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鑒澄(1905~2006),江蘇吳江人,中國著名天文學家、近代天文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
他早年曾參與籌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為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座現(xiàn)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作出重要貢獻。
主持創(chuàng)建長春地震臺和黑龍江綏化地震臺,并恢復了哈爾濱、大連地震臺的觀測。從事天文學史研究,在古天文儀器、古歷法上作了深入的探討。
曾任《天文愛好者》雜志社首任主編,撰寫或編寫了《中國天文學史》、《自然科學小叢書》、《中國天文史料匯編》等天文學著作,為我國天文學的普及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李鑒澄 - 生平
李鑒澄,字伯涵(雪漁),1905年1月生于江蘇省吳江縣松陵鎮(zhèn),幼時讀過私塾,自小聰明強記,學業(yè)優(yōu)秀。由于對圍棋有濃厚的興趣,很小即可與家鄉(xiāng)老人對弈,并常常得勝,因此在縣城小有名氣?上啄陠誓,繼母則偏愛自己孩子,在他中學畢業(yè)后就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他決定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學學業(yè),于是向親友們籌借了川資,遠赴廈門求學,并約定畢業(yè)后奉還。
因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廈門大學收費較低,他于1925年2月考入該校。進校后,他勤奮好學,深受老師喜愛,尤其是楊武子(楊振寧的父親)對他頗為偏愛,時常請他與一些學生到家中做客,并交流圍棋技藝。1929年李鑒澄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留校擔任助教,并很快還清了借款,這在家鄉(xiāng)一時被傳為美談。
當時,我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余青松也在廈大任職,對年輕忠厚、刻苦好學、工作勤奮的李鑒澄很是看重,當1930年余青松被聘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時,便把李鑒澄也舉薦到天文研究所,使他由此步入天文學領域。
1930~1935年,李鑒澄在余青松的領導下,參與了我國第一座現(xiàn)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創(chuàng)建的全過程。1930年,他加入了中國天文學會,歷任秘書、評議員、天文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委等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天文研究所被迫內(nèi)遷,李鑒澄作為先遣人員,攜帶紫金山天文臺的儀器物資輾轉(zhuǎn)內(nèi)遷至云南昆明,在昆明鳳凰山天文臺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50年李鑒澄應聘赴長春東北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長春機電研究所任研究員,同時兼任《東北科學通訊》月刊主編。他主持創(chuàng)建了長春地震臺和黑龍江綏化地震臺,又重建了原已廢棄的哈爾濱、大連地震臺,使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地震觀測很快得到恢復,并形成了分布較為合理的地震觀測網(wǎng)絡。由于李鑒澄的出色業(yè)績,當時東北科學研究院領導武衡曾對他作出高度評價,稱“李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難得的人才”。
1957年北京天文館創(chuàng)建之際,李鑒澄應首任館長陳遵媯之邀,從東北舉家來到北京,出任天文館研究員、科學顧問,參與籌建我國第一座大型天文館的工作。同時他還兼任《天文愛好者》月刊的主編。
