)爭。惠帝廷議討伐,詔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奪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詔書,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朱棣要滅其九族,方孝孺說滅十族又何妨,朱棣就把方孝孺的老師一家也算上,為師族。 當時受株連而遇害的達 847人,就是滅九族的。滅九族時,對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根據(jù)歷史記載,宗族親友株連者達800余人。因此方孝孺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誅滅十族的人。

    人物生平

    師從宋濂

    方孝孺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歷任陜西漢中府學教授(從九品1392-1398年),翰林侍講(正六品1398-1399年),侍講學士(從五品,1399-1400年),直至按照《周禮》更定官制,將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皆為從五品)合并為文學博士,并升任文學博士(正五品,1400-1402年)。建文年間(1399-1402年)擔任建文帝的老師,主持京試,推行新政。

    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才。呼為“小韓子”15歲隨父兄北上濟寧,勵志攻讀。及長,承學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起薦方孝儒,應征至京,在奉天門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上意。賜宴時,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舉止端莊,學問淵博,有期待日后輔佐子孫之意,厚禮遣回鄉(xiāng)。此后十年,居家讀書寫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歲時,仇家于叔爭訟,詞連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問罪。朱元璋見孝儒名,特名釋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薦,授漢中府學教授,深為蜀獻王賞識,聘為世子師。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繼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師以禮,帝讀書有疑,即召講解。凡國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孝儒任副總裁。后調(diào)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主持京考。

    被殺爭議

    明初靖難之變中的方孝孺之死,是論史者繞不開的一個沉重話題。對方孝孺的評說日見分歧,一種觀點是秉承前說,將方孝孺定位為忠節(jié)奇儒,而另一種新出的說法卻將其稱作愚忠的典型。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評說,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方孝孺之死的真正意義。

    方孝儒

    建文帝即位后,著手削藩,方孝孺積極參與其事,削藩弱宗本是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題中之意,此事上關皇位大統(tǒng),下系黎庶福祉。而燕王朱棣以藩王身份篡逆大統(tǒng),破壞的是立嗣以嫡以長的成憲,用術語而言,就是破壞了憲法。方孝孺在燕王攻破南京城后,以不奉詔而身死,我以為這決不是殉于一家一姓,更不是愚忠,方孝孺之死,乃是死于維護成憲,維護制度。身死于削藩,在中國歷史上,方孝孺不是第一個,其前有西漢文帝時的晁錯,在其同時有黃子澄、齊泰等人,方孝孺之所以更為出名,一是因為方孝孺案株連人數(shù)之多(達873人),二是因為方孝孺文名之盛。至于方孝孺在削藩一事上的失誤,當然也是明顯的,此節(jié)已被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論定為帝暗臣疏,在此也無妨提及,在此前(帝甫即位,當洪武三十一年,未改建文之號之日),高巍已上言,削藩宜用賈誼分建諸侯之說和主父偃推恩之策,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方孝孺作為建文帝倚信的大臣,卻未能使建文帝聽服高巍的建言,而其后遂有燕王靖難之禍。

    以身護法

              言及君主制度,皇帝作為一種存在,在更大的意義上只是一種名氣,一種象征。真正有效地統(tǒng)治國家,治理國家的乃是文官集團,乃是皇帝在“天子”名義下統(tǒng)率的文官集團。我們不能把皇帝的權力和權威視作無限制的大,正如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分析的那樣:君權與相權的分設,政府對皇權的制衡,足以證明傳統(tǒng)政治體制并非出于一二人之私心,亦非出于一二人之私利,不可以專制二字抹殺之。

              美籍學者何炳棣曾花費數(shù)年時間,搜集了上萬份明代監(jiān)生、貢生、舉人、進士的履歷表,統(tǒng)計研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由科舉取士所形成的文官集團,其成員不僅經(jīng)常變動,而且多來自于社會中下層,亦即并沒有形成壟斷統(tǒng)治權的文官貴族集團,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政治生活相對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原因,以至于有的論者說,中國自宋代以后無史,循環(huán)而已。這也正從另一側(cè)面說明了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備及其與所依賴的經(jīng)濟制度的配套適應。

              靖難之變中還有一處歷史細節(jié),當南京城破后,燕王朱棣(成祖)對方孝孺說:“先生毋自苦,予欲效周公輔成王耳!弊鳛槲墓偌瘓F代表的方孝孺質(zhì)問朱棣:“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 焚死。”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子!背勺嬖:“國賴長君!狈秸f:“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至此,朱棣已理屈詞窮,然朱棣能以馬上得天下,終不可以馬上治天下,能以非法手段取之,但不得以非法手段治之,這也正是方孝孺以身護法的意義和效果,當然這已是后話了。

    至此,我想到了治史的兩種方法,即顯微鏡目光和望遠鏡目光,亦即分析與綜合手法,上述何炳棣先生分析文官集團成分的構成是分析手法(顯微鏡目光)的典型例子。而后者,綜合手法(望遠鏡目光)即是說: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或制度要放在大的歷史框架內(nèi),較長的歷史階段去考量,方可明了其真正意義,有以對其正確定位。“敘事不妨細致,而結論則要看遠不顧近”,這便是黃仁宇先生所謂的大歷史觀。由此而言,我們將某種似是而非的榮譽或責任推加到某個歷史人物身上,即便這個人是皇帝,而對事件、制度背后深層的地理、經(jīng)濟原因(中國所處的亞洲大陸地理環(huán)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農(nóng)耕文明)視而不見,是于事無補的。

    當我們冷靜、客觀地面對歷史時,我們應當作出這樣的評說:方孝孺之死固然是忠于氣節(jié),但更多的是忠于制度,方孝孺為人不免空疏迂闊,但決非是愚忠二字所能涵蓋的。

