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馮勝

    馮勝

    馮勝(?—1395年),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定遠(安徽定遠)人。明朝的開國功臣。馮文質(zhì)次子,馮國用之弟,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jié)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設(shè)置泰寧、福余、朵顏三衛(wèi)。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僅次于徐達、常遇春。馮勝平時在打谷場的地底下埋了許多個大腹小口的瓦甕!杆{玉案」發(fā)生一年余以後,其親戚向朱元璋控告馮勝私埋兵器。因小罪與傅友德、王弼等同為朱元璋所處死,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義女、女兒馮秀梅、馮文敏同時被害。成化十一年祥符新昌坊建有「馮勝祠」!睹魇贰吩唬骸疤娲呵锔撸嗖录。勝功最多,數(shù)以細故失帝意”。

    馮勝 - 生平事跡

    馮勝,定遠人。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最后名勝。生時黑氣滿室,經(jīng)日不散。及長,雄勇多智略,與兄國用俱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jié)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國用偕勝來歸,甚見親信。太祖嘗從容詢天下大計,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悅,俾居幕府,從克滁、和,戰(zhàn)三叉河、板門寨、雞籠山,皆有功。從渡江,取太平,遂命國用典親兵,委以心腹。太祖既擒陳野先,釋之,令招其部曲。國用策其必叛,不如弗遣。尋果叛,為其下所殺,其從子兆先復(fù)擁眾屯方山。蠻子海牙扼采石,國用與諸將攻破海牙水寨,又破擒兆先,盡降其眾三萬余人。眾疑懼,太祖擇驍勇者五百人為親軍,宿衛(wèi)帳中。悉屏舊人,獨留國用侍榻側(cè),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國用將之,以攻集慶,爭效死先登。與諸將下鎮(zhèn)江、丹陽、寧國、泰興、宜興,從征金華,攻紹興,累擢親軍都指揮使。卒于軍,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慟。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肖像功臣廟,位第八。
    國用之卒,子誠幼,勝先已積功為元帥,遂命襲兄職,典親軍。
    陳友諒逼龍灣。太祖御之,戰(zhàn)石灰山。勝攻其中堅,大破之,又追究破之采石,遂復(fù)太平。從征友諒,破安慶水寨,長驅(qū)至江州,走友諒。進親軍都護。從解安豐圍,遷同知樞密院事。從戰(zhàn)鄱陽,下武昌,克廬州,移兵取江西諸路。與諸將收淮東,克海安壩,取泰州。徐達圍高郵未下,還師援宜興,以勝督軍。高郵守將詐降,勝令指揮康泰帥數(shù)百人先入城,敵閉門盡殺之。太祖怒,召勝決大杖十,令步詣高郵。勝慚憤,攻甚力。達亦自宜興還,益兵攻克之,遂取淮安。安豐破,擒吳將呂珍于舊館。下湖州,克平江,功次平章常遇春,再遷右都督。從大將軍達北征,下山東諸州郡。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貶一官,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陜州,趨潼關(guān)。守將宵遁,遂奪關(guān),取華州。還汴,謁帝行在。授征虜右副將軍,留守汴梁。尋從大將軍征山西,由武陟取懷慶,逾太行,克碗子城,取澤、潞,擒元右丞賈成于猗氏?似疥、絳州,擒元左丞田保保等,獲將士五百余人。帝悅,詔右副將軍勝居常遇春下,偏將軍湯和居勝下,偏將軍楊璟居和下。
    二年渡河趨陜西,克鳳翔。遂渡隴,取鞏昌,進逼臨洮,降李思齊。還從大將軍圍慶陽。擴廓遣將攻原州,為慶陽聲援。勝扼驛馬關(guān)敗其將,遂克慶陽,執(zhí)張良臣。陜西悉平。
    九月,帝召大將軍還,命勝駐慶陽,節(jié)制諸軍。勝以關(guān)陜既定,輒引兵還。帝怒,切責(zé)之。念其功大,赦勿治。而賞賚金幣,不能半大將軍。
    明年正月復(fù)以右副將軍同大將軍出西安,搗定西,破擴廓帖木兒,獲士馬數(shù)萬。分兵自徽州南出一百八渡,徇略陽,擒元平章蔡琳,遂入沔州。遣別將自連云棧取興元,移兵吐番,征哨極于西北。凱旋,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同參軍國事,封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予世券。誥詞謂勝兄弟親同骨肉,十余年間,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所以稱揚之者甚至。五年,以勝宣力四方,與魏國公達、曹國公文忠各賜彤弓。
    擴廓在和林,數(shù)擾邊。帝患之,大發(fā)兵三道出塞。命勝為征西將軍,帥副將軍陳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肅。至蘭州,友德以驍騎前驅(qū),再敗元兵,勝復(fù)敗之掃林山。至甘肅,元將上都驢迎降。至亦集乃路,守將卜顏帖木兒亦降。次別篤山,岐王朵兒只班遁去,追獲其平章長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馬駝牛羊十余萬。是役也,大將軍達軍不利,左副將軍文忠殺傷相當,獨勝斬獲甚眾,全師而還。會有言其私匿駝馬者,賞不行。自后數(shù)出練兵臨清、北平,出大同征元遺眾,鎮(zhèn)陜西及河南。冊其女為周王妃。
    久之,大將軍達、左副將軍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shù)十萬屯金山,數(shù)為遼東邊害。二十年命勝為征虜大將軍,穎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帥南雄侯趙庸等以步騎二十萬征之。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zhèn)等皆從。帝復(fù)遣故所獲納哈出部將乃剌吾者奉璽書往諭降。勝出松亭關(guān),分筑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駐大寧逾兩月,留兵五萬守之,而以全師壓金山。納哈出見乃剌吾驚曰:“爾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納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馬赤等獻馬,且覘勝軍。勝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納哈出之將全國公觀童。大軍奄至,納哈出度不敵,因乃剌吾請降。勝使藍玉輕騎受之。玉飲納哈出酒,歡甚,解衣衣之。納哈出不肯服,顧左右咄咄語,謀遁去。勝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擁以見勝。納哈出將士妻子十余萬屯松花河,聞納哈出傷,驚潰。勝遣觀童諭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萬人,牛羊馬駝輜重互百余里。還至亦迷河,復(fù)收其殘卒二萬余、車馬五萬。而都督濮英殿后,為敵所殺。師還,以捷聞,并奏常茂激變狀,盡將降眾二十萬人入關(guān)。帝大悅,使使者迎勞勝等,械系茂。會有言勝多匿良馬,使閽者行酒于納哈出之妻求大珠異寶,王子死二日強娶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騎,而茂亦訐勝過。帝怒,收勝大將軍印,命就第鳳陽,奉朝請,諸將士亦無賞。勝自是不復(fù)將大兵矣。
    二十一年奉詔調(diào)東昌番兵征曲靖。番兵中道叛,勝鎮(zhèn)永寧撫安之。二十五年命籍太原、平陽民為軍,立衛(wèi)屯田。皇太孫立,加太子太師,偕潁國公友德練軍山西、河南,諸公、侯皆聽節(jié)制。
    時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shù)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逾二年,賜死,諸子皆不得嗣。而國用子誠積戰(zhàn)功云南,累官至右軍左都督。
    納哈出者,元木華黎裔孫,為太平路萬戶。太祖克太平被執(zhí),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資遣北歸。元既亡,納哈出聚兵金山,畜牧蕃盛。帝遣使招諭之,終不報。數(shù)犯遼東,為葉旺所敗。勝等大兵臨之,乃降,封海西侯。從傅友德征云南,道卒。子察罕,改封沈陽侯,坐藍玉黨死。

