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任情況
又稱 劉去卑 十六國時期胡夏建立者劉勃勃之五世祖。關于去卑于匈奴部族內(nèi)之世系,目前并無明確的說法,有一說認為去卑是三國時代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次子,亦即劉豹之弟、漢趙立國者劉淵之叔父。劉勃勃稱帝后,去卑被追謚為正皇帝。
其子 劉誥升爰 一作劉訓兜 272年(西晉武帝泰始八年),匈奴右賢王劉猛被部下所殺,后來右賢王(魏書作左賢王)劉去卑之子誥升爰即接管劉猛的部眾。又,關于劉猛與劉去卑父子的關系,目前并無明確的說法,有一種看法是劉去卑生有劉猛、劉誥升爰二子,誥升爰是劉猛之弟。
309年,誥升爰去世,子劉烏路孤繼立。后來劉勃勃稱帝后,將誥升爰追謚為元皇帝。
劉烏路孤(?-341年),又作劉虎或劉武,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為前任首領劉誥升爰之子,胡夏建立者劉勃勃之曾祖父。309年(西晉懷帝永嘉三年、漢趙劉淵河瑞元年),誥升爰去世,烏路孤繼立,自稱其部落為“鐵弗”,并歸降漢趙。
烏路孤繼位時,鐵弗部原居今山西一帶,310年,鐵弗為劉琨所敗后,始向西遷,進入朔方,漢趙帝劉淵此時封烏路孤為樓煩公,拜安北將軍,丁零中郎將。318年,為東晉所冊封之代王拓跋郁律所敗,逃往塞外。
341年,烏路孤再攻擊代國,復為代王拓跋什翼犍所敗,不久去世,子劉務桓繼立。后來劉勃勃稱帝后,將烏路孤追謚為景皇帝。
劉務桓(?-356年),一作劉豹子,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為前任首領劉烏路孤之子,胡夏建立者劉勃勃之祖父。341年(東晉成帝咸康七年),烏路孤去世,務桓繼立。
務桓繼位后即遣使與代國求和,拓跋什翼犍將女兒嫁給他。又向后趙朝貢,后趙則任命務桓為平北將軍、左賢王。
356年,務桓去世,其弟劉閼陋頭繼立。后來劉勃勃稱帝后,將務桓追謚為宣皇帝。
劉閼陋頭,一作劉閼頭,生卒年不詳,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為劉烏路孤之子,前任首領劉務桓之弟。356年(東晉永和十二年、前秦壽光二年),務桓去世,閼陋頭繼立。
閼陋頭繼位后,有背叛代國之意,然不久復受代國之逼,請求投降。358年,閼陋頭因領導無方,部落多叛,遂率殘部向東逃走,乘黃河結(jié)冰之際渡河,半渡而冰已融解,未渡之部眾盡歸其侄劉悉勿祈(魏書則載閼陋頭系為悉勿祈所逐),閼陋頭則逃亡至代,后不知所終。
劉悉勿祈(?-359年),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為劉務桓之子,前任首領劉閼陋頭之侄。358年(東晉升平二年、前秦永興二年),閼陋頭因領導無方,于率殘部向東逃走之際,部眾散歸悉勿祈(魏書則載系悉勿祈逐閼陋頭自立)。
359年,悉勿祈去世,其弟劉衛(wèi)辰殺悉勿祈之子,繼立。
劉衛(wèi)辰(?-391年),十六國時期匈奴支系鐵弗部首領,劉務桓之子,前任首領劉悉勿祈之弟,胡夏建立者劉勃勃之父。359年(東晉升平三年、前秦永興三年),悉勿祈去世,衛(wèi)辰殺悉勿祈之子,自己繼位。
衛(wèi)辰繼位后,依違于前秦及代國間,前秦天王苻堅以之為左賢王;而代王拓跋什翼犍則將女兒嫁給他,惟衛(wèi)辰仍叛服無常。前秦建元元年(365年),衛(wèi)辰敗于前秦而被生擒,然而前秦仍封衛(wèi)辰為夏陽公待之,讓其統(tǒng)率原部落。此后數(shù)年,衛(wèi)辰因?qū)覕∮诖鷩,而受前秦保護。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衛(wèi)辰為代國所逼,向前秦求救。前秦乘此機會,一舉滅代,并將代國分為東西二部,其中黃河以西之土地、部眾歸衛(wèi)辰所屬。衛(wèi)辰雖不久再度因叛秦而為秦軍所敗,惟苻堅仍以衛(wèi)辰為西單于,統(tǒng)率黃河以西諸民族。
前秦于肥水之戰(zhàn)敗后,國內(nèi)分崩離析,衛(wèi)辰久居朔方(即黃河以西之河套),兵強馬壯,成為不少勢力拉攏的對象。386年,后秦帝姚萇命衛(wèi)辰為大將軍、大單于、河西王、幽州牧;西燕帝慕容永命衛(wèi)辰為大將軍、朔州牧。
391年,衛(wèi)辰派軍攻擊北魏,反為所敗,衛(wèi)辰于魏軍追擊途中為部下所殺,其宗族除幼子劉勃勃逃奔薛干部外,盡為魏軍所誅。衛(wèi)辰任鐵弗部首領共計33年。后來勃勃建立胡夏,追謚衛(wèi)辰為桓皇帝,廟號為太祖。
