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李之藻與徐光啟交往甚深,同從意大利人利瑪竇游。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授官平祿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員外郎等職。萬歷二十九年(1601)從傳教士利瑪竇習天文﹑數(shù)學﹑地理等科學。萬歷三十一年(1603)任福建學政。萬歷三十三年(1605)以工部分司之職赴山東章丘治河。萬歷三十六年(1608)任開州(今河北濮陽)知州,興水利,治州城。用西洋算法查核隱匿錢谷之弊,政績斐然。萬歷三十八年(1610)入天主教。翌年(1611)丁父憂回籍。萬歷四十一年(1613)改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上疏請譯西洋歷法。萬歷四十三年(1615)遷高郵制使,治南河,成績顯著。天啟元年(1621)清軍陷遼沈,以徐光啟薦,任光祿寺少卿兼工部都水清吏司事,上疏力主仿制西洋銃炮,以固防務(wù)。天啟三年(1623)二月遭劾,以太仆寺少卿調(diào)任南京,尋罷官回籍。從事譯述。崇禎二年(1629)新設(shè)歷局以修正歷法,得起復(fù)。次年(1630)六月到局視事,旋病卒于任所。
個人成就
20歲時(1585),曾作《中國十五省地圖》,甚精確。后在利瑪竇處見到《世界全圖》,即翻譯刻制《萬國地圖》屏風。萬歷三十五年(1607),與利瑪竇同譯《渾蓋通憲圖說》2卷,次年(1608)又譯成《圜容較義》1卷。與利瑪竇再同譯《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1613)譯成,計分前編2卷、通編8卷、別編1卷,與徐光啟譯《幾何原本》同為中國編譯西方數(shù)學最早的重要著作,在數(shù)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啟間(1621—1627),與葡萄牙人傅汛際合譯亞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銓》6卷、《名理探》10卷!睹硖健窞檫壿媽W在我國最初之譯本。此外尚有譯著《經(jīng)天蓋》、《簡平儀說》(熊三拔著)、《坤輿萬國全圖》、《天文初函》等10余部,撰有關(guān)于數(shù)學、歷算等的序、跋、奏、疏30余篇,對介紹西方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他還協(xié)助徐光啟修訂《大統(tǒng)歷》,萬歷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上奏“西洋天文學論十四事”,請開館局翻譯西法,未果。崇禎二年(1629)五月初一日食,《大統(tǒng)歷》、《回回歷》均有預(yù)測,而以徐光啟根據(jù)《西洋新法歷書》預(yù)測最為精確。七月,詔開歷局,命徐光啟、李之藻督修。吸收歐洲歷法優(yōu)點,補《大統(tǒng)歷》之所失,編撰新歷《崇禎歷書》(李、徐先后去世,由李天經(jīng)于崇禎七年最后完成),奠定我國現(xiàn)行農(nóng)歷基礎(chǔ)!
主要著作還有《渾蓋通憲圖說》等,均收在自輯的《天學初函》五十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