    馮勝 - 北伐之路

    明太祖共進行8次北伐,其中馮勝參與其中3次。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戰(zhàn)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明朝政府為肅清漠北故元殘余部隊而進行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放棄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滯留在近塞地區(qū),并多次舉兵南犯,以圖復(fù)辟,均被明軍擊敗。元朝殘余勢力雖由此日漸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盤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為徹底消滅元朝殘余勢力,統(tǒng)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qū)),遂遣軍北征。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都督馮勝為右副將軍,御史大夫鄧愈為左副副將軍,中山侯湯和為右副副將軍率軍往征沙漠。對于北征沙漠的戰(zhàn)略方針,朱元璋根據(jù)元主滯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之哈爾和林),擴廓帖木兒駐兵定西(今屬甘肅),不斷南犯的情況,決定:“分兵為二道:一令大將軍自潼關(guān)出西安搗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一令左副將軍出居庸關(guān)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yīng)援。況元主遠居沙漠,不意吾師之至,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舉而兩得者,此是也!辈⒚笸笓]金朝興、大同都督同知汪興祖(張興祖)等先期進攻山西、河北北部元軍,以吸引元軍注意力,策應(yīng)主力作戰(zhàn)。諸將受命而行。
    二月二十五日,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興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縣)。二十九日,徐達率師進抵定西。四月八日,大敗元軍于沈兒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達分遣鄧愈招諭吐蕃,自率大軍南向攻克略陽(今屬陜西)、沔州(今陜西勉縣)、興元(今陜西漢中),二十三日,回軍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關(guān)以后,于五月初,經(jīng)野狐嶺連敗元太尉蠻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駱駝山,再敗元平章上都罕于開平(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五月二十一日,進逼應(yīng)昌(今內(nèi)蒙古阿巴哈那爾旗轄境),大敗元軍,繳獲甚眾。李文忠在回師途中還攻克興州(今河北灤平),降其兵民3.69萬余人。至紅羅山(今遼寧錦州境內(nèi))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等班師回朝。