70年代中期,成立了中國天文史整理研究小組,李鑒澄擔任《中國天文史料匯編》的編委,從事天文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參與編寫了《中國天文學史》和《中國天文學史料匯編》。同時,他還擔任北京出版社《自然科學小叢書》編委,《自然科學小叢書》天文類主編。
1978年,李鑒澄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會。
1985年,在慶祝中國天文學會成立60周年的大會上,李鑒澄被譽為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天文事業(yè)的九老之一。李老很懂得養(yǎng)身之道,常年堅持做工間操,空閑時喜愛下圍棋,退休后參加北京市老同志圍棋歷屆陳毅杯比賽,通常可進入前四名,1995年還以90歲高齡由四段晉升至五段。由于他的豁達、平易近人、淡泊名利,成為中國天文界的老壽星。
李鑒澄 - 科技成就
臺站建設者
從1930~1957年,李鑒澄參與了我國多座天文臺、地震臺的創(chuàng)建和恢復工作,不論是作為年輕科技人員還是項目主持者,他的聰明才智和實干精神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為世人矚目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昆明鳳凰山天文臺、北京天文臺、長春地震臺、黑龍江綏化地震臺、哈爾濱地震臺和大連地震臺都包含著他的心血和努力。
1930年起,為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愿,由天文研究所所長余青松主持,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現(xiàn)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李鑒澄被余青松特意調(diào)到其身邊協(xié)助工作。在選定臺址之后,李鑒澄作為余青松的助手,參與了從繪制平面圖、土木建設到設備安裝調(diào)試及觀測研究的全過程。經(jīng)過分階段精心施工,這座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人才、力量建設的天文臺終于在5年內(nèi)勝利完成。它融中西文化為一體,依山勢整體布局,在當時東亞地區(qū)是一座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天文臺。
紫臺建成后的第三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天文研究所在烽火下被迫內(nèi)遷。李鑒澄攜帶儀器物資,幾經(jīng)周折、歷盡艱辛來到云南,和同仁們一起在昆明東郊興建了鳳凰山天文臺。該臺的建設不抄襲歷來成法,進行了多項創(chuàng)新,例如重新設計的變星儀圓頂,其式樣就較紫金山天文臺更為輕巧。如今的鳳凰山已是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當初卻是荒蕪一片。李鑒澄及家人的住所后人稱之為“草房子”,足可見其簡陋。但就在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之下,李鑒澄仍不屈不撓地堅持工作,使鳳凰山天文臺成為紫金山天文臺之后又一重要的天文學基礎設施,并積累了大量系統(tǒng)的觀測資料。
從1930~1957年,李鑒澄參與了我國多座天文臺、地震臺的創(chuàng)建和恢復工作,不論是作為年輕科技人員還是項目主持者,他的聰明才智和實干精神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為世人矚目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昆明鳳凰山天文臺、北京天文臺、長春地震臺、黑龍江綏化地震臺、哈爾濱地震臺和大連地震臺都包含著他的心血和努力。
1930年起,為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愿,由天文研究所所長余青松主持,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現(xiàn)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李鑒澄被余青松特意調(diào)到其身邊協(xié)助工作。在選定臺址之后,李鑒澄作為余青松的助手,參與了從繪制平面圖、土木建設到設備安裝調(diào)試及觀測研究的全過程。經(jīng)過分階段精心施工,這座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人才、力量建設的天文臺終于在5年內(nèi)勝利完成。它融中西文化為一體,依山勢整體布局,在當時東亞地區(qū)是一座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天文臺。
