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方觀承

    方觀承

           方觀承(一六九八―一七六八)字遐谷,號問亭,一號宜田,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城區(qū)鳳儀里人)。平郡王幕客。以薦賜中書,官直隸總督,為有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謚屬敏。工書,有臨麻姑仙壇記小楷卷,橫直相安,極為斬載。卒年七十一。著宜田匯稿、問亭集!懂T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人物信息

    個人簡介

      [清](一六九八―一七六八)字遐谷,號問亭,一號宜田,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城區(qū)鳳儀里人)。平郡王幕客。以薦賜中書,官直隸總督,為有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謚恪敏。工書,有臨麻姑仙壇記小楷卷,橫直相安,極為斬載。卒年七十一。著宜田匯稿、問亭集!懂T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主要事跡

      方觀承(1696~1768)字宜田,號向亭,清朝安徽桐城人。雍正時為平郡王記室,乾隆七年(1742)授直隸清河道(轄區(qū)在今內(nèi)蒙太仆寺旗一帶),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太保。督直隸20年,皆掌治水,前后奏上治河方略數(shù)十疏,并邀請著名學(xué)者趙一清、戴震編輯了“直隸河渠書”130余卷。此書對后世直隸轄區(qū)河渠的治理工程,頗有裨益。除此而外,方氏對經(jīng)學(xué)、文史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和研究,曾與進士出身的秦蕙田同撰了《五禮通考》一書,凡262卷,內(nèi)容除吉、兇、賓 、軍、嘉五禮外,還涉及天文、地理、算法、樂律諸方面的知識。并自著有《述本堂詩》、《宜田匯稿》、《問亭集》等書。

    桐城方氏

      桐城方氏為海內(nèi)著名世家, 家族中的一些人物, 樅陽人或者桐城人都能脫口而出, 如桐城派鼻祖方苞, 明季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等。相對于這兩位,同樣出自方氏一門的方觀承似乎并不廣為鄉(xiāng)人所知,但是就身世、就經(jīng)歷、就成就而言,似乎此人才應(yīng)該是桐城方氏家族中最為知名的人。

    方觀承

      眾所周知,方苞是因為牽涉到戴名世《南山集》案被逮下獄,而《南山集》的最大把柄是引用了《滇黔紀事》一書中的內(nèi)容,《滇黔紀事》的作者正是桐城方氏的另一位名人方孝標。方苞是方孝標的族孫。方孝標曾經(jīng)是順治皇帝極為親信的侍讀學(xué)士,君臣關(guān)系非同尋常,后因其弟方章鉞陷入一場莫須有的科場舞弊案,方孝標六兄弟及其老父、著名詩人方拱乾一道被發(fā)配到黑龍江寧古塔,直到康熙初年才得南歸!赌仙郊钒赴l(fā)的時候已經(jīng)是康熙后期,方孝標早已死了,但仍被開棺戮尸。方孝標的兒子,時任工部主事的方登嶧,和孫子,時任內(nèi)閣中書的方式濟再度被發(fā)配到黑龍江齊齊哈爾。

      方觀承便是方式濟的次子,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四代均遭發(fā)配窮邊,如此身世可謂奇極!祖、父流放之時,觀承與其兄觀永尚在幼年,免于發(fā)配。本是一個生活優(yōu)裕的官宦世家子,可以安心工作期待一條由科舉而仕進的人生坦途,但是一夜之間,卻成了一個不得不寄身在南京清涼山寺,靠僧人接濟為生的孤兒。生活之困苦可想而知。待到方觀承兄弟年歲稍長,因思念父祖,于是徒步萬里,往來黑龍江與南京之間。千山萬水之間,常常是日行百里,不著一餐。

    車笠之交

      在方觀承的漫漫旅途之間,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最為著名的就是所謂“車笠之交”。有一年,再度北上省親的方觀承正獨行在山東道上,杭州人沈廷芳與海南人陳鑣恰好一同乘車趕往京都應(yīng)試,這兩人看到年輕的方觀承一路隨車徒步而行,衣冠欠整,勞頓疲憊,但頭角崢嶸,舉止端嚴,不由相問。交談中,沈廷芳與陳鑣二人得知方觀承身世、經(jīng)歷,深表同情,于是邀請他一道乘車趕路。問題是車廂狹小,僅能容兩人,于是,他們決定一路上每人輪流步行三十里,乘車六十里。三人就如此一路風(fēng)塵到達京城。沈、陳二人與方觀承分別時,又送給方觀承新衣氈笠,以御道途風(fēng)寒。幾十年后,已經(jīng)身為封疆大吏的方觀承得知沈廷芳(后官翰林院編修、御史)、陳鑣(后官云南首府官)赴京述職途經(jīng)其官邸駐地,便立即派人將沈、陳二人請到府上,故人相見萬分感慨,忍不住涕淚縱橫。一段逆旅互助奇情,流芳千古!