    馮勝

    點評:明軍此次北征,兩路皆獲大勝,元朝在近塞的殘余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zhàn)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對故元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作戰(zhàn)。

    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第一次北征沙漠,將東北方面之元嗣君愛猶識理達臘和陜甘方面的元將擴廓帖木兒壓縮到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之哈爾和林)以北地區(qū),暫時減輕了明朝北邊壓力(參見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戰(zhàn))。至洪武五年初,塞外各地的故元勢力,經(jīng)過年余休養(yǎng)生息,再趨活躍,東自開元(今吉林農(nóng)安),西至甘肅、寧夏北部以及各塞要地,均為故元勢力所控制,且不斷南犯。明朝君臣對故元的態(tài)度出現(xiàn)分歧,朱元璋主防,魏國公徐達主攻。經(jīng)過討論權(quán)衡,朱元璋接受主攻意見,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各率兵5萬人,分三路出征。朱元璋的作戰(zhàn)方針是:以徐達為中路,出雁門關(guān)趨和林,揚言急趨和林,實則緩慢進軍,誘元軍出戰(zhàn)而殲滅之;李文忠為東路,出居庸關(guān)經(jīng)應(yīng)昌(今在內(nèi)蒙古阿巴哈那兒旗轄境)趨和林,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馮勝為西路,出金蘭〔地點不詳,疑為金縣(今甘肅榆中)、蘭州之合稱〕趨甘肅,以疑元軍,使其不知所向。這一戰(zhàn)略部署,以中路為正,東、西兩路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擊。

    中路軍于二月二十九日進至山西境內(nèi),徐達以都督僉事藍玉為先鋒,先出雁門關(guān),敗擴廓帖木兒游騎于野馬川(即臚朐河,也即今克魯倫河,位于今中蒙邊境)。三月二十日,藍玉又敗擴廓帖木兒于土剌河(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烏蘭巴托西),擴廓逃去,與元將賀宗哲聯(lián)合,在嶺北(元朝嶺北行省,包括今內(nèi)蒙古東部、北部、黑龍江一部、蒙古和俄國西伯利亞中部的廣大地區(qū),這里具體為何地,不詳)一線抵御明軍。五月初六日,徐達兵至嶺北,輕敵冒進,驟然交戰(zhàn),被元軍擊敗,死萬余人,被迫斂軍守塞。七月十一日,偏將軍湯和在斷頭山(今寧夏寧朔東北約300里處)敗績,指揮同知章存道戰(zhàn)死。西路軍進至蘭州以后,潁川侯傅友德率驍騎5000敗元將失刺罕于西涼(今甘肅武威)。進至永昌(今屬甘肅),再敗元太尉朵兒只巴于忽剌罕口,獲輜重牛馬甚眾。然后與馮勝主力會師,敗元兵于掃林山(今甘肅酒泉北),斬首400余級,擒其太尉鎖納兒加、平章管著等人,軍威大振。六月初三日,逼降元將上都驢,獲吏民830余戶。師抵亦集乃路(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故元守將伯顏帖木兒舉城降,繼敗元軍于別篤山口(地址不詳),獲元平章長加奴等27人及馬駝牛羊十余萬頭。元岐王朵兒只班遁去。

    傅友德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北),又敗元軍,獲金銀印、馬駝牛羊2萬頭而還。東路軍于六月二十九日抵達口溫(今內(nèi)蒙古查干諾爾南),元軍聞訊而遁,獲牛馬輜重?zé)o算,經(jīng)哈剌莽來(今蒙古洪戈爾)至臚朐河。李文忠留部將韓政守輜重,親率大軍輕裝急進,在土剌河、阿魯渾河(即今鄂爾渾河,位于蒙古烏蘭巴托西北)一帶與元將蠻子哈刺章激戰(zhàn)數(shù)日,元軍敗退,獲人馬以萬計,明軍亦死傷不少。李文忠率師追至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南,哈臘湖西),元兵復(fù)集拒戰(zhàn),李文忠見元軍氣勢甚銳,乃斂兵據(jù)險自固并張疑兵,元軍懼有伏兵,不敢逼近,遂引軍而去。李文忠班師而還。十月二十四日,西路軍馮勝班軍回京。十一月,因塞外苦寒,一時難以作戰(zhàn),遂令中路軍徐達、東路軍李文忠班師。

