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熾 - 人物簡介
王熾(1836~1903),字興齋,男,漢族,彌勒縣虹溪人。王青年時斗毆殺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慶,與旅渝滇商合營“天順祥”商號,來往川滇互貿。隨后又與席茂之在昆明合資開設“同慶豐”商號。數年經營,成為滇中富商。英國《泰晤士報》曾對百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進行統(tǒng)計,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熾。而且,他是惟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國人。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民間稱為“錢王”。英國《泰晤士報》曾對百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進行統(tǒng)計,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熾。而且,他是惟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國人。
王熾“幼而穎異”,但由于父兄早逝,家計甚窘,少年的王熾不得不放棄讀書,拿著母親變賣首飾和衣物湊得的20兩銀子,出門學做生意。他從家鄉(xiāng)彌勒虹溪購土布挑到竹園、盤溪販賣,又把那里的紅糖購回銷售。憑著勤勞和機敏,王熾不久就積攢得百多兩銀子。于是,他擴大經營范圍,組織馬幫,往返販運土雜百貨于臨安(今建水)府屬各縣和瀘西、師宗、丘北之間。及至王熾20歲時,他已在滇南一帶小有名氣。
清同治初,王熾避禍重慶。見重慶商業(yè)繁盛,又居水陸交通要沖,宜在此設莊貿易,于是,租得臨街房屋一間,正式掛出“天順祥”商號。王熾成為清末巨商的歷程,有著無可避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色彩,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勇于拼搏創(chuàng)新,是王熾能夠在眾多經商者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因素。
王熾死后歸葬故里,墓地選在連綿千里的烏蒙山這條巨龍的上嘴唇上,氣勢超過昆明園通山上的云南都督唐繼堯墓。
王熾 - 生平簡介
1836年出生于云南省彌勒縣,幼年喪父,因家境貧寒被迫輟學,依靠母親紡織為生。成年剛至時因不滿鄉(xiāng)霸欺人,失手打死惡人出走,用母親賣掉陪嫁玉鐲的10兩銀子做本錢經商,從趕馬幫販運開始,經歷艱險,苦鉆商道,以過人的膽識與誠信打破當地商賈設置的重重阻礙和官府的地方保護,開除并發(fā)展了著名的“天順祥”商號,促進了川、黔、滇三地的商務往來和商品流通。
時清朝廷唐桐巡視川東,勸王開匯號并代辦鹽運。王即與席茂之分伙獨營,在全國西南、東南各大要埠設分號,專營存放匯兌業(yè)務。清同治十一年(1872),王在昆明主持“同慶豐”商號,并設“興文公當”兼營房地產,修建昆明同仁街,在彌勒、宜良等地廣置田產,年收租息千余石。經20年經營“天順祥”、“同慶豐”商號,資金雄厚,號稱“南邦之雄”,馳名省內外。
光緒九年(1883),法國侵略越南,朝廷詔命提督鮑超會同云南巡撫岑毓英統(tǒng)兵援越抗法,時軍費緊缺,王墊支銀60萬兩。戰(zhàn)后,岑、鮑班師回國,遣散兵勇又需軍費,王又墊銀相助。岑、鮑甚為感激,岑賜“急公好義”、鮑賜“義重指國”匾額以旌表。后經岑保奏賜王四品道員職稱,恩賞榮祿大夫二品頂戴,封典三代一品。