    為官經(jīng)歷

      在十幾年間,方觀承居然南北往返七趟。作為一個世家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江南到塞北,閱盡人間風(fēng)土,歷經(jīng)滄桑世故,有意無意之間,方觀承把自己歷練成了一個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飽讀詩書、見多識廣、人情練達的豪士。

      父祖相繼在黑龍江病故之后,貧困之極方觀承,流落京城,在東華門外靠為人測字掙得住、食費用。但是金子總會有發(fā)光的時候。一日,年輕英武的滿清鐵帽子王爺福彭于上朝途中,途經(jīng)東華門,驚訝于方觀承測字招牌的書法功力,停轎一談,發(fā)現(xiàn)方觀承是個學(xué)問見識都非同等閑的世家子弟,立即延請到府中當一個幕僚,備受禮遇。雍正十年(1732年),因為才具非常,24歲的福彭被任命為定邊大將軍,出征準噶爾。他隨即上奏要招方觀承為記室,隨軍出征。雍正皇帝奇于方觀承經(jīng)歷,召見問對之后,就賜予中書銜。于是,一介布衣的方觀承居然一躍成了朝廷大臣,自此開始了平步青云之路。此時的方觀承已經(jīng)33歲,不可說是少年得志了。

      第二年,福彭平定了準噶爾,班師回朝,方觀承即升為內(nèi)閣中書。乾隆二年(1737年)升軍機處章京,再升吏部郎中。乾隆七年,官授直隸清河道。乾隆八年,官升按察使。乾隆九年,命方觀承隨從大學(xué)士訥親勘察浙江海塘及山東、江南境內(nèi)的河道。不久提升為布政使。乾隆十一年,署理山東巡撫。乾隆十二年,再回布政使任上。乾隆十三年,升任浙江巡撫。乾隆十四年,提升為直隸總督。乾隆十五年,加授太子少保銜。十乾隆二十年,加授太子太保銜,署理陜甘總督。乾隆二十一年,再回任直隸總督。乾隆三十三年,因病死于直隸總督任上,謚“恪敏”。方觀承任直隸總督竟長達二十年之久,只有后來只手撐持大清搖搖欲墜江山的李鴻章任期比他更長。

      只是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里,方觀承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平民百姓,不由科舉,不由軍功,成了獨掌一方軍政大權(quán)的封疆大吏,是乾隆朝著名的“五督臣”之一,這是非常罕見的。方觀承博學(xué)干練,為官一任,總能造福一方,政績不勝枚舉,各地民間留存的關(guān)于清官循吏“方總督”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方觀承為官的最大成就在于治理水利方面,其思想和能力都深得乾隆的信任與嘉賞。乾隆二十八年,因天津積水,皇帝動怒,斥責(zé)方觀承未盡職守。朝廷官員聞風(fēng)合議,要求將方觀承免官究責(zé),但乾隆卻指示要對其寬大。御史吉夢熊、朱續(xù)經(jīng)等還喋喋不休,不斷上奏章要彈劾方觀承,乾隆就直接說:“言易行難,持論者易地以處,恐未必能如觀承之勉力支持也!”