    點評:此戰(zhàn),主力中路軍戰(zhàn)敗,東路軍得失相當,僅西路軍獲勝,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輕敵冒進。

    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戰(zhàn)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至六月,明太祖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五次進攻作戰(zhàn)。

    故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shù)十萬人,占據(jù)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qū),活動于遼東及遼河流域之間,為明在東北之大患。是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焉參贊軍事,率師20萬人北征故元太尉納哈出。朱元璋親自制定此次北征方略:“駐師通州(今北京通縣),遣人觀其出沒。彼若在慶州(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宜以輕騎掩其不備。既克慶州,則以全師徑搗金山(今吉林雙遼東北),出納哈出不意,必可擒矣!辈⑶餐督得魍⒌脑{哈出部將乃剌吾北還,勸降納哈出。

    二月初三日,馮勝率兵抵達通州,偵知納哈出分兵屯守慶州,遂遣藍玉率輕騎乘天大雪出兵,殺其平章果來,擒其子不蘭奚,獲人馬而還。三月初一日,馮勝等率師出松亭關(guān),筑大寧(今內(nèi)蒙古寧城)、寬河(今河北寬城)、會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駐兵大寧。五月二十一日,馮勝留兵5萬人駐守大寧,率大軍直搗金山。六月十九日,進至遼河之東,獲其屯兵300余人,馬40余匹,進駐金山之西。時乃刺吾亦到達松花河,力勸納哈出投降。納哈出心懷二志,猶豫不決,先后多次派使臣赴明軍駐地,以獻降為名,觀明軍虛實。在明軍大軍壓境,步步進逼的情況下,納哈出被迫投降。明得其軍民24萬余人,羊、馬、驢、駝、輜重?zé)o數(shù),最后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六月底,馮勝等奉命班師,令傅友德編集新附軍士,駐守大寧,以防故元余眾進犯。

    馮勝 - 宿將之死

    馮勝和他的兄長馮國用一起跟隨朱元璋起兵,是有名的宿將,“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僅次于徐達、常遇春。后來因為在征討北元的過程中獲罪歸第,朱元璋大殺功臣時,馮勝不自安,來南京見朱元璋,朱元璋安慰他,哪知道,轉(zhuǎn)過頭來竟然也賜死。明初開國六位公爵,徐達、常遇春(實際是他兒子常茂)、鄧愈、馮勝、李文忠、李善長,如果徐達坐實被暗殺的話,那么,這六個人除了鄧愈早死之外,可以說無一善終。而馮勝之死最為蹊蹺,連《明史》那樣回護朱元璋的都不得不說“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shù)以細故失帝意”,這樣看來,馮勝既不是陷于胡藍黨獄,也不是其他的驕橫不法,實在是朱元璋找茬殺人罷了。所以,談遷在談及馮勝之死時不無惋惜的說:“去傅友德之死才兩月,開邊之猛將盡矣”馮勝和傅友德一樣直到南明時期才給予昭雪。其時已經(jīng)幾百年過去了。

    馮勝 - 宗公祠 宋公祠

    既然是宗公祠,為什么現(xiàn)在又有人叫它“宋公祠”呢?當然事出有因。
    清光緒《祥符縣志》載:“宋國公馮勝祠在新昌坊,祀明朝功臣馮勝。成化十一年建。有功于汴故祀之。明末河水沒”從這份記載與前述宗公祠記載一并看:宗公祠、宋公祠均建在開封西北隅,二祠均于明末毀于河患,埋于地下。而文獻上對二者均無詳細的地標,使我們今天很難斷定其確切位置。二祠所不同的是馮勝生年晚于宗澤,但在開封立祠卻在宗澤之前。宋公祠建于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較宗公祠早80余年,F(xiàn)在城隍廟后街這塊地方,究竟是宗公祠,或是宋公祠遺址,很難斷定。
    從這個祠堂現(xiàn)存的大殿及東廊房看,系清代建筑格式。根據(jù)光緒年間《祥符縣志》關(guān)于宋公祠明末沒于河水,未見有重修字樣的記載,可以明確認定的一點,就是截至光緒之前,開封并未重建宋公祠。而開封建廟立祠最盛時期在乾、嘉至道光同治之間。到了光緒年間以及其后,國家積弱、民生凋蔽,開封已經(jīng)很少再建廟了。如果這里確是馮勝的宋公祠,光緒年代修的《祥符縣志》是不會不作記錄的。由此可見。這個祠堂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是馮勝的祠堂,這可能只是一場誤會,或者是被人橫生枝節(jié)的一段插曲而已。