十三年唐炯調任云南礦務督辦大臣,派王為礦務公司總辦。王為籌辦云南銅、錫礦業(yè),先后墊支開發(fā)基金銀10萬兩。王在辦礦業(yè)中大獲其利,成為“富甲全滇”的企業(yè)家。王既善運謀致富,也用財有方。他曾捐銀興建彌勒境內盤江鐵索橋兩座,捐銀 1513兩重修廣西直隸州(今滬西縣)城孔廟,出資修筑虹溪街道,鋪設昆明城至碧雞關石板路,在昆明建蓋彌勒會館,劃撥“興文公當”資金饋贈本省舉人赴京會試費用。二十六年,陜西、山西兩省大旱,王捐銀2萬兩賑恤,獲朝廷旌表。
王于二十九年病故,歸葬虹溪煙子寨。王故后,其于鴻圖繼父經營“同慶豐”、“天順祥”商號。光緒三十二年任第一屆云南商務總會協(xié)理。宣統(tǒng)元年(1909)繼任二屆商務總會總理,次年倡辦昆明耀龍電燈公司,民國3年(1914)參與開辦昆明自來水公司,其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當時曾稱雄云南商界。
王熾 - 創(chuàng)業(yè)歷史
據《虹溪王氏族譜》記載:王氏祖籍應天府(今南京)柳樹灣石門坎,其遠祖為明洪武年間隨沐英南征兵員,云南平定后留屯安家于陸涼(今陸良縣)。王家到了王熾之父時,家道早已衰落。王熾年少,三兄天折,父親王勳業(yè)去世后家計更為窘迫。母親張氏、二媽姜氏以紡織謀生,省吃儉用,勉強度日。王熾自幼聰明好學,后人稱他“幼而穎異……當出就外傅之年,即追有神童之譽。九齡應客,嘲言能對楊梅;雙髻登筵,隱語能知荷藕!瓡儎t托業(yè)陶朱,藕資菽水,夜則留心賈董,啟發(fā)篇章”。但因家境困難,王熾不得不離開私塾,跟著大人做起了小本生意。王熾無從家鄉(xiāng)收購土布等運到竹園、婆今(今盤溪)等地販賣,又從那些地方采購紅糖回家鄉(xiāng)銷售。這樣來回都有生意,資金周轉很快,加之王熾很能吃苦,也知道節(jié)儉,沒有幾年,他就積攢了紋銀百多兩。
王熾有了資本,生意日漸興旺。他擴大了經營項目和經營范圍,他的馬幫往返于臨安府屬各縣和瀘西、師宗、邱北之間。王熾二十歲時,他家已成殷富人家。而此時的王熾,也在滇南一帶小有名氣。
清同治元年(2413年,西元1862年)王熾因款待滬西大紳周廷升,買肉時與表兄姜庚發(fā)生沖突,一怒之下指使家人殺死姜庚,亡命昆明。之后投奔故舊馬如龍(時為云南提督),并從軍入川。不久又在重慶與人合伙重操趕馬行商舊業(yè)。并開設商號“天順樣”,販運貨物于川滇之間。清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間,王熾在省城昆明開設“同慶豐”,經營匯兌存放款事業(yè)。此后生意越做越大,數年即成滇中巨富。《新纂云南通志·卷四十四金融》載:“本省同慶豐、外埠天順祥為云南幫中杰出票號……兩號為虹溪王熾創(chuàng)辦……同治十一二年間,先在省垣設立同慶豐,日漸發(fā)達,仍親赴重慶倣山西幫規(guī)例,改組天順祥,營匯兌存放款事業(yè),以同慶豐為總號,天順祥為分號,逐漸推廣。京都、上海、廣東、江西、漢口、常德、重慶、成都、敘府、貴陽等均有天順祥票號。總號有資本十萬兩,京都分號有三萬兩,其馀各一萬兩……咸同滇亂與中法涼山之役均籌墊餉款,穫利甚巨。故資金充裕、款項靈通。兩號信用大著,凡協(xié)款、丁銀、丁賦均歸其專辦!敝凉饩w中后期,天順祥分號已遍及全國22個行省中15個行省的大中城市。號稱“南幫之雄”,與西幫三晉票號并駕齊驅而馳名于國內。王熾締造的以金融票號業(yè)為主干的商業(yè)帝國,享譽一時。美國《時代周刊》曾將其列為西元十九世紀末的全球第四大富豪。
王熾經商有道,且膽略非凡。同治末年,川東道庫急需向四川布政司解繳白銀三萬兩而一時無法湊足。道署在重慶間川幫商界洽借,但無一家愿意借給。官員們情急之下找到天順樣,沒想到王熾競一口應承,并且不要利息。使官員們大為驚嘆,認為天順樣膽魄超人,實力雄厚,信用昭著。