紫臺建成后的第三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天文研究所在烽火下被迫內(nèi)遷。李鑒澄攜帶儀器物資,幾經(jīng)周折、歷盡艱辛來到云南,和同仁們一起在昆明東郊興建了鳳凰山天文臺。該臺的建設不抄襲歷來成法,進行了多項創(chuàng)新,例如重新設計的變星儀圓頂,其式樣就較紫金山天文臺更為輕巧。如今的鳳凰山已是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當初卻是荒蕪一片。李鑒澄及家人的住所后人稱之為“草房子”,足可見其簡陋。但就在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之下,李鑒澄仍不屈不撓地堅持工作,使鳳凰山天文臺成為紫金山天文臺之后又一重要的天文學基礎設施,并積累了大量系統(tǒng)的觀測資料。
20世紀50年代初,李鑒澄赴長春任東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他受命主持創(chuàng)建長春地震臺和黑龍江綏化地震臺的工作,為長春地震臺配備了維開式地震儀、東德水平垂直向照相記錄地震儀等先進設備,使該臺成為當時國內(nèi)設置最為完善的一座。他還在廢棄的哈爾濱地震臺、大連地震臺的基礎上進行重建,迅速恢復了兩臺的日常觀測和研究工作。此后又測定了四個臺站的經(jīng)緯度,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建成了分布較為合理的地震觀測網(wǎng)絡,為日后的地震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可靠保證。
精心觀測和科學計算并重
紫金山天文臺建成之后,配備了600mm大赤道儀、自動子午儀、單色光觀測鏡、24in反射望遠鏡、變星照相機等當時在遠東地區(qū)均屬先進儀器設備。李鑒澄作為研究骨干,堅持對恒星光譜、變星、彗星等進行觀測。他常常是在人們閉門酣睡時,踏上山脊的小路,開啟天文臺的天窗,迎著夜風的吹拂,尋找廣袤天穹中微弱的星光。這些觀測工作為日后的理論研究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他還對口徑為160mm的折射望遠鏡的物鏡進行了色像差的測定,其結(jié)果為日后使用該望遠鏡進行精確觀測奠定了基礎。
因抗日戰(zhàn)爭,天文臺內(nèi)遷至鳳凰山時,只攜帶了變星照相機、太陽分光儀等輕便儀器,天文臺的設施也極為簡陋。李鑒澄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利用僅有的設備開展了多項觀測研究。他將西遷的太陽分光儀安裝好后,立即投入運行,對太陽日珥、暗條、譜斑和耀斑進行觀測。耀斑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通知電離層觀測站和地磁臺,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他還利用變星儀上的導星鏡改制加裝了日面投影裝置,開展太陽黑子的觀測。此外,他還承擔了彗星軌道計算等工作,并發(fā)表了多篇研究論文。
來到北京天文館工作之后,李鑒澄仍然非常注重實測,當1957年前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后,他及時開展了對人造衛(wèi)星的攔截觀測。
天文史鉤沉
李鑒澄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對我國古代天文儀器和古代歷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論證解決了天文史上許多疑難問題。例如,他在《晷儀——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儀器》一文中,對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儀器晷儀的出土地點、名稱的由來、用途都作了深入的考證,確定了晷儀與日晷是兩種不同的儀器,對以前出現(xiàn)的一些不符實際、以訛傳訛的說法進行了糾正。他還根據(jù)古人測定的日月在天球上的周年視運動模擬古人的宇宙觀和計算方法,算得了19年7閏的閏周,證明我國在春秋末年就完全有可能實行19年插7個閏月了。
