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戴錦華,任教于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大眾傳媒、電影與性別研究。曾獲北京市社科研究優(yōu)秀獎,國家級精品課程。曾在亞洲、歐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數(shù)十個個國家和地區(qū)講學和訪問。專著10余部。專著與論文,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出版。
專業(yè)特長:中國電影史,大眾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學研究。曾多次出國出境參加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開設(shè)專題課程,進行中國電影系列專題講座。
專業(yè)特長
中國電影史,大眾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學研究。曾多次出國出境參加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開設(shè)專題課程,進行中國電影系列專題講座。
主要著作
《浮出歷史地表--現(xiàn)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與孟悅合著),1989年。
《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1993年。
《鏡與世俗神話--影片精讀十八例》,1995年。
《鏡城突圍》,1995年。
《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
《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1999年。
《拼圖游戲》,1999年。
《鏡城地形圖--當代文化書寫與研究》,1999年。
《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年》,2000。
《涉渡之舟》,2002年。
《電影批評》,2004年。
《蒙面騎士-墨西哥副司令馬科斯文集》,2006.
社會評價
她游弋書海,有著清醒的立場,做電影批評,被人們公認將批評表達得深入而優(yōu)美,使影評成為一種
獨立的表意實踐;做文化研究,執(zhí)著地透過世紀末的華麗,探究大眾文化背后的隱形政治學,被人們譽為看到了“月亮的背面”;做女性主義研究,在電影與文學的“鏡城”中解讀著一個個可見與不可見的女性形象。
她恐怕是北大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之一,每次上課教室里總是人滿為患。她恐怕是北大最有個性的女老師之一,從不用講稿和PPT,總是指間夾著香煙,在課間回答同學們五花八門的提問,穿起西裝比男士都有風度。
她堅定地主張反省和檢討中國的現(xiàn)代性及現(xiàn)代性話語的擴張過程。據(jù)學生的評價:聽她的課,你得專心致志,,一串串的術(shù)語、一堆堆獨到的知識點滔滔不絕的涌向你,稍不留神你就跟不上她的思路和節(jié)奏,剛開始搞的你會很緊張,慢慢的適應(yīng)了你會被感染的思維活躍神采奕奕起來。
她說自己處在中心的邊緣、邊緣的中心;她說既然生在這個時代,就不要懼怕陷落,只要在陷落的地方站起,繼續(xù)前進——她,就是獨一無二的戴錦華。
2005年,戴錦華教授與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百家講壇”欄目合作,講解馮小剛電影,主題是“與我們一起探尋失去的馮小剛”、“馮小剛歸來”。
主要論文
風聲諜起:間諜片流行的初衷戴錦華【期刊】文藝爭鳴2010-09-15
中國電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戴錦華【報紙】人民日報2010-07-01
揭開冷戰(zhàn)歷史的暮靄戴錦華【期刊】藝術(shù)評論2010-06-04
無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戴錦華;高秀芹【期刊】文藝爭鳴2010-05-15
諜影重重——間諜片的文化初析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2010-01-05
中國電影:文化現(xiàn)代化的特定實踐戴錦華【報紙】社會科學報2009-10-22
“五四”記憶中的精神與電影戴錦華;鐘大豐;王志敏;周星【期刊】電影藝術(shù)2009-05-05
斷裂處的幻影和幽靈戴錦華【期刊】中國圖書評論2009-01-10
時尚·焦點·身份——《色·戒》的文本內(nèi)外戴錦華【期刊】藝術(shù)評論2007-12-15
帳篷劇:流動中的呼喚——戴錦華對櫻井大造的訪談戴錦華【期刊】藝術(shù)評論2007-10-15
歲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國戴錦華【期刊】書屋2007-10-06
幽靈之鏡戴錦華【期刊】世界知識2007-05-01
百年之際的中國電影現(xiàn)象透視戴錦華【期刊】學術(shù)月刊2006-11-20
文化的位置——戴錦華教授訪談戴錦華;斯人【期刊】學術(shù)月刊2006-11-20
我的批評觀戴錦華【期刊】南方文壇2000-10-15
殘雪:夢魘縈繞的小屋戴錦華【期刊】南方文壇2000-10-15
在“苦澀柔情”的背后戴錦華【期刊】讀書2000-09-10
面對當代史──讀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戴錦華【期刊】當代作家評論2000-07-25
關(guān)于韓國影片《低吟》戴錦華【期刊】世界電影1999-08-20
文化研究面對后現(xiàn)代噩夢戴錦華;王昶【期刊】當代電影1999-03-15
見證與見證人戴錦華【期刊】讀書1999-03-10
中國電影:在快樂中沉沒……戴錦華【期刊】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9-02-15
自我纏繞的迷幻花園──閱讀徐小斌戴錦華【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9-01-25
世紀之門戴錦華【期刊】創(chuàng)作評譚1998-08-15
重寫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別寫作與文化空間戴錦華【期刊】婦女研究論叢1998-05-15
智者戲謔──閱讀王小波戴錦華【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8-03-25
清醒的立場——戴錦華訪談錄戴錦華;陳岸英;周濂【期刊】藝術(shù)廣角1998-01-15
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談片劉恒;戴錦華【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7-05-25