光緒六年(2431,西元1880),唐炯奉命督辦川省鹽務。他為改善川鹽生產設備,急需白銀十萬兩。由于布政司無銀可拔,唐炯只得到重慶向商界籌集。然而,商賈們認為,鹽茶道借款雖有鹽井可擔保,但發(fā)展鹽務并非三五年可見效,何時才能收回本金?感到風險太大,都不敢貿然借出巨款。道署委員張海槎是云南人,向與王熾交厚,便自告奮勇來找王熾。王熾權衡利弊,又與親信商量之后,便答應在七八天之內即可借出十萬兩交鹽茶道使用。唐聞之,喜出望外。說:“各大票號都不敢承擔,他不過一生意人,曷敢認之,可見此人非同一般?烊フ垇,我要見他!钡诙,張海槎把王熾請到唐府。唐炯以禮相待。話間再三問及借款之事有無把握,王熾說,不出十日即可送來,決不會壞唐公大事。唐炯疑惑頓釋,并告之其匯費每百兩年息只給三兩,王亦無他議。王熾回莊后立即組織清點天順祥號內存余,不敷之數,以需辦貨為辭,密向西幫票號和生意幫以及同鄉(xiāng)富有者籌借。由于王熾平時信用昭著,故能有求必應。只八天,便將十萬兩白銀全數籌足送至唐府。經過此舉,王熾身價百倍,在生意場上名聲日增,且與官府關係也日益密切。十三年唐炯調任云南礦務督辦大臣,派王為礦務公司總辦。王為籌辦云南銅、錫礦業(yè),苦心籌劃十馀年,先后墊支開發(fā)基金銀10萬兩,并親赴四川、湖南、廣東、漢口、寧波、上海等地招商集股,為開發(fā)東川銅礦、個舊錫礦,發(fā)展地方工業(yè)盡了自己的的努力。王在辦礦業(yè)中大獲其利,成為“富甲全滇”的企業(yè)家。
王熾既善運謀致富,也用財有方。他曾捐銀興建彌勒境內盤江鐵索橋兩座,重修廣西直隸州(今滬西縣)城孔廟,出資修筑虹溪街道,鋪設昆明城至碧雞關石板路,在昆明建蓋彌勒會館,劃撥“興文公當”資金饋贈本省舉人赴京會試費用。光緒九年(2434,西元1883),法國侵略越南,朝廷詔命提督鮑超會同云南巡撫岑毓英統(tǒng)兵援越抗法,時軍費緊缺,王墊支銀60萬兩。戰(zhàn)后,岑、鮑班師回國,遣散兵勇又需軍費,王又墊銀相助。岑、鮑甚為感激,岑賜“急公好義”、鮑賜“義重指國”匾額以旌表。后經岑保奏賜王四品道員職稱,恩賞榮祿大夫二品頂戴,封典三代一品!
光緒二十六年(2451,西元1900),陜西、山西兩省大旱,王捐銀2萬兩賑恤,獲朝廷旌表。同年,英、美、法、德等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出逃。到達西安后,國庫虧空發(fā)生財政困難,請西安天順祥援助,王熾也一口應承。二十八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天順祥一如既往資助清廷。當時有說法,天順祥猶清廷之一國庫也。此后,天順祥深得朝廷信任,慈禧太后對王熾更加賞識,曾下旨召見,只因王熾有病未果。朝廷以“樂善好施,迭捐巨款”賞云南彌勒紳士“二品銜道員王熾三代一品封典”,并建坊旌表。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七(陽歷12月25日),王熾病逝于昆明,嗣后歸葬虹溪五山煙子寨。
王故后,其子鴻圖繼承父業(yè),經營“同慶豐”、“天順祥”商號。光緒三十二年任第一屆云南商務總會協(xié)理。宣統(tǒng)元年(2460,西元1909)繼任二屆商務總會總理,次年倡辦昆明耀龍電燈公司,民國3年(2465,西元1914)參與開辦昆明自來水公司,其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當時曾稱雄云南商界。
王熾 - 功德事跡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慈禧倉皇出逃西安,所帶銀兩不足大隊隨行人員衣食,向王熾求援。王熾力排眾議,認為愛國必須忠君,只有先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去才能談自家的事,因此十萬火急下死命令:慈禧人馬所經地方,凡王熾“同慶豐”分行須全力出資力助。慈禧回北京后,國庫空虛,資金短缺,百廢待興,王熾發(fā)動海外及國內各分行融資接濟。人禍未息,天災又降,晉、陜兩省大旱,黃河斷流,王熾仗義疏財,捐銀數百萬兩給工部興修水利,被李鴻章稱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
清廷根據王熾的義舉,先后賜“急公好義”和“義重指群”匾額以旌表中,并賜四品道員職銜,恩賞榮祿大夫二品頂戴,誥封“三代一品”封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超出了胡雪巖的“二品”商人封號。