    文物史料

    《棉花圖》

      方觀承十分重視棉花生產(chǎn),大力提倡。他還根據(jù)自己長期積累的植棉經(jīng)驗,于乾隆三十年以乾隆皇帝觀視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繪成《棉花圖》16幅,計有布種、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煉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jié)、紡線、挽經(jīng)、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圖都配有文字說明和七言詩一首,系統(tǒng)地說明了從植棉到成布的全過程,同時列出每道生產(chǎn)程序中的工藝經(jīng)驗,進呈乾隆皇帝,乾隆御筆題詩16首,備加贊許。方觀承將《棉花圖》包括乾隆的題詩刻在二十塊端石上。其中十一塊長118.5厘米,寬73.5厘米,厚14.2厘米;另一塊長89厘米,寬41.5厘米,厚13.5厘米。原石刻尚存在河北保定市蓮池書院之壁間,現(xiàn)歸保定市博物館收藏。歷經(jīng)二百余年,至今完好無損。16幅《棉花圖》拓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睹藁▓D》以圖為主,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極具觀賞性,是當時倡導(dǎo)和推廣植棉和棉紡織技術(shù)的優(yōu)秀科普作品,在今天則成了研究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區(qū)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寶貴資料。

    《柳川書院碑記》

      據(jù)民國初年修編的《宣化縣新志》載,方觀承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隨清廷官員前往西北巡邊,路經(jīng)宣化府時,宣化府知府張志奇、宣化縣縣令黃可潤偕同請其為剛修建成的書院書寫校名并撰寫碑記。方氏親往書院視察后,欣然應(yīng)允,隨即寫下了“柳川書院”大字匾額,擬定了《柳川書院碑記》的文稿。

      《柳川書院碑記》,與其說是碑文,不如視為闡述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論文。文章寫得深刻生動,多以形象化的比喻,闡述含蘊豐富的教育、教學(xué)原則,對我們今天的學(xué)校教育,不無參考意義。同時,文中所寫的內(nèi)容,對我們了解宣化柳川書院的興建歷史及其后宣化府中學(xué)堂(早期)的校舍概況,均有所裨益。有鑒于此,我們便將其抄錄下來。但應(yīng)說明的是,受桐城派古文的影響,這一碑文,注重義理、追求典雅凝煉,行文中多用先秦的書面語言,故顯得古奧艱深、不易理解。且其內(nèi)容又多從周易八卦的卦辭上來發(fā)揮,更增加了碑文的迷離色彩。為此,我們把碑文中的一些繁體字改寫成相應(yīng)的簡化字,在原文中加了標點符號,并加了簡要說明:

      一、碑文首先指明古時的教育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并從蒙卦和漸卦的封辭上加以闡述。

      二、指出宣郡歷代文教落后的狀況,以暗示興建書院的必要性,并闡述了興建書院的歷史背景和書院的房舍布局。

      三、從柳川書院的命名談及書院的自然環(huán)境,再次照應(yīng)了蒙卦與漸卦的含義。并諄諄告誡后之學(xué)者與教者絕不能違背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存有好高騖遠的想法。

    《方觀承碑》

      方觀承1752年任直隸總督時,視察廣平府蝗災(zāi),留宿清暉書院所作,詩句盡情歌頌廣府城下十里荷香的優(yōu)美風(fēng)景,既是有價值的書法藝術(shù),又是對當時廣府美麗自然風(fēng)光的真實寫照,是一件有雙重意義的歷史文物。碑高1.8米,寬0.8米。碑文詩云:“稻引千畦葦岸通,行來襟袖滿荷風(fēng)。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樓邊水近東。擬放扁舟塵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氣全消處,清興鷗魚得暫同。”落款是:“勘蝗次廣郡,宿清暉書院荷亭有作,時乾隆壬申六月十日,宜田方觀承! 方觀承碑,原在永年古城外東北隅清暉書院內(nèi),現(xiàn)保存于城內(nèi)北街小學(xué)。

    戲劇形象

      2009年7月,河北省保定市藝術(shù)劇院老調(diào)劇團推出了新編歷史劇《總督方觀承》,這部戲講述了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歷史故事。

      8月23日,第一屆河北梆子藝術(shù)節(jié)集中展演在保定拉開帷幕,《總督方觀承》在藝術(shù)節(jié)上首次亮相。此后又亮相第八屆河北省戲劇節(jié)。老調(diào)著名女老生、紅梅大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韓文梅憑借《總督方觀承》中方觀承的成功塑造,在名角如云、角逐激烈的第八屆河北省戲劇節(jié)中,一舉奪得表演一等獎。