文化地形圖及其它戴錦華【期刊】讀書1997-02-10
奇遇與突圍──九十年代女性寫作戴錦華【期刊】文學評論1996-09-15
陳染:個人和女性的書寫戴錦華【期刊】當代作家評論1996-05-25
個人寫作與青春故事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6-05-05
世紀之門·對話與中國電影戴錦華【期刊】外國文學1996-03-28
池莉:神圣的煩惱人生戴錦華【期刊】文學評論1995-11-15
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4-11-15
樂觀主義與電影困境戴錦華【期刊】電影創(chuàng)作1994-11-10
梅雨時節(jié)──90年代中國電影筆記之三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4-09-15
真淳者的質(zhì)詢──重讀鐵凝戴錦華【期刊】文學評論1994-09-15
《二嫫》現(xiàn)代寓言空間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4-09-05
“世紀”的終結(jié):重讀張潔戴錦華【期刊】文藝爭鳴1994-07-15
思索與見證:黃建新作品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4-03-15
本文的策略:電影敘事研究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4-01-05
《十誡》:現(xiàn)代人的兩難處境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3-10-28
十誡克日什托夫·皮耶謝維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3-10-28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一個心靈個例病案戴錦
誰要站直啰,別趴下!——一部影片一次評析一通感慨戴錦華;鄭洞天;倪震;黃建新【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3-03-02
《心香》:意義、舞臺和敘事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2-08-28
逃脫中的落網(wǎng):凌子風導演藝術(shù)筆記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2-05-30
《放大》:自反的藝術(shù)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2-03-01
《法國中尉的女人》:一個重述的愛情故事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2-01-31
新中國電影:第三世界批評的筆記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1-01-31
《紅旗譜》:一座意識形態(tài)的浮橋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90-06-30
斷橋:子一代的藝術(shù)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0-05-01
斷橋:子一代的藝術(shù)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0-04-01
歷史與敘事謝晉電影藝術(shù)管見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90-03-02
由社會象征到政治神話——崔嵬藝術(shù)世界一隅戴錦華
斜塔:重讀第四代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89-05-01
精神分析與電影:想象的表述查爾斯·F.阿爾特曼;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89-03-02
電影:雅努斯時代戴錦華;李奕明;鐘大豐【期刊】電影藝術(shù)1988-09-27
《搜索者》——一個美國的困境布里恩·漢德森;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87-08-29
時代之子水華導演藝術(shù)散論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87-07-30
讀夏衍同志《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戴錦華【期刊】當代電影1987-03-02
電影創(chuàng)新之我見戴錦華【期刊】電影藝術(shù)1986-12-27
文化研究的可能戴錦華【報紙】文匯報2003-07-06
《色,戒》:身體·政治·國族戴錦華【報紙】文學報2007-12-20
榮譽記錄
2017年2月25日,戴錦華獲得第25屆上海影評人獎電影理論貢獻獎。
對話王炎
戴錦華
曾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現(xiàn)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兼職教授,并曾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數(shù)十所大學任客座教授。
戴錦華多年從事電影、女性文學和大眾文化研究,曾多次參加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進行中國電影系列專題講座。出版《霧中風景 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第二版)》、《電影理論與批評》、《光影之隙:電影工作坊2010》、《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等著作。
2011年,中國內(nèi)地電影市場的總票房沖過120億,而這個數(shù)字背后,是各種各樣的新文化現(xiàn)象。以《失戀33天》、《將愛情進行到底》為代表的小成本影片屢創(chuàng)票房奇跡;《鋼的琴》則為我們帶來許久不見的對平凡生活的感動;而《金陵十三釵》中一個中國價值的故事和好萊塢式中產(chǎn)階級人性故事之間的擰巴,又為我們提出了什么是中國電影乃至中國文化價值觀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
對話者:
北京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錦華北京外國語大學 外國文學研究所 研究員 教授王炎
2011中國電影大年
王炎:2011年國際電影票房市場平平,但卻是中國電影的大年,票房總收入突破120億,其中150多部華語影片占領(lǐng)市場的40%多。您對中國電影大年現(xiàn)象怎么看?
