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jīng)歷
1950-1953年,從馬克維奇學指揮。
1954年指揮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首次登臺。
1967年任丹麥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
1975年任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及國家樂團指揮。
兩年后又任瑞典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布隆斯泰特的指揮追求結(jié)構(gòu)性的表達,他與德累斯頓樂團合作時,效果最好,善于挖掘出這個樂團內(nèi)在的張力。他演繹的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從1985年至1995年,布隆斯泰特一直擔任著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之后又去了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和萊比錫格萬特豪斯交響樂團,他現(xiàn)任班貝格等六支交響樂團的榮譽指揮。
成為首席指揮
自1996年8月赫伯特·布隆斯泰德成為該團的第六任首席指揮,他與樂團的聯(lián)系要追溯到二十五年之前,當時漢斯·施密特-伊塞爾施泰特邀請他去漢堡與樂團合作——在阿爾班·伯格“七首早期歌曲”的錄音中體現(xiàn)了這一成果。1981年赫伯特·布隆斯泰德在緊急的情況下接替克勞斯·騰施泰特并在基里爾·康德拉欣突然逝世的情況下率該團巡演。在一系列音樂會之后,觀眾開始欣賞到赫伯特·布隆斯泰德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于1995年、1996年音樂季和1997年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音樂節(jié)的開幕式音樂會以及1995年11月1日樂團成立50周年紀念音樂會上的同臺演出。
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1945年夏,當大多數(shù)德國人仍處于廢墟和瓦礫之中,一位英國占領軍的官員與指揮漢斯·施密特-伊塞爾施泰特一起去物色能夠為新建交響樂團演奏的音樂家。幾個月后,上演了首場公開音樂會,這就是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DRSymphonyOrchestra,Hamburg)的誕生,一家美國的報紙把這一事件稱之為“古老世界中的最年輕的主要樂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沒有花費很長時間樂團就成為德國音樂生活中的一支生力軍,在國際巡演中得到世界范圍的承認。在其總監(jiān)漢斯·施密特-伊塞爾施泰特、莫什·奧茲曼、克勞斯·騰施泰特、冠特·旺德以及約翰·埃利奧特·加德納的領導下,樂團致力于發(fā)展偉大的古典和浪漫派作品,同時也為樂團贏得了當代音樂演繹者的美名。該樂團曾為布索蒂、亨策、拉赫曼、利蓋蒂、諾諾、潘德列茨基、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B.A.齊默爾曼的作品舉辦過世界首演。
評價
身為一個瑞典人,布隆斯泰特同樣對北歐作曲家如格里格、西貝柳斯和貝爾瓦德等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筆者認為,最能體現(xiàn)他對北歐音樂深刻理解的,是四張Decca公司出品的尼爾森交響曲全集。尤其是第二交響曲“四種氣質(zhì)”,布隆斯泰特將尼爾森的曲風展露無遺——既不是西貝柳斯那樣的大開大闔,也不似勃拉姆斯那般端莊穩(wěn)健,倒有點酷似簡約版的馬勒,因為同樣充滿著淡淡的哀傷和未來不可知的迷惘。只是,作曲家馬勒本來可以婉轉(zhuǎn)煽情地上說兩、三個樂句的內(nèi)容,布隆施塔特棒下的尼爾森半句就一針見血地表述完畢,給人以一種不容喘息的美感,而且從頭至尾都還保持著緊湊快捷的步點。在這一點上,你簡直會佩服起布隆斯泰特驚人的體力——樂思紛至沓來的一首尼爾森交響曲下來,連聆聽者的耳朵恐怕都已無暇應付了呢。
信仰
在信仰方面,布隆斯泰特一名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The Seventh-day Adventist Church)的虔誠教徒,在周五夜里或者周六從不排練,因為這兩天是教義中的安息日。不過,音樂會如若放在了周五周六,他也會欣然接受,因為他認為真實的演出也是一種內(nèi)心宗教信仰的表達,比音符本身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