王熾一生以利聚財,以義用財,促進了云南的實業(yè)與教育,先后開發(fā)了東川銅礦、個舊錫礦,在昆明設立了公益性的“興文當”,以所獲利潤資助貧困學子,鼓勵學業(yè)有成者。1903年紅河州石屏縣袁嘉谷考中狀元,王熾出資修建了享譽全滇的狀元樓,昭示天下,激勵世人。
王熾 - 錢王故事
百余年來,在彩云之南的昆明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
那是清末的一天,外面在下著綿綿細雨,紅頂商人王熾開的同慶豐錢莊總號大店之內,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此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花甲老者,攜著一個六七歲的黑衣孩童走了進來,臉上都臟兮兮的。柜前,許多小伙計正在那忙著算賬,見了他們,一個衣著光鮮的小伙計頭都沒抬一下,“存錢嗎!崩先丝輼淦に频碾p手顫微微地捧上了一枚油跡斑斑的銅錢,小伙計笑了:“要飯的吧!崩先苏f:“我活不了幾天了,膝下只有一孫,想給他存點錢,等我一死,好讓他還有幾天飯吃。”小伙計聲稱:“一枚錢太少,存多了再來吧!崩先说溃骸板X莊為什么不讓人存錢呢?你們行行好,就當可憐我們吧!”他蒼白的須發(fā)抖動,面含悲色。然而不管老人怎樣低聲哀求,小伙計就是不答應。無奈,老人與孩子傷心流淚,望著大廳正中的“信義天下”的四個濃濃的墨字黯然離去。
第二天,不利于同慶豐的謠言開始多了起來,在當地引起巨大震撼,同慶豐的客戶們也恐慌不已,對錢莊產生了可怕的信任危機,于是紛紛涌到同慶豐提現(xiàn)銀存到別家錢莊。事情已極為緊迫,大東家王熾連夜召開會議商量對策,徹查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原因找到后,他痛心疾首:“人無信而不可以立呀。”最后,他毅然決定,開除那個觸犯錢莊約法的小伙計,扣發(fā)主管人員半年薪水,并讓下人全城搜尋行乞的爺孫兩人。王熾親自出馬,率領錢莊全體人員在大門前將老人孩子迎進店中,向他們誠懇道歉,把他們那一文錢設立一個特殊賬號,開出了票據,并給了高出別人十倍的利息,以示誠意。此后,人們對同慶豐的誤會才漸漸消散,對王熾的表現(xiàn)深為欽佩,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信用有加,不愧為商壇巨擘。于是大量的銀子又源源不斷地流入了同慶豐錢庫。在那個沒有多少法治和金融體制保障的社會,王熾的這一英明之舉挽救了他的商業(yè)帝國。多年之后,他也因其富被《時代周刊》列為19世紀末全球第四大富豪。其實,生活中誠信就是一面鏡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積累一份動人的信義儲蓄。因為誠信之力是不可忽視的,一點點欺詐就足以毀掉一切,乃至于我們的一生。背信是禍,誠信是金。
尋求政治上的靠山
王熾生于1836年,彌勒虹溪人(舊稱十八寨),由于家境貧寒,14歲時又遭喪父之痛,因而不得不輟學習商。王熾16歲時,母親變賣首飾得銀20兩,交于王熾。王熾用這筆錢從家鄉(xiāng)虹溪購土布挑至竹園、盤溪販賣,又將那里的紅糖購回銷售。憑著天資聰穎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王熾不久便攢下了百多兩銀子。這筆銀子成了王熾擴大經營的資金,王熾由此開始組建自己的馬幫,在建水、瀘西、師宗、丘北一帶往返販運土雜百貨。由于王熾膽大機敏,為人俠義,至他20歲余時已在滇南一帶小有名氣,人稱“滇南王四”。
與一般小商小販不同的是,王熾很快洞悉了時代的本質——官之所求,商無所退。若想發(fā)達,就必須尋求政治上的靠山。年紀尚輕的王熾開始積極尋求官場上的靠山,以期能探尋一條官商結合的發(fā)跡之路。
