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汝釗

    張汝釗

    張曙蕉,女,名汝釗,字曙蕉(1900—1970)。浙江慈溪人。杰出女詩人、社會活動家,最后卻毅然皈依佛門,直到披剃出家,講經(jīng)說法,成為近代天臺宗一大名僧。曾因出版《綠天簃詩詞集》,名震文壇。印光法師賜法名“慧超”;皈依太虛法師后,賜法名圣慧;祝發(fā)為比丘尼后依根慧法師,賜法名曰本空,字又如,號弘量。中國佛教史上,曾出現(xiàn)過許多詩僧,如唐代的寒山、拾得、無可、皎然,宋代的遵式、志南,明代的傳燈、懷讓等。但女詩僧卻極為少見。二十世紀的本空法師恰是這樣一位女詩僧。

    生平著作

    張曙蕉出生在浙江省慈溪縣莊橋的一個書香之家。她自幼酷愛讀書,聰穎過人,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被鄉(xiāng)裏譽為“女才子”。中學(xué)畢業(yè)後,她考取了上海滬江大學(xué),後又轉(zhuǎn)南方大學(xué)讀書。當(dāng)時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五卅慘案”,日本兵慘殺顧正紅烈士。全校同學(xué)義憤填膺,上街游行示威。她勇敢地率領(lǐng)大家高喊口號,并散發(fā)傳單,不幸被捕。(評:菩薩無我利他之本性使然)後來被學(xué)校當(dāng)局以“鬧風(fēng)潮”的罪名開除學(xué)籍。在章太炎先生的幫助下,她轉(zhuǎn)入國民大學(xué)就讀。二十六歲,在該校英文文學(xué)系畢業(yè)。這時,她把十多年來所寫的詩詞作品作了一番刪削整理,編為《綠天簃詩詞集》,公開出版。這些詩詞感情真摯,音韻鏗鏘,清麗婉約,膾炙人口,在當(dāng)時文學(xué)界引起很大轟動。

    著作《綠天簃詩詞集》線裝1冊,民國14年(1925)排印本,民國16年鉛印本;《海漚集》二卷,民國23年四明印書局排印本。

    示現(xiàn)外道成為基督徒

    張汝釗16歲時由家人包辦婚姻,19歲生有一子,丈夫是一個紈绔子弟,經(jīng)歷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在英文系畢業(yè)后,本打算去美國留學(xué),但因丈夫百般阻撓未能成行。1927年,張汝釗在寧波長老會受洗為基督徒,并在基督教公益機構(gòu)普益社工作。但凡有所成就之菩薩多先示現(xiàn)外道。如:舍利佛、目犍連、龍樹,《大法鼓經(jīng)》授記的離車菩薩也是如此。華嚴云:"或作外道出家人,為化是等作導(dǎo)師。"此類菩薩早已通達外道教義,為化彼類故做此示現(xiàn),無數(shù)外道徒眾因此而舍邪歸正。

    信佛緣起

    1928年,在章太炎的舉薦下,她擔(dān)任了寧波圖書館館長,從此過上了3年“坐擁書城不羨仙”的生活。在此期間,張汝釗廣泛涉獵了眾多佛教文獻,特別是同近代高僧、凈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的交往,為其日后的佛教信仰奠定了基礎(chǔ)。

    1928年夏天,張汝釗到普陀山避暑,其間常去海邊游泳。印光法師派人送去字條,提醒她在海邊游泳不安全,勸其不要再到那里游泳。幾天后張汝釗拜謝印光法師,并送去《綠天簃詩詞集》。印光法師讀后評論張曙蕉的詩作說:“觀所作詩,其聲調(diào)意致,實不讓古人。但只是詩人之詩,其衷曲愁怨,似絕未聞道者之氣象。即與君題序者,皆與君同是一流人物……當(dāng)移此愁怨以念佛,則生入圣賢之域,歿預(yù)蓮池海會。倘真有宿根,當(dāng)不負老僧此一呵斥也。”印光法師這段話,對張汝釗觸動很大。