    克勤之子

    官歷文學博士,子希直。娶鄭氏,誥授夫人。同治癸亥,旨準崇祀文廟。妣生于元至正十九年九月初九日申時。建文四年殉難,葬南京聚寶門外雨花臺有碑。幸蒼天不泯忠,不乏嗣,子彥祥年九歲,蒙金陵魏司寇效程嬰故事,隱居興國州鴻濱橋,生三子,省一.省二.省三,省一居興國州守先人墓,省二.省三遷湖北羅田縣石橋鋪,見山水秀麗,肇基茲土而有家焉。迄今二十余世,人丁蕃衍,星羅棋布,丁男日盛,南北縱橫五十余里,可謂義城望族。省三復遷回林家沖原籍。遷羅第一世省二公任六安州牧,擢江南糧儲道。子四人:宗甫.衡甫.權甫.憲甫。宗甫長子維邦.維谷居方家山,(憲甫居匡家沖另譜)。維魁生添瑀祖,瑀生四子。長應松生三子:長曰钅錄,開榮張戶;次曰鉛,開啟先戶.省二戶.璟瑄 戶;三曰钅鼎,開官武戶。應株開均仲戶。愿后嗣毋忠血統(tǒng),當思水源木本之義。致于列祖分遷,親疏夫子派不在此限,后嗣勿替之耳!抖啬捞脋方匡八修宗譜》

    明蜀王賜正學公像贊:

    綠鬢紅顏,金精玉粹。聘束帛于山林,膺綸言于殿陛。身游乎蓬島方壸之間,道溯乎伊洛洙泗之澨。潛溪之后學,名聞九重;元英之云孫,華間奕世。是所謂孝于父母,友于兄弟者也。

    孝孺之子 彥八公

    正一評事,誥贈禮部主事。生于明洪武甲戌年正月二十日午時。原配饒氏,誥封夫人,生于洪武乙亥年二月初三日寅時。生子三:省一.省二.省三。繼娶魏氏,誥封夫人。公卒于明宣德丙午年七月初六日辰時。妣卒于洪熙乙巳年十二月十三日未時。公妣合葬興國州南門外龜形有碑。

    誅滅十族

    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兩個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死了,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家人之后,他的親戚朋友也都遭了殃。每抓到一個,都帶到方孝孺的面前,讓他看看,再行千刀萬剮,一共殺了七天,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鎮(zhèn)定自若,不為所動,還忙里偷閑,做了一首絕命詩,古色古香——“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孰不我尤!”平心而論,詩做得很一般。當?shù)艿芊叫⒂驯焕Φ剿拿媲皶r,他罕見地留下了眼淚。方孝友也做了一首七絕告別哥哥:“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回家山!笨磥磉@弟兄倆還真是一樣的驢脾氣。八百多人殺完了,輪到方孝孺了,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二十四個半才斷氣。他的學生也是高干子弟,德慶侯、廖永忠的兩個孫子廖鏞、廖銘,偷偷撿拾他的骨骸葬于聚寶門外山上,隨后這兩個仗義的學生隨即被殺。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被誅十族的人。

    除去殺的人,此案還入獄、充軍、流放一千多人。方孝孺的詩文在永樂年間是禁書,誰敢藏有,殺頭。方孝孺死了,被用世界上最殘酷但是最露臉的殺人法殺死了。在此之前,八百多姓方的、不姓方的,和方有血緣關系、沒血緣關系,甚至連面都沒見過的人像牲畜一樣被殺掉了。

    直到明仁宗即位,喻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余放還!钡饺f歷十三年三月,也就是方孝孺死后一百八十三年,“釋坐孝孺謫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凡千三百余人”。“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云”。

    被害人方孝孺被兇手朱棣的后人平了反。

    原質(zhì)字希魯,孝孺姑子也。由進士授編修,歷官太常少卿。建文時,屢有建白。燕兵至,不屈,與弟原樸等皆被殺。

    智字叔貞;嘉猷名升,以字行。皆師事孝孺。孝孺嘗曰:“匡我者,二子也!惫且再t良舉,為御史有聲。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建文初,入史館為編修。尋遷陜西僉事。嘗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謀傾世子狀。孝孺間燕之謀,實嘉猷發(fā)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榮縣人。孝孺為漢中教授時往從學,蜀獻王薦為縣訓導。建文初,與修《太祖實錄》,授檢討。累遷至刑部侍郎。

    鄭居貞,閩人。與孝孺友善,以明經(jīng)歷。

    孝孺主應天鄉(xiāng)試,所得士有長洲劉政、桐城方法。

    政,字仲理。燕兵起,草《平燕策》,將上之,以病為家人所沮。及聞孝孺死,遂嘔血卒。

    成祖既殺孝孺,以草詔屬侍讀樓璉。璉,金華人,嘗從宋濂學。承命不敢辭。歸語妻子曰:“我固甘死,正恐累汝輩耳!逼湎,遂自經(jīng)。或曰草詔乃括蒼王景,或曰無錫王達云。

    練子寧,名安,以字行,新淦人。父伯尚,工詩。洪武初,官起居注。以直言謫外任,終鎮(zhèn)安通判。子寧英邁不群,十八年,以貢士廷試對策,力言:“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區(qū)區(qū)小故,縱無窮之誅,何以為治?”太祖善其意,擢一甲第二,授翰林修撰。丁母艱,力行古禮。服闋,復官,歷遷工部侍郎。建文初,與方孝孺并見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賢否進退為己任,多所建白。未幾,拜御史大夫。燕師起,李景隆北征屢敗,召還。子寧從朝中執(zhí)數(shù)其罪,請誅之。不聽。憤激叩首大呼曰:“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臣備員執(zhí)法,不能為朝廷除賣國奸,死有余罪。即陛下赦景隆,必無赦臣!”因大哭求死,帝為罷朝。宗人府經(jīng)歷宋徵、御史葉希賢皆抗疏言景隆失律喪師,懷二心,宜誅。并不納。燕師既渡淮,靖江府長史蕭用道、衡府紀善周是修上書論大計,指斥用事者。書下廷臣議,用事者盛氣以詬二人。子寧曰:“國事至此,尚不能容言者耶?”詬者愧而止。

    燕王即位,縛子寧至。語不遜,磔死。族其家,姻戚俱戍邊。子寧從子大亨,官嘉定知縣。聞變,同妻沉劉家河死。里人徐子權以進士為刑部主事,聞子寧死,慟哭賦詩自經(jīng)。

    子寧善文章,孝孺稱其多學而文。弘治中,王佐刻其遺文曰《金川玉屑集》。提學副使李夢陽立金川書院祀子寧,名其堂曰“浩然”。

    徵,不知何許人。嘗疏請削罪籓屬籍。燕師入,不屈,并妻子俱死。

    希賢,松陽人。亦坐奸黨被殺;蛟蝗樯,號雪庵和尚云。

    茅大芳,名誧,以字行,泰興人。博學能詩文。洪武中,為淮南學官,召對稱旨。擢秦府長史,制詞以董仲舒為言。大芳益奮激,盡心輔導。額其堂曰“希董”,方孝孺為之記。建文元年遷副都御史。燕師起,遺詩淮南守將梅殷,辭意激烈。聞者壯之。

