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志 - 簡介
陳鳴志,男,1946年出生,天津人,相聲名家。陳鳴志是天津眾友相聲團的重要演員之一,頗受觀眾的歡迎。
陳鳴志從小喜愛相聲藝術(shù),1953年拜相聲名家于寶林為師。早年考入紅橋區(qū)曲藝團,曾得到楊少奎、劉奎珍、張寶茹、張興華等多位名家的指教。 他的表演風格熱烈灑脫,聲情并茂,剛?cè)嵯酀,演唱俱佳?/p>
陳鳴志曾分別與鄭福山、鄧繼增、張永久等合作,經(jīng)常上演的節(jié)目有:《大娶親》《吃月餅》《吃元宵》《老老年》《論夢》《反七口》《對春聯(lián)》《三字經(jīng)》《八扇屏》。
陳鳴志對相聲藝術(shù)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認為相聲演員應(yīng)當以“說”為主,而不是以“演”為主。他不但努力繼承著相聲的傳統(tǒng),同時也很注重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不斷與時俱進。在他的相聲段子里,經(jīng)常能聽到一些新名詞,常令觀眾耳目一新,產(chǎn)生共鳴。
2009年2月26日,陳鳴志首次個人專場在天津舉行。這次專場演出,陳鳴志表演非!俺浴惫Ψ虻乃亩蝹鹘y(tǒng)節(jié)目,其中既有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相聲《偷娃娃》,也有新創(chuàng)編的相聲《秋蟲雅興》。此外,與鄧繼增合作的《第一針》以及與尹笑聲合作的《歪講三字經(jīng)》也為相聲迷們展現(xiàn)其“鋪平墊穩(wěn)”的敘述功力。
2011年4月11日凌晨4:30,相聲名家陳鳴志在津逝世,享年65歲。
陳鳴志 - 演藝歷程
2005年5月22日,為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3周年,天津電臺文藝臺《每日相聲》欄目、天津維高文化藝術(shù)經(jīng)紀有限公司、中國大戲院、《津門曲壇》雜志社在中國大戲院聯(lián)合“津京兩地精品相聲展演”。著名相聲演員陳鳴志與田立禾、范振鈺、王文玉、佟守本、張永久、及楊威、楊化然父子聯(lián)袂登臺。
2006年12月31日,衛(wèi)派相聲晉京大拜年第一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由天津市曲藝家協(xié)會、天津市群眾藝術(shù)館主辦,民族文化宮、北京世紀譽苑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群星文化體育經(jīng)紀有限公司承辦。與張永久合演相聲《對春聯(lián)》。
2007年1月2日,衛(wèi)派相聲晉京大拜年第三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由天津市曲藝家協(xié)會、天津市群眾藝術(shù)館主辦,民族文化宮、北京世紀譽苑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群星文化體育經(jīng)紀有限公司承辦。與張永久合演相聲《姥姥年》。
2007年4月16日,劉春慧拜張文霞為師。拜師儀式完全遵照相聲界的傳統(tǒng)進行,劉春慧向師父張文霞鞠躬、獻禮。拜師儀式上,“引師”陳鳴志、“保師”鄧繼增、“代師”魏文華、王殿英、李志朋分別對張文霞喜收劉春慧表示祝賀,李伯祥、尹笑聲等相聲名家也出席了拜師儀式,于佑福、回婉華特意從北京趕來祝賀。
