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成后 - 簡歷
1911年12月7日 生于天津。
1928~1929年 在南開大學學習。
1929~1932年 就讀于清華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32~1934年 在廣東嶺南大學生物系學習并任助教、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
1934~1939年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系進修,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9~1946年 任昆明清華大學農業(yè)研究所副教授。
1946~1948年 任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生物物理研究室客座教授。
1948~1949年 任清華大學農學院農業(yè)化學系教授。
1949~ 任北京農業(yè)大學教授。
1980~1982年 任北京農業(yè)大學教授、副校長。
1982~ 任北京農業(yè)大學顧問。
婁成后 - 主要論著
1 Lou C H.Studies on turgor movements and action currents of Minosa pudica.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eapolis,1939.
2 Lin C H,Lou C H.Fluourescin-induced parthenocarpy.Nature,1945(155):23.
3 Lou C H,Hsueh Y.L.Effects of 2,4-D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respiration.Science,1947(105):2724-2727.
4 婁成后,薛應龍,閻龍飛.2,4-D生理作用的機制.中國科學,1951(2):49-68.
5 薛應龍,婁成后.含羞草對感應性刺激的敏感度與傳遞速度之晝夜變異.實驗生物學報,1956,4(2):95-106.
6 婁成后.植物體中原生質的連續(xù)性.植物學報,1955(4):183-222.
7 婁成后,吳素萱,張偉成等.大蒜原生質在細胞間運動與有機物運輸.植物學報,1956,5(4):345-362.
8 婁成后,邵莉楣,祝宗嶺.植物體中刺激的電波傳遞.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1959,5(1):239-250.
9 婁成后,邵莉楣,段靜霞.高等植物衰老葉片中原生質的撤退現象以及原生質運動在有機物運輸中可能具有的作用.植物學報,1973,15(2):204-216.
10 婁成后.現代農業(yè)的免耕法.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79.
11 婁成后,張偉成,嚴文梅等.小麥珠心組織中原生質的細胞間動態(tài)及其與胚囊發(fā)育的關系.植物學報,1980,22(1):32-36.
12 婁成后.大蒜植株中細胞內含物由衰退葉片向尖端生長部位的循序轉移.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1980,7(2):1-6.
13 婁成后(主編).《植物生理學》.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0.
14 婁成后.達爾文用植物試驗來驗證進化論.進化論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68-74.
15 婁成后,張偉成.高等植物生長發(fā)育中細胞間的連絡與交通.植物生理生化進展,1983,(2):1-19.
16 張偉成,嚴文梅,婁成后.小麥衰退珠心中解體原生質向胚囊的遷移及其對增殖中反足細胞的哺育.植物學報,1984,26(1):11-18.
17 蔡可,婁成后.貯藏過程中蒜苔細胞內含物再分配的激素控制.植物生理學報,1985,11(4):403-408.
18 婁成后.植物個體發(fā)育中細胞間的交通.百科知識,1989,(2):35-40.
19 婁成后(主編).我國北方旱區(qū)農業(yè)現代化.北京:氣象出版社,1989.
20 Zhang W C, Yan W M, Lou C H. Intercellular movement of protoplasm in vivo in developing endosperm of wheat caryopses, Protoplesma, 1990 (153): 193-203.