    周璇,洪武末,以天策衛(wèi)知事建言,擢左僉都御史。燕王稱帝,與大芳并見收,不屈死。而大芳子順童、道壽俱論誅,二孫死獄中。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穎悟過人,讀書十行俱下。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除戶科給事中,耿直無所避。時制度未備,諸王服乘擬天子。敬乘間言:“京師,天下視效。陛下于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飾與太子埒,嫡庶相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帝曰:“爾言是,朕慮未及此!币嫫髦刂。他日與同官見,適八十一人,命改官為“元士”。尋以六科為政事本源,又改曰“源士”。已,復稱給事中。歷官戶部侍郎。

    建文初,敬密疏言:“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夫?qū)⒚榷磩诱,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弊嗳,翌日召問。敬叩首曰:“臣所言天下至計,愿陛下察之!笔戮箤嫛

    燕王即位,被執(zhí),責以建議徙燕,離間骨肉。敬厲聲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帝怒,猶憐其才,命系獄,使人諷以管仲、魏徵事。敬泣曰:“人臣委贄,有死無二。先皇帝曾無過舉,一旦橫行篡奪,恨不即死見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猶不忍殺。姚廣孝故與敬有隙,進曰:“敬言誠見用,上寧有今日!蹦藬刂D其三族。

    敬立朝慷慨,美豐姿,善談論,凡天官、輿地、律歷、兵刑諸家,無不博究。成祖嘗嘆曰:“國家養(yǎng)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比f歷初,用御史屠叔方言,表墓建祠。

    同時戶部侍郎死者,有郭任、盧迥。

    任,丹徒人,一曰定遠人。廉慎有能。建文初,佐戶部。飲食起居俱在公署。時方貶削諸籓,任言:“天下事先本后末則易成。今日儲財粟,備軍實,果何為者?乃北討周,南討湘。舍其本而末是圖,非策也。且兵貴神速,茍曠日持久,銳氣既竭,姑息隨之,將坐自困耳!毖嗤趼劧鴲褐1,任與同官盧迥主調(diào)兵食。京師失守被擒,不屈死之。子經(jīng)亦論死,少子戍廣西。

    迥,仙居人。爽朗不拘細行。喜飲酒,飲后輒高歌,人謂“迥狂”。及仕,折節(jié)恭慎。建文三年,拜戶部侍郎。燕兵入,不屈?`就刑,長謳而死。臺人祀之八忠祠。

    陳迪,字景道,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征有功,世撫州守御百戶,因家焉。迪倜儻有志操。辟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久之,以通經(jīng)薦,歷官侍講。出為山東左參政,多惠政。丁內(nèi)艱。起復,除云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撒、烏蒙諸蠻煽亂,迪率士兵擊破之,賜金幣。

    建文初,征為禮部尚書。時更修制度,沿革損益,迪議為多。會以水旱詔百官集議,迪請清刑獄,招流民,凡二十余事,皆從之。尋加太子少保。李景隆等數(shù)戰(zhàn)敗,迪陳大計。命督運軍儲。已,聞變,趨赴京師。

    燕王即帝位,召迪責問,抗聲不屈。命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既死,人于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縊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八歲,為怨家所訐。成祖宥其死,戍撫寧。尋徙登州,為蓬萊人。洪熙初,赦還鄉(xiāng),給田產(chǎn)。成化中,寧國知府涂觀建祠祀迪。弘治間,裔孫鼎舉進士,仕至應天府尹,剛鯁有聲。

    黃魁,不知何許人。為禮部侍郎,有學行,習典禮。迪及侍郎黃觀皆愛敬人。燕兵入,不屈死。

    有巨敬者,平?jīng)鋈。為御史,改戶部主事,充史官,以清慎稱。與迪同不屈死,夷其族。

    景清,本耿姓,訛景,真寧人。倜儻尚大節(jié),讀書一過不忘。洪武中進士,授編修,改御史。三十年春,召見,命署左僉都御史。以奏疏字誤,懷印更改,為給事中所劾,下詔獄。尋宥之。詔巡察川、陜私茶,除金華知府。建文初,為北平參議。燕王與語,言論明晰,大稱賞。再遷御史大夫。燕師入,諸臣死者甚眾。清素預密謀,且約孝孺等同殉國,至是獨詣闕自歸,成祖命仍其官,委蛇班行者久之。一日早朝,清衣緋懷刃入。先是,日者奏異星赤色犯帝座,甚急。成祖故疑清。及朝,清獨著緋。命搜之,得所藏刃。詰責,清奮起曰:“欲為故主報仇耳!”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鄉(xiāng),轉(zhuǎn)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

    初,金川門之啟,御史連楹叩馬欲刺成祖,被殺,尸植立不仆。楹,襄垣人。

    胡閏,字松友,鄱陽人。太祖征陳友諒,過長沙王吳芮祠,見題壁詩,奇之,立召見帳前。洪武四年,郡舉秀才,入見。帝曰:“此書生故題詩鄱陽廟壁者邪?”授都督府都事,遷經(jīng)歷。建文初,選右補闕,尋進大理寺少卿。燕師起,與齊、黃輩晝夜畫軍事。京師陷,召閏,不屈,與子傳道俱死。幼子傳慶戍邊。四歲女郡奴入功臣家,稍長識大義,日以爨灰污面。洪熙初,赦還鄉(xiāng)。貧甚,誓不嫁。見者競遺以錢谷,曰:“此忠臣女也。”

    高翔,朝邑人。洪武中,以明經(jīng)為監(jiān)察御史。建文時,戮力兵事。成祖聞其名,與閏同召,欲用之。翔喪服入見,語不遜。族之,發(fā)其先冢,親黨悉戍邊。諸給高氏產(chǎn)者皆加稅,曰:“令世世罵翔也!