2008年2月10日,天津市曲藝家協(xié)會主辦的“笑聲融化冰雪愛心企盼平安——天津相聲界賑災(zāi)義演”在大金臺相聲茶館舉行。天津相聲界多位名家齊聚一堂,為南方災(zāi)區(qū)奉獻愛心。演出結(jié)束后,天津市曲協(xié)和大金臺相聲茶館將演出所得和募集到的善款1萬余元捐獻給天津市紅十字會,委托他們表達對災(zāi)區(qū)人民的一片愛心。趙津生、耿伯春、陳鳴志、鄧繼增、佟守本、汪恩祿、黃鐵良、何德利先后上場為觀眾表演了《鈴鐺譜》、《老老年》、《同仁堂》、《打砂鍋》等相聲段子。
陳鳴志 - 成長經(jīng)歷
陳先生幼年的時候,家住在和平區(qū)多倫道附近,他有個街坊叫張興漢,是著名相聲藝人馮立鐸的弟子。
1953年初的一天,張先生酒醉歸來,對年幼的陳鳴志說:“我教你一段相聲,你愿意學嗎?”“愿意學呀!”于是張先生就教了一段《四輩》給陳鳴志。一個星期之后,張先生把陳鳴志帶到南市,年僅7歲的陳鳴志和相聲前輩李潔塵(李伯祥的父親)、郭全寶同臺演出了這個節(jié)目,老觀眾對這個說相聲的小孩子特別喜愛,對他的節(jié)目也非常滿意。那年,陳鳴志第一次登臺就順利的贏得了開門紅,這也為他日后從事相聲專業(yè)樹立了信心。不久,他又幸運的遇到了剛從朝鮮慰問演出歸來的于寶林先生,于先生主動收7歲的陳鳴志為徒。此次,陳鳴志正式走上了曲藝之路。拜師儀式上,曲藝老前輩周德山、陳士和等勉勵他要好好學藝,爭取早成棟梁。和陳鳴志一起拜師的還有王鳴樓以及張興漢先生的夫人張紫茹。陳鳴志先生除了經(jīng)常向恩師于寶林先生問藝之外,也得到了張興漢先生的點撥。在張先生的指導(dǎo)下,陳鳴志很快掌握了《打燈謎》、《八扇屏》、《五紅圖》等傳統(tǒng)節(jié)目,張興漢先生非常喜歡天資聰穎的陳鳴志,口傳心授,因材施教,從不保守。年少時的陳鳴志就立志要刻苦鉆研相聲藝術(shù),為曲藝事業(yè)奮斗終身。
1958年,陳鳴志參加了天津紅橋區(qū)曲藝團,這是一個名家云集,實力超強的曲藝團體。林紅玉、張玉昆、廉月儒、艷桂榮等都是該團的主要演員。在紅橋區(qū)曲藝團期間,陳鳴志更多地得益于相聲名家楊少奎先生。每天兩場的演出使陳鳴志先生與張寶如、丁文元、張紫茹等眾多相聲藝人同臺獻藝,技藝大增。在楊少奎先生的指導(dǎo)下,陳鳴志陸續(xù)演出了《菜單子》、《地理圖》、《夸住宅》、《洋藥方》等節(jié)目,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與眾多同齡演員相比,陳先生是頗具實力的一個。
上世紀90年代,應(yīng)天津電視臺《魚龍百戲》節(jié)目編導(dǎo)劉國器先生的邀請,陳鳴志和鄧繼增表演了傳統(tǒng)相聲《戲迷藥方》,時隔20余載,陳鳴志的相聲依舊,情感依舊,精神依舊。
1999年,陳鳴志參加了恩師于寶林倡導(dǎo)組建的天津市哈哈笑藝術(shù)團,后又到眾友相聲藝術(shù)團,每周堅持在名流茶館、中華曲苑演出相聲大會。陳鳴志常說:“天津的觀眾太可愛了,天津的觀眾是最負責任的曲藝觀眾,沒有天津觀眾對相聲藝術(shù)的呵護,對相聲演員的培養(yǎng),也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誰要是站在臺上不賣力氣,誰就對不起我們的衣食父母,對不起相聲這兩個字! 雖然闊別舞臺多年,但是陳鳴志憑借扎實的功底和超強的記憶力,很快拾起了“老活”,恢復(fù)到了最佳演出狀態(tài)。舞臺上的陳鳴志精神飽滿,魅力四射,花甲之年,盡顯大將風范。他的表演熱烈灑脫,聲情并茂,剛?cè)嵯酀,說唱俱佳。幾年來,先后與鄭福山、鄧繼增、張永久合作,表演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傳統(tǒng)相聲,如《吃元宵》、《老老年》、《對春聯(lián)》等。每次登臺,觀眾均報以熱情洋溢的掌聲,其表演風格很受歡迎。
2010年7月,陳鳴志被診斷為肝癌,并開始在腫瘤醫(yī)院接受治療,其間進行過一次切除手術(shù)。
2010年10月,陳鳴志帶病參加了《眾友十年》的簽售活動。