21 Zhang P, Lou C H. Rhythmic excitation in Rorippa Nasturiumaguaticum. Physiologie Vegetale, 1990 (310): 545-549.
婁成后 - 生平簡介
婁成后1911年12月7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紹興。祖父婁春蕃長期任職于直隸總督幕府,定居北京、天津。其外祖父盧木齋以精通數學為清末洋務派所賞識,曾任保定武備學堂督學及奉天(沈陽)提學使等職,中華民國成立后在天津隱退,興辦煤礦、水泥、電力及地產等實業(yè),取得成功。他曾創(chuàng)辦木齋中學,并幾度在京津等地建立圖書館,其中以南開大學的木齋圖書館最為著名。盧木齋博學多聞,經常談古論今。婁成后幼年常親聆教誨,受益頗多。父婁裕燾(字魯青)曾在美國檀香山任中國領事館秘書,后去耶魯大學進修,獲法學學士學位后于辛亥革命前夕歸國,以后長期任中英合辦的開灤礦務局中方秘書,并在天津興辦實業(yè),曾創(chuàng)立華北制革廠、天津造胰公司等企業(yè)。母盧云青曾主持私立木齋幼稚園及小學校務工作,該校后來發(fā)展成為著名的木齋中學,由其繼母盧定生擔任校長。
婁成后在中小學期間就對自然科學發(fā)生興趣,1923至1928年在北京育英中學及天津扶輪中學讀中學,讀完高中二年級即考取南開大學,次年轉入北平清華大學生物學系學習。受教于中國早期植物生理學家李繼侗門下,選擇植物生理學為他的科學研究方向。自進入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后,他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產生濃厚興趣,認真閱讀了達爾文的《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植物運動的本領》(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等有關植物感應性和植物運動的名著,立志研究中國的肉食植物。因為廣州有很多種食蟲植物和敏感植物,如豬籠草、毛氈苔、水生的貍藻等,而含羞草(Mimosa pudica)則在廣州遍地皆是。因此婁成后1932年于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又到嶺南大學生物學系研究院學習并曾任助教,1934年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就是“中國的肉食植物”。1934年他到美國留學,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植物學系研究含羞草的運動,完成了“含羞草膨壓運動及動作電流的研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9年婁成后返回祖國,應母校聘請到昆明清華大學農業(yè)研究所植物生理學研究室工作,并在西南聯合大學生物學系兼課,除繼續(xù)進行敏感植物感應性的研究外,抗日戰(zhàn)爭后期還進行了當時新出現的植物生物調節(jié)劑2,4-D的作用機理和應用的研究?谷諔(zhàn)爭結束后,他應英國文化協會的邀請到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生物物理研究組進行科學研究,在著名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A.V.希爾(Hill)的神經肌肉實驗室對幾種植物的電生理進行了大量研究。他運用動物電生理學技術,發(fā)現了植物細胞間原生質的連續(xù)性,受到希爾的重視。1948年12月初他攜家屬返回北平,在清華大學農學院任教。1949年底清華大學農學院合并到北京農業(yè)大學,他先后擔任農業(yè)化學系教授、植物生理學教研室主任及學校研究部副主任,并從事2,4-D作用機制及其在農業(yè)上應用包括化學除草的研究。1955年恢復關于植物感應性的研究,并開展了高等植物中原生質在細胞間運動及有機物運輸的研究,發(fā)表了“植物原生質的連續(xù)性”(植物學報1955年4卷3期),該論文后來受到國外許多專家的高度評價,并被《植物生理學百科全書》第2卷(1976)詳細引用。他先后兼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所、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北京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開展了大量植物生理學的基礎研究,并培養(yǎng)了很多研究生和青年科學工作者,后來他們都在植物生理學研究中作出了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北京農業(yè)大學的實驗室遭到嚴重破壞,一時難以恢復,他和夫人祝宗嶺于1978~1984年先后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開展植物感應性和物質運輸的研究,使得他的研究得以恢復并做出了新的成果。1983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直到1984年他在北京農業(yè)大學的實驗室才得以恢復。雖然他已年逾古稀,但是他致力科學的精神不減當年。他的思路敏銳,對研究高等植物的物質運輸與信息傳遞的理論見解日益成熟。這些年來他培養(yǎng)了大批博士后、博士生和碩士生,發(fā)表了重要的論文20余篇,1992年他擔任國家攀登計劃之一的“主要農作物高產高效抗逆生理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一項重大項目和一項重點項目。