    王度,字子中,歸善人。少力學,工文辭,用明經(jīng)薦為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建文時,燕兵起,度悉心贊畫。及王師屢敗,度奏請募兵。小河之捷,奉命勞軍徐州。還,方孝孺與度書,誓死社稷。燕王稱帝,坐方黨謫戍賀縣,又坐語不遜,族。

    度有智計。盛庸之代景隆,度密陳便宜,是以有東昌之捷。景隆征還,赦不誅,反用事。忌庸等功,讒間之,度亦見疏。論者以其用有未盡,惜之。

    戴德彝,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累官侍講。太祖諭之曰:“翰林雖職文學,然既列禁近,凡國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當知無不言。昔唐陸贄、崔群、李絳在翰林,皆能正言讜論,補益當時。汝宜以古人自期!币,改監(jiān)察御史。建文時,改左拾遺。燕王入,召見,不屈,死之。德彝死時,兄弟并從京師。嫂項家居,聞變,度禍且族,令闔舍逃去。匿德彝二子山中,毀戴氏族譜,獨身留家。收者至,無所得,械項至京,搒掠終無一言,戴族獲全。

    時御史不屈死者,有諸城謝升、聊城丁志方。而懷寧甘霖從容就戮,子孫相戒不復仕。

    又董鏞,不知何許人。諸御史有志節(jié)者,時時會鏞所,誓以死報國。諸將校觀望不力戰(zhàn),鏞輒露章劾之。城破被殺,家戍極邊。

    而給事中死者,則有陳繼之、韓永、葉福三人。

    繼之,莆田人,建文二年進士。時江南僧道多腴田,繼之請人限五畝,余以賦民。從之。兵事亟,數(shù)條奏機宜。燕兵入,不屈,見殺,父母兄弟悉戍邊。

    永,西安人,或曰浮山。貌魁梧,音吐洪亮,每慷慨論兵事。燕王入,欲官之,抗辭,不屈死。

    福,侯官人,繼之同年生。燕兵至,守金川門,城陷,死之。

    《關于誅十族及其他》

    第一版《明史》中記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誅死僅用了“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庫”版《明史本紀》中則改為了這樣的敘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詔,孝孺投筆,且哭且罵。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辯不屈。遂與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很顯然,無論是原本還是四庫本的《明史》,都沒有明成祖夷方孝儒十族的記載。

    (關關這里插一句:永樂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樂帝都當了七天皇帝了,又怎么會在七天后逼著他奸佞榜上第一人的方孝孺給他寫登基詔書呢?《明史》四庫版替前版增加的這個情節(jié),可疑乎?)

    《明史》從頭到尾都由滿清皇帝終審定稿。清廷的幾位皇帝對《明史》修撰的重視可謂到了離譜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無不仔細審閱,乃至事無大小地就每個自己所“關心”的細節(jié)提出自己的“建議”并讓書寫者照辦。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兩年多時間,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史書)也只花了兩年多時間,惟獨滿清,修一部明歷史竟然花了幾代帝王近百年的時間,其處心積慮之深由此也可見一斑。

    清人修完《明史》后毀棄了大量明朝史料。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下令再次修改《明史》。過程中對明朝的皇帝和人事進行了改編和丑化,更刻意貶低了對明朝皇帝的評價。

    比如,原《明史本紀》中的“英宗贊”稱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經(jīng)改修后的“英宗贊”則這樣評價英宗說:“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賞僭濫,失亦多矣,或臚舉盛德,以為無甚稗政,豈為篤論哉?”

    再如,原本評價明世宗為“中才之主”,而修改后的評價則變?yōu)椋骸扒乙腥螜嗉,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獨何哉!?/p>

    就是這樣不斷修改黑明的清編明史,尚且沒有誅十族的說法。明史是清朝人所修,為了某些政治需要,明史對明朝的皇帝多有貶損,可是,就在這樣一部史書中竟然沒有任何關于方孝孺被株十族的記載,想象一下,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誅十族,那么明史的編纂者怎么會放棄這樣一個描繪明朝皇帝“暴虐”“殘忍”的情節(jié)?

    有關明朝的正史有兩部,一個是清朝人修的《明史》,還有明朝官方自己修的《明實錄》,明朝人的官修正史《太宗實錄》里面的記載:丁丑,執(zhí)奸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shù)其罪,咸伏其辜,磔戮于市。

    跟《明史》一樣,沒有任何關于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試想一下,當時成祖打下南京,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誅十族,此時應該大書特書,用來威懾降官,鞏固統(tǒng)治,可是明朝官修的實錄卻和明史一樣,在有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上全部啞火。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成祖本紀中的記載,方孝孺的死期能精確到丁丑日,方孝孺?zhèn)髦胁痪邆淙绱司_的時間概念,也只能根據(jù)所發(fā)生的事情來定一下位,即南京城破以后,永樂登基以前。

    再看這兩段行文。成祖本紀簡單,直接,明了,甚至近乎流水帳。方孝孺?zhèn)鲃t曲折,生動,渲染力強。兩相比較,不論辭彩,只說記述事情的筆法,明顯方孝孺?zhèn)鞯奈膶W性更強。比如說,先是姚廣孝交待云云,做一伏筆,然后,就要正面描寫方孝孺與永樂帝之間的沖突了,這一段極富戲劇效果。

    于是,我們不難從其中發(fā)現(xiàn)問題。第一,為何成組本紀可以精確地以六十花甲日來定位時間,方孝孺?zhèn)髦袇s含糊帶過?第二,既然姚廣孝交待過不要殺方孝孺,而且還要厚待,燕王也答應了,為什么永樂還要欽定他為奸臣?欽定的奸臣,不殺,還要厚待,還要令其草擬登基詔書,這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所以,如果真有姚廣孝交待,燕王答應這件事,那么,方孝孺就不會被欽定為奸臣,并一進南京就索要。

    方孝孺什么時候死對于永樂帝都沒有什么大的影響,總之無非是一個欽定奸臣,早死晚死都沒關系。但是對于方孝孺來說,就影響大大了。因為,南京城破,殉節(jié)自殺的大臣不是沒有,而且也不只一個,但是其中沒有一個是方孝孺。那么,做為江南士人精神領袖的方孝孺,如此份量的一個人,怎么可以不殉節(jié)呢?在某些人的思想意識里,他是不應該活到永樂帝登基以后的,他們無法容忍這個事實。

    此外,民間資料里,《玉堂叢語》里,只寫到方孝孺“不屈死”,連那段對話都沒有,“成王安在”倒是也有,不過那書里寫的是練子寧說的。被“滅十族”的方孝儒,其堂兄和嫡長子活蹦亂跳的出現(xiàn)在永樂年間及之后的地方志上面,方家還有侄子華麗麗的出現(xiàn)在仁宗朝!方孝復方琬被赦是官方文件!還有《史跡考》說方克浩改母家姓得免。(令人疑惑,如果真的誅了十族,他母舅家不算十族里面的?)