2011年年初,在謙祥益文苑以及各位同行、友人的幫助下,《陳鳴志相聲文集》編纂成書,成為陳鳴志一生不懈鉆研相聲藝術(shù)的完美總結(jié)。
2011年4月10日凌晨4點開始,陳鳴志出現(xiàn)昏迷狀況,24小時后,2011年4月11日,他在昏迷中平靜離開。
陳鳴志 - 主要作品
陳鳴志、尹笑聲《門頭溝》
朱永義、陳鳴志《怯洗澡》
陳鳴志、張永久《論夢》
佟守本、陳鳴志《打燈謎》
陳鳴志、張永久、楊威《訓(xùn)徒》
陳鳴志、劉斌《吃主》
陳鳴志、張永久《吃月餅》
陳鳴志、鄧繼增《拴娃娃》
陳鳴志 鄭福山《八扇屏》
陳鳴志 鄭福山《報菜名》
陳鳴志 鄭福山 《吃元宵》
陳鳴志 鄭福山《大審》
陳鳴志 鄭福山《反七口》
陳鳴志 - 相聲見解
對于相聲藝術(shù),陳鳴志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認為相聲演員應(yīng)當以“說”為主,而不是以“演”為主。“說”是相聲的四門功課之首,也是相聲藝術(shù)同戲劇本質(zhì)的區(qū)別。相聲是老百姓的藝術(shù),演員通過說笑話、講故事與觀眾交流,顯得自然、親切;而“演”就有一種做作的感覺,過于程式化的東西無疑拉遠了臺上臺下的距離,假如相聲演員重“演”輕“說”,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違反了相聲的規(guī)律。陳鳴志不但努力繼承著相聲的傳統(tǒng),同時也很注重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不斷與時俱進。在他的相聲段子里,經(jīng)常能聽到一些新名詞,常令觀眾耳目一新,產(chǎn)生共鳴。
陳鳴志為相聲藝術(shù)辛勤的耕耘了幾十個春秋,從不知疲倦,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自己鐘愛的相聲事業(yè)。新世紀,天津茶館相聲的繁榮史上永遠留有陳鳴志的名字——這位充滿激情,始終具有蓬勃活力的相聲勇將。
陳鳴志為人直爽,從不計名利,更不會趨炎附勢,攀龍附鳳。他的人品和他的相聲藝術(shù)一樣率直而熱情,豪放而灑脫,陳鳴志常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傲氣不能有,但傲骨卻不能丟,我們站在臺上,既要對得起觀眾,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相聲”這兩個字。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今,陳鳴志依舊活躍在舞臺上,為觀眾服務(wù),為相聲吶喊!
陳鳴志 - 悼念大師
郭德綱:唉,好人不長壽。愿陳先生一路走好,郭德綱率德云社哀悼。
王海(郭德綱經(jīng)紀人):驚聞陳鳴志先生辭世,心感悲痛!想起當年德云社剛剛見起色,整個天津相聲界謾罵聲一片,唯有陳先生站出來說:“你們別罵了,至少現(xiàn)在咱們的相聲市場火了,票好賣了。我念郭德綱的好!痹戈慀Q志先生一路走好!
趙津生:陳先生,一路走好!
天津相聲演員張楠:陳先生給我說過活,就相當于是給過飯。先生無常的四個小時前我守在先生身邊,看了最后一眼。因為民族禮數(shù)不同,先生無常后就不能行禮了,所以當時給先生磕了三個頭,算是對先生的感謝了,我沒什么遺憾的了。藝久叩拜!
徐德亮:我最早知道陳鳴志先生,是兩千零二年左右去天津聽節(jié)目……我對《吃元宵》及這個包袱記憶深刻……后來我又去了一次天津,正趕上的還是這段兒,包袱一樣的準確,一樣的效果絕佳,這次我也記住了這位先生的姓名。
張伯鑫:天津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陳鳴志先生今早駕鶴西游。《吃月餅》《老老年》已成絕唱,九爺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