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開國上將] - 概述
王平,(1907-1998),原名王惟允,曾用名王明,生于湖北省陽新縣三溪口鎮(zhèn)大湖地村一貧苦家庭,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杰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12月,《王平回憶錄》出版發(fā)行。1998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王平[開國上將] - 主要任職
1926年在本鄉(xiāng)參加組織農(nóng)民協(xié)會。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三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第六師十六團政治處主任,第四師十一團政治委員,陜甘支隊第二縱隊十一大隊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四師政治部副主任,紅二十七軍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晉察冀省委軍事部部長兼阜平縣動委會主任、縣長,晉察冀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北岳軍區(qū)第二政治委員兼第一縱隊政治委員,北岳軍區(qū)、察哈爾軍區(qū)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北軍區(qū)副參謀長兼干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兵團政治委員,志愿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委員,炮兵政治委員,武漢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總后勤部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王平[開國上將] - 人物經(jīng)歷
1926年在本鄉(xiāng)參加組織農(nóng)民協(xié)會
1930年
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32年
任紅三師教導大隊政委、紅九團教導員。
1933年
任紅十六團政治處主任、紅十一團政委。
1936年
東征任紅一軍團第四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同年6月,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12月任紅二十七軍政委。
1937年7月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八路軍政治部組織部科長、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軍事部部長,后任戰(zhàn)地動員委員會主任和阜平縣縣長等職。
1947年
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一縱隊政委兼北岳軍區(qū)第二政委,率部參加保北、察南綏東等戰(zhàn)役。
1948年
任北岳軍區(qū)司令員、察哈爾軍區(qū)司令員。
1950年
兼任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公安廳廳長。
1951年
任華北軍區(qū)副參謀長兼干部部部長。
1953年
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兵團政委,與司令員楊勇指揮金城反擊戰(zhàn)。
1953年5月
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兵團政治委員、志愿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委員
1955年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57年
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
1958年
回國,任軍事學院政委
1966年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誣陷迫害。
1975年
任炮兵政委,武漢軍區(qū)政委、第一政委,總后勤部政委,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80年
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曾被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82年
和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88年7月
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8年2月8日
16時42分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王平[開國上將] - 討要軍餉
王平在1937年時任紅二十七軍政委。一次部隊調(diào)防要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里走三天,當時全軍只有100元錢,根本不夠買糧吃飯。王平只好給毛主席打電話,請求給3000元,沒有3000給2000,沒有2000給1000也行。毛主席說:“沒有,我一塊錢也沒有! “沒有怎么辦呀?”王平又問。毛主席說:“那就想辦法嘛。一個人想不到兩個人想,兩個人想不到三個人想,還想不到就先睡覺,睡起來再想!毛主席有令,只好苦苦地想吧!他們駐地有個豪紳,部隊有時外出要過他家的吊橋,由于部隊沒交過橋費,他就鳴槍警告。這下辦法有了,正好向他問罪:“我們是抗日軍隊,你打槍就是漢奸,就是幫助日本人打我們,該當何罪?”王平問這位豪紳,他急得直說認罰。最后,由縣長擔保,罰他500擔糧和5000元錢。這一下問題全解決了,王平打電話報告毛主席。毛主席哈哈笑了,接著說:“錢你們不能全帶走,你原來不是說1000元也行嘛,剩下4000元給延安送來,我們這里也沒有錢啦!糧食你能帶多少就帶多少,剩下的全給中央,我派人來接收。好不好?”王平一聽,趕忙說:“主席呀,這可不行,我們只留1000元太少了,解決不了當前的困難!泵飨f:“好吧你們留2000元吧!”結果上交了3000元,因為當時黨中央經(jīng)費也確實困難。
王平[開國上將] - 告別朝鮮
1958年10月,正是瓜果飄香的金秋時節(jié),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撤軍工作也已接近尾聲。幾天來,志愿軍總部駐地周圍的每一條山谷,每一戶住宅,每一個廣場都洋溢著依依惜別的友情。志愿軍上自司令員下至士兵挨家逐戶告別朝鮮房東和居民,文工團日夜為居民進行告別演出;當?shù)爻r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邀請志愿軍官兵聯(lián)歡,把各種珍貴的禮物送到營房里。1958年10月18日下午,十幾個朝鮮少年喜洋洋地跑進楊勇和王平的辦公室,送別將軍叔叔。孩子們把自己的紅領中系在楊勇和王平的脖子上,把;、少年團團徽贈給將軍們。11歲的男孩子李淳澤悲憤地向將軍們訴說了美軍殺害他父親的經(jīng)過。他說,志愿軍叔叔打敗了美軍,給我報了仇,我永遠也忘不了志愿軍叔叔。楊勇親吻了他,拉著小淳澤的手,親切他說:“好孩子,叔叔也忘不了你們。你們要努力學習,長大了好好地建設自己的祖國! 剛剛送走小朋友,又見駐地附近的韓致沁等幾位老人匆匆走來,楊勇立即迎了上去:“大爺,你有事嗎?” ,“聽說你們快走了,心里惦記著,就來看看你們!,“謝謝您,大爺。請到屋里坐吧!
楊勇和王平爽快地答應了。黃昏時分,楊勇、王平在夕陽的余輝中向農(nóng)家走去。幾十位朝鮮鄉(xiāng)親早已站在門口等著,見到志愿軍首長,他們一下?lián)砩蟻。進屋后,楊勇、王平和老人、婦女一起圍坐在熱炕上,一邊飲酒一邊暢談,比一家人還親。61歲的韓致沁對將軍們說:“司令員政治委員來到我們家里作客,我們感到無尚光榮!睏钣路怕暣笮φf:“你們請我們到你們家里來作客,這是給我們的很大的榮譽!蓖跗浇又f:“我們今天這樣在一起吃飯,正是中朝如一家的表現(xiàn)。”楊勇、王平等在告辭時,親手給主人們胸前掛上了“和平萬歲”紀念章,永志中朝人民的友誼和這個難忘的夜晚。1958年10月18日上午8時40分,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王平等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向朝鮮人民告別信上簽了名。至此,志愿軍全體官兵都在這封信上簽了名。這封告別信已經(jīng)裝訂成冊。首頁有志愿軍前司令員彭德懷的親筆題字——“中國人民志愿軍向朝鮮人民告別信”。
王平[開國上將] - 戴黑紗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去世的噩耗從電波中傳來,使王平心痛欲裂。為了悼念周總理, 國家國有資產(chǎn)管理局區(qū)禮堂設置了靈堂,軍區(qū)幾十萬官兵一律帶上黑紗為總理志哀。正當人們沉浸在無限哀痛中,北京緊急追發(fā)的文件到了武漢。文件對周總理的悼念活動設置了重重障礙,不準這,不準那,條條清規(guī),層層戒律,妄圖以強制的高壓手段扼制人民對總理的懷念。王平看過文件,又氣又火,但他所處的地位不允許他像普通人那樣盡情發(fā)泄。他和司令員楊得志商量,兩個人達成一致的意見:文件精神內(nèi)部掌握,不下傳。靈堂照設,黑紗照戴,悼念活動照搞,只是兩位一把手暗自約定,凡公開場合,決不露面。這樣即使上面真有人發(fā)難,也抓不到軍區(qū)的把柄。直到周總理追悼會開過之后,有人請示王平:“黑紗戴到什么時候?要不要限定個日子統(tǒng)一摘掉?”王平的答復還是:“愿意戴到什么時候就戴到什么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