    在后面,明史中有“孝孺有兄孝聞,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jīng)死,二女投秦淮河死。”,只是說了方孝孺本族的人被殺的信息,并沒有提到方孝孺母族,妻族等人被殺的任何消息。

    更搞笑的是,明史后面竟然還有方孝孺第十族---門人和朋友的信息:“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笨梢,方孝孺的門人和朋友在永樂年間并沒有被殺,至少在正史---明史中沒有任何有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

    還有,“明朝萬歷年間,萬歷下詔為方孝孺平反,并賜給祭田,將孝孺公次子中憲后人從松江府華亭縣尋回,世居浙江寧海至今。該支系以克勤公(孝孺父)為一世祖,傳今約25世,后裔約500人。此事明清兩代《寧?h志》均有記載。

    據(jù)《松江府志》載,方孝孺的摯友原刑部尚書魏澤不但沒被殺,反而收留了方孝孺的九歲兒子方德宗。

    方孝孺剛死,其門人廖鏞、廖銘、王稌在方孝孺被殺后,偷偷收了方孝孺的遺骸,并將其葬于聚寶門外山上(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臺東麓)。

    民國《鄞縣志》述:方孝孺長子中愈之后方九成,自明萬歷年間,由慈溪遷至鄞縣,居于白岳鄉(xiāng)方家。在慈溪時姓朱,到鄞縣后復姓方,方九成為此始祖。

    方孝孺有一嫡親叔叔,叫方克家,其子方孝復于洪武二十五年被流放到慶遠(今廣西宜山一帶)充軍,以軍籍獲免。方孝復的兒子方琬,后來也得釋為民。

    既然這樣,那么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出自哪里呢?據(jù)我的考證,最早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著作不是在永樂年間建文遺臣書寫的文章中出現(xiàn),也不是仁宗宣宗年代為靖難翻案之后文人的作品出現(xiàn),而是在靖難發(fā)生100多年后的正德年間,由祝枝山所著的《野記》中第一次出現(xiàn)!

    首先,通過野記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本書主要是通過民間渠道記錄的一些雜文野史,里面記錄的內(nèi)容也非常符合野史的定義,經(jīng)常出現(xiàn)什么神仙下凡,皇帝微服之類的沒有一絲歷史價值,但卻有著強烈的八卦意味的記載。

    最可笑的是,祝允明在野記一書的開頭就說:“允明幼存內(nèi)外二祖之懷膝,長侍婦翁之杖幾,師門友席,崇論爍聞,洋洋乎盈耳矣。坐忘無勇,弗即條述,新故溷仍,久益迷落。比暇,因慨然追記胸膈,獲之輒書大概,網(wǎng)一已漏九矣;虮娝ㄗR,部具它策,無更綴陳焉。蓋孔子曰“質(zhì)則野,文則史”,余于是無所簡校焉。小大粹雜錯然,亡必可勸懲為也,大略意不欲侵于史焉爾!

    可見他寫此書的意義就是“可勸懲為也”,資料來源也不過是“幼存內(nèi)外二祖之懷膝,長侍婦翁之杖幾,師門友席,崇論爍聞”的內(nèi)容,沒有什么史料價值。到了清朝初,有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在嚴肅史料中還是沒有,比如民間史學家談遷的《國榷》。

    等到清朝一統(tǒng)天下之后,有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頓時出現(xiàn),比如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在本書中,忠臣孝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形象徹底飽滿了。此公好像是順治年間人士,即至雍正年間修《明史》的諸位末學后進、張獻忠屠戮四萬萬人都寫得活靈活現(xiàn)的諸人,都不敢繼承此公的學說。

    到后來那個“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清朝學者趙翼不厚道地把誅十族和其他正史并列收入他的《廿二史札記》,由于《廿二史札記》流傳較廣,一些大學者如魯迅等人深受影響,于是,誅十族的故事慢慢流傳開來,以致幾乎每本關于方孝孺的書都記載了“誅十族”一事,作者費了一些心思對其進行考證,希望能夠還歷史以真實面貌,揭露對明朝的污蔑和貶損。

    再比如鐵鉉女兒入教坊司的故事,到處都傳得很熱鬧,可根據(jù)建文舊臣茅大芳的說法,他壓根沒女兒,就一個老婆,還自殺了。茅大芳是建文忠臣,鐵鉉的好友,他記載的東西應該比《國朝典故》之類的可信一些。

    《國朝典故》中的一本:《立閑齋錄》。書里是這么寫的:“鐵鉉妻楊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勞大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旋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門奏:奉圣旨分付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還有,《南京司法記》:“永樂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題:卓敬女、楊奴牛、景劉氏合無照,依謝升妻韓氏例,送洪國公轉(zhuǎn)營奸宿。又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順門口奏:齊泰婦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夜二十余條漢子看守著,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作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圣旨,奉欽依由他,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賤材兒。又奏,黃子澄妻生一小廝,如今十歲,也奉欽都由他!

    《奉天刑賞錄》引《教坊錄》,記載和這個差不多。這些筆記故事十分獵奇,宣傳效果明顯,什么淫賤材兒啊,著狗吃了啊,語言新鮮而且生動形象,但是否真實?

    在這些故事里面,甚至提到了鐵鉉的兩個女兒淪落妓女后做的詩,鐵鉉長女寫的是“教坊落籍洗鉛華,一片春心對落花。舊曲聽來空有恨,故園歸去卻無家。云鬟半馨臨青鏡,雨淚頻彈濕絳紗。安得江州司馬在,尊前重為賦琵琶”。

    經(jīng)考證,此乃吳人范昌期《題老妓卷》詩作,范昌期,字鳴鳳;詩見張士瀹《國朝文纂》。

    同時杜瓊用嘉亦有次韻詩,題曰《無題》,則其非鐵氏作明矣。次女詩所謂u2018春來雨露深如海,嫁得劉郎勝阮郎u2019,其論尤為不倫。皆好事偽作。

    再說這樂戶,樂籍制度始于北魏,犯罪者妻女為樂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懲罰制度,明代沿襲傳統(tǒng)作法,籍沒犯罪者妻女入教坊,明太祖朱元璋便“禁錮敵國大臣之孫妻女,不與齊民齒”,可見這是一種傳統(tǒng)制度,并非成祖首創(chuàng),也不能說明他特別無恥。

    其次,教坊司到底是個什么性質(zhì)的部門。在上面引用的筆記記載中,我們仿佛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一個“妓院”的結論,但明代的教坊司,實際上是掌管宮廷禮樂的官署!睹魇贰V镜谌邩芬弧分杏涊d:“太祖……又置教坊司,掌宴會大樂。設大使、副使、和聲郎,左、右韶樂,左右司樂,皆以樂工為之。后改和聲郎為奉鑾!斑M膳、迎膳等曲,皆用樂府、小令、雜劇為娛戲!

