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1571~1644)明代科學家。字良甫,又字葵心。咸陽涇陽人。天啟、崇禎年間,任直隸廣平府推官、南直隸揚州府推官及山東按察司僉事等職。從政后留心經(jīng)世致用之學,后以經(jīng)算教授鄉(xiāng)里,致力于傳授西方學術(shù),為最早的陜籍天主教徒之一。譯著《遠西奇器圖說》、《西儒耳目資》、《圣經(jīng)直解》等,對傳播西方科學、促進文化交流卓有貢獻,被譽為“南徐(光啟)北王”。另著有《易子解》等。
王徵 - 人物簡介
王徵父親是個擅長數(shù)學的私塾先生,舅父通曉兵法,善制器械,這對他后來熱衷于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學習和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
王徵早年信佛,但在其母于萬歷二十三年過世后,因偶見道書中有“一子成仙,九祖升天”之語,思欲藉悟道以報親恩,乃轉(zhuǎn)而篤信道教達二十馀年,并編撰有《周易參同契注》、《百字牌》、《辨道篇》、《元真人傳》、《下學》、《了心丹》等道教書籍,但他同時也仍與僧人往來密切。
王徵52歲時考中進士,曾任直隸廣平府(今河北永年縣東南)、楊州府官和山東按察司事監(jiān)遼海軍務。在揚州做官時,對魏忠賢的生祠,王徵和另一陜西三原人拒不朝拜。被當時人譽為“關(guān)西二勁”。
明末,建州叛亂和流寇猖獗使得許多有識之士大力提倡實學,希冀能藉此富國強兵。王徵在入京會考時曾以舉人身份上書皇帝,原以“布衣從戒”報效國家,積極練兵備戰(zhàn)。后來,參考古代諸家兵書,寫成《兵約一書》。不久又著《客問》一書,具體地提出了制敵方略。
王徵做官以前,在家鄉(xiāng)以著書講學為務,精研理學,并開始從事一些農(nóng)具和日常用具的改良和發(fā)現(xiàn)。他這一時期的科學成就,后被收入《新制諸器圖說》一書,理學著作《兩理略》、《辯道說》等,均在這一時期完成。
王徵在入京赴試的數(shù)十年里,適逢意大利傳教士利瑪賽等來華傳教,他與教士金尼閣、湯若望、龍華尼、鄧玉函交往甚密,并向傳教士們學習拉丁文和西方科學知識。根據(jù)鄧玉函口授,自己筆譯,于1627年寫成了《遠西奇器圖說錄》,以達到他科技救國的目的。
王徵晚年正逢李自成起義,當他面對國亡的殘酷事實時,他必須在“大節(jié)”和“十誡”之間立做判斷,深浸于儒家傳統(tǒng)的王徵,選擇了自殺盡節(jié)。
他一生勤于撰述科學,主要著作有:《學庸義解》、《兩理略》、《辯道說》、《歷代發(fā)蒙》、《百字解》、《兵約》,科技著作有:《西儒書》、《圣經(jīng)直解》、《西書釋譯》、《新制諸器圖說》等。
王徵 - 生平簡介
王徵從七歲起,就住讀在外家,自幼即與外家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其舅父張鑒乃為關(guān)中理學名儒。
萬歷十三年,年方十五的王徵娶舅母尚氏的侄女為妻。
萬歷二十二年,王徵中舉。
萬歷四十二年十月,龐廸我 (Diego de Pantoja, 1571-1618) 刊行《七克》一書,此書闡述應如何克制天主所禁的驕傲、嫉妒、慳吝、忿怒、迷飲食、迷色、懈惰于善等七罪,每罪并在解說之后,列舉圣師的言論以及先圣先賢修德的故事,王徵自友人處獲贈一部,閱后深受感動,甚至“日取《七克》置床頭展玩”。四十四年,王徵赴京會試落第,但卻得親炙龐氏,并與他時相過從,習學天主教“畏天愛人”之理。王氏教名為斐理伯 (Philippe)。
天啟二年登三甲進士,時年五十二。由于其時王徵已受洗奉教,故他在中進士之后,隨即致書家人,戒勿為其娶妾,稱:“今日登第,皆天主之賜,敢以天主所賜者而反獲罪于天主乎?”由于他參加會試十次始博得一第,且又發(fā)生在其受洗后不久,因此,王徵深信自己的登科乃歸功于天主的默佑。
天啟二年六月,王徵授直隸廣平府推官。稍后,舉家均同往。其妻尚氏雖曾育有多男,卻均以出痘殤,僅二女存,王徵在“妻女跽懇,弟侄環(huán)泣,父命嚴諭”的情形下,心意松動,遂在不公開的情形下,于天啟三年娶入年僅十五的申氏 (1609-1678) 為妾,希望能生子以延續(xù)香火。
天啟四年三月,王徵的繼母過世。五年春,丁憂歸里的王徵邀金尼閣至三原一帶開教,居留近半載,并為其家人付洗。由于娶妾一直是被在華天主教視為重罪,王徵自覺罪孽深重,乃數(shù)請金氏等神父為其解罪,但均不獲允,且謂其曰:“非去犯罪之端,罪難解也!”王徵于是痛自追悔,立意嫁妾以贖罪,但尚氏則力加挽留,而申氏也痛哭幾殞,聲言愿進教守貞,誓死不肯改嫁,王徵無法。