    張汝釗

    法師賜名

    四年后,張汝釗正式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在家居士,印光法師賜法名“慧超”。寧波市長易人后,張汝釗辭去寧波圖書館館長一職,到甬江女子中學(xué)教書,不久在雪竇寺拜見太虛法師。太虛法師勸其到武昌佛學(xué)院學(xué)習(xí),由此張汝釗開始了云游參學(xué)的佛子生涯,并不斷將自己的心得感受寫出來,創(chuàng)作了《般若花》和《海鷗集》。

    學(xué)習(xí)佛戒

    在武昌佛學(xué)院,張汝釗聘請覺明尼師主講《楞嚴經(jīng)》。覺明因此也就成為張汝釗學(xué)佛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覺明尼師,本名丁寶琳,與秋瑾是同鄉(xiāng),共倡革命。秋瑾犧牲后,丁寶琳因躲避清廷追捕,逃入春申愛國女校任教數(shù)年。后深感國事艱難,不易為力,往宜興海會寺出家為尼,法號覺明。張汝釗同覺明尼師相處9個月,受益良多,佛學(xué)參究大有長進,特別是對出家人持戒律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敬意。

    農(nóng)禪生活

    除了云游參訪、研究和講授佛學(xué)以外,農(nóng)禪是張汝釗最有特色的宗教活動。張汝釗的伽倻農(nóng)林就在慈湖的北郭里。慈湖三面環(huán)山,一面為入城的通衢,湖上有一長堤,兩岸夾槐楊,風(fēng)景宜人。宋明理學(xué)大師“慈湖先生”楊簡便居于此,題“本心”二字。張汝釗有詩戲云:“理學(xué)承傳陸子靜,禪師其內(nèi)外名儒;迢迢六百余年事,先哲慈湖知我無?”   

    張汝釗的田園只有八九畝大,做工的除了張汝釗本人,還有兩個女工!八删摘q存留我隱,桑麻遍植示家風(fēng);林居未必全無事,汲水灌園夕照中。”除去每日兩小時必做的工作,張汝釗大部分時間看經(jīng)參禪:“春來夜夜為禪忙”,“四時景物知生滅,十畝煙波作水觀;放去遍能彌六合,收來藏在一毫端。”   

    同友人通信往來,談經(jīng)論道,亦是一大樂事:“為惜落花當(dāng)掃地,愛看積雪故栽松;有人問我窮通理,流水行云一笑逢!

    正式出家

    張汝釗這種愜意的農(nóng)禪生活,并不是讓人人都滿意,許多人覺得她應(yīng)該出來為社會服務(wù)才對。張汝釗在答復(fù)“一位很負時望的女朋友”時寫道:“最是林居學(xué)道易,親朋百計苦憐予。多生積習(xí)真難了,一日三緘辭職書!弊罱K,張汝釗在1950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依根慧老和尚剃度出家,法號“本空”。根慧老和尚在觀宗寺為其舉行了傳戒儀式。戒期圓滿后,根慧老和尚又傳法給本空法師,授天臺正宗,賜號“弘量”。本空法師圓寂后,上海佛教界在1953年①出版了本空法師的詩文集《煙水集》,以示緬懷。

    參考資料:

    ISBN:u200b
    作者:本空法師著
    出版社:上海,:,覺訊月刊社
    出版日期:1953
    頁數(shù)和開本:143頁,:,圖,18cm
    叢編項:u200b
    裝幀:u200b
    名稱煙水集
    作者張圣慧②
    出版商原泉出版社,1975
    出處:弗吉尼亞大學(xué)
    數(shù)字化處理時間2010年11月1日
    頁數(shù)215,頁
    u200bu200b

    ①:《煙水集》到底是本空法師圓寂前出版,還是圓寂后出版呢?又,或是出版時間有誤呢?

    ②張圣慧即本空法師。

    印光大師給張汝釗的八封回信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一

    觀所作詩,其聲調(diào)意致,實不讓古人。但只是詩人之詩,其衷曲愁怨,似絕未聞道者之氣象。即與君題序者,皆與君同是一流人物。君既有此慧根,忍令以悲怨而消磨之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既有佛性,可任其被煩惱蓋覆,歷劫不得發(fā)現(xiàn)乎。當(dāng)移此愁怨以念佛,則生入圣賢之域,歿預(yù)蓮池海會。倘真有宿根,當(dāng)不負老僧此一呵斥也。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二