    明代對于宮廷宴樂和戲劇的重視當然來自于元代雜劇的繁盛,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受其影響,明代戲劇和宴樂都有極大的發(fā)展。教坊司作為國家禮樂機關,“統(tǒng)一負責天下樂籍的調(diào)配、教習與審核。明代以禮部祠祭司轄教坊司,以教坊司轄天下樂司及所在樂戶,從京師到藩國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嚴密的禮樂制度,教坊司也正式成為朝廷上宣下化的禮樂機構”。(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概述》)

    而教坊司中的女性,主要的職能是“女樂”,而非娼妓。經(jīng)后世演變,“妓”和“技”,“倡”和“娼”概念上漸漸開始重合,使得后人對教坊司的看法摻雜了一些想當然的成分,其實當時,此“倡”非彼“娼”。

    明初官妓其實并不歸教坊司管理。劉辰《國初事跡》中記載:“太祖立富樂院,令禮房王迪管領。此人熟知音律,又能作樂府。禁文武官員及舍人,不許入院,只容商賈出入院內(nèi)!

    而直到永樂十九年,富樂院失火焚燒,才又重新起十六樓安置官妓,官妓的管理才又移回教坊司(徐子芳《明初劇場及其演變》)。由此可見,永樂初年的教坊司還比較單純,應該只是宮廷掌管禮樂外加唱曲演戲的機關,承辦各種宴會演奏。此外,禁止“文武官員”入院的法律規(guī)定,也不禁使人對“轉(zhuǎn)營奸宿”、每日“二十余條漢子”輪奸的說法大為懷疑一般研究戲劇和教坊司歷史的學者們也多半認為,罪臣妻女入教坊,是作為“在官”女樂存在的,只是賣唱而已,在當時看來當然比較羞辱了,尤其是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多年的良賤制度之下,但和那些**強暴之類的恐怖故事還是有區(qū)別的。

    而且,明朝的樂人也并非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地位低下,比如成祖就經(jīng)常召“京城名倡”入宮表演(《堅瓠集》:“齊亞秀者,京師名倡,常侍長陵宴”),寧王朱權也得意洋洋的描寫“良家子”演戲的情景(《太和正音譜》)。

    就算是明初,教坊司中的樂工隊伍也應該比較龐大,如果每個女人的事情朱棣都要親自批示,他未免也太閑了一些。尤其是時間分別在永樂二年和永樂十一年,都不是靖難發(fā)生的時候,過了這么久了皇帝還要關心這些,實在是匪夷所思。再說黃子澄妻生了孩子,干嘛早不報晚不報,一定等到十歲了才報呢?

    而且,就在那個“淫賤材兒”記載的幾乎同一時間,《明通鑒》上卻有一條完全不同的記錄——“永樂十一年正月……是月,倭寇昌國衛(wèi),詔宥建文諸臣姻黨”。幾乎在同樣的時間里,難道朱棣會一邊寫著赦免“建文諸臣姻黨”的詔書,一邊又批什么“依由他”?實在很難想象。由此可見,關于建文舊臣妻女遭遇的故事,其實并不完全可信。

    關于鐵鉉妻女的故事,清人寫的明史中也只有這樣一句:“燕王即皇帝位,執(zhí)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并安置海南!

    幾個版本之后,就變成了割其肉、下油鍋,人都死了在油鍋里照樣翻不過他身子的神怪故事!遏斞溉返诹怼恫『箅s談》中寫到,“俞正燮《癸已類稿》據(jù)茅大芳《希董集》,言u2018鐵公妻女以死殉u2019;并記或一說云,u2018鐵二子,無女。u2019那么,連鐵鉉有無女兒,也都成為疑案了!

    看起來,認為鐵鉉妻女都掛掉了的,有一個出處,認為鐵鉉沒女兒的倒有兩個出處,《國朝典故》里也只提到鐵鉉的妻子楊氏,并沒提到他有女兒。而這個楊氏,在茅大芳《希董集》說的又是張氏。

    另考,鐵鉉后人于永樂元年(1403年)避難至山海關,隱居今錦州地區(qū),成為沈陽鐵氏的祖先。如今,鐵姓已成為遼沈地區(qū)望族。明末清初鐵姓遷到沈陽的有鐵福、鐵仲、鐵魁、鐵桂、鐵元等祖輩幾代。有六人為官,其中鐵奎、鐵桂及其子鐵范金,皆為清代較為顯赫的軍政官員,F(xiàn)存東北最大清真寺——沈陽南清真寺,為其后人鐵魁所建。

    關于對黃子澄的處理,逃過滿清篡改的《國榷》是這樣寫的:“家僇六十五人,戍姻黨四百余人”(《國榷》卷十二,第854頁),翻譯成白話就是:家里被抓了65人,親戚被流放了400多人。

    有人會說“僇”是殺的意思,是指殺了65人!皟J”這個字確實有“殺”的含義,但通常是指懲罰、逮捕的意思。在明朝史書中,“僇”的用法有嚴格的規(guī)定,與表示殺頭的“戮”字有明確的區(qū)別。

    如《國榷》在講黃子澄下場時,對黃子澄本人用了“戮”字:“及被戮,彥修(黃子澄兒子)解役至京,收骸骨”,而對黃子澄被抓的家人則用了“僇”字:“家僇六十五人”,可見是有明確區(qū)別的。

    為了進一步說明“僇”字在明朝史書中的用法,我還可以舉出袁崇煥的例子。袁崇煥在崇禎二年下獄后,其部將祖大壽率關寧軍出走,閣老孫承宗派人追上關寧軍,想把他們勸回來,《崇禎實錄》記載當時關寧官兵的回答說:“主帥已僇城上,又以火炮殲我,故逃避至此!”