古代觀測記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真實天文現(xiàn)象和科學水平,為恰當?shù)毓烙嬑覈糯煳臍v法的成就,闡明實測記錄的真實性,李鑒澄對后漢四分歷的晷景、太陽去極和晝夜漏刻三種記錄做出計算和核實工作,并撰寫了《論東漢四分歷的晷景、太陽去極和晝夜漏刻三種紀錄》等研究文章。
渾儀和簡儀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上的兩項偉大創(chuàng)造,為探索我國古代這兩大天文儀器的由來和發(fā)展歷程,李鑒澄撰寫了《中國古代渾儀結(jié)構(gòu)的演變》、《郭守敬的杰出創(chuàng)造——簡儀》等一系列文章,詳細介紹了它們的結(jié)構(gòu)功能,并探討其演變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在《中國歷代日月交食周期的研究》一文中,他搜集整理了中國自西漢至南宋1400年間確曾使用的29個交食周期,編制了中國歷代交食周期表,歸納了六種計算交食周期的方程式,經(jīng)驗算,中國古代以大衍求一術計算交食周期與近代用連分數(shù)法算得的結(jié)果完全相同,絕大部分交食周期十分準確、密近。他還對東漢王充三周期以及中西交食周期進行了大量的探討。這篇文章后被收錄于《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公報》。他還發(fā)表了《歲差在我國的發(fā)現(xiàn)、測定和冬至日所在的考證》等論文。
李鑒澄對我國古代天文學成就中交食周期、歲差等的研究和提出的獨到見解,曾被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在文章中多次引用。
天文科普工作
李鑒澄是我國現(xiàn)代天文學誕生之后最早從事天文科普工作的先驅(qū)者之一。早在1934年,他就被《科學畫報》聘為天文知識特約撰稿人。直至1937年,在連續(xù)四年中他寫出了大量內(nèi)容嚴謹、文字生動的科普文章?谷諔(zhàn)爭期間,李鑒澄隨紫金山天文臺遷往昆明鳳凰山,那時當?shù)鼐用裎幕潭缺容^低,李鑒澄利用日全食的機會,預先在居民中宣傳有關日食的知識,并教給人們用墨涂黑玻璃來觀測日食發(fā)生過程的簡單方法,破除了流傳在群眾中對日食現(xiàn)象的迷信說法。1957年,我國第一份天文類科普月刊《天文愛好者》創(chuàng)刊,李鑒澄擔任主編,在此后的10余年里,為策劃一個新穎的版面,為得到一篇有價值的稿件,為能解答天文愛好者的疑難問題,他從不計較付出多少勞動,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在辦公室加班校稿。在其他編輯的共同努力下,《天文愛好者》月刊很快就成為中國最受人們歡迎的少數(shù)幾份優(yōu)秀科普雜志之一,并一直保持至今。
在北京天文館工作期間,李鑒澄擔任教學觀測組組長。當1957年前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后,他及時開展了對人造衛(wèi)星的攔截觀測。同時他還撰文向廣大群眾介紹人造衛(wèi)星的知識,并組織眾多天文愛好者,尤其是青少年集聚天文館西廣場追蹤衛(wèi)星,使天文學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積極推動了天文普及事業(yè)的發(fā)展。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他被剝奪了科研的權利,打入牛棚。白天他打掃衛(wèi)生,晚上則抓緊時間對手邊僅有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與人合著了《彗星漫談》等科普書籍!拔幕蟾锩苯Y(jié)束后,北京出版社開始編纂一系列《自然科學小叢書》,李鑒澄出任編委,又參與編寫了不少優(yōu)秀的科普讀物。
熱愛祖國、治學嚴謹、平易近人
李鑒澄有很多出國留學、工作的機會,我國近現(xiàn)代天文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之一余青松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去了美國,他曾多次邀請李鑒澄赴美國共同工作,但李始終抱定為“科學救國”盡一份微薄之力的信念,堅持在自己的祖國勤奮工作。曾有一些友人戲說:“李先生不肯去留洋,因為離不開嫂夫人”,但他的愛國精神確被傳為美談。1957年當前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后,李鑒澄組織眾多天文愛好者對其進行攔截觀測,日以繼夜地普及發(fā)展天文事業(yè),他盼望并堅信不久將觀測到中國自己的人造衛(wèi)星,如今我國不僅發(fā)射了多種衛(wèi)星,還有短、中程甚至洲際火箭。愿望實現(xiàn)了,他感到無比歡欣鼓舞和自豪!拔幕蟾锩遍_始后,李鑒澄被戴上資產(chǎn)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被批斗,但是他堅信這種狀況是暫時的,因此他始終堅持利用空閑時間閱讀手中僅存的古代天文史資料,反復進行研究考證。正是這種對黨的無比信仰,使他不被當時情況嚇倒,反而利用這特殊時間在學識上填補了自己的空白,為其以后的中國天文學史研究奠定了基礎。
