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栓科1964年11月出生于甘肅平涼,中共黨員,研究生。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師從周廷儒院士,獲碩士學位。曾長期從事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qū)的地貌、第四紀地質環(huán)境演變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1993年三次進入南極,并在南極越冬,1995年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中國海洋學會理事,第29屆北京奧運會火炬手。1993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1994年獲中國“第二屆優(yōu)秀青年科學獎”。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1996年破格晉升研究員。
李栓科 - 教育經歷
1980年9月入北京師范大學,1984年6月畢業(yè)。
1984年9月入碩士研究生,師從周廷儒院士。
1987年獲碩士學位,6月入中科院地理所。
1989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
1993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
1997年破格晉升研究員。
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
1997年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
李栓科 - 研究經歷
1984-85,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研究,山西五臺山環(huán)境變化研究
1985-86,河北泥河灣盆地第四紀研究,北京平原的形成與演變研究
1987-88,黃河河口改道與勝利油田安全研究
1988-89,喀喇昆侖山-昆侖山綜合科學考察隊
1989-90,可可西里綜合科學考察隊
1990-91,中國第七次南極考察隊
1991.10-1992,中國第八次南極考察隊,越冬隊
1993,中國中國第九次南極考察隊
1995,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
1996,墨脫考察隊,大峽谷科學考察隊
2003年穿越新疆阿爾金無人區(qū)
2006年參與中央電視臺《玄奘之路》節(jié)目,從北京出發(fā)全程駕車到達印度
李栓科 - 工作領域
主要從事極地和青藏高原地區(qū)的地貌、第四紀地質及環(huán)境演變研究、旅游科普及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的工作。
青藏高原地區(qū)的研究
2、1997-1999年,參加西部水資源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之專題“柴達木盆地水土資源配置與合理開發(fā)”研究。完成了“柴達木盆地冰川資源”、“柴達木盆地冰川融水補給特征”及“柴達木盆地第四紀冰川發(fā)育”的研究報告。
3、參加南極85科技攻關和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的部分研究工作。
4、參加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青海省政府聯合支持項目“青?煽晌骼锞C合科學考察”的野外考察和室內研究工作。
南極地區(qū)的研究
1、1993年-1997年,承擔了國家科委和國家南極委項目“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區(qū)地貌與晚第四紀環(huán)境演變”研究,并于同年在南極中山站進行渡夏科考。
2、1991年至1996年,參加了“八·五”國家科委、中科院和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的重大項目“南極洲晚更新世以來環(huán)境演變及現代環(huán)境背景”的研究,承擔了其中“中山站地區(qū)地貌與全新世沉積環(huán)境”的研究課題,于1991年11月1993年4月在南極中山站地區(qū)進行渡夏越冬考察。首次填繪了拉斯曼丘陵區(qū)地貌圖、第四紀地質圖并鉆取湖積泥芯。
3、1997年起(至2000年),承擔中國科學院95重大項目:極地地區(qū)自然系統(tǒng)結構與全球環(huán)境研究,為第3課題“南極現代地表自然過程”負責人。98年派人參加15次隊現場考察。
4、1997年起(至2000年),承擔國家95科技攻關項目:南極地區(qū)對全球變化的影響與反饋研究,承擔第2專題“南極現代地表自然過程與全球變化研究”,為專題負責人。
北極地區(qū)的研究
2、1994年5日起參加中國科學院特別資助項目:“中美合作北極阿拉斯加巴羅地區(qū)一萬年環(huán)境演變”研究項目,負責湖芯室內分析及沉積環(huán)境的研究。
3、1995年起,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極阿拉斯加巴羅地區(qū)陸地環(huán)境系統(tǒng)研究”。
旅游科普研究工作
1、1997年11月-1998年12月,承擔并完成了國家科技部特別研究計劃“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普推廣與示范”項目。提交了“旅游科普推廣示范指南”報告。
2、1997年12月參與組織了中科院、科技部、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的工作
1、1997年7月開始籌備《地理知識》雜志的改版和擴版。1998年1月全面改版,并推進了雜志社新的運行機制。
2、2000年10月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
3、2001年出版發(fā)行繁體版,2002年發(fā)行日文版。
李栓科 - 突出成就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
李栓科在接手《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之前有著相當豐富的地質考察經歷和業(yè)績,曾經從事南極(4年)、北極(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區(qū)的地貌、第四紀地質環(huán)境演變研究以及旅游科普工作,每年在野外的時間都要超過3個月,其中最長的一次是在南極—一年半。是在從事科學研究10年后轉向媒體行業(yè)的,因此在辦刊中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理念!吨袊鴩业乩怼非吧頌椤兜乩碇R》,1950年創(chuàng)刊。1997年7月李栓科授命開始籌備《地理知識》雜志的改版和擴版,1998年1月雜志全面改版,同時也開始了新的運行機制。2000年10月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出版發(fā)行繁體版,2002年發(fā)行日文版。雜志改版后發(fā)行量上升了10余倍,從1998年第1期的2萬余冊到如今每期發(fā)行逾30萬冊,還是國內迄今惟一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完整輸出版權的雜志。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臺灣創(chuàng)刊;2002年日文版又在日本上市;現在日文版月發(fā)行4.5萬冊,臺灣繁體版月發(fā)行8.4萬冊,不僅穩(wěn)居臺灣期刊發(fā)行前茅,而且已進入西方國家的華人社區(qū)。