婁成后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擔任生物學部常務委員,積極參加學部的各項工作。同年擔任北京農業(yè)大學副校長。他還當選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副理事長,并曾長期擔任《植物學報》主編,為中國植物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努力。1982年以后他被選為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婁成后 - 科學成就
植物的感應性與信息的電波傳遞
婁成后對植物感應性極其重視,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即開始這方面的研究。植物的感應性不像動物肌肉神經活動那樣明顯,當時除印度的鮑斯(Bose)等人外,研究者較少。他在研究中國的肉食植物之后,開始植物感應性的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含羞草的膨壓運動與動作電流的研究。在昆明和倫敦時期他對貍藻、含羞草和輪藻(Nitella)等進行了大量電生理學測量,表明傳遞組織對微弱和中常電流的通過像是一個連續(xù)的結構一樣,證明植物細胞間的原生質有連續(xù)性。這時期的研究結果于1955年在他的長篇論文“植物原生質的連續(xù)性”中發(fā)表。在植物體內電波傳遞的早期研究中,鮑斯主張動作電波傳遞依靠傳導組織的生理活動,與神經傳遞的機理一樣。而里卡(Ricca)等人則認為電波主要依靠傷素的轉移,傷素可以激發(fā)出變異電波,這兩派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婁成后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實驗證明,動作電波與變異電波的速度比較接近,傳遞的機理也基本相同。變異電波進行稍遲緩,有時動作電波與變異電波可以連接在一起,以復合波形式向前傳遞。若傳遞途徑中有一段被麻醉或死亡而出現生理障礙時,動作電波即不能傳遞過去,如果有傷素參與就能在中段轉移,動作電波和變異電波仍然可以繼續(xù)前進。然后在組織中細胞間短距離傳遞的通道既可以是細胞間連絲也可以是質外體。由此可見,動作電波與變異電波的傳遞方式有密切的聯系,都可以靠電流與激素傳遞共同推進。婁成后多年的研究證明植物器官間信息的傳遞是通過貫穿周身的維管束系統進行的,他們用水田芥作材料,燒傷葉片可以激發(fā)動作電波和變異電波的傳遞。這些電波先出現在距離葉片較遠的第6個葉片上,這是因為水田芥的葉序為2、3、4、5,其第1葉片與第6葉片的維管束直接相連的緣故。鮑斯開始對植物感應性的研究主要是證明敏感植物如含羞草的信息傳遞依靠動作電波作出反應。婁成后長期的研究則進一步證明刺激通過動作電波的傳遞在植物界是廣泛而普遍存在的。許多非敏感植物對刺激也有動作電波和變異電波的傳遞,并且廣泛分布在各大類的植物和植物的所有部位中,如銀杏、旱金蓮、酢漿草、菜豆、洋槐、絲瓜等。而且植物組織對刺激的敏感度還隨發(fā)育時期、晝夜周期、逆境鍛煉而改變。這種情況有些類似動物的平滑肌,它們對刺激的敏感度也隨其生理狀態(tài)和所處條件而改變。
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
高等植物體內的有機物運輸是植物生理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1930年德國學者明西(Munch)提出壓力流假說(Pressure flow hypothesis)或稱集體流動假說(Mass flow hypothesis)解釋植物體內有機物運輸的機理。他認為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片細胞組成一個滲透汁,由光合作用產生高濃度同化物(主要是糖類)作為源頭,而根、芽和果實利用同化物進行生長,作為庫,在它們中間由維管束的篩管將源與庫連接起來,葉片的滲透壓高,而正生長的根、芽滲透壓低,于是靠壓力流就迫使有機物源源流到根尖或莖尖,進行生長。這個學說容易理解,從而長期以來得到植物生理學界的接受,成為教科書的內容。有些學者對明西的假說持不同意見,提出其他的假說(如原生質流動學說),但是始終沒有得到理想的解決。婁成后于1955年起致力于有機物運輸的研究,經過多年的思考與實驗,他認為有機物運輸并非如此簡單。