      清雍正四年(1726年)他赴京趕考,一路上靠賣字維持生計。當他行至慶云縣時,正值慶云知縣甘怡主持重修四女寺減河上的東關(guān)大橋,他見此地人流不息,便在此鋪攤賣字,監(jiān)工人見其家境貧寒,書法功底深厚,又忠厚老實,便聘他暫時擔(dān)任修橋記帳的差事。當大橋竣工辭行時,方觀承奉獻“歲甘”二字,留作紀念。方觀承離開慶云后,科舉進士及第,后擢(zhuo)升為內(nèi)閣中書。在皇帝征選宮殿匾額時,他的“天子重英豪”應(yīng)征入選,據(jù)說寫到“豪”字最下面的豎勾時,他感到臂腕乏力,那一勾是用腳把筆踢上去的,且筆鋒格外有力,很得皇家賞識,為后來在保定任職打下了基礎(chǔ),所以民間流傳著“方觀承一腳踢了個保定府”的佳話。雍正時為平郡王記室,乾隆七年(1742)授直隸清河道(轄區(qū)在今內(nèi)蒙太仆寺旗一帶),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太保。督直隸20年,皆掌治水,前后奏上治河方略數(shù)十疏,并邀請著名學(xué)者趙一清、戴震編輯了“直隸河渠書”130余卷。此書對后世直隸轄區(qū)河渠的治理工程,頗有裨益。除此而外,方氏對經(jīng)學(xué)、文史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和研究,曾與進士出身的秦蕙田同撰了《五禮通考》一書,凡262卷,內(nèi)容除吉、兇、賓 、軍、嘉五禮外,還涉及天文、地理、算法、樂律諸方面的知識。并自著有《述本堂詩》、《宜田匯稿》、《問亭集》等書。

      乾隆年間,方觀承被提升為直隸總督后,想到慶云人民的困苦生活,就多給撥付了一些“灶戶糧”指標,以減輕慶云百姓的稅負。何謂“灶戶糧”呢?據(jù)孫炳煥先生的《歲甘橋小考》一文記載,乾隆皇帝為公平稅負,對沿海一帶收入偏低的“煎鹽之民戶”采取了特殊的稅收政策,將丁糧與地賦合而為一,實行了一種賦稅很輕的“灶戶糧”政策。方觀承為報慶云之恩,將慶云的部分良田也劃成“灶田”,所以慶云百姓非常感謝他,紛紛要求給他樹立一尊“紀恩碑”,并要求方承成親自為“紀恩碑”題寫碑文,于是,“紀恩碑”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應(yīng)運而生,并矗立于東關(guān)大橋北側(cè)。本來人們樹立“紀恩碑”意在感謝方觀成的恩惠,但聰明絕頂?shù)姆接^成卻謙虛地寫出了“治民憂歲臣何事,圣主恩深每欲籌”,把功勞記在了皇上的身上。為了感恩方觀承,當?shù)匕傩者將東關(guān)大橋更名為“歲甘橋”。據(jù)說,“歲甘橋”上的“歲甘”二字就是方觀成進京趕考途徑慶云時留下的那兩個字,而“橋”字是慶云秀才崔光芴續(xù)寫的。

    清史記載

      方觀承,字遐谷,安徽桐城人。祖登嶧,官工部主事。父式濟,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內(nèi)閣中書。僑居江寧,坐戴名世南山集獄,并戍黑龍江。觀承尚少,寄食清涼山寺。歲與兄觀永徒步至塞外營養(yǎng),往來南北,枵腹重趼。數(shù)年,祖與父皆沒,益困。然因是具知南北?厄塞及民情土俗所宜,厲志勤學(xué),為平郡王福彭所知。雍正十年,福彭以定邊大將軍率師討準噶爾,奏為記室。世宗召入對,賜中書銜。師還,授內(nèi)閣中書。乾隆二年,充軍機處章京。累遷吏部郎中。七年,授直隸清河道。署總督史貽直奏勘永定河工,上諭之曰:“方觀承不穿鑿而有條理,可與詳酌。”八年,遷按察使。九年,命大學(xué)士訥親勘浙江海塘及山東、江南河道,以觀承從。尋擢布政使。十一年,署山東巡撫。十二年,回布政使任。十三年,遷浙江巡撫。十四年,擢直隸總督,兼理河道。十五年,加太子少保。二十年,加太子太保,署陜甘總督。二十一年,回直隸任。