    接手書,不勝欣慰。但以香期人事冗繁,未能即復(fù)為歉耳。大凡聰明人,多皆傲物而自是,不肯受人呵斥。光愧無學(xué)問道德,不能稍益于世,因茲抱一他山石之素愿。欲令純金良璞,皆由我粗礪之質(zhì),以成世寶。是以三次相見,不以贊而以勉,不以人情而以佛法為指示。其書與三次之語,呵斥頗切,意必此后絕不過問。而書中所敘,頗生感激。足見宿根深而見理明,不自是而肯聽善言。倘能將才人習(xí)氣,西歐虛派,盡情放下。以敦本重倫,躬行家庭教育,俾一切女流,同仰懿范。再加以生信發(fā)愿,自修凈業(yè),自行化他,同期解脫,以為閨范母儀,女流師范。則吾國之興,斷可必矣。然文人所說,多屬虛浮,果真實如書詩中所說而實行之,則光前所期望者,皆必定可成事實也。好高務(wù)勝,見異思遷,乃文人及虛浮學(xué)道者之通病。須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如來之道,戒定慧而已?v使萬圣萬佛相繼出世,亦不能稍變章程也。了此則自知見異思遷者,皆由心中無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禪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歸,尚不容易。況由此證無生而了生死乎。凈土法門,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現(xiàn)生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之最捷,最圓,最頓,最簡易,最玄妙之法門也。若不以文鈔文字刺眼,祈詳閱而實行之。此后再閱古德凈土各著述,則勢如破竹,循流得源矣。汝之詩意義甚佳,然欲避綺語之譏,須當(dāng)行其事。否則何止綺語,乃妄語戲語欺三寶語也。光四十余年不作詩,故不為和。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三

    接手書,知前次之書,尚不討厭。此次除過譽不慧外,皆屬實情。一息不來,即屬后世。此時縱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亦無用處。若不及早修持凈業(yè),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枉將宿生所種善根,盡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刹话г铡敉练ㄩT,貴乎實行。今既知之,當(dāng)隨分隨力行之,方有實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號,以期近則消業(yè)障而增;,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xí)氣。有此習(xí)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果能發(fā)大菩提心,于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之行。則將來之母儀閨范,師范女流,與預(yù)會蓮池,親承佛記,皆可必得矣。愿將身體力行之不遑,不敢故作戲論,以開罪三寶,常念勿忘,則幸甚。此后不須來信,光約于月半后往滬。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四

    君于民十六年見光時,光頗嘉其聰慧,而又能受人指斥,故光常冀君為浙地女界之善導(dǎo)。其后絕無音問,意其在普陀時所發(fā)起之善根,以無人提持,遂復(fù)消滅矣。然光亦不肯再多事,以強人所不欲也。及見所匯之詩,其意致完全不與此道相應(yīng),因略一啟迪。后見所復(fù),遂大暢慰。是知入道,各有因緣時節(jié)也。所寄弘法社刊,以冗繁無暇,只看曾女士孔節(jié)婦及某女士傳,并八識四賓主頌。文意俱好,然宗門中語句,意在言外。四賓主似有文義,聰明文人,可以模仿。若酬機之無義味語,決不可以文義會。如其真有所悟,不妨為之提倡發(fā)揮。若只以聰明模仿,且勿妄動筆。此與教大相懸殊,極宜慎重。果真念到一心不亂,亦可頓識彼之意旨。未能真知,切勿含糊,冒充通家。因近世人好剽竊,光頗不愿人因此獲罪,故為君言之。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五

    午后接海漚集一包,隨便閱其題目,亦有已在寶靜法師弘法社刊登者。其秦始皇論,頗涉激烈,殊失中道。稱始皇之才處,可謂具眼。至完全推尊始皇,而以焚書坑儒為大作略,則其過可勝言哉。彼欲愚民而焚書,非恐其邪說誣民而焚書也。若凡邪說者焚之,固為有功。彼系悉焚言政治道德之書。以易為卜筮之書,故不在焚燒之列。圣人在位,善人執(zhí)政,惡人自可向化。而彼所坑者,是不附己者,此種處何可推詡,而猶恨其未能坑盡乎。居士才力有余,涵養(yǎng)不足,只圖一時快口,并不計誤無知之狂人。光旦暮將死之人,于世無所益,唯以居士宿根深厚,特加磋磨,不知居士以為然否。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六