李鑒澄不論做任何工作都非常注重科學的嚴謹性,工作一絲不茍。20世紀50年代,作為《東北科學通訊》和《天文愛好者》月刊的主編,他傾注了很大心血用于刊物的編審工作,每篇稿件均一一過目甚至親自動手修改,特別是對資料、數(shù)據(jù)的出處及論述的科學嚴謹性嚴格把關。他要求編輯工作精益求精,在注重科學性的基礎上,倡導樸實無華的文風。因此,無論作者、讀者還是共同工作的同事都從中深受教益。80年代,作為我國自己培養(yǎng)的天文學博士王渝生、江曉原、華同旭等的答辯委員會委員、論文主審,雖然當時他已70多歲高齡,但對學生們的論文仍逐字逐句認真批改反復核實,使博士生們深受感動。
在50年代,研究員、高級知識分子在許多單位是非常稀少的特殊人物,李鑒澄作為當時天文館僅有的兩名研究員之一,卻以其一貫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作風,贏得了館內(nèi)眾人的好評。“大躍進”時期,社會上浮夸風盛行,而李鑒澄一向工作勤勉踏實,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他特意給兩個兒子起名為“踐言”和“踐行”,就是希望他們在工作中腳踏實地。與他共事的同行,尤其是年輕人都以他這種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李鑒澄共事多年的老同學劉朝陽在中國上古天文學史的研究方面多有建樹,著作頗豐,但年代漫長多有散失,李鑒澄不愿看到這些史料遺失,幾經(jīng)努力終于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陳久金共同將其編撰成集。但學術著作讀者甚少,出版社不愿意出版賠錢書,他又四處呼吁籌集經(jīng)費。那時的李鑒澄已是90 多歲高齡,他有時在子女的陪同下、有時獨自一人乘公共汽車奔走聯(lián)絡,最后終于獲得科學史出版基金的資助。2000年李鑒澄為之操勞了10余年的《劉朝陽中國天文學史論文選》終于由大象出版社出版,這本論文集凝聚了劉朝陽數(shù)十年的研究成果,為后繼的天文學研究提供了珍貴而翔實的史料。正當學術界很多人為出版自己著作奔忙之際,他卻為朋友盡心竭力,真實地反映了他一身淡泊名利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李鑒澄百歲高齡,頤養(yǎng)天年之際仍非常關心祖國天文事業(yè)的發(fā)展,任何新的成就都會使他感到歡欣和自豪。的確,他為這些成就的取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中國天文界是深受尊敬的科學家之一。
李鑒澄 - 養(yǎng)生之道
我國天文界赫赫有名的李鑒澄老先生出生于1905年1月20日。95歲還獲得陳毅杯圍棋業(yè)余比賽5段稱號。作為我國第一位得享百歲高齡的天文學家,李先生可以說是淡泊名利,樸實無華。
百歲高齡的李老,依然精神矍鑠,十分硬朗。談起養(yǎng)生之道,李老說:“我從不吸煙、喝酒,一日三餐從不挑剔,做什么吃什么。說起來能有今天,還得感謝我的夫人楊國香。那時候我們都很忙,我夫人既要到外面工作,還要操持家務,即使是粗茶淡飯,她也要精心烹調(diào)。”
“我年輕的時候身體并不怎么好?谷諔(zhàn)爭時期,我們親手設計并剛剛落成的中國第一座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遭到侵略者的破壞。后來,我們經(jīng)歷千辛萬苦,將一些重要的天文觀測儀器和資料送到云南昆明,搭建了中國第二個天文觀測站。這期間我的身體有時就經(jīng)受不住考驗,偶爾會出一些小毛病。那時多虧我夫人的悉心照顧。從那時起,我意識到身體的重要性。后來就加強鍛煉,做廣播體操,每天都出去散步,天氣不好的時候,在室內(nèi)也做,現(xiàn)在養(yǎng)成了習慣,一天不做身子骨都癢癢!
“現(xiàn)在我的生活很規(guī)律,早上七點鐘起床,八點吃飯,每天做3-4次操,早上一袋奶,一個雞蛋,一個豆沙包,中午一碗米飯,一菜一湯,午睡一個半小時,晚飯一碗面條,四五只蝦,一碗湯,晚上十點鐘睡。我也比較喜歡吃水果,我最愛吃的就是餃子,愛看京劇!