赫連勃勃(381年-425年),字屈孑,匈奴鐵弗部人,原名劉勃勃,十六國時期胡夏國建立者。其父劉衛(wèi)辰曾被前秦皇帝苻堅任為西單于,督攝河西諸部族。前秦瓦解后,(391年),鐵弗部受到北魏的攻擊,劉衛(wèi)辰被殺,年幼的劉勃勃逃奔薛干部,薛干酋長把劉勃勃送給沒弈干,沒弈干就把女兒嫁給劉勃勃。勃勃受到姚興的寵遇,任為安北將軍、五原公,鎮(zhèn)朔方(今陜西延安)。此后一直從屬后秦。
后秦弘始九年(407年),劉勃勃殺沒弈干,并吞其部眾,自立為天王,大單于,國號夏,改年號龍升,定都統(tǒng)萬城(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為政殘暴嗜殺,狂妄自慢,關中人民受害極深。史書記載建造時,巡工發(fā)現(xiàn)墻面能用鐵錐子刺入一寸,便把工匠處死,尸體也被注入墻內(nèi),因此,統(tǒng)萬城的城墻堅硬如鐵。
鳳翔元年(413年),改姓赫連。鳳翔六年(418年),乘東晉將領劉裕滅后秦急于南歸之機,攻取長安,在灞上(今陜西藍田縣)稱帝。不久回師,因統(tǒng)萬宮殿完工而刻石于城南,歌功頌德。真興七年(425年)死于帝位,謚號武烈皇帝,廟號世祖。
赫連昌(?-434年),一名折,字還國,十六國時期胡夏國君主,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三子,赫連勃勃在位時被封太原公。
胡夏真興六年(424年),赫連勃勃欲廢太子赫連璝,改立酒泉公赫連倫,赫連璝發(fā)兵攻殺赫連倫,后赫連昌再襲殺赫連璝平亂,赫連勃勃遂以赫連昌為太子。真興七年(425年)赫連勃勃去世,赫連昌繼位,改元承光。
承光二年(426年),北魏大舉攻夏,克長安。次年(427年),占領胡夏都城統(tǒng)萬(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赫連昌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承光四年(428年),北魏攻上邽,會戰(zhàn)中赫連昌因馬失前蹄墜地而被生擒。
赫連昌被俘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十分禮遇他,不僅使其住在西宮,更把皇妹嫁給他,并封會稽公。拓跋燾亦常命赫連昌隨待在側(cè),打獵時二人有時亦單獨并騎,赫連昌素有勇名,因此拓跋燾可說對赫連昌十分信任。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又被封為秦王。
延和三年(434年),赫連昌叛魏西逃,途中被抓獲格殺。
赫連定(?-432年),小字直獖,十六國時期胡夏國君主,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五子,赫連昌之弟,赫連勃勃在位時被封平原公,鎮(zhèn)守長安。
胡夏皇帝赫連昌承光二年(426年),北魏大舉攻夏,赫連定與北魏軍對峙于長安一帶。次年(427年),胡夏都城統(tǒng)萬(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陷落,赫連定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與赫連昌會合,被進封平原王。承光四年(428年),北魏攻上邽,赫連昌被擒,赫連定逃奔平?jīng)觯ń窀拭C平?jīng)觯,即皇帝位,改年號勝光?/p>
赫連定繼位時胡夏已局促一隅,情勢窘迫,不復當年,因此欲與正在北伐的南朝宋結(jié)盟,北魏得到消息后決定一舉滅夏。勝光四年(431年),一路敗退的赫連定無路可退,遂向西攻滅為北涼所逼情勢更加窘迫的西秦。數(shù)月后欲再攻北涼,于半渡黃河時,被吐谷渾首領慕容慕璝派軍襲擊,赫連定被俘。次年(432年),赫連定被吐谷渾送往北魏,北魏將其處死。
歷史概況
南匈奴右賢王。曾祖尸利,單于以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尸利生烏利,烏利生去卑。建安元年,漢帝自長安東歸,右賢王去卑與白波賊帥李樂、韓暹、胡才等待衛(wèi)天子,拒擊李傕、郭汜。二十一年,單于呼廚泉來朝,曹公因留于鄴,而遣去卑歸平陽,監(jiān)其監(jiān)其五部國焉。及魏建,鄧艾以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yè),諫大將軍司馬師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子猛孫以獨孤為姓。及北魏孝文帝漢化,復姓劉。后五世子勃勃僭帝號稱夏,都朔方,自去赫赫連天,因以為氏,追去卑為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