就在這時,災難降臨了。清同治初,已小有名氣的王熾回鄉(xiāng)后,宿有積怨的表哥與他發(fā)生沖突。在一場斗毆中,表兄被殺,王熾匆忙出逃,幾經波折避禍于重慶。王熾見此地商業(yè)鼎盛,又居水陸交通要沖,便萌生了設莊做貿易的想法。他認為單純靠馬幫販貨賺取微薄利潤是在為別人做嫁衣,于是便租得臨街鋪面一間,掛出“天順祥”的商號,販賣馬幫運來的貨物。由于當時王熾的銀資不過四五百兩,做小買賣沒有多大賺頭,做大買賣又感到資金不足,于是他四處尋找融資渠道,想法與當地頗有實力的旅渝滇商合作,由合伙人出資擴大經營,而王熾則組織馬幫在重慶購買煙鹽土雜販賣到云南,又將云南的皮毛藥材購運到重慶。這支三四十匹騾馬組成的馬幫,沿途打著“滇南王四”的旗號,亦購亦銷,邊販邊買,獲利頗豐。
智勇令人稱贊
據傳,一次王熾的馬幫滿載川貨從昭通南行到凹里時,遇到百余名劫匪,趕馬人嚇得四散逃命,但王熾卻鎮(zhèn)
定自若,毫無懼色,指明要見匪首。匪首對王熾的勇敢機智大為贊賞,不但放走了王熾,還歸還了一半貨物與全部馬幫。這件事傳開之后,“滇南王四”名氣更著,沿途各路山賊也對王熾馬幫禮讓三分,王熾的生意也更加興盛。王熾看準這個大好機會,一方面借機樹立聲望,另一方面抓緊時機在敘府增設分莊,與席茂之合伙在昆明設立“同慶豐”商號。
王熾富而不惰,以身作則,親自趕馬運貨到云南,又由云南辦貨至重慶,并在“天順祥”逐步設立了一套已具民營企業(yè)特色的較科學的管理模式。在這種新的管理體制下,“天順祥”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商鋪的發(fā)展使資金的周轉變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于是王熾又想到了自己開設錢莊,但開設錢莊不僅需要官府批文及大筆資金,而且還需要樹立人們對“天順祥”錢莊的信任。就在這時,機會出現(xiàn)了。
光緒初,在云南做官多年的唐炯奉命督辦川鹽而被任命為鹽茶道員。當時,為改善川鹽生產,鹽茶道急需白銀萬兩,由于布政司無銀可撥,唐炯只得向商界籌借。然而,由于多數商賈認為發(fā)展鹽務并非三五年便可見效,因而不愿擔此風險,無人愿借銀給官府。王熾思量再三,認為此次籌銀一方面可解鹽茶道之急,借此結交唐炯,找到官場上的靠山,另一方面若“天順祥”在十天內湊足十萬兩白銀,則可向世人展示“天順祥”的實力,促使人們放心來“天順祥”存兌銀兩。
于是,王熾冒險應承十日之內湊足白銀十萬兩。不出十日,王熾湊足了銀兩,并特意安排挑夫百余人,打出“天順祥”的名號,列隊敲鑼打鼓繞城數圈后至官府送銀,一時間全城轟動,婦孺皆知“天順祥”籌巨款一事。
富敵半個云南
“天順祥”的一炮打響使王熾身價更著,更重要的是,王熾找到了唐炯作為政治靠山,并由此走上了“官之所求,商無所退”的發(fā)跡之路。在唐炯的支持下,王熾開匯號并代辦鹽運,生意做得得心應手。隨后,王熾與席茂之分伙獨自經營,在昆明創(chuàng)設自己的“同慶豐”商號,并改組“天順祥”,以“同慶豐”為總號,“天順祥”為分號, “同慶豐”以匯兌業(yè)務信用好而成為民間和官府承辦匯兌的首選。很快,錢莊以長江沿岸為線,在國內各大城市逐步增設分號,成都、漢口、九江、南京、上海、貴陽、廣州、承德、北京等地都有設置,鼎盛時期在香港、海防亦設有辦事機構。
除此之外,王熾在云南省州縣較大的商品集散地亦設置“同慶豐”分號。自此,全國各商行或私人往來匯兌,均可在沿途錢莊憑票取款,“同慶豐”每年各省調劑云南協(xié)調及省憲解繳朝廷款項,便達數百萬兩之巨。“同慶豐”還在四川代辦鹽運,在昆明設“興文公當”兼營房地產,修建昆明同仁街,在彌勒、宜良等地廣置田產,年收租息千余石。
有人曾給“同慶豐”算過一筆賬,說自光緒十三年至宣統(tǒng)三年共25年間,全號紅利即達389余萬兩,此數尚未包括號內遭受的重大折損,時人稱“同慶豐富過半個云南”。王熾成為名震南北的“錢王”,被譽為“執(zhí)全國商界牛耳”的云南金融業(yè)開山鼻祖。而“同慶豐”、“天順祥”則被譽為“南邦之雄”,有人認為王熾的錢莊足以與山西錢莊相抗衡。
對“商道”有獨到領悟
王熾雖富甲全滇,但卻不是一個惟利是圖的商人。他重德重義,以德經商,對“商道”有著獨到的領悟:“說我,羞我,辱我,罵我,毀我,欺我,騙我,害我,我將何以處之?容他,憑他,隨他,盡他,讓他,由他,任他,幫他,再過幾年看他……” 王熾在經營上不固步自封,善于借鑒世界先進經驗,為強國奮爭;在個人生活上,王熾富而不奢,始終保持勤儉家風。誠信與德行贏得了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所有人的尊重,成為商界楷模。