李先生一直保持著非常平和的心態(tài),與世無爭,但他卻敢于堅持科學真理,一直保持著正直求實的科學家本色!拔母铩逼陂g,他被下放到農(nóng)場改造。1978年落實政策時,在北京市科技局的一次大會上,當李鑒澄在發(fā)言中表示“我今年74歲,我要當47歲過”時,會場上下響起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
李鑒澄先生八十多歲才退休,退休后仍然做了很多古天文方面的考證工作。在83歲時,他還參加了我們第一個天文博士生的主持評審。李老90歲之后仍然工作不輟,他從不覺老,也從不服老。
李鑒澄 - 簡歷
1905年1月20日 生于江蘇省吳江縣(今吳江市)。
1925年2月~1929年1月 就讀于廈門大學理學院。
1930~1945年 南京,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
1930年 加入中國天文學會,曾任評議員、秘書、天文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委。
1945~1947年 重慶,任教育部科學儀器制造所副工程師,研究室主任。
1947~1949年 南京,任工商部商標局審查員。
1949~1950年 安徽懷遠,任東南醫(yī)學院數(shù)學物理副教授。
1950~1957年 長春,東北科學研究所,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機電研究所研究員;《東北科學通訊》月刊主編。
1957~1987年 任北京天文館研究員,科學顧問;《天文愛好者》月刊主編。
1975~1987年 任北京出版社《自然科學小叢書》編委,《自然科學小叢書》天文類主編;《中國天文史料匯編》編委。
1978 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會。
2006年12月4日在北京安然辭世,享年101歲。
李鑒澄 - 主要論著
1 李鑒澄譯.星之權衡.宇宙1(5):1930,65~69
2 李鑒澄.獵戶座大星云.宇宙1(6):1930,86~89
3 李鑒澄.恒星之自轉(zhuǎn).宇宙1(9):1931,140~141
4 李鑒澄.行星與日斑周期.宇宙1(9):1931,141~142
5 李鑒澄.本月二十六日之月蝕.科學畫報1(24):1934,924
6 李鑒澄.一九三四年武仙座新星.科學畫報2(11)1935,:564
7 李鑒澄.二十四年一月之日月蝕.宇宙5(7):1935,118~119
8 李鑒澄.二十五年五月天象.宇宙6(11):1936,227~228
9 李鑒澄.一百六十公厘徑透鏡色像差之測定.宇宙7:1937,7~9
10 李雪漁.星期檢算法.宇宙8(7/8):1937,107~129
11 李鑒澄.芬斯爾新彗星.科學畫報5(2):1937,51
12 李雪漁.海爾傳略.宇宙8(11/12):1938,173~174
13 李鑒澄.超新星.宇宙9(11):1939,179
14 李鑒澄.彗星軌道之計算.宇宙。1941
15 張鈺哲,李鑒澄.彗星1941CDekock-paraskevpoulos之新軌道.宇宙14(4~6):1943,152~154
16 李鑒澄.論周髀算經(jīng).宇宙14(10~12):1943,224~230
17 李鑒澄.太陽黑子之觀測.宇宙14(10~12):1944,260~262
18 李鑒澄.一九四三年太陽黑子觀測.宇宙14(10~12):1944,263~265
19 李鑒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運行和觀測.人造衛(wèi)星和科學技術。1958
20 李鑒澄.論后漢四分歷的晷景、太陽去極和晝夜漏刻三種記錄.天文學報,10(1):1962,46~52
21 李鑒澄.《中國古代渾儀結(jié)構(gòu)演變》
22 李鑒澄.《郭守敬的杰出創(chuàng)造——簡儀》
23 李鑒澄.歲差在我國的發(fā)現(xiàn)、測定和冬至日所在的考證.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3卷:1984,124~137
24 李鑒澄.(合著者).彗星漫談.科學出版社,1978
25 李鑒澄.古歷十九年七閏閏周的由來.中國科技史料,1992,13(3):14~17
26 李鑒澄.晷儀——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儀器.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45~153
27 李鑒澄.中國歷代日月交食周期的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94,13(2)
28 李鑒澄編著.《科學技術名詞解釋·天文部分》
李鑒澄 - 參考文獻
1 紫金山天文臺五十年
2 陳久金,2000.中國天文界的老壽星——李鑒澄先生二三事.天文愛好者,2000(2):6
3 馮和生,2000.寧靜致遠,松柏長壽——祝賀李鑒澄先生95歲高壽.天文愛好者,2000(2):7
4 余青松,1940.國內(nèi)天文界工作概況.宇宙10:125~131
5 李約瑟(JOSEPII 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史》,1954
6 王榮彬.漢唐時期的天文儀器.意大利百科全書天文條
7 劉鈍.“容成知方之術”和“印度園”方法.《漢學研究》,1999,17 (1):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