      觀承撫山東時,議以安山湖畀民承墾升科,奏言:“湖中尚有積水,但二麥布種於水已涸之后,收獲於水未發(fā)之先。故雖有水患,民原承墾升科。升科后,官徵民納,例重秋收。秋禾被水,請蠲、請賑、請豁,徒致紛繁。即如南旺湖,亦經(jīng)臺臣條奏畀民承墾。臣從訥親履勘,見卑處水涸,高處如屋如巖,意謂水不能及。臣至山東,方知夏秋間運河及汶水暴漲,賴以分減,運道得保無虞。凡大川所經(jīng),眾水所注,其宣泄潴蓄之區(qū),恒閱數(shù)年、數(shù)十年,有若閑置,一旦實得其用,未可以目前忘久遠。安山湖亦運河泄水地,應(yīng)視南旺湖例,夏麥秋禾,分季收租。除去升科名目,應(yīng)徵、應(yīng)免,悉從其宜。國利而民亦不病!庇肿啵骸傲x倉與社倉同為積貯,但社倉例惟借種,義倉則借與賑兼行,而尤重在賑。設(shè)倉宜在鄉(xiāng)不宜在城,積谷宜在民不宜在官。秋獲告豐,勸導(dǎo)輸納,歲終將谷數(shù)奏明,不必開具管收除在。則其數(shù)不在官,法可行久!

      撫浙江,海塘引河出中小亹安流,北大亹沙漲成陸。觀承履勘,丈出地三十五萬馀畝,畀民承墾。又以引河既出中小亹,民間失地,以附近村地二萬馀畝撥補。復(fù)察各地咸氣未除,民不能即耕,令灶戶以未種地交民承佃,使灶戶得租,貧民得地。分疏以聞,上嘉之。

      督直隸二十年,治績彰顯。以兼理河道,治水尤著勞勚。直隸五大河,永定河渾流最難治。觀承初上官,即疏言:“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請就舊有北大堤改移下口,庶水行地中,暢下無阻!鄙现I以“改移下口不可輕言”。明年春,上臨視永定河堤,御制詩示觀承,大指謂河堤但可培厚,不可加高;略移下口,取易於趨下,亦補偏救弊之策。是夏,永定河南岸三工污溝奪溜。上以江南河道總督高斌豆瓣集漫口圖示觀承,觀承奏:“豆瓣集為中河馀水漫溢,故可於水緩處施工。永定河若但堵月堤,溢水無歸路。仍塞漫口,逼溜入引河,復(fù)故道!鄙享t之。又明年春,疏言:“永定河下口掣溜出冰窖壩口。請即於坦坡埝尾東北斜穿三角淀,開引河入葉淀,自鳳河轉(zhuǎn)入大清河!蓖⒆h以時初過凌汛,慮盛漲浹沙淤淀,令觀承覆奏。奏言:“冰窖壩口掣溜,在上七工尾,低於正河丈二三尺。南距南坦坡,北距北大堤,有漫衍而無沖溢,此地勢之順也。水由壩出,非沖決亦非開放,民情不怨,此人事之順也。凌汛改移,經(jīng)理有暇,此天時之順也。今日必應(yīng)改移,不復(fù)稍存歧見。至慮盛漲梜沙淤淀,渾水至三十里外,水渙沙停,當無此慮。且臣亦嘗計及,故不使東循龍尾直入鳳河,而引入葉淀,迂其途而廣其地,更可經(jīng)久無患!鄙厦袝婧盏、河?xùn)|總督顧琮會勘,如觀承議。自是永定河下口出冰窖。

      居二年,復(fù)疏言:“永定河下口漸淤。請於北岸六工尾開堤放水,至五道口,導(dǎo)歸沙家淀,仍自鳳河入大清河!蓖⒆h以甫改冰窖下口,何以又請於北岸六工開堤放水,令觀承覆奏。奏言:“冰窖改口后,水勢暢順。上年盛漲,下口十里內(nèi)淤阻。今請於北岸六工放水,循南埝而行,仍以鳳河為尾閭,實於現(xiàn)在情形為便!弊允怯蓝ê酉驴谟指淖员卑读と滕P河。旋請以鳳河?xùn)|堤及韓家埝隸永定河道,又請於下口北埝外更作遙埝,為勻沙散水之用,并加筑鳳河?xùn)|?是,與遙埝相接。觀承治永定河凡再改下口,相時決機,從之輒利。