    而在《國榷》中,亦有“但主帥已僇,又火炮殲我,故遂至此!”的記載,這里的“主帥”,當然是指關寧軍的主帥袁崇煥,按袁崇煥被殺是崇禎三年,祖大壽出走時才抓起來,但明朝史書就已用“僇”字來描述袁崇煥的遭遇,可見“僇”這個字在明朝史書確實是指逮捕,而并非殺頭。

    那黃子澄的家人被抓后,有沒有被殺呢,很可能是沒有。首先、如果其家人被殺,那史書中應當有明確記載,而不會僅僅用一個表示逮捕的“僇”字。

    第二、黃子澄嫡長子黃升的后人已經(jīng)公開站出來,證明其祖先沒有被殺,同時他還證明黃子澄次子黃旭也沒有被殺。(按黃升21代后人黃修剛已公開站出來,拿出家譜證明黃子澄長子、次子都沒有被殺。并指出江蘇豐縣范樓鎮(zhèn)黃壩村幾百口人,都是黃子澄的后代。)

    主要成就

    思想主張

    方孝孺主張作文要“神會于心”,反對摹擬剽竊,其文風格豪放雄健!端膸烊珪偰俊氛f他“學術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于東坡、龍川之間”。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時人所傳誦。如《蚊對》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獸公然在白晝“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于草野,流離于道路”的猙獰面目。并指出對這些食人者如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則以“拇病為戒”,指出囧“天下之事發(fā)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于未然。

    個人作品

    方孝孺說,他是見“世人之好誕者死于誕,而終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遜志齋集》卷六)?梢姟对轿住肥亲髡哂懈杏诿鞒酢昂谜Q”“好夸”的不良風尚,作之以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慣于裝神弄鬼的越巫,被惡少裝鬼而嚇死的故事,鞭撻了招搖撞騙、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騙人者始則害人、終則害己這一古訓。敘事生動而簡潔,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雖不加議論褒貶,但傾向鮮明,讓人領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這在“終身不自知其非者眾矣”的封建社會,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遜志齋集》及《方正學先生集》等。由于永樂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傳于世的詩文是由后人輯錄的,因此其中難免雜有他人之作。據(jù)《南濠詩話》記載,《勉學》24首是陳子平作,《漁樵》1首為楊孟載作,《牧牛圖》為元人詩。

    史書記載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xiāng)人目為“小韓子!遍L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嘗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

    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后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聞齊、黃已竄,上書請罷盛庸、吳杰、平安兵。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zhàn)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后,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钡垡詾槿。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籓。又為宣諭數(shù)千言授嵓,持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

    五月,吳杰、平安、盛庸發(fā)兵擾燕餉道。燕王復遣指揮武勝上書,伸前請。帝將許之。孝孺曰:“兵罷,不可復聚,愿毋為所惑。”帝乃誅勝以絕燕。未幾,燕兵掠沛縣,燒糧艘。時河北師老無功,而德州又饋餉道絕,孝孺深以為憂。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譎,有寵于燕王,嘗欲奪嫡,謀以計間之,使內(nèi)亂。乃建議白帝:遣錦衣衛(wèi)千戶張安赍璽書往北平,賜世子。世子得書不啟封,并安送燕軍前。間不得行。

    建文四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shù)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zhàn)江上,勝負未可知也!钡矍矐c成郡主往燕軍,陳其說。燕王不聽。帝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zhàn)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 焚。是日,孝孺被執(zhí)下獄。

    先是,朱棣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毙⑷嬖唬骸俺赏醢苍?”成祖曰:“渠得自 焚死!毙⑷嬖唬骸昂尾涣⒊赏踔?”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鳖欁笥沂诠P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毙⑷鎴(zhí)筆憤而疾書“燕賊篡位”四字之后,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敝扉ε,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jīng)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nèi)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仁宗即位,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余放還!比f歷十三年三月,釋坐孝孺謫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絕無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洪武二十五年嘗上書闕下,請減信國公湯和所加寧海賦,謫戍慶遠衛(wèi),以軍籍獲免。孝復子琬,后亦得釋為民。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后,一時士大夫信之,為纂《歸宗錄》。既而方氏察其偽,言于官,乃已。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云。

    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后坐誅者數(shù)百人。其門下士有以身殉者,盧原質(zhì)、鄭公智、林嘉猷,皆寧海人。

    原質(zhì)字希魯,孝孺姑子也。由進士授編修,歷官太常少卿。建文時,屢有建白。燕兵至,不屈,與弟原樸等皆被殺。

    孝孺主應天鄉(xiāng)試,所得士有長洲劉政、桐城方法。

    政,字仲理。燕兵起,草《平燕策》,將上之,以病為家人所沮。及聞孝孺死,遂嘔血卒。法,字伯通。官四川都司斷事。

    成祖既殺孝孺,以草詔屬侍讀樓璉。璉,金華人,嘗從宋濂學。承命不敢辭。歸語妻子曰:“我固甘死,正恐累汝輩耳!逼湎,遂自經(jīng);蛟徊菰t乃括蒼王景,或曰無錫王達云。

    ——摘自《明史·卷一百四十一》

    軼事典故

    讀書種子

    首先,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這一美譽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參姚廣孝的創(chuàng)意。

    姚廣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請求朱棣,稱看重氣節(jié)的方孝孺不會輕易歸順,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睹魇·方孝孺列傳》記載:

    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當初是應允的,但在金鑾殿上,由于方孝孺的極不配合,嗜殺成性的朱棣最終違背了諾言,殘暴地滅了他的十族。

    說到方孝孺,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心情都會非常沉重。惟有“讀書種子”這一美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知識改變命運,不管改朝換代,滄海桑田,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

    滅十族

    第二個典故是“滅十族”。歷史上只有“滅九族”的酷刑,有史以來,“滅十族”惟方孝孺一人。

    朱棣篡位后,請“讀書種子”、第一大儒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公告,當然為思想正統(tǒng)、極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絕!睹魇·方孝孺列傳》有這樣記載: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 焚死!毙⑷嬖唬骸昂尾涣⒊赏踔樱俊背勺嬖唬骸皣囬L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鳖欁笥沂诠P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背勺媾,命磔諸市。

