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墀 - 生平簡介
何伯墀,1933年6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松江縣(今松江區(qū)),幼年喪父。由于受當時實業(yè)救國思想的影響,他從小就發(fā)奮讀書,立志報國。1951年考入南京大學地質專修科金屬與非金屬礦產普查勘探專業(yè),1953年畢業(yè)。1962年至1964年參加了長春地質學院函授本科地質勘探專業(yè)學習,成績優(yōu)異。
南京大學畢業(yè)后,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百業(yè)待興,急需建設人才。何伯墀滿懷激情,毅然放棄在南方工作的優(yōu)越條件,告別大上海,北上鋼都——鞍山鋼鐵公司(簡稱鞍鋼)工作。初到鞍山,他從地質填圖和槽、坑、鉆探地質編錄等基礎工作做起,歷任鞍鋼地質處(后直屬冶金工業(yè)部,又稱鞍山地質分局)助理技術員、技術員、分隊地質師,先后參加了海城大石橋大型菱鎂礦床普查和鞍鋼弓長嶺大型鐵礦勘探。
1955年8月,冶金部和鞍山地質分局集中了一批青年地質人員,在鞍(山)—本(溪)地區(qū)及外圍開展區(qū)域地質調查及找礦工作,以便就近解決鞍鋼和本溪鋼鐵公司(簡稱本鋼)的礦產資源問題。何伯墀被調到普查隊任分隊長,承擔該區(qū)域1/10萬的地質填圖和找礦任務,從吉林的磐石、東豐到遼寧的西豐和本溪的北臺溝,方圓數(shù)百平方千米留下了他跋山涉水的足跡。通過掃面工作,完成了對本溪大明山大型熔劑石灰石礦床普查,評價了具備8000萬噸遠景的本溪北臺溝鐵礦床,提交了詳查設計書,為鞍鋼、本鋼提供了鐵礦及冶金輔助原料的新基地。此間由他參加編寫的弓長嶺鐵礦勘探報告,成為送前蘇聯(lián)列寧格勒黑色冶金設計院進行礦山設計的依據(jù),受到冶金部的好評。
1957年初,國家號召“鞍鋼支援全國”,為冶金工業(yè)開辟新的建設基地。鞍山地質分局奉命西進,開展對內地冶金礦產資源勘查。何伯墀作為先遣水分隊成員,從鞍山出發(fā),輾轉于湖北、陜西、青海、寧夏等省區(qū),把他的一腔激情傾注在大西北的找礦勘探中。
從1958年8月開始,何伯墀組織并參加了鐵和有色金屬礦及冶金輔助原料勘查工作,找到4個大型、3個中型和一批小型鐵、鎳金屬礦床,探獲鐵礦儲量3億噸,鎳礦20萬噸。
從1980年6月起,作為西北冶金(有色)地質勘探公司(局)技術負責人,何伯墀從西北地質實際情況出發(fā),調整布局,明確重點,編制找礦與科研規(guī)劃,加強了成礦規(guī)律和模式研究,強化了地質、物化探及鉆坑探等工作的配合。先后查明了3處大型鉛鋅礦、2處大型鋁土礦、2處大型金礦和9處中型鋁、銅、金、銀、鉬和鉛鋅等礦床。探獲鉛鋅儲量500萬噸,鋁土礦4000多萬噸,銅30萬噸,金120噸。經他組織、指導和親自參加的找礦、評價、勘探、研究的設計報告達數(shù)百份,其中較有影響的論文、專著20多篇。
40年來,何伯墀一直從事地質勘查和技術管理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為地質找礦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他被批準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何伯墀 - 成就
發(fā)現(xiàn)了一批多金屬礦產基地
20世紀70年代,由于過分強調鐵礦的找礦勘查,忽視了其他礦種,工作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西北冶金地勘公司的地質找礦脫離地區(qū)地質客觀規(guī)律,路子越走越窄。1980年6月,何伯墀被任命為公司副經理、總工程師。臨危受命,他組織一批業(yè)務骨干,從陜西各地的地質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對陜西金屬礦產成礦區(qū)(帶)劃分,典型礦床解剖、地球物理化學基礎資料的綜合研究,總結成礦規(guī)律,并吸取國內外成礦理論、勘查技術新成果,科學地提出秦嶺泥盆系地層賦存大量多金屬礦理論。以此為基礎,逐步從找鐵礦轉為找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為主的綜合找礦,由以點轉為以成礦區(qū)(帶)找礦為主,抓住成礦條件好的重點區(qū)帶,開展深入細致的勘察工作。為了推進找礦工作有序進展,他主持編制了《雙鳳帶多金屬礦勘察規(guī)劃》、《秦嶺東段層控多金屬及棱鐵礦找礦規(guī)劃》、《陜南金礦普查找礦規(guī)劃》、《小秦嶺鉬礦找礦規(guī)劃》、《秦晉北部鋁土礦勘查規(guī)劃》等以及局(公司)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第六個五年計劃(簡稱“六五”,下類同)和“七五”、“八五”勘察規(guī)劃。通過調整找礦勘探布局,改進隊伍配置,加強技術管理,使西北有色(冶金)地勘局(公司)的找礦勘探進入良性循環(huán),特別是在鳳太鉛鋅礦田的勘探結束后,他組織技術人員,對鉛硐山大型鉛鋅礦進行解剖,取得突破性認識,并運用其控礦規(guī)律和勘查經驗,相繼勘查了八方山、二里河、銀洞梁等同類礦床,并獲得成功,接連提交了4個大型鉛鋅礦床,迅速扭轉了找礦被動局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躍居全國有色地質找礦的前列。