植物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反復利用它的同化物,以新老接替的方式維持根莖尖端分生組織的生長,衰老細胞將其內含物輸出,最終運到尖端細胞,明西的壓力流學說對這種事實卻難以解釋。他用實驗證明,將大蒜的蒜苔摘下儲藏在常溫及黑暗條件下,其頂端生出小的珠蒜,而蒜苔基部逐漸衰退,蒜苔中的內含物包括N,P,K等和水分幾乎全部都供給珠蒜用于生長,有些果實和鱗莖也是如此。這些物質如何從液流中被頂端組織大量地有選擇地收集起來,顯然是壓力流學說所無法解釋的。在植物一生中通常下部葉片衰老后即將其所積累的內含物運輸給新生部位,這時幼嫩的胚胎組織還沒有分化出維管束,供應它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完全要靠其周圍細胞通過細胞間的轉移來供應。婁成后等從小麥胚胎發(fā)育的系統觀察中看到,維管束末梢到達合點時即行終結。卵在受精前后一段時間的營養(yǎng)完全要靠細胞間營養(yǎng)物質的轉移來得到。婁成后先后用電影及顯微錄相觀察到細胞質漿液在胞間流動,胞漿中的胞核、細胞器等以跳躍方式穿過胞間連絲和初生壁的縫隙進行胞間轉移。這種胞間運動需要運動蛋白和ATP提供動力。
植物細胞間的交通與細胞內含物的再分配再利用
婁成后從植物的信息傳遞與物質運輸的研究進而探討高等植物體內細胞間的交通,這是植物生理學和細胞生物學的一個新領域。他認為高等植物具有多層次(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的結構,來執(zhí)行復雜的生物功能。因此體內必須有細胞間和部位間的交通才能辦到。通常認為植物細胞的結構不同于動物,只能容許小分子通行,不容許大分子通過。根據他的實驗室多年來的研究,證明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質、核酸以及病毒顆粒都可以進行細胞間的交通。婁成后通過實驗證明植物體內細胞與細胞間的原生質并非被細胞壁截然分隔開,而在兩個細胞壁之間有胞間連絲穿過,將原生質連在一起形成共質體。他提出植物細胞的胞間連絲有三種狀態(tài):一是可控態(tài)(Controlled state),這種胞間連絲的孔徑可靠張縮加以控制,并控制大分子的胞間轉移;二是封閉態(tài)(closed state),這時胞間連絲被堵塞直到消失,保持細胞的相對獨立,減少外界的侵犯;三是開放態(tài)(open state),這時胞間連絲可擴大到容許大分子通過的程度。他們將這種原生質胞間運動用顯微錄相和電鏡技術記錄下來,例如小麥胚珠在其發(fā)育過程中由珠心中吸取維管束末梢輸送的汁液,珠心的中層組織出現原生質的胞間運動,向正在解體的下層轉移,并聚集在胚囊外圍的空腔中,供胚囊吸收。在衰退組織(如蔥蒜)中胞間通道可以開放到容許原生質自由出入。他們(1983)用電鏡觀察證明病毒(大麥條紋花葉病毒BSMV)顆粒侵入大麥細胞,BSMV蛋白可以在篩管的胞間連絲中出現。先在細胞中繁殖,然后通過胞間連絲進入其他細胞,以至韌皮部中,這樣才能導致病毒的系統感染。國外也發(fā)現煙草花葉病毒(TMV)可以產生一種特異蛋白,誘導煙草細胞的胞間連絲轉入開放態(tài),這是病毒顆粒可以在細胞間轉移的一個旁證。細胞間原生質運動多出現于活躍發(fā)育的胚胎組織以及行將枯槁的衰退組織中。綠色植物除去自養(yǎng)的特性之外,還能充分利用它積累的同化物在不斷的新老更替中進行再分配與再利用。婁成后強調新生部位的建立往往是以衰退器官的犧牲為代價的。一年生植物的營養(yǎng)體最終枯竭時,殘軀中的營養(yǎng)物幾乎一無所有,其內含物全部撤離,轉移到新形成的籽;騼Σ仄鞴僦。這種大分子的轉移主要依靠原生質自身的胞間運動,這在植物生理學中是與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新觀點。
植物根冠間信息傳遞的研究
植物器官間的物質運輸和信息傳遞是協調有機體的分工合作,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維持植物整體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植物賴以生存的一種基本行為。植物根冠間光合產物、水分和礦質的交流及其重要性已是確認的事實,對根冠間植物激素及某些生理活性物質的產生和交流也有較多的了解,但是植物作為一種生物體,它的更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對環(huán)境變化的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在不同部位間的傳導和相應的生理調節(jié)。這些都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生長發(fā)育的行為,例如,根系對環(huán)境滲透勢變化的滲透調節(jié)及其對地上部的影響;根部缺氧造成的跨膜電位的變化及傳遞、根部對可利用水缺乏的“感知”和傳導,以及氣孔的快速反應等。