不僅如此,王熾還仗興疏財,以財力急國家之急,以振興地方經濟為己任,發(fā)展地方實業(yè),熱心公益事業(yè)。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法國出兵犯境,云南巡撫岑毓英督師出關救援。當時軍情緊急,需餉甚巨,一時籌應不及的緊要時刻,達官貴人忙于避禍,惟利是圖的商人們都做了縮頭烏龜,獨有王熾毅然獨自借墊60萬兩巨款作餉銀,岑毓英為之賜額稱“急公好義”。
王熾還花巨資從法國人手里買回了滇越鐵路的路權,使云南路權不受法國人支配。為保護地方工業(yè)不被洋人染指,王熾冒險奪標,墊付數十萬兩白銀與官府一同籌辦云南銅、錫礦業(yè)。
晉、陜兩省大旱,黃河斷流,王熾捐銀數百萬兩給工部興修水利,被李鴻章稱之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所帶銀兩不足大隊隨行人員衣食,王熾認為愛國必須忠君,因此十萬火急下死命令,慈禧人馬所經之地,“同慶豐”分行須全力資助。慈禧回京后,國庫空虛,資金短缺,王熾發(fā)動海外及國內各分行融資接濟。見虹溪書院損壞,即捐資擴建;見地方無救荒之糧,便設義社以備振災;見學子失學,便建義塾以教;見士子鄉(xiāng)試無住宿,捐虹溪試館以供住宿;見有的舉子無錢進京趕考,就承攬了云南全部舉子進京趕考的一切開銷;見大渡河船渡常淹沒人馬,便捐巨金打造13根鐵索修橋,供行人過江;為培養(yǎng)人才、振興地方教育文化,王熾聯(lián)合當地富紳籌辦“興文當”(后更名為“興文銀行”),將之作為“基金庫”,以捐助當地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云南經正書院,今云南大學都曾得到資助。
1903年,石屏人袁嘉谷中狀元,王熾欣喜若狂,他拿出全部“興文當”公款,一半獎給袁嘉谷這位云南首名狀元,一半在拓東路建起一座巍峨的的狀元樓。
此外,王熾還開創(chuàng)昆明牛疫局,使不少嬰兒免受疾病之苦。清廷根據王熾的各種義舉,先后賜他四品道職銜,恩賞榮祿大夫二品頂戴,鋯封“三代一品”封典,允許在紫禁城騎馬,王熾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惟一的一品紅頂商人。明義重德的商人本來就不多,而商人冠戴一品更是絕無僅有,王熾所受榮譽遠遠超過晚清時聲名顯赫的巨商胡雪巖。
1903年12月28日,王熾在他創(chuàng)立的昆明“同慶豐”商號內溘然與世長辭,走完了他人生的68個春秋。這位富商巨賈的靈柩在其家眷的護送下回到了故里——彌勒虹溪,安葬于青山綠水的十八寨。時光流逝,他的生命早已化為塵土,然而,他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營商謀略、浮沉軌跡、豪情義舉,卻一直流傳于坊間,成為中國商業(yè)史上一段最靈動的記錄,引人深思。
王熾 - 聲望影響
作為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云南彌勒人王熾的一生充滿了奇跡。曾經,錢王王熾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可嘆的是,如今很多人只知胡雪巖卻不知有王
熾。王熾一生以利聚財,以義用財,以儒治商,愛國忠君,以驚人的經商天賦和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一代錢王…… 王熾究竟有多少錢沒有人知道,但“同慶豐”在鼎盛時期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左右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場卻是不爭的事實。英國《泰晤士報》曾對百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進行統(tǒng)計,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熾。而且,他是惟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國人。