      河決長垣、東明,命觀承往勘。疏言:“二縣以太行堤為衛(wèi),其地南高北下。河南陽武諸縣水北注,賴此堤捍之?滴趿旰,屢被沖決。請於堤西開新引河,導(dǎo)水入舊引河?xùn)|注,即以所起土別筑新堤。”命如所議。觀承疏請治子牙河,自楊家口至閻兒莊,改支河為正河。復(fù)於閻兒莊北循堤濬新引河接黑港舊引河,俱於子牙橋北入正河。疏請治滹沱河,自晉州張岔山口改流,南出寧晉入滏陽河,當順新道。疏請治漳河,自臨漳東南改流趨大名,分支:一出城北,一流入河間。當於河口筑壩,斷水南流。疏淤濬河,引水歸故道。皆如議行。又疏濬易州安國河,開渠灌田,賜名曰安河。上以河南巡撫胡寶瑔督民間繕治道路溝洫,令觀承仿行。觀承方令諸州縣以工代賑,修堤埝,濬減河,筑疊道,凡三十二州縣。既奉命,奏言:“正定、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民力易集,近年漳、漆、滏、洺諸水疏通。他處亦先后開工。要使瀝水有歸,農(nóng)田杜患!庇饽,疏報自大興、宛平東至撫寧,西至易、涿,西南至望都,東南至阜城;復(fù)循運河自武清至吳橋,凡二十二州縣,筑疊道,開溝渠,諸工皆竟。

      直隸北境東自熱河,西至宣化,皆接蒙古界,流民出塞耕蒙古地。永定河改道冰窖之歲,土默特貝子哈木噶巴牙斯呼郎圖議驅(qū)民收地。觀承疏言:“貧民無家可歸,即甘受驅(qū)逐,而數(shù)萬男婦,內(nèi)地亦難於安置,請簡大臣按治!鄙锨彩汤蓜⒕]等往勘,議仍用原定年限,語詳綸傳。是歲,理籓院尚書納延泰議撤多倫諾爾鋪司,毋占蒙古游牧。觀承奏:“多倫諾爾自設(shè)鋪司,文移資送郵,解餉得棲止,行旅亦堪投宿,并無礙於游牧。今於南茶棚、上渡、轉(zhuǎn)山子、水泉子諸地量留屋宇,如或藏匿匪類,責(zé)所司究治。”

      觀承復(fù)請熱河編立煙戶,令有司稽察。附近敖漢、柰曼、翁牛特、土默特諸部,副都統(tǒng)歲周巡。理籓院議商人領(lǐng)票赴恰克圖、庫倫貿(mào)易,不得往喀爾喀各旗私與為市,并禁張家口設(shè)肆。觀承疏言:“禁張家口設(shè)肆,商人赴恰克圖、庫倫者日少。內(nèi)地資蒙古馬羊皮革,蒙古亦需內(nèi)地茶布,有無不能相通,未見其益。請令商人領(lǐng)票赴恰克圖、庫倫,仍許經(jīng)過喀爾喀各旗相為交易,但不得久居放債,礙蒙古生計!庇菲呤逭堨抖鄠愔Z爾收稅,觀承奏:“內(nèi)地茶布自張家口往,毋庸重徵。惟恰克圖、庫倫等地互市,及克什克騰木植,當於多倫諾爾徵稅!

      右衛(wèi)兵移駐張家口,觀承疏言:“歲支米粟不敷一萬四千馀石。請以宣化、懷來、懷安、蔚、西寧五州縣徵豆改粟米出糴,至張家口糴米,可得八千馀石。又以領(lǐng)催、前鋒、馬兵歲米五之一改折加給,俾兵食有資,而轉(zhuǎn)輸可省!北孔h以張家口副將隸察哈爾都統(tǒng),觀承疏請將邊外七汛隸都統(tǒng),左衛(wèi)、懷安仍隸宣化鎮(zhèn)。

