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 - 簡介
1885年6月1日生于湖南長沙,卒
于1956年2月14日。1897年考入時務(wù)學堂。1905年,官費赴日本留學。1924年,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主任教授。1926年后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楊樹達初治經(jīng)書。留學日本時,參考日語和英語語法著《中國語法綱要》。后又成《高等國文法》一書,著重虛詞和句讀,揭示了文言語法的一些規(guī)律,是30年代的一部重要語法著作。其后又加以改編,打破語法體系,以詞為綱,以注音符號為次序,另成《詞詮》一書,集《馬氏文通》以來虛詞研究之大成,至今還是檢查古漢語虛詞的工具書。晚年治甲骨金文。楊樹達 - 主要成就
他在語言文字學領(lǐng)域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他的早期研究,即古漢語語法方面,兼及修辭和其他。二是他的后期研究,即文字學研究方面,兼及訓詁、音韻和方言等。
在漢語語法方面,他著有《古書疑義舉例續(xù)補》(兩卷,家刻本,1924年)、《中國語法綱要》(商務(wù)印書館,1928年)、《高等國文法》(商務(wù)印書館,1930年)、《詞詮》(商務(wù)印書館,1928年)、《馬氏文通刊誤》(商務(wù)印書館,1931年)及《中國修辭學》(世界書局,1933年,增訂后更名為《漢文言修辭學》科學出版社,1954年)等。其中《中國語法綱要》是仿英語語法而寫的一本白話文語法書,目的是為教學的需要而分析白話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
《高等國文法》是作者積多年教學與研究的經(jīng)驗于30年代寫成的一部博采眾家之長的古漢語語法著作。該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訂正了《馬氏文通》的一些錯誤,樹立了以劃分詞類為中心的語法體系,揭示了文言語法的一些規(guī)律!对~詮》是《高等國文法》的姊妹篇,是其另一部代表作。該書仿《經(jīng)傳釋詞》的體例,解釋了472個虛詞,是當時同類著作中收詞最多的一部?朔饲宕酥v虛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結(jié)合文法來講解,從而使文言虛詞的研究從清代的訓詁學提高到科學的文法研究的高度。該書集《馬氏文通》以來虛詞研究之大成,多有精辟見解,頗具學術(shù)價值。在文字學等方面,他著有《積微居文錄》(商務(wù)印書館,1931年)、《古聲韻討論集》(好望書局,1934年)、《古書句讀釋例》(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積微居金文說》(科學出版社,1952年)、《積微居小學述林》(科學出版社,1954年)、《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科學出版社,1954年)、《耐林庼甲骨文說·卜辭求義》(群聯(lián)書店,1954年)等。他研究文字學是起源于對章炳麟的“形聲字聲不含義”觀點表示極大的懷疑。認為“形聲聲類有假借,同義字往往同源!逼溲芯糠椒ㄊ恰把曨愐蕴秸Z源,因語源而得條貫!痹诜椒ㄉ鲜艿搅藲W洲語源學的影響,因而研究獨具特色且成果超過了前人。他的文字學研究中富有創(chuàng)意的基本論點是:形聲字中聲旁往往有意義;造字之初已有彼此通假的現(xiàn)象;意義相同的字,其構(gòu)造往往相同或相類;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書的字往往有后起的加旁字;象形、指事和會意三書往往有后起的形聲字。晚年從事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楊樹達 - 生平年表
1897年,進入長沙實學會學習。1898年,進入長沙時務(wù)學堂學習。
1900年,轉(zhuǎn)入長沙求實書院學習。
1905年,留學日本,先入東京宏文學院大冢分校,后轉(zhuǎn)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進修外國語言學,肄業(yè)。
1911年,回到中國,就職于湖南省教育司,兼任湖南省圖書館編譯,楚怡工業(yè)學校教員。
1913年,任湖南省立第四師范、第一師范、第一女子師范國文法教師。
1919年,發(fā)起健學會。
1920年,參加“驅(qū)張運動”,與毛澤東有所接觸。后至北京,任教育部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辭典編輯,先后兼任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教授,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為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編審員等職。
1925年,任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系教授,后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歷史系教授,講授中國文字學概要、國學要籍、修辭學等課程。
1928年到1930年,任教于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
1937年,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回到長沙,任湖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1941年,受聘為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5年,參與組織發(fā)起九三學社。