戴錦華:近五六年,中國電影呈現(xiàn)出的變化或者繁榮,比較有趣。因為世界范圍內(nèi)電影工業(yè)與整個經(jīng)濟發(fā)展趨勢完全同步的基本沒有,除美國之外,基本是經(jīng)濟起飛,電影崩盤。因為經(jīng)濟起飛意味著全球化加深,全球化加深意味著好萊塢電影對本土的覆蓋。可是中國GDP高速增長,同時包含電影工業(yè)的急劇擴張,它本身貢獻GDP的數(shù)額,也是關(guān)于中國文化、中國經(jīng)濟的參考點。
世界電影市場今年是小年,包括好萊塢?芍袊娪俺尸F(xiàn)出一個現(xiàn)象,一方面在全球電影觀眾的排名,從原來不在榜上,到有望突破到第四名甚至第三名,真正成為電影大國。還有就是全國每個行政村布置了數(shù)碼電影放映技術(shù),農(nóng)村觀眾能夠看到和城市觀眾質(zhì)量接近的電影,免費一個月一部,一年十二部,每個村一個。這些反映出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
絕大多數(shù)電影的失敗
王炎:今年華語電影出現(xiàn)一些有意思的看點,一些小制作時尚電影,如《失戀33天》、《將愛情進行到底》,意外獲得驕人票房,您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
戴錦華:中國電影市場繁榮了,但中國電影和中國觀眾的契合度有多高?這一直是一個未提出的問題!妒33天》,一個幾百萬成本的小片子,就是靠口碑,1億2億3億一路突破過去。其實年初這個話題就開始出現(xiàn),《觀音山》、《將愛情進行到底》、《親密敵人》,一系列這樣的小成本電影,城市的小喜劇,或者干脆可以說是中產(chǎn)階層小悲歡,這樣的電影開始非常成功,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
我卻覺得《失戀33天》的成功反證了中國絕大多數(shù)電影的失敗。《失戀33天》成功的最大要素是它和中國電影觀眾、特別是中國城市電影觀眾之間的親和。其實那個親和相當有限,但大家終于在電影上看到一些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有關(guān)的東西,反過來就說明中國絕大多數(shù)電影是多么的不相關(guān),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生活甚至是在我們的想象世界之外,是電影強加給我們的它們自己制造出來的!妒33天》與《鋼的琴》,這兩部今年最引人矚目的小制作電影,它們有個共同的發(fā)行公司叫完美世界,它的發(fā)行是通過網(wǎng)絡(luò)媒介,包括微博進行傳播,它的營銷媒介本身都和中國電影觀眾高度吻合。我們今天講產(chǎn)業(yè)、講市場,但是好多基本的東西沒有被討論,就是觀眾定位、文化呈現(xiàn),我想最大的啟示就在這里。我會無保留地支持《失戀33天》這樣的電影,它至少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什么高投入高產(chǎn)出的邏輯對于文化來說不是萬能的。
圓滑的青春是一種社會病
王炎:談到“接地氣”的影片,《失戀33天》這類影片是非常成功的,好多評論說這是最經(jīng)典的80后影片。80后這個符號是青春,而我恰恰看到它不是青春的東西。青春主題在傳統(tǒng)意義上代表著反叛、特立獨行。從這類影片你看不到任何反叛意識,它最恐懼的恰恰是和父輩人一樣怕被大眾被時尚拋棄,所以它要趕上時尚;它也不特立獨行,它代表著類型化白領(lǐng)、城市青年和他們的生活。
我覺得它更像網(wǎng)絡(luò)段子和小品這樣一種流行文化方式,拒絕讓觀眾進入到特殊經(jīng)驗之中,不斷從一般經(jīng)驗中提煉出你根本不需要反思,只需要觀看、認同的價值。這樣的影片不是青春,但可能是80后90后青春的現(xiàn)狀,您是怎樣來看這些影片的?
