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克特勒 - 簡介
沃爾夫岡·克特勒1957年出生在德國海德堡,并在附近的埃佩爾海姆(Eppelheim)長大,從海德堡的中學畢業(yè)后,1976年開始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物理學,兩年后轉去慕尼黑工業(yè)大學,專業(yè)方向是理論物理學,1982年以不對稱材料的自旋松弛為論文碩士畢業(yè)。此后前往加興的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學,在赫伯特·瓦爾特(Herbert Walther)和哈特穆特·菲格(Hartmut Figger)手下攻讀博士,研究實驗分子光譜學,1986年以“氫化氦和三原子氫分子的光譜學”為課題獲得博士學位。離開加興后,克特勒回到海德堡大學研究內燃機,1990年移居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研究實驗室(RLE)工作,并將工作領域轉換到激光冷卻,1993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1998年成為教授。2006年被任命為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副主任,并任麻省理工學院超冷原子中心主任。
沃爾夫岡·克特勒 - 研究
克特勒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證明了氫化氦(HeH)的存在,并首次獲得這種分子的光譜。在加興的博士后階段,他又完成了對光譜的完整解釋。赫伯特·瓦爾特后來在總結這一成就時說:“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隨即又很快結束了它”(德語:Er hat ein Gebiet kreiert und es gleichzeitig get?tet)。由于20世紀80年代初激光冷卻技術的發(fā)展,能夠將原子氣體的溫度降低到接近絕對零度,物理學家開始了在氣體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嘗試。克特勒的研究組是最先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研究組之一,1995年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在鈉(23Na)原子蒸氣中實現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此后,他們又在1997年展示了兩個碰撞凝聚物之間的波的干涉,并實現了第一臺原子激光儀。2001年,因在堿性原子稀薄氣體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tài),以及對凝聚態(tài)物質的性質的早期基礎性研究,克特勒與另兩位實現銣(87Rb)原子蒸氣中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埃里克·阿林·康奈爾和卡爾·威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除了研究超冷原子中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外,克特勒的研究成果還包括2003年創(chuàng)造了分子玻色凝聚物,2005年完成了證明費米凝聚物中高溫超流體的實驗。
沃爾夫岡·克特勒 - 榮譽
1996年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ellowship1997年美國物理學會Rabi獎
1997年德國物理學會古斯塔夫·赫茲獎
1998年《發(fā)現》雜志工程創(chuàng)新獎
1999年低溫物理學Fritz-London獎
1999年格丁根科學學會Dannie-Heineman獎
2000年物理學本杰明·富蘭克林獎章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2年德國聯邦十字勛章
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Killian獎
出生 1957年10月21日
出生地 德國海德堡
研究領域 物理
著名成就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國籍 德國
居住地 德國、美國
研究機構 麻省理工學院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
慕尼黑大學
母校 海德堡大學
慕尼黑工業(yè)大學
博士導師 赫伯特·瓦爾特、哈特穆特·菲格
獲獎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