深入了解植物各部分間,以及它們和環(huán)境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對解決作物生產上的問題非常重要,例如,過去田間使用的除害劑(病、蟲、草害)都是撒布在植物體局部表面上,只是當有害生物直接接觸到藥劑時才受到藥害,而新型除害劑可以被植物部分吸收進去,通過維管束的法液運輸而傳遍周身。這樣,田間雜草只要一部分直接接觸到土中撒布的除草劑植株就會徹底殘廢;病菌、害蟲只要侵入植物的無論那一部分都會中毒致死;于是藥劑的除害效率可以增加很多倍。又如,“根冠”關系對作物生產的影響非常之大。田間作業(yè)多半是在根系所在的土壤改良上下工夫,而根系如何參與整體的活動卻知道得很少。若把根系從整株植物中切除或是使其突然受到逆境脅迫(而不是長期水分的虧缺)時,葉片的氣孔就會很快關閉,它的光合作用與蒸騰作用也隨之下降。
20世紀50年代以來,婁成后及其學生開始根冠間的物質運輸與信息傳遞的研究,在根冠間氣體交換、傷流液中生理活性物質、根系對氣孔行為的影響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近幾年,在根系對環(huán)境刺激的快速反應;根系對蒸騰、光合的調節(jié);根對地上部的電波傳遞;根溫對地上部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證明植物根系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器官,可能具有“測量”土壤環(huán)境條件變化并迅速把這些變化轉換成各種信息傳遞到地上部的能力,從而影響到植物體的生長發(fā)育。
國際上對根冠間交通及其與生長發(fā)育的關系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他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單個激素的作用上,而忽略依靠刺激誘發(fā)的電波作用。婁成后重點研究了根系對環(huán)境刺激發(fā)生快速反應的條件、傳導的機制以及對冠部光合、蒸騰、生長等行為的快速影響。進而提出了逆境脅迫下包括電信號,水信號和化學信號在內的植物根冠間信息傳遞的模型,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重視。這一研究結果,在理論上有助于深入了解根對地上部信息傳遞的機理,根冠間交通與作物生長發(fā)育的關系和植物的適應性,同時也為提高作物抗性,實現環(huán)境控制和化學控制的最優(yōu)化提供理論依據。
生物調節(jié)物質作用機制與農業(yè)應用的研究
自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2,4-D問世后,婁成后于1944年左右即開始研究2,4-D的生理作用,先后在Science及《中國科學》等刊物上發(fā)表很多論文,開創(chuàng)了中國化學調控及化學除草的新領域。
植物生理學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廣泛,目前農作物生長發(fā)育的化學控制已取得很大成就。婁成后及其助手在國內最早把生長調節(jié)劑應用于單性結實、稻田除草免中耕、防止器官脫落、果蔬儲藏保鮮上并獲得成功。生長調節(jié)劑對作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顯然是化學處理影響了器官間同化物的分配,同樣地他們對儲藏的延存器官,如蒜苔或黃瓜等,采用赤霉素局部處理其供給營養(yǎng)的部分,從而抑制了珠蒜或種子的發(fā)育,獲得果蔬儲藏保鮮上的應用,在全國,特別是在北方得到大量推廣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婁成后不僅在促進作物結實、防止脫落和貯藏保鮮上的研究在國內作出先例,并為推廣的化學除草,表層覆蓋免耕技術打下基礎。1952年婁成后向國務院提出推廣化學除草技術的建議,并帶人到故宮表演,把殿堂頂上的雜草消除殆盡。爾后幾年在他的指導下,北京農業(yè)大學有機化學組首先在國內合成了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2,4-D和除草劑“敵稗”。接著他作為全國化學除草領導小組組長,參加了在華北平原進行的飛機撒播除草劑的大規(guī)模試驗。20世紀60年代以來,婁成后一直大力提倡表層覆蓋免耕技術,致力于生長調節(jié)物質在農業(yè)上應用的研究。
積極推廣覆蓋免耕及育苗移栽技術,促進中國農業(yè)現代化