戴錦華:我一方面完全同意你的說法,這些電影根本不是我們說的青春片,大概叫勵志片比較合適。但上世紀60年代全球爆發(fā)青春期反叛運動后,怎么逆轉(zhuǎn)和掩埋20世紀60年代成為世紀之交最大的問題,所以在世界電影中你看不到《無音的反抗》、《青春殘酷物語》那樣的青春。變化本身是世紀之交的一個全球性陣痛,因為當年看到的那種殘暴的青春是一種社會病癥,而如今這種圓滑的柔順的青春是另一種社會病癥。
我說它們是勵志片,因為社會其實在發(fā)展過程中變得非常殘酷,當中包括很多歧視,其中一個重要的歧視是年齡歧視。對于女性來說,容貌歧視越來越公開。那些年輕的臉、年輕的身體、年輕的表象只是年齡歧視這個主流價值的表現(xiàn),與青春無關(guān)。
至于你覺得這些影片不特殊,我覺得倒很自然,因為這是中產(chǎn)階層急于獲得自己的倫理、價值、生活方式。這些電影的受歡迎以及和觀眾的親和,本身在于它在為觀眾做示范,提供一種既是國際化的又具有某種中國中產(chǎn)階層特質(zhì)的社會方式。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電影敘事
王炎:這些小制作影片以膾炙人口、耳熟能詳?shù)亩巫雍蛫蕵贩绞降慕M合,成為一個組裝影片,與好萊塢電影注重故事性有著本質(zhì)不同。在角逐奧斯卡時,像張藝謀等導演試圖要突破這樣一個敘事困境,結(jié)果出現(xiàn)《金陵十三釵》前半段和后半段,一個中國價值的故事和好萊塢式中產(chǎn)階級人性的故事間的擰巴。您認為中國導演講本土故事是應(yīng)該用這種組裝小品方式來贏取票房,還是應(yīng)該學習好萊塢敘事方式?
戴錦華:就《失戀33天》來說,如果你將它與好萊塢電影比,它沒有故事,沒有影像的那種精到,沒有心理的微妙和會心,我同意,但是我不同意你對它整體的評價。因為《失戀33天》的特別在于它是通過一個網(wǎng)絡(luò)小說開始,它最初開始貼的時候大家不知道它是小說還是日記,大家一路圍觀下來。電影改編過程當中當初網(wǎng)絡(luò)小說那種脫口秀式的或者你說的小品式的對話是一句不能少的,如果少的話電影觀眾必然反對,所以這部電影非常特殊,因為它本身是以對白取勝的。
我不認為我們要向好萊塢學習技巧,有些東西我們是永遠沒辦法學到的,因為好萊塢是從特定的美國400年歷史中生長出來的。而美國400年歷史是歐洲殖民者攜帶著他們?nèi)康奈幕瘋鹘y(tǒng)來建立的。中國電影與觀眾的最大隔膜在于你沒有從日常生活中的體認路徑,對生命故事的言說邏輯,你一定要用好萊塢的敘事邏輯,其實就是歐美的言說邏輯來講述中國的故事,你怎么講怎么擰巴,我覺得這是問題。
中國電影病是整個文化面臨的坎兒
王炎:電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國電影的價值觀也反映著中國文化的價值觀。中國電影到底應(yīng)該怎樣講、講什么樣的故事,才是對中國文化最好的呈現(xiàn)?
戴錦華:最近總有人談中國崛起,談文化第三極,談文化大國。我每次都提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說的中國文化是什么?這是我們今天每個人要回答的,這個東西肯定不是孔子、孟子,我們回不去了。經(jīng)過兩百年暴力的、艱難的、前赴后繼的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走到今天,我們不再是那個純凈的中國自我了。但是我們顯然是不可能建立一個美國式自我、好萊塢式自我的。我覺得支撐電影的是你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社會、對自己身邊事真切的體認,然后才是一個高明的講述,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我老說我們中國文化價值中空。錢不是萬能的,不是說你投入多少億就能夠發(fā)現(xiàn)中國價值。我覺得中國電影的病是整個中國文化所面臨的坎兒,這個如果解決不了,你要達到好萊塢那種感人、深度、會心是不可能的。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上世紀四十年代部分中國電影可以重新拿過來讀,包括經(jīng)典電影《小城之春》、《假鳳虛凰》、《太太萬歲》、《不了情》,這些電影描述中國家庭中國夫妻也是小悲歡、小沖突,也是情節(jié)劇,但是那心里那份妥帖,觸到你心里的溝溝坎坎,那些你每天都會感受但又說不出的情緒。這些細枝末節(jié)與好萊塢是如此的不同,因為這背后是我們自己的脈絡(luò)、自己的生存邏輯,是一種差異性的生存。我覺得中國電影人不把功夫下在這里,中國電影的問題仍然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