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彩蓮 - 個人簡介
喜彩蓮(1916—1997.2.7)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評劇喜派創(chuàng)始人,早期評劇“四大名旦”之一。原名張菡香,山東掖縣人,10歲拜蓮花落藝人吳壽朋為師,曾受李金順的藝術熏陶,18歲聞名于時。30年代演出時裝戲,如《愛國橋》 、《可憐的秋香》《楊三姐告狀》《宦海潮》等。同時她也移植京劇劇目,如歐陽予倩的《人面桃花》、《孔雀東南飛》及梅蘭芳的《鳳還巢》等。在上海她積極進行樂隊的改革,增添了琵琶、三弦、二胡等,把大梆子改成南梆子,并在舞臺上增設了燈光、布景。由于這些創(chuàng)新與改革,戲劇家歐陽予倩、田漢、洪深等曾著文稱贊她是“時代藝人”。
喜彩蓮的演唱藝術有扎實的功底。以后她吸收了京劇、梆子、大鼓、皮影等藝術成分,增強了自己演唱的藝術表現(xiàn)力,提高了評劇唱腔的品格。她的演唱新穎大方,華美抒情,穩(wěn)中含俏,具有獨特的演唱風格。
喜彩蓮 - 個人經歷
由于家境貧寒,自幼隨父到東北謀生,其時正值評劇在東北發(fā)祥時期,她從小喜愛評劇,11歲進復盛戲社拜蓮花落藝人吳壽朋為師學藝,12歲進元順劇社,藝術上受到了李金順的影響。17歲挑班主演并改劇社為陽春社。30年代初,評劇在天津崛起,一代女伶紛紛出現(xiàn)在評劇舞臺上。年輕的喜彩蓮帶著《楊乃武與小白菜》、《貧女淚》、《可憐的秋香》以及從京劇移植過來劇目《孟麗君》、《白蛇傳》、《武則天》等劇目闖入天津。喜彩蓮的表演嫵媚多姿、爛漫天真、艷而不蕩,不以低級趣味迎合觀眾,猶如一股清新的春風,給熟悉評劇的天津觀眾帶來了新鮮感。她在天津連續(xù)演出三個月,演出了名氣,打出了影響,從此確立了喜彩蓮評劇主演的地位。1937年5月,喜彩蓮將京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改成評劇在上海一炮打響。喜彩蓮扮演卓文君,著名小生張潤時扮演司馬相如,在這出戲中,喜彩蓮大膽革新采用古裝仕女圖中的裝扮,使人物顯得清秀俊逸。在“聽琴”一場增加了布景,以明月、白云、翠竹等景物渲染氣氛,取得了詩情畫意的效果,首開了評劇舞臺使用布景的先河。在這期間,喜彩蓮首次引用并進一步改革了評劇的南梆子,這一改革適應了評劇粗獷的大口落子向細膩抒情風格的轉變。喜彩蓮還對評劇的伴奏進行了改革,增加了低胡、琵琶、月琴,并以南弦代替四股弦,從而豐富了評劇的伴奏,增加了樂隊的表現(xiàn)能力,這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推動了評劇舞臺藝術的發(fā)展。
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了愛國反日劇目《愛國嬌》,在北京演出了《梁紅玉與韓世忠》,在劇壇引起了震動。由于喜彩蓮上演的一系列劇目緊貼著時代,反映著時代的要求,因而被譽為“時代藝人”,而與評劇名伶白玉霜、劉翠霞等并駕評劇之首。喜彩蓮的演出引起了戲劇界一些進步的戲劇大師歐陽予倩、田漢、洪深及京劇藝術家馬連良等人的注意。1940年9月,喜彩蓮在天津大觀園演出《孔雀東南飛》,天津報紙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文字:“評劇早先不為人所重,多年保持原樣,自喜彩蓮首次來天津出演大觀園,把‘蹦蹦’唱活了,轟轟烈烈地爭了一席地位……”。又載:“蓮劇團等亦能供與中上級人之賞識,于是不許登臺的評戲,逐得揚眉吐氣,今日在戲劇界,占有穩(wěn)定之地位也……”。喜彩蓮的演出雅而脫俗,不斷提高評劇的藝術水平和演出格調,使評劇藝術的美符合了時代的要求,適應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在上海,評劇藝人喜彩蓮與戲劇大師歐陽予倩的交往是劇壇一段佳話。喜彩蓮上演了歐陽予倩的本子《人面桃花》并有所改動,但演出后卻一直未敢請大師來看戲。歐陽予倩偕夫人兩次不請自來到劇場看喜彩蓮的演出,親自給予指導并邀請彩蓮到家中做客,大師當著眾多京劇名家之面收喜彩蓮為徒,他語重心長地說:“評劇是一朵鮮花,需要我們大家為它澆水施肥……”,歐陽予倩大師對彩蓮的熱心扶植,是對評劇劇種的支持,是對中國戲曲事業(yè)的關懷。歐陽予倩還抽出時間為彩蓮重排了《人面桃花》,大師的幫助和教誨使喜彩蓮得益匪淺,終生不忘。