    世間聰明人,每以聰明自負,不肯虛心受人指斥。汝宿根深厚,實為進德之基,觀手書不勝欽佩。宗門語句,勿道不悟,即悟而不善識機,以致誤人,則自實得禍。前在迦葉佛法中,百丈山主人以一語不契機,致墮五百劫野狐身。至唐百丈懷海禪師座前表明其事,始得脫去。是知以宗語作兒戲逞口辯者,可畏之至。居士但實行禮誦,待至凡情圣見悉不得時,所有酬機之語,直下俱皆明了。然雖明了,猶不可不慎重其事。如前百丈所說,實在不錯。但以誤機而自遭五百劫野狐之報。況所答完全是錯乎。至于所匯十元,仍為居士寄各要書,以期寧地閨閣英賢,同沐佛化。然人多書少,何能遍及,故寄一函遍復(fù),一包五百張,令學(xué)堂學(xué)生人各一張。得居士為之演說,彼等必欣欣向榮。若最初志在顧本及求利,則小乎小矣。非光所望于居士者。寧波信佛者固不乏人。然以粲華之舌,錦繡之筆,于日用倫常中,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各法中,提倡佛法之凈土法門,則實不多見。居士固有此資格,惜數(shù)年來尚未真實發(fā)心。今既發(fā)心矣,忍令一切坤倫,同終其身不沐佛化,不知了生脫死之出路乎。此光所以代兩土教主而勸駕也。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七

    接手書,似深知其病。然以文字習(xí)氣太深,雖自知而實不能痛改,則畢生終是一詩文匠。其佛法真實利益,皆由此習(xí)氣隔之遠之。故佛以世智辯聰,列于八難,其警之也深矣。讀永明宗鏡錄詩,聲韻鏗鏘,非夙有慧根者不能,然亦是修道者之障。以此種言句,皆系卜度而成,非真得道人隨口吐出者可比。居士欲死作詩文之偷心,現(xiàn)在人無能為此種決裂開示,今引一古事以作殷鑒,則詩文匠即可為擔(dān)荷如來慧命之龍象,而永為閨閫母儀,女流師范于無既也。其事在《普陀山志·妙峰大師傳》中,清涼、峨嵋二志亦載之。以此大師于三山均有因緣,故不厭其詳。此師乃叔季不多見之人,其得益在山陰王寄鞋底于關(guān)中,遂得大徹大悟,不復(fù)以詩偈為事矣。

    附錄《妙峰大師傳》以資參考

    明妙峰,名福登,山西平陽人。姓續(xù)氏,春秋續(xù)鞠居之裔。生秉奇姿,唇掀齒露,鼻昂喉結(jié)。七歲失恃怙,為里人牧羊。十二歲投近寺僧出家,僧待之虐,逃至蒲坂,行乞于市,夜宿文昌閣。閣系山陰王建,請萬固寺朗公居之。一日,山陰王見之,謂朗公曰:“此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堅,他日必成大器,當(dāng)收為徒,善視之。”未幾,地大震,民居盡塌,登壓其下,無所傷。王益奇之。乃修中條山棲巖蘭若,令登閉關(guān),專修禪觀,日夜鵠立者三年。入關(guān)未久,即有悟處,作偈呈王,王曰:“此子見處已如此,若不挫之,后必發(fā)狂!彼烊”致母畹,書一偈云:“這片臭鞋底,封將寄與汝;并不為別事,專打作詩嘴!狈舛闹5墙拥,禮佛,以線系項,自此絕無一言矣。三年關(guān)滿,往見王,則本分事明,具大人相。(節(jié)錄《清涼山志·妙峰大師傳》)

    復(fù)張曙蕉居士書八

    世間多少聰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誤,畢世不得實益。居士慧根夙植,固為難得。然以多知多見,反為障礙。既信凈土法門,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聞、數(shù)息、唯識等觀。此各種法,均是大乘法門,然皆屬自力,未可與仗佛力之法門論其利益也。今既發(fā)心念佛,當(dāng)以心佛相應(yīng),生前得一心不亂,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不必求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宗門以開悟為事,凈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準(zhǔn),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