1947年,受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與吳玉章、馬敘倫等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任理事會副主席。
1952年,因中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轉(zhuǎn)入湖南師范學院任教授,后兼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蘇聯(lián)科學院通訊院士。
楊樹達 - 與郭沫若
郭沫若在專業(yè)上和楊樹達有相同之處,但在過去公認楊的學術(shù)地位要高于郭。40年代初,楊樹達對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就說過:“覺可商榷處頗多。”而郭對楊卻是極尊敬的。1940年12月25日,郭沫若致楊樹達的信中說:,“就整個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體會既深,涉歷復博,故所論列均證據(jù)確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贝撕蠊鶙钪g時有信函往返、從論學的內(nèi)容和行文的謙恭,能看出郭沫若對楊樹達的學問是很欽佩的。但令人沉思的是隨著兩個學者地位的轉(zhuǎn)移,郭沫若對楊樹達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以楊樹達在中國學術(shù)界的地位,他的學術(shù)成果的問世,已經(jīng)很少有什么阻礙。但不知什么原因,后來楊樹達的學術(shù)成果問世,卻需要由科學院來審查。先是李亞農(nóng)審查他的《金文說》,評價不高,還有唐蘭,頗有微詞。不管怎么說,李亞農(nóng)、唐蘭總還是學者。使楊樹達不能容忍的是當時的科學院竟讓根本不懂學術(shù)的人來審查他的著作。對此,楊樹達在回憶錄中說:“科學院對于審查稿件輕視之,信任諸少年不學者妄為評涉,余吁請再審《小學述林》時,曾予以諷戒。院中不省,前感于《金文煉說》妄評事,憤不能忍,故上書主席言之。今日得毛公復云,已將余緘交院,請其注意。明知此事將開罪于人,然若院人稍有天良,必當力圖改進,公審查之責于天下人,則余雖為人疾視,為學術(shù)計,仍所甚愿也!睏顦溥_當時還只是就事論事,沒往別處想,沒有想到是什么原因使學術(shù)環(huán)境很快成為這樣的。
楊樹達的學術(shù)地位,公平地說,在新環(huán)境里并未被漠視,當時有關(guān)的專業(yè)學術(shù)權(quán)威機構(gòu),均給楊樹達留有位置,郭沫若也曾請楊樹達回北京做研究工作,楊樹達以年齡為由婉辭了。但讀郭沫若1950年以后給楊樹達的信,明顯不同于以前。1953年8月郭沫若在一封信中說:“今世著書立說,當對讀者負責。出版發(fā)行尤當對讀者負責。此乃國家事業(yè),故不能輕率從事。往復磋商,應(yīng)是好事,望勿為此悵惘!碑敃r楊樹達每有論著寄郭,幾乎都不順利,總要被刪去許多。對此,楊樹達曾說:“得郭沫若復書,告已讀余《甲文說》,囑余汰去若干首再寄去,當囑編譯局出版云!彪m然這樣,楊樹達對郭沫若的文字學水平仍有極高評價,認為“非一般淺學后生所能及也”。而且楊樹達曾將郭沫若和王國維相提并論,可見其學者的風度。但他對郭沫若的學術(shù)品質(zhì)也有批評。他在回憶錄中說:“此又可證郭沫若之粗心輕信也,蓋心有成見,必欲推翻余說,遇有可為之助者,乃急不暇擇也。余往言:做學問必須誠意正心,信也!。可以說,從50年代以來,楊樹達即對郭沫若有看法,先是感覺他太熱心政治,“郭鼎堂忙于政務(wù),匆匆不能審思耳”。在回憶錄中,還有對郭沫若更嚴厲的批評:“前以《金文馀說》寄請郭沫若審定,渠只讀書序退還,云事忙未能全讀,乞諒云云。既不延請學較裕之人置院中審查稿件,己又藉口事忙不審,虛負院長之名矣。”
另外,楊樹達對郭沫若的學術(shù)品質(zhì)也很不以為然。因為郭沫若曾就一學術(shù)問題在給楊樹達的信中說過:“董某妄人耳,其說未可盡信也!边@是郭沫若批評董作賓的。而楊樹達卻說:“記《卜辭通纂》曾言讀董斷代研究例,拍案叫絕,今乃斥為妄人,鼎堂真妙人哉!睆臈顦溥_的回憶錄中,大體可以看出一代學者的無所適從,而當時,楊樹達還未能采取像他的好友陳寅恪那樣的處世態(tài)度。他在回憶錄中說:“且謂寅老不滿意于科院,謂解放數(shù)年,絕不重視史學,至此老成凋謝之際,乃臨時抱佛腳,已有接氣不上之象云云!
楊樹達 - 評價
楊樹達在湖南名人中算是異數(shù)了。他的文字訓詁、金石考據(jù),是從高郵二王、金壇段玉裁脫胎來的,平實、細密、無征不信。師承上,王、段又追隨休寧戴東原,因此以風格論,楊樹達實疏于湘而近于皖。
章太炎嘗云:“湖南前輩于小學多麤觕,遇夫(樹達字)獨精審,智殆過其師矣。”
楊樹達 - 主要著作
《古書疑義舉例續(xù)補》 1924年 家刻
《中國語法綱要》 1928年 商務(wù)印書館
《詞詮》 1928年 商務(wù)印書館
《高等國文法》 1930年 商務(wù)印書館
《馬氏文通刊誤》 1931年 商務(wù)印書館
《積微居文錄》 1931年 商務(wù)印書館
《中國修辭學》 1933年 世界書局 (1954年科學出版社增訂再版改名《漢文言修辭學》)
《周易古義》
《老子古義》
《論語古義》 1934年 商務(wù)印書館
《古聲韻討論集》 1934年 好望書局
《古書句讀示例》 1934年 商務(wù)印書館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 1937年 商務(wù)印書館
《春秋大義述》
《積微居金文說》 1952年 科學出版社
《積微居小學述林》 1954年 科學出版社
《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 1954年 科學出版社
《積微居金文余說》
《耐林庼甲骨文說·卜辭求義》 1954年 群聯(lián)書店
《論語疏證》
《漢書窺管》
《中國文字學概要》
《長沙方言考》
《漢書補注補正》
《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樹達文集》 1983年~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