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芬 - 人物簡介
黃翠芬,是中國基因工程創(chuàng)始人之一,歷任中國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等職,現(xiàn)任該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專家組成員、全軍分子遺傳中心主任等職。
歷任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免疫室副研究員,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院專家組成員,全軍分子遺傳中心主任,全軍分子遺傳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國家和軍隊衛(wèi)生事業(yè)的建設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20世紀50—60年代,研制成功四聯(lián)創(chuàng)傷類毒素、高效甲、乙型肉毒類毒素和“354裝置”,為中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成就。
70年代,在中國率先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細菌毒素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研制出高保護率的幼畜大腸菌腹瀉預防基因工程疫苗及人用腹瀉預防基因工程疫苗。
80年代后,開展了基因工程多肽藥物研究,首先在中國獲得尿激酶原(Pro-UK)基因克隆及表達,并對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結構改造,提高其性能,是當前溶血栓特效的多肽藥物。2000年至今,開展分子腫瘤研究。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先進個人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央軍委“模范科學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多次獲全軍科技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獎。
2003年受聘江門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
黃翠芬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11年8月9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黃翠芬 - 生平經歷
黃翠芬1921年出生于廣東臺山,父母的開明和自身的勤勉使自己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0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嶺南大學化學系,適逢抗日年代,幾經輾轉周折,依然頑強按期修滿學分,于1944年獲得學士學位;隨后在中央衛(wèi)生研究院進行研究工作。1948年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50年獲得細菌學碩士學位后與著名的生化藥理學家周廷沖先生一起沖破層層阻力,毅然回國。
黃翠芬回國后,首先在山東醫(yī)科大學主要從事醫(yī)學微生物方面的教材編寫和教學工作,為醫(yī)學微生物學特別是細菌學的學科建設及人才梯隊的培養(yǎng)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54年被調到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工作,主要從事微生物致病機理及綜合防治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期,黃翠芬及時地將分子遺傳學引入微生物的綜合防治研究,成立了分子遺傳研究中心,以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藥物為突破口,打開了微生物綜合防治的新局面,同時也為分子生物學方法及基因工程手段全面引人傳統(tǒng)的軍事醫(yī)學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至生物工程研究所,通過逐步發(fā)展形成了集研究、開發(fā)、中試和生產一條龍的生物工程中心,在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世紀90年代末期全面參與到腫瘤分子機制和綜合防治研究。
黃翠芬認為,防勝于治,防治結合是對抗微生物致病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思路。 由于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以及毒力強等特點,對人體的危害是極大的,因此物理手段的防護以及免疫保護是首要問題,防護和保護的問題解決得越好也就為治療減輕了壓力,同時任何防護和保護的措施都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保護效果,因此要全面地解決微生物的危害,治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正是根據(jù)這一基本的研究思路,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完成并總結出了綜合防治微生物的措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與其他項目一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黃翠芬開始全面參與到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中,特別是在“863”項目中承擔指導了致腹瀉微生物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和尿激酶原及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抗體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正進入了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新時代,研究基因以及基因組的功能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和方向。
黃翠芬教授認為這又是一個科研發(fā)展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時代,以信息的極大豐富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為背景的科研工作也必須從思路上和方法上予以跟進。在研究思路上必須采取系統(tǒng)的整體的思維方式,在研究方法上必須大膽使用新的技術和方法,在選題上必須揚長避短,選準突破口。她認為腫瘤的分子機制和綜合防治這20年來雖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是還有一些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雖然中國起步較晚,但是只要積極跟進,定會有所作為,因為在已有的研究成果面前,是可以共享的,在未知的研究領域,機會是均等的。因此從90年代她開始著手進行腫瘤的相關研究,并承擔了“973”等國家和軍隊的重大課題。
黃翠芬一生勤勉,從不懈怠,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無論是在被認為知識無用的時代還是改革開放后的今天,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她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即使在晚年患病期間,她依然堅持上班,她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最新進展,與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指導研究工作,特別是在研究的思路和新技術的使用上,她一直強調要有所突破。
黃翠芬 - 教育貢獻
黃翠芬教授桃李滿天下,從剛回國在大學任教至今,她帶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她在工作和學習上對學生嚴格要求,在生活上積極幫助學生,她始終堅持身教重于言教,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和技能,而且領悟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她喜歡和學生之間在學術上進行充分的討論,每年一度的師生聚會既是感情的交流,也是學術思想的大討論,在這里氣氛是輕松愉快的,信息可以完全共享,思維可以自由發(fā)揮,每人都可以暢談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甚至辯論,黃教授每次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公正的主持者。
黃翠芬發(fā)動在國內外結識的朋友、老師、同事,千方百計地打通各種渠道,把優(yōu)秀的年輕人介紹出國進修學習,開闊視野,先后送幾十位學生留學,又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吸引學成后的年輕人回國建功立業(yè)。黃翠芬的博士生楊曉,就是在她的幫助下,到美國學習基因剔除技術,回國后,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并作出了可喜的成績。黃教授的學生已經有許多成為新的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為國家和軍隊的醫(yī)學基礎研究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黃教授有許多學生留學國外,有些已經陸續(xù)回國。他們將所學到的先進知識與技術為軍事醫(yī)學的發(fā)展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并取得杰出的成果。黃教授為此甚感欣慰。她希望目前還在國外學習的學生艱苦努力,頑強奮斗,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的為國家的科技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黃翠芬 - 榮譽獎項
黃翠芬教授在半個多世紀的辛勤勞動中。除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外,在容許的范圍內,發(fā)表論文100余篇;編著學術專著3部;教材2本。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此外,還獲得解放軍一級英雄獎章及軍事醫(yī)學科學院伯樂獎,多次立一、二、三等功,并被授予國家級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總后勤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先進個人標兵等光榮稱號。
1984年10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簽署中央軍委授予“模范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的命令中,再一次指出:“黃翠芬同志是立志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獻身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優(yōu)秀的科學帶頭人,她懷著報國之志,返回祖國后,無論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困難面前,還是在十年內亂身處逆境之中,始終對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堅信不疑。她發(fā)奮學習現(xiàn)代技術,努力開拓新的領域”,號召“全軍指戰(zhàn)員,特別是科研戰(zhàn)線上的同志,都要向黃翠芬同志學習!
1996年又獲全軍專業(yè)技術重大貢獻獎,并被授予全軍優(yōu)秀科技人才建設伯樂獎,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在2004年7月20日召開的第七次中國歸僑僑眷大會上又光榮當選為中國僑界“十杰”,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位83歲高齡的著名老科學家,依然風雨無阻地帶病戰(zhàn)斗在工作崗位上,與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著頻繁的學術和信息交流,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最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