《中國國家地理》依靠獨特的優(yōu)勢和理念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積累了國內期刊的成功經驗。其團隊與其他雜志社有很大不同。在選題的操作過程中,通常采用三位一體的模式,即一個包括三類人員的小型采編隊伍:第一類是專家、科學家,他們了解選題所在地區(qū)和這個地區(qū)最前沿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第二類是攝影和攝像師,他們負責圖片生產。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所要的攝影圖片絕不僅僅是唯美。除了符合藝術作品的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內涵,是對于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和展示,從理念上來說不僅是美,更重要的是思辯。第三類人是文字記者,他們不僅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底,還要有能力把科學家的觀點通暢而有趣地告訴讀者。
李栓科因為《中國國家地理》的突出成績被認為是業(yè)內最年輕而又富有專業(yè)學術背景的社長和總編,也被評為最成功的雜志版權輸出商!吨袊鴩业乩怼返某晒φ窃从凇暗乩淼牟町愔馈。和國內其它同類雜志相比,
《中國國家地理》定位
給高素質人群提供關于熱點、疑點、難點的地理話題和談資,探求地理新發(fā)現和新進展,也關注已知事物的再發(fā)現和再探索。
《中國國家地理》優(yōu)勢
著眼于地理學的本質,強調區(qū)域差異性的選題原則,確保雜志內容的獨家性。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chuàng)刊于1950年,是一本關于地理的雜志月刊,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主辦。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qū)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較為出名的一本有關地理的雜志。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后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在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fā)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yè)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chuàng)。但不久后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xù)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fā)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fā)行很不穩(wěn)定,時斷時續(xù),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2000年,《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后亦在臺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中國國家地理》發(fā)展年表 1950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前身《地理知識》在南京創(chuàng)刊。
1972年,《地理知識》是文革后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她伴隨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
1998年,《地理知識》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2000年,《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臺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qū)發(fā)行,成為大陸地區(qū)惟一原創(chuàng)并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fā)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2002年,《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fā)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fā)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2003年,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改版完成。推出《中國國家地理》視覺數碼版和第一本圖書《中國國家地理攝影技巧》。
2004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chuàng)刊,她的宗旨是:復興博物傳統(tǒng),倡導博聞廣識。
2005年10月,《中國國家地理》創(chuàng)刊55周年,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chuàng)造了傳媒界的奇跡。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基本信息
《中國國家地理》月刊,每月7日出版,零售價:人民幣16元
《博物》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價:人民幣10元
《中華遺產》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價:人民幣20元
雜志社地址:北京市東區(qū)朝陽區(qū)安外大屯路甲11號。
郵編:100101
中國國家地理新官網:http://www.dili360.com
中國國家地理老官網:http://www.cng.com.cn
李栓科 - 個人榮譽
2003年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榮譽稱號
2003年獲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2004年獲“第八屆中國優(yōu)秀青年獎”
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8年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優(yōu)秀出版人物獎
李栓科 - 著作文章
《中國國家地理攝影技巧》
《極具挑戰(zhàn)的地球故事》
《認識地理三步曲》
《獻給未來的記憶》
李栓科 - 相關詞條
北京師范大學 | 周廷儒 | 南極 | 中國海洋學會 | 青藏高原 |
中國科學院 | 院士 | 北極 | 可可西里 | 柴達木盆地 |
李栓科 - 參考資料
1.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12-7/snapshot_101916.shtml
2.http://www.mediach.com/html/70/n-12470.html
3.http://lotour.com/snapshot/2007-12-7/snapshot_101916.shtml
4.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xwdx/xwdx2004/0402/040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