    因為有求方孝孺,當方孝孺批駁朱棣將篡位辨解為“法周公輔成王”時,朱棣還是保持耐性說是皇室家事,意為讓方孝孺回避。偏偏方孝孺頂真到底,寧死不屈,暴君就露出了本性。

    也許是《明史》主編張廷玉等人對暴君朱棣有惻隱之心,《方孝孺列傳》只是說他被凌遲磔殺,并未記載被滅十族,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禎《《寧海縣志·方孝孺?zhèn)鳌、《明史紀事本末》、明末鄉(xiāng)賢大家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他被滅了十族。另外,崇禎年間編纂的《熹宗實錄》也記載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還記載了當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續(xù)方姓一脈,至天啟二年,方孝孺十世孫伏闕上書以聞,得以贈恤的故事。

    己亥,詔恤先臣方孝孺遺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讀學士直文淵閣,當靖難師入,以草詔不從,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寧海謫尉魏澤匿之,密托諸生余學夔負入松江島嶼,以織網(wǎng)自給。華亭俞允妻以養(yǎng)女,因冒余姓,遂延一線。至是,其十世孫方忠奕以貢來京,伏闕上書,得旨:方孝孺忠節(jié)持著,既有遺胤,準與練子寧一體恤錄。

    除了死去的800多冤魂,更有數(shù)千人被流放、充軍,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皽缡濉笔怯罉坊实壑扉Φ膭(chuàng)舉,人們在惋惜方孝孺迂腐愚忠的同時,更應譴責朱棣的殘暴。但他的殘暴是針對他的敵人,對于百姓和臣服他的人還是很寬容的。

    臺州式的硬氣

    第三個典故是現(xiàn)代文豪魯迅給予的,他在紀念“左聯(lián)”五烈士的著名散文《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將柔石與方孝孺相提并論為“臺州式的硬氣”:

    古代寧海隸屬臺州。這一點評頗為經(jīng)典。方孝孺作為封建皇族內(nèi)部爭斗的犧牲品,他的愚忠不足為取,惟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為后人所敬仰。當代寧海人、臺州人都非常認同并贊賞這一評論,寧海還將其中的硬氣評選為寧海精神之一。

    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孝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浙江寧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因為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后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拒不從,被滅十族(九族加門生共十族),遭難者達873人。

    明萬歷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代表劇作《牡丹亭》)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后毀于戰(zhàn)火,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又重修,后來均遭焚毀。

    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qū)特請東南大學丁宏偉教授設計修復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難600周年之際,方孝孺后人又捐款與雨花臺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

    方氏后人

    方孝孺的二兒子、方泊吾,正在外地游學,聽到這個噩耗后,當即作出2個決定:

    1. 為保留革命的火種,必須更名改姓,對外宣稱:我姓方泊,單名:吾;

    2. 舉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江蘇出發(fā)、歷經(jīng)井岡山、遵義、爬雪山過草地,來到了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當時,玉田是一片沼澤地(現(xiàn)稱濕地),方泊---吾攜書童玉女打了個小窩鋪,命名為“方泊鋪子”。從此再次繁衍生息,至今21代。

    方泊鋪子都是方孝儒的后代,現(xiàn)有人口310人,全國不超過400人(2005年12月,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統(tǒng))。比大熊貓還要珍貴,因此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特準:凡是方泊姓氏,都可以生2個孩子(國計字1984—476號文)。

    方泊姓氏

    1961年,“四清”時,毛主席認為“方泊”是“四舊”,不允許我們姓“方泊”了。所以,那個年代出生的人的戶口本上寫的,都是姓方。

    1978年,鄧公改革開放,1983年改革的春風吹到了方泊鋪子,我們又可以姓“方泊”了。所以,我們的后一代,大部分又恢復了“方泊”姓氏。

    方孝孺作品賞析

    默庵記

     方孝孺

    書紙本,

    縱30.6厘米,橫56.3厘米,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世稱“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元惠帝時任侍講學士。在“靖難之役”期間,因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而被誅。

      方孝孺是“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弟子,其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為人方正不屈。他不是書法史上的著名人物,王世貞稱其“不以書名,而剛直不折之氣流溢筆墨間”。他的傳世墨跡不多,有《臨大字麻姑仙壇記》《默庵記》《賦照流看落釵》等。

      《默庵記》,小楷,共32行,作于洪武十八年,方孝孺時年29歲。此卷為方孝孺替會稽俞姓友人之齋室而記。全文后9行為同邑知交王修德補書,出于何因,無從考證。但帖后有方孝孺的行書題跋:“余不善書,偶得佳紙,錄此文未終篇,輒棄去,王君修德見而足之,珠璧在后,魚目奚所發(fā)其光邪?乙丑五月二十七日,孝孺戲題!毙形拈g,文人雅士謙謙君子之情懷躍然紙上。 

      方孝孺的這件小楷取法正宗,博采眾長,且不失個性品質(zhì)。用筆以唐人為法,吸收了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筆法間架,提按分明,點畫之間依稀保留大字規(guī)范。線條骨力深得柳公權清峻瘦硬之精神,勁挺精微,充溢正直之氣。行筆不遲不速,從容蕭散。點畫外柔內(nèi)剛,舒展大方。通篇小楷俊朗圓融,一派和雅平正之氣。此書正如其人,外表沉靜寡欲,而性格極其剛烈耿介,有儼然不可犯之色。

    TAGS: 歷史 各年代歷史 各職業(yè)人物 明朝
    名人推薦
    • 富歇
      約瑟夫·富歇Fouché, Joseph(1759—1820 )。1809年 受封為奧特朗特公爵,法蘭西第一帝國警務大臣(1804--1810,1815)。 法國警察組織的...
    • 方先覺
      方先覺(1903年-1983年),抗日愛國將領,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字子珊,江蘇省徐州府蕭縣人(今屬安徽蕭縣)。方先覺蕭縣第四高等小學畢業(yè)后,就讀...
    • 光良
      光良,1970年8月30日出生馬來西亞,華語流行男歌手、詞曲創(chuàng)作者、音樂制作人、演員。1995年,簽約臺灣滾石唱片,和品冠組成歌唱組合“無印良品”以...
    • 關羽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 河東郡解縣(今 山西 運城)人, 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 劉備輾轉(zhuǎn)各地,曾被 曹操生擒,于白馬坡斬...
    • 古靈益
      古靈益(Gu Ling Yi,1991年7月3日-),出生在四川省,愛好:上網(wǎng),中國職業(yè)圍棋運動員。
    • 鞏俐
      鞏俐(Gong Li),1965年12月31日出生于遼寧沈陽,華語電影演員,聯(lián)合國促進和平藝術家,聯(lián)合國全球環(huán)境保護大使。1987年主演《紅高粱》而成名;198...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