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К.З.Циолковский)(1857-1935),前蘇聯(lián)人,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科幻作家,曾經(jīng)預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絕不會永遠躺在這個搖籃里,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后再去征服太陽空間。”它的預言已經(jīng)開始逐步實現(xiàn),他為航空航天科學的發(fā)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宇航天文學之父”。
齊奧爾科夫斯基童年的時候不幸得了猩紅熱,留下耳聾的后遺癥。從此,他無法上學,甚至連小朋友們的游戲也無法參加了。然而,他并不孤獨,他蹲在家里,開動腦筋,給自己制作玩具。父母和親友見他小小年紀,用那一雙靈巧的手,制出許多精美的自動玩具,驚奇極了。他愛讀書愛學習,他在父親書房里如饑似渴地閱讀著科技書籍。有一次竟然根據(jù)書上一幅簡單的插圖,制出了一架可以測量森林的古代觀象儀。
他從家鄉(xiāng)來到莫斯科。莫斯科有大圖書館,使他不再感到書籍的缺乏。整整3年時間,他在這里自學了多門中學和大學課程,尤其是高等數(shù)學。他關于宇宙航行的思想似乎就是在這個時期產(chǎn)生的,這有他后來一篇自傳中的話為證:“宇宙空間交通的思想從沒有離開過我,并促使我研究高等數(shù)學!弊詫W生活是很艱苦的,他吃得很差,有時幾個月里除了黑面包和水以外什么也沒有。1878年這位20歲的青年在按自己制定的計劃繼續(xù)自修的同時,還開始了獨立的研究工作。他制成了轉(zhuǎn)動機,用以測量加速運動對動物機體的影響。他畫了好幾張?zhí)栂档膱D,其中有載人的小行星。1883年早春,他寫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題為《自由空間》,其中首次提出宇宙飛船的運動必須利用噴氣原理。而他關于噴氣式發(fā)動機整套理論的論文《利用噴氣式器械探測宇宙空間》,闡述火箭飛行理論,論述了將火箭用于星際交通的可能性,首創(chuàng)液體燃料火箭的設想和原理圖,他說明了火箭在星際空間飛行和從地面起飛的條件。提出為實現(xiàn)飛往其他行星的設想,必須設置地球衛(wèi)星式的中間站。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著作,其中通過計算證明了只有用多級火箭才能飛出地球,提出了用煤油和液態(tài)氧等液 體燃料代替固體燃料作為火箭推進劑的設計思想,論證了火箭采取流線形的必要性,畫出了火箭結構示意圖,并且給出了成為宇宙航行基本公式的火箭速度公式。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人類宇航史的理論奠基人地位由此確定。1927年發(fā)表氣墊列車理論和方案。1932年發(fā)表噴氣式飛機在平流層的飛行原理和一些高超音速飛機構造的方案。1929年又提出多級火箭的結構。他還寫出了許多科普、科幻著作,《宇宙的召喚》和《在地球之外》是他的代表作。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科學幻想小說——《在地球之外》寫的是2017年發(fā)生的事。20名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和工匠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飛船飛出大氣層,進入環(huán)繞地球的軌道,處于有趣的失重狀態(tài)。他們建成了大溫室,種出了足夠食用的蔬菜水果。他們穿上宇宙飛行衣從飛船里出來,在太空中飄游。然后,飛船又飛向月球,其中的兩個人乘一輛四輪車在月球表面著陸,考察一番之后又點燃火箭離去,與在環(huán)繞月球的軌道上等候的母船會合。受這批先驅(qū)鼓舞,地球上的人們也大量轉(zhuǎn)移到外層空間,住進環(huán)繞地球軌道上的溫室住宅。而那20名探險家則繼續(xù)飛到了火星附近,途中曾在一顆無名小行星上降落。旅途漫漫。許多年過去了。最后,他們成功地返回了地球,重新住進了建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科學城堡。大約是在1896年開始寫的。
我們今天對于宇宙的知識,比起齊奧爾科夫斯基是高出很多了。《在地球之外》寫成時,冥王星尚未被發(fā)現(xiàn),而我們今天已能勾畫出整個銀河系的結構,已能觀測銀河系外數(shù)以十億計的星系,已能大致寫出宇宙自大爆炸以來100多億年的演化史。那么,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齊奧爾科大斯基終生心馳神往、魂牽夢繞的星際航行和太空移民,其實現(xiàn)的希望是否增大了呢?
再來看看齊奧爾科大斯基的另一個幻想,即向太空移民。建立環(huán)繞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城,應該說是可能的!对诘厍蛑狻沸≌f里的世界完全沒有戰(zhàn)爭,一切問題和平解決,大空城里更是一派民主和諧景象,一切都安排得合情合理。
《在地球之外》中幾位主要人物的姓氏有點意思。拉普拉斯是一位法國數(shù)學家和天體力學家的姓氏,赫姆霍茨是一位德國物理學家的姓氏,伽利略是一位意大利物理學家的姓氏,富蘭克林是一位美國物理學家和政治家的姓氏,牛頓更是那位科學史上惟愛因斯坦可比的英國巨人的姓氏,齊奧爾科夫斯基信手拈來,指派給書中學者,又讓一位叫伊萬諾夫的俄國人去作學者群的思想領袖,倒是表現(xiàn)了俄國人的自信,還有一點幽默。
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說《在月球上》則借一名少年的夢境,用第一人稱詳細描繪了月面上的種種奇妙景象。兩篇小說內(nèi)容豐富,都既講科學,又善幻想,很適合青少年閱讀。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兩部科學幻想小說既講到科學知識,又有生動幻想,雖然寫成于20世紀初期,仍很適合今天的青少年閱讀。
1932年,蘇聯(lián)政府授予他勞動紅旗勛章。1954年蘇聯(lián)科學院以他的姓氏設立齊奧爾科夫斯基金質(zhì)獎章,表彰在星際航空領域內(nèi)有杰出貢獻的人員。原蘇聯(lián)天文博物館、莫斯科航空學院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也以齊奧爾科夫斯基命名。
原蘇聯(lián)的科幻作家中,雖然屬于科幻黃金時代之前也有必要向大家介紹的有兩位,一位是原蘇聯(lián)著名的科學家,宇航科技的奠基者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1857-1935),這位被稱為蘇聯(lián)宇航之父的火箭飛船專家發(fā)表出版的關于探索星云征服太空的科幻小說也令人大開眼界、大為驚嘆。他的科幻代表作有《在月球上》、《宇宙的召喚》、《地球之外》等,西方的空間科學學者也誠服地稱他為“預言人類太空殖民的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