崇禎元年九月,王徵之父病卒。翌年,王徵乞同年好友鄭鄤為其父母撰墓志銘,他在〈為父求墓志狀稿〉一文中,稱已過繼大弟徽之次子永春為嗣,王徵或以此法擺脫絕嗣的壓力。王徵稍后又過繼季弟徹之三子永順為嗣,此故,他在崇禎十二年為分家所寫之〈析箸文簿自敘瑣言〉一文中,即稱己寫有嗣書兩紙,要二子各自珍藏。
崇禎四年二月,丁憂服滿的王徵在登萊巡撫孫元化的薦舉下獲授遼海監(jiān)軍道,協(xié)助同為天主教徒的孫氏練兵。是年,孔有德率部在吳橋叛變,五年正月,且陷登州城。孫元化在自刎未遂后,與王徵等官同遭叛軍所擄。二月,孔有德用耿仲明之計,盡放孫元化和王徵等人還朝。七月,孫元化遭棄市,王徵則很幸運地因友人來于廷加意為其昭雪,而僅發(fā)送附近衛(wèi)所充軍,于廷其時適以刑部山東司員外郎的身份審理此桉,稍后,王徵遇赦還家。
王徵赦歸之后,因流寇猖獗,乃在地方募鄉(xiāng)兵以自衛(wèi),據(jù)《魯橋鎮(zhèn)志》中申氏小傳的記載,他當時“憂深國事,克意圖賊,夙夜匪懈,終身不入內(nèi)室”,其實,他“不入內(nèi)室”的主因,應為避免加重違反教規(guī)之罪。或由于申氏與王徵僅有過相當短的正;橐錾睿灾滤恢辈辉。王徵此時對天主教的信仰益發(fā)虔誠,四處募款營建景天閣(應即教堂)。
崇禎九年十二月,年已六十六歲的王徵,下定決心要將其婚姻問題徹底解決,他公開發(fā)表〈祈請解罪啟稿〉一文, 承認自己曾嚴重違反“十誡”的教規(guī),并稱日前偶讀及《彌格爾張子靈應奇跡》和《口鐸日抄》中有關(guān)自己曾宣稱不愿娶妾一事,更覺羞愧悔恨,故立誓從今而后,視申氏一如賓友,且斷色以求解罪。但王徵或與楊廷筠一樣,僅將申氏“異處”,而非休棄,此故,申氏于王徵死后仍被要求為王家掌理家務。
崇禎十六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王徵聽聞李自成欲其出來做官,于是先自題墓石曰“有明進士奉政大夫山東按察司僉事奉敕監(jiān)遼海軍務了一道人良甫王徵之墓”,又書“精白一心事上帝,全忠全孝更無疑”等字付其子永春,更引佩刀坐臥家中的天主堂準備自盡,聲言欲“以頸血謝吾主”。后李自成的使者果至,王徵遂拔所佩高麗刀欲自殺,使者上前奪刀,拉扯間使者傷手出血,大怒,本欲執(zhí)王徵以行,經(jīng)永春哀求,使者乃系永春回見自成,王徵謂其子曰:“兒代我死,死孝;我矢自死,死忠。雖不能不痛惜,兒愿以忠孝死,甘如飴也!”遂從此絕粒不復食,凡七日,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卒。王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城北60公里處三原縣張家坳鄉(xiāng)官道村。是一座明代墓葬。1962年當?shù)匦耷䲡r,墓上碑石遭到破壞,墓也被夷為平地。1990年,文物部門調(diào)查證實時補修了陵墓封土。墓高3米,底部周長25米,F(xiàn)在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徵死后,申氏也欲絕食以殉夫。是時,永春方代父系于賊所,尚氏聞變亦憂憤成疾,奄奄在床,尚氏因而要求申氏“留一線命”,以處理王徵與尚氏的后事,并照顧王家后人。申氏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乃勉強進食,但卻毅然斷發(fā)毀容,王徵表弟張炳璿因此稱揚她“青年貞靜,矢志靡他,小星中尤難多得”。由于王家已家道中落,申氏于是躬親紡紉以供家用,備嘗艱苦。不數(shù)年,尚氏過世。永春也卒于康熙七年,育子女各一。申氏自此獨力撫養(yǎng)兩孫,當其七十大壽時,孫男王瑱延請鄉(xiāng)里名宦為文祝賀,并奉觴加羹以進,申氏見此卻悲從中來,她聲稱自己先前之所以忍辱偷生,乃因主母托孤,而今責任已了,故竟不食而死。
王徵 - 科技成就
王徵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受到他父親和他舅舅的影響。他的父親在鄉(xiāng)里教授經(jīng)算,著有《算數(shù)歌訣》和《滸北山翁訓子歌》各一卷,是家鄉(xiāng)經(jīng)算專家。他的舅舅曾任河東都運司,對機械、經(jīng)算頗有研究。