免耕法是近30年來在一些科學先進國家隨著現代化的大農業(yè)的發(fā)展而興起的!懊飧币卜Q“少耕”,它與中國傳統的精耕細作、深翻改土的耕作方法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大相徑庭的。婁成后認為免耕法是被實踐證實了的科學,他搜集和研究了中國水土狀況的大量資料,提出了在中國推行“覆蓋免耕”法是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一條新路。他在《現代農業(yè)的免耕法》一書中指出:免耕法不是不要耕作,尤其不是不要改良土質與農田基本建設的耕作,它是要免除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繁重耕作。婁成后反復強調耕作是改變作物根系的營養(yǎng)、生長、發(fā)育所需的土壤條件最為直接與有效的方法,因而長期以來在大田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幾十年來,發(fā)現不適當地進行開墾和過度耕作帶來嚴重水土流失的危害。同時,在工業(yè)發(fā)達國家中,機械化大農業(yè)的興起與農業(yè)勞動力的缺乏,迫使大田管理向節(jié)約人力、物力、時間的方向發(fā)展,這才開始對傳統的耕作方法和觀念發(fā)出疑問,究竟哪些耕作是必要的,有益的,哪些耕作是不必要的,可以代替的,或有害的。
婁成后指出,中國土地70%是丘陵地。全國普遍有季節(jié)性干旱,所以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除植樹造林,保護草原,防止濫開墾外,在大田生產方面,也需要盡量保持表層土壤結構,避免多耕破壞土面覆蓋。并提出覆蓋免耕的五大優(yōu)點:一是“山清才能水秀”。說明天然植被是肥沃土壤的締造者與保護者。二是保護表層結構,進行人工覆蓋,減少土面蒸發(fā),增加降水的截留量。三是枝葉還田,殘茬留地,可以補償土壤有機質的消耗,盡量維持土壤原有層次與結構。四是可以穩(wěn)定土壤中水、肥、氣、熱四因素。五是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可以免除不必要的耕作工序。婁成后得出的結論是:現代農業(yè)的免耕法,實際上是應用先進的科學管理和技術措施來代替和免除傳統農業(yè)中人力、水源、能源和時間的多余消耗,從而達到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經過婁成后的大力宣傳,引起了有關人員的極大重視,并且已經在中國很多地區(qū)推廣或部分推廣,現代農業(yè)的“免耕”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婁成后在田間用化學除草對土壤處理獲得免中耕的成效后,繼續(xù)提倡植被、殘渣、地膜的表層覆蓋等免耕的新技術,他主編的《我國北方旱區(qū)農業(yè)現代化》一書,為中國農業(yè)現代化提供了節(jié)水、護土、省工、增收的新途徑。
育苗移栽可以克服當地氣候(熱量、雨量的不足,生長期短)給單作或復種的薦口成長與產量帶來的障礙,取代苗期約一個月的時間,因而能夠更好地爭取到天時與地利,是今后中國進一步提高大田作物(特別是中國北方廣大農區(qū)旱地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一個有效措施。但至今沒有適用于大田作物的簡便易行,農民愿意接受的方法。婁成后根據長期對植物根系生理的研究,發(fā)明了大田作物“營養(yǎng)帶育苗移栽”的技術。這一技術不僅育苗時間短,秧苗無需鍛煉就可培育壯秧,而且易于成活,根系發(fā)達,幼苗生長健壯;不僅能夠在水稻上應用,更適用于小麥、玉米、棉花等旱地作物,為今后大田作物提高單產增加復種指數開辟廣闊的前途。
婁成后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和培育人才的精神受到人們深深的敬仰。在青年時期當時國難當頭,日本侵略加劇,東北淪陷,華北存亡危在旦夕,婁成后愛國愛民,曾走上街頭,宣傳抵制日貨。在美國留學期間,正值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全國人人奮起抗戰(zhàn),婁成后積極參加組織全美留學生會,任學術組長,在美國各處宣傳抗日,奔走募捐,支援抗戰(zhàn)。1939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奔赴大后方的云南參加教學、科研工作,以期為戰(zhàn)后重建祖國服務。1948 年11月底他不顧當時解放戰(zhàn)爭期間交通的困難,從倫敦返回北平清華大學,十余天后在清華園就迎來了北平的解放。解放后他看到祖國日漸強盛,增強了自豪感和信心,熱情投身于教育和科研事業(yè)。對于科學事業(yè)他全神貫注,在理論和應用研究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婁成后先后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物科學家,特別是植物生理學人才。今后他必將在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yè)上作出更多的貢獻。
婁成后 - 參考資料
[1] 中國紹興 http://www.sx.gov.cn/portal/invest/article_list.jsp?catalog_id=20050411000501
[2] 超星數字圖書館 http://www.ssreader.com/ys/zsyshtml/ys0000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