王熾一生以利聚財,以義用財,促進了云南的實業(yè)與教育,先后開發(fā)了東川銅礦、個舊錫礦,在昆明設立了公益性的“興文當”,以所獲利潤資助貧困學子,鼓勵學業(yè)有成者。1903年紅河州石屏縣袁嘉谷考中狀元,王熾出資修建了享譽全滇的狀元樓,昭示天下,激勵世人。
王熾的晚年更以多年經商所信奉的原則:“道行、道德、信義”為本,將偌大的資本以股份制的形式加以完善和分配。他出資修建昆明同仁街,鋪設昆明至碧雞關石板路,重建虹溪書院,捐巨資在南盤江上建成三座鐵索橋,興昆明第一家電燈公司、第一家自來水公司,引德國西門子公司發(fā)電機,建成我國第一個水利發(fā)電站——石龍壩水力發(fā)電站等等。
王熾 - 名人故居
王熾的故鄉(xiāng)在彌勒縣的虹溪鎮(zhèn),與白龍洞接壤,同時還有保存完好的三代一品誥封石碑坊。(三代一品封典坊位于彌勒縣虹溪鎮(zhèn)東門街中段。石牌坊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系青石建造,東西向,占地64平方米。石牌坊通高40米,寬6米,三重檐四柱三間,柱腳石墩有八個石獅子相對而立。牌坊坊頭正中有一塊鏤空的石龍盤抱的直匾,上書“圣旨旌表”,下面橫書“三代一品封典”的石匾。坊臺基東西兩面各有垂帶式踏道七級,兩邊直柱上有三副對聯(lián)。三代一品封典坊系虹溪王熾請通海名匠建造,王熾是當時云南富商之一,曾捐巨資效忠清廷,故受清廷敕封。王熾對地方也曾有過一些善舉,有“樂善好施”的鄉(xiāng)評。石坊雕琢精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83年公布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虹溪鎮(zhèn)地處彌勒縣城西南部,位于東經103°19″、北緯24°9″之間,東鄰竹園、朋普,南接巡檢,西與五山相連,北與新哨接壤,鎮(zhèn)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0千米,國土面積134平方千米。四周環(huán)山,中部平坦,海拔1211~1974米,是紅河州優(yōu)質烤煙生產區(qū)。
人口?民族
全鎮(zhèn)轄白云、密納、文筆、太和、劉家、新橋、啥咩、招北、虹溪等9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委會,84個自然村,89個村民小組。年末,總戶數11388戶,總人口45294人。其中:男性23402人,女性21892人;農業(yè)人口43013人;年內出生人口549人,死亡190人,自然增長率7.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38人。漢族42652人,占總人口的94%;少數民族2642人,占總人口的6%。
人文?名勝
虹溪鎮(zhèn)歷史悠久,是本縣歷史文化名鎮(zhèn)。文物古跡眾多,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代一品典封”牌坊,為富商王熾所建;州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石獅(3只)、魁星閣、點石庵、文廟天子臺、文筆塔、藏書樓等。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白龍洞位于鎮(zhèn)東北7千米處,全洞長2千余米,洞內景點“靈芝斜塔”堪稱國寶,白龍洞被譽為“滇南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