      漕船自清江至通州,天津為南北運河樞鍵。二十二年,漕船遲至,上命觀承督民船起剝。觀承於北倉設(shè)席囤貯米,令交兌船泊北倉南,起剝船泊北倉北,皆傍東岸。一幫限二里,同時起米不相妨。西岸行空船,計日畢事。疏請發(fā)庫帑給腳價,明歲新漕歸款。二十四年,上以北運河水淺,截先到漕艘留米四十萬石貯北倉。觀承疏言:“前幫截留,后幫繼進,為日無多。請以剝?yōu)榻,令先到各幫每船剝(nèi)舾,使得輕便,馀米仍抵通州交兌。應(yīng)截五六百船全米,勻為千船半米。俟河水漲發(fā),繼進之船,浮送無阻。”諭獎其妥協(xié)。上以各省錢貴,用山東布政使李渭議,禁富民積錢,家限五十串。觀承奏:“富民積錢,勢不能按戶而察之。與其限所積不能稽所入,請令交易在三十兩以下者許用錢,過是即用銀,違者收以官價。富民積錢,諭令易銀,違者以十之二入官。至尋常出入,應(yīng)各從其便!鄙蠁枺骸俺尚艉?”觀承言:“富戶錢漸出,市值亦平減。”廷議各省糶米,商人往往藉口昂值,下觀承覈議。觀承疏:“請需米省分具款交產(chǎn)米省分,令有司代購。則牙儈不敢抗地方官教令,操縱自如!笔璨⑾虏孔h行。

      觀承督陜、甘,董理儲糈,送駝馬,運糧茶,上敕以妥速為要。方冬,疏言哈密至巴里坤大坂積雪,遣兵鏟除,請日加面四兩。在陜、甘四閱月,即返直隸。觀承蒞政精密,畿輔事繁重,乘輿歲臨幸,往來供張。值西征師行,具營幕芻糧,未嘗少乏,軍興而於民無擾。尤勤於民事,嘗請以永定河淤灘,堤內(nèi)外留十丈,備栽柳取土,馀畀守堤貧民領(lǐng)耕輸租。又請以永定河葦?shù)馗乃嚽锖,又以麥田牧羊,奏請申禁。又舉木棉事十六則,為圖說以進,上為題詩。溝渠疊道工竟,又請將欒城、柏鄉(xiāng)、內(nèi)丘、定興、安肅、望都諸縣改筑磚城。涿州拒馬河橋圮,令改建石橋。又重建衡水縣西橋,請賜名安濟。政無鉅細,皆殫心力赴之。

      二十八年,上命勘天津等處積水,責(zé)觀承玩誤,下部議奪官,命寬之。御史吉夢熊、朱續(xù)經(jīng)交章劾觀承,上諭曰:“觀承在直久,存息事寧人之見。前以天津等處積水未消,予以懲儆,而言者動以為歸過之地。直隸事務(wù)殷繁,又值災(zāi)歉,措置不無竭蹶。言易行難,持論者易地以處,恐未必能如觀承之勉力支持也!比,上南巡,賜詩。三十三年,病瘧,遣醫(yī)診視。八月,卒,賜祭葬,謚恪敏。御制懷舊詩,入五督臣中。子維甸,自有傳。

    TAGS: 中國歷史名人 方姓 方氏名人
    名人推薦
    • 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安徽安慶府桐城縣(轄域含今桐城市、樅陽縣及楊橋、羅...
    • 方子哥
      方子哥,1950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內(nèi)地男演員。1986年因參演喜劇故事片《父與子》而出道。1987年主演《死去活來》。1990年參演《警門虎子》。1994年...
    • 陳孚恩
      陳孚恩(1802-1866)字子鶴,號少默,別號紫藿。學(xué)者陳希增之子。江西新城鐘賢(今黎川縣中田鄉(xiāng))人。官至禮、兵、刑、戶、吏各部尚書。清代著名書...
    • 程含章
      程含章(?—1832)云南景東人,清朝大臣。其先佐官吏捕殺土寇,懼禍,改姓羅。乾隆五十七舉人。嘉慶初,大挑知縣,分廣東,署封川。坐回護前令諱盜...
    • 鄂容安
      鄂容安(1714—1755)西林覺羅氏,字休如,滿洲鑲藍旗人,大學(xué)士鄂爾泰長子,清朝大臣。雍正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世宗命充軍機處章京。乾隆初,以...
    • 胡季堂
      胡季堂(1729—1800),胡季堂,字升夫,號云坡,光山人。系胡煦之幼子,7歲喪母,由長嫂甘氏撫養(yǎng)長大。蔭生,授順天通判,官至直隸總督,加太子太...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