在加強各礦種勘查和找礦過程中,他的出了“一帶三片”的找礦方向,并依據(jù)各地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典型礦床的成礦規(guī)律和模式研究,不斷用新思路、新理論指導找礦。他根據(jù)超基性巖體中金礦床的找礦經驗,分析研究了煎茶嶺等區(qū)的成礦條件,指出煎茶嶺地區(qū)具有金礦成礦條件,從而在金的找礦理論和實踐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他的直接領導下,經過地質技術人員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和探索,終于在煎茶嶺鎳礦區(qū)又找出了一個大型金礦床。被列為國家“892”重點金礦勘查項目。隨后又在葫蘆溝找到一個中型金礦床。而鳳太礦田八卦廟經過勘查,證實也是一個大型金礦床。
經何伯墀組織、指導和親自參加的找礦、評價、勘探研究已發(fā)現(xiàn)肯定的礦床上百個,在他主持西北地勘局工作的15年間,共勘探或找到的礦床,其潛在價值達3萬億元以上。特別是鳳太、鎮(zhèn)柞等大型鉛鋅礦及煎茶嶺、八卦廟等大型金礦的發(fā)現(xiàn),為振興地方經濟,促進西北鉛鋅工業(yè)基地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鍥而不舍進行成礦理論研究
長期的野外實踐,使何伯墀深感原有的找礦方法和工作指標已嚴重地影響著地質工作的成效,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更新技術要求,更好地指導野外地質工作。從1981年起,他組織編寫地質勘探手冊,與十多位同志經兩年多的共同努力,1983年完成了一本55萬字的《金屬礦產找礦勘探工作方法》手冊,發(fā)行全國,廣為傳播,在地質勘查界頗有影響。作為陜西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省金屬學會理事,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和礦產資源委員會委員,他不僅要求大家注重野外地質調查、注重實踐,更要注重和鍥而不舍地進行地質理論與成礦規(guī)律的研究。何伯墀帶頭進行理論研究,撰寫和發(fā)表了《論陜西冶金礦產地質特征及鋼鐵工業(yè)發(fā)展若干問題》、《陜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fā)若干問題的探討》、《秦嶺葫蘆溝蝕變巖型金礦地質特征及其找礦意義》和《世界黃金資源勘查開發(fā)趨勢分析》等論文。以他為主完成的《秦嶺泥盆系鉛鋅礦帶成礦規(guī)律與找礦方向》研究成果,受到科技界的高度評價及各方面肯定,并分別獲1990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由他和其他同志共同主編的《中國秦嶺型鉛鋅礦床》等專著被廣泛交流,受到與會中外專家的贊譽。
為加速礦產資源的開發(fā),何伯墀多次撰寫論文并向地方政府提出開發(fā)建議。1986年10月,陜西省科委召開秦馬山區(qū)自然資源綜合開發(fā)研討會,他集其30多年野外地質工作的豐富實踐經驗和廣博的地學理論造詣,提出大力開發(fā)陜西礦產資源,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若干條建議,其翔實的數(shù)據(jù)、精辟的論點,科學的見解,給苦苦探索振興地方經濟的人們開啟了一扇清新亮麗的窗口。14 年后的今天,隨著鳳太鉛鋅、金等許多礦產資源的相繼開發(fā),以資源優(yōu)勢帶動陜西經濟發(fā)展的思路正在變?yōu)榱钊诵老驳默F(xiàn)實。經多方聯(lián)營投資,被列為20個興陜工程之一的煎茶嶺鎳金礦、八卦廟金礦已在開發(fā),并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何伯墀 - 主要論著
1 羅耀星,何伯墀,等.金屬礦產找礦勘探工作方法.西安:西北冶金地勘公司,1981
2 王集磊,何伯墀.秦嶺泥盆系鉛鋅礦帶成礦規(guī)律與找礦方向.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3 何伯墀.論陜西冶金礦產地質特征及鋼鐵工業(yè)發(fā)展若干問題.陜西冶金,1989(1):5~15
4 何伯墀.陜西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fā)若干問題探討.陜西有色金屬(專輯),1989:4~8
5 何伯墀.秦嶺葫蘆溝蝕變巖型金礦地質特征及其找礦意義.礦產與勘查,1989,(1):1~8
6 何伯墀.世界黃金資源勘查開發(fā)趨勢分析.世界有色金屬,1989(11):6~9
7 何伯墀,王東生.中國銅礦找礦新進展·陜西略陽銅廠銅礦床地質特征與成礦作用.1993
8 何伯墀,王集磊.中國秦嶺型鉛鋅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何伯墀 - 參考資料
[1] 中國數(shù)字科技館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