王徵七歲時隨舅舅開始讀書,除學習當時知識分子必讀的《四書》、《五經(jīng)》外,他還盡得舅師機械方面所學。王徵二十四歲中舉人,但直到五十二歲時才登進士。自萬歷四十二年(1614)與西方傳教士接觸日漸密切,學習掌握了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重要的學者。天啟六年(1626)協(xié)助法國傳教士金尼閣神父完成《西儒耳目資》一書的寫作,這是中國第一部用羅馬字注音的語言學專著。
天啟七年由傳教士鄧玉函口授,王徵譯繪的《遠西奇器圖說》是中國第一部介紹近代歐洲機械工程學、物理學方面的專著。它的翻譯和發(fā)表充實了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學、物理學的內(nèi)容。它不僅介紹了當時先進的科學知識,也給中國古代在這方面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第一次理論上的說明。
萬歷四十六年四月,金尼閣、鄧玉函等22位耶穌會士來華,帶來7000余部書,其中有部分書籍記載有當時先進的科技知識。王徵譯繪的《遠西奇器圖說》正是源于此次帶來的三部書,它們是:當時歐洲最新出版的荷蘭數(shù)學家、工程學家斯蒂芬(1548--1630)的著作《數(shù)學通論》(1608);德國礦冶學家喬治.鮑爾(1494--1555)的劃時代巨著《礦冶全書》(1556);意大利工程技術(shù)家拉梅理所著《論各種工藝機械》。
《遠西奇器圖說》一書共分三卷。第一卷論重心、比重等各種力學原理,其中因“其術(shù)能以小力運大,故名曰重,又謂之力藝,大旨謂天地生物有數(shù)、有度、有重,數(shù)為算法,度為測量,重則即此力藝之學。皆相資而成,故先論重之本體,以明立法之所以然!钡诙碚撌龈軛U、滑車、輪軸、斜面等各色力學器械;第三卷繪有54幅機械樣圖并附有解說,其中起重11圖(由下向上運送重物)、引重4圖(平面牽引重物)、轉(zhuǎn)重2圖(利用轤轆原理提取重物)、解木4圖(將巨木截斷)、解石1圖(將巨石截斷)、轉(zhuǎn)錐1圖(舂米機)、水日晷1圖(水力計時企3)、代耕1圖(耕田用機械)、水銃4圖(救火用高壓水槍),另外還有取水9圖、轉(zhuǎn)磨15圖。這些機械以農(nóng)業(yè)用具居多“皆裨益民生”,并且制作精巧,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贊其“實為甲于古今”。
王徵除翻譯西方科學知識以外,還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對知識較強的理解力,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穎、實用的機械,并將這些機械繪制成《諸器圖說》一卷附于《遠西奇器圖說》后流傳于世。其中大部分為日常生活用具,例如有由低向高處飲水的“虹吸”;灌溉農(nóng)田的“鶴引”;以風力帶動磨盤的“風”;報時機器“輪壺”等等。在圖解后附有銘贊。另外據(jù)記載他還著有《額辣濟亞牘造諸器圖說》和《兩理略》等書。
《新制諸器圖說》,記錄的是他個人的發(fā)明如自行磨、自行車、輪壺、代耕等等王徵另外有一部他寫的手稿,是對他的《新制諸器圖說》補充,新增加了二十四種機器:
“天球自轉(zhuǎn),地塹自收,……水輪自汲、水漏自升、火船自去、火雷自轟、風輪轉(zhuǎn)重、風車行遠、云梯直上、云梯斜飛、氣足發(fā)矢、……、自轉(zhuǎn)常磨、自行兵車、活臺架炮、活鉗擒鐘、……神威驚敵”
在王徵寫的其他著作中還收錄一些其他發(fā)明的機器,如運重機器,活動地平,生火機,西洋神器測量定表,活閘自動開閉及常閘上下轉(zhuǎn)移之器,榨油活機,螺絲轉(zhuǎn)梯等等。
王徵 - 相關(guān)詞條
白以龍 |
陳建生 |
程開甲 |
丁大釗 |
馮康 |
葛墨林 |
蔡詩東 |
陳木法 |
程民德 |
戴元本 |
甘子釗 |
郝柏林 |
陳彪 |
陳希孺 |
崔爾杰 |
丁偉岳 |
郭尚平 |
郭仲衡 |
陳和生 |
陳難先 |
戴傳曾 |
范海福 |
谷超豪 |
郭柏靈 |
陳佳洱 |
陳式剛 |
方守賢 |
馮端 |
龔昌德 |
管惟炎 |
王徵 - 參考資料
1、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GDP9A41&xpo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