喜彩蓮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細膩準確。她在藝術上嚴肅認真,在舊社會她能拋棄低級庸俗的東西,不去迎合一般觀眾中某些小市民的口味,這實在是她藝術品質的可貴之處。譬如她在演《玉堂春》一劇時,她主演《起解》 、《會審》,其它則是一帶而過。另外,喜彩蓮在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是與她強烈的事業(yè)心分不開的。她不僅在演出劇目上大膽創(chuàng)新,在唱腔上她也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借鑒,她學習了京韻大鼓、河北梆子、京劇、影調等姊妹藝術,并把它們揉到自己唱腔中來。喜彩蓮說:“我革新并沒有革到評劇以外去,讓觀眾還都承認我是評劇”,這的確是她革新成功之路。喜彩蓮以她新的劇目,新的面貌和獨具魅力的演唱風格形成了評劇的“喜派”,而著稱于劇壇。
解放以后,在政府的關懷下,喜彩蓮與小白玉霜等評劇藝人成立新中華評劇工作團,之后與其它劇團合并成立為中國評劇院。喜彩蓮在劇院作演員,也作教師,從而開辟了新的藝術天地,創(chuàng)造了眾多新的人物形象。她的戲路寬,花旦、青衣、老旦、彩旦什么都能演,觀眾既喜歡她早期演唱的《人面挑花》、《孔雀東南飛》、《十三妹》、《卓文君》等戲,也喜歡看她在解放后創(chuàng)作的“陳快腿”、“能不夠”、革命母親楊大娘、鐘阿婆以及付桂香等鮮活的現(xiàn)代人物形象。在《野火春風斗古城》一劇中喜彩蓮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革命老媽媽。其中“探監(jiān)”一段唱則突出表現(xiàn)了楊母對黨忠誠不二,為革命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在《南海長城》中喜彩蓮又扮演了一位在敵人面前凜然無畏的革命老媽媽。她在“護旗”一段唱中,充分發(fā)揮了她高音的特點,唱的剛勁洪亮,粗獷豪邁,力度很強但又瀟灑自如,很好地再現(xiàn)了鐘阿婆正義凜然的英勇氣概!缎〗枘辍分械霓r村少女愛姐是喜彩蓮在49歲時演的人物,但她的唱和做依然活潑俏麗,充分展示了喜彩蓮的風格和韻味。她與小白玉霜、馬泰合作演出此劇,是完全為提協(xié)青年,以培養(yǎng)后起之秀。
她在《袁天成革命》和《向陽商店》中分別塑造了兩個落后的人物,能不夠和付桂香,尤以付桂香的塑造為觀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在“好可惜的一雙手”這一段中,她以影調為基礎,發(fā)揮喜派半說半唱的特點,把一個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渣滓,沒落階級的人物塑造得真實可信,活靈活現(xiàn),顯示了喜彩蓮極其深厚的演唱功力。喜彩蓮與魏榮元合作將京劇《赤桑鎮(zhèn)》改編,創(chuàng)作為評劇《包公賠情》完善了評劇的行當,豐富了評劇花臉和老旦的唱腔,這出戲成為評劇的名劇而得以流傳至今。
在評劇界,喜彩蓮不僅是個資深藝高的表演藝術家,而且她還是一個辛勤耕耘、培養(yǎng)評劇接班人的戲曲教育家。她連任中國評劇院三屆學員班的班主任,為評劇培養(yǎng)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演員。
喜彩蓮 - 代表劇目
《人面桃花》、《孔雀東南飛》、 《潘金蓮》 、 《卓文君》 、《鳳還巢》、《十三妹》、《梁紅玉》、《愛國橋》、《可憐的秋香》、《楊三姐告狀》、《宦海潮》、《小借年》、《桃花庵》、《野火春風斗古城》、《南海長城》、《小女婿》、《馬寡婦開店》、《包公三勘蝴蝶夢》、《家》等。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她在彩旦和老旦行當上做了諸多嘗試,《向陽商店》和《包公陪情》為這方面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