    今修念佛法門,當(dāng)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v不即得,當(dāng)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佛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凈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凈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dāng)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持名融聞性之?dāng)z心念佛法。印光大師云:“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也!贝思匆猿置茨钭孕匀诙绰勛孕裕p融無上工夫于一心,攝心念佛也。亦即印光大師所云:“以觀音反聞聞自性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凈業(yè)!保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收入大師復(fù)張曙蕉書共八通,張女士紀念文《追慕原始要終之第一位大導(dǎo)師》中引錄二通。大師與張曙蕉只此一遭會晤,前后見面三次。據(jù)張氏此文所言,時間在u2018民國十七年夏u2019,而大師《復(fù)張曙蕉居士書四》中,開首即言:u2018君于民十六年見光時,光頗嘉其聰慧,而又能受人指斥,故光常冀君為浙地女界之善導(dǎo)。u2019大師人事紛繁,接引初機如曙蕉輩不勝之多,日久回憶,于時間上似有約略之處,而張女士則畢生拜謁大師僅此一遭,故于日期上記之似較確切。且據(jù)本年大師u2018復(fù)朱仲華書u2019中所云u2018六月仍歸山,七月下山則不歸矣,u2019可知是夏大師仍在普陀山。與張曙蕉會晤或其時歟?因從張文所記,載入本年條內(nèi)。

    印光大師:“眾生之心,與佛無二,其不能作佛、常作眾生者,以其自無慧力,不能覺悟,又無善知識為之開導(dǎo),由是以本具佛性之妙心,作起惑造業(yè)之根本!

    印光大師對于自身個人力量,對于所處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局勢,皆有充分客觀現(xiàn)實之估量,故別具洞察事物事件本質(zhì)之卓識遠見。此乃大師終其世弘法利生之特點,亦是其弘揚凈土念佛法門取得輝煌成果原因之一。因時制宜,契理契機,此之謂也。大師且舉南京法云寺例,謂:u2018南京法云寺,已募四萬八九千圓,擬先蓋大殿,光極力阻止,幸未蓋。若蓋成,則必被兵住。u2019凡不顧當(dāng)時當(dāng)?shù)貙嶋H情形,一味謬以大興土木,募緣建筑,自命為弘揚佛法者,皆應(yīng)以大師此函為警策,逐字逐句領(lǐng)會其中意義,三復(fù)其旨,真佛子者,必幡然而悟矣。

    《三編》卷四印光大師《由上;刂领`巖開示法語》:u2018民國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吃齋,便說他有個親眷,是學(xué)佛多年的女居士,學(xué)問亦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她來談?wù)。我說可以的。于是就叫她來。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她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彼鸬溃骸拔也磺笊鞣,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蔽矣只卮鹚溃骸叭甑闹鞠蛱呱辛!何以那個清凈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xiàn)在沒有這樣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毕襁@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的。

    TAGS: 佛教人士 歷史名人
    名人推薦
    • 朱霄
      朱霄 (1907—1931) 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嘯、張子炎。肥城縣南辛莊(今屬肥城市湖屯鎮(zhèn)) 人。革命烈士。
    • 朱一貴
      朱一貴,男(1690年-1722年)。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隨移民潮移民臺灣,是清代自稱亡明宗室起兵反清,后失敗被俘遇害,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
    • 曾櫻
      【曾櫻(1581~1651)】 曾櫻字仲寒。金坊(今江西省峽江縣硯溪鎮(zhèn)金家坊)人。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進士.授戶部主事。天啟二年(1622)任常州知...
    • 陳士杰
      陳士杰(1825-1893)字雋丞。清衡永郴桂道桂陽州(今湖南桂陽縣)人。清朝山東巡撫。
    • 崔應(yīng)階
      清 崔應(yīng)階 研露樓琴譜(一函四冊) 崔應(yīng)階撰輯。崔應(yīng)階,號拙圃。一生為官,嗜好古琴。雍乾間與琴家王受白交往凡三十年,得其傳授。王受白操縵“高...
    • 陳孚恩
      陳孚恩(1802-1866)字子鶴,號少默,別號紫藿。學(xué)者陳希增之子。江西新城鐘賢(今黎川縣中田鄉(xiāng))人。官至禮、兵、刑、戶、吏各部尚書。清代著名書...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