    馮勝 - 后代名人

















    馮國璋(1859—1919年)字華,河北河間縣西詩經(jīng)村人,明代開國勛臣馮勝的后代,北洋軍閥首領(lǐng),曾任民國代總統(tǒng)。
    眼下中國,不知道笑星馮鞏的人恐怕不多。但知道馮鞏的先祖是本世紀初赫赫有名的中華民國代總統(tǒng)馮國璋的恐怕也不多。馮鞏出生在1957 年。往前上溯約100 年,他的曾祖父馮國璋在河北河間縣西詩經(jīng)村哇哇落炕。很巧,他們都是本輩中最小的兒子。

    馮勝 - 馮勝與歷史遺跡

    嘉峪關(guān)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并準備在那里選址建關(guān),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guān)址,最后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guān)。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準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fā)現(xiàn)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fēng)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風(fēng)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的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若在這里建關(guān),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里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于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guān)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于我而改關(guān)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后,大興土木,修筑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guān)城。

    八達嶺

    八達嶺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處,東經(jīng)116°65’,北緯40°25’,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中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guān)山最高者”。 
    八達嶺這名,最早見于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里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nèi),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有萬里長城的著名關(guān)口“居庸關(guān)”,這條峽谷因此得名叫“關(guān)溝”。八達嶺高踞關(guān)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guān),如建瓴,如窺井。“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guān)城,而在八達嶺”之說。
    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向駐以重兵把守。八達嶺成為軍事戰(zhàn)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據(jù)《史記》記載和近年來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zhàn)國時期筑有長城,而今仍見殘墻、墩臺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xí)記載:曾設(shè)軍都、居庸兩座關(guān)城。
    北魏《水經(jīng)注》說:“居庸關(guān)在居庸界,故關(guān)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guān)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guān),關(guān)址在八達嶺!熬佑埂敝麖暮味鴣?是秦始皇筑長城,從南遷徙一批貧苦農(nóng)民和囚徒,到軍都山媯川小盆地定居,稱為庸徒居處。漢武帝時,將媯川置居庸縣(仿延慶)!端(jīng)注》所記載的關(guān)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勢,與八達嶺的地理環(huán)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筑長城。據(jù)《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后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長城,西起大同,經(jīng)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筑。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墻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后,即“高筑墻”,設(shè)防備戰(zhàn),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筑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筑關(guān)制塞,修筑長城,加緊練兵屯田,以防元殘余勢力南侵。
    明代萬里長城,再不是單一的一道高墻,而是修筑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御體系,重點地區(qū)還修筑了多道城墻、關(guān)隘。寧夏、陜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長城復(fù)線,山西設(shè)置的長城復(fù)線就有四條這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筑多座關(guān)城和多道較短的墻,如雁門關(guān)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墻,可謂“寸土設(shè)障,步步為營”。

    蘭州中山橋

     

    中山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cè),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里處,稱“鎮(zhèn)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shù)指導(dǎo),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為“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馮勝 - 絲綢之路的古城












    黑城位于達來呼布鎮(zhèn)東南二十五公里的古弱水河畔,是古絲綢之路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它東西長421米,南北寬374米,總面積15.4萬平方米。城墻底寬11.6米,上寬3.5米,高9.2米。四面加筑有馬面,東西兩面開有城門,并筑有翁城。城外西南角,建有一座土坯固建的圓頂清真寺,城墻的西北角,屹立著一組佛塔群,佛塔和清真寺遙相隔望數(shù)百年。在同城內(nèi)有兩個不同宗教的建筑,使人有一種距離美的感覺。據(jù)史料記載,公元九世紀,西夏政權(quán)就在此設(shè)置了“黑山威福軍司”。公元1286年元朝在此設(shè)置“亦集乃路總管府”。到公元1372年明朝大將馮勝攻破黑城后,不久又將其放棄,地處荒漠戈壁的黑城,幾經(jīng)戰(zhàn)火劫掠,親眼目睹了朝代的更迭,結(jié)束了昔日極盡繁華喧鬧一時的歷史,從此淪為一座死城,伴著冷月清風(fēng),一睡就是數(shù)百年。

    馮勝 - 參考資料

    《明史》列傳第十七 馮勝(兄國用)

    TAGS: 中國軍事人物 中國明朝時期人物 安徽人 政治人物 明朝人
    名人推薦
    • 鄧寶珊
      鄧寶珊(1894年-1968年) 中國愛國將領(lǐng),原名鄧瑜,甘肅天水人。國民黨軍陸軍上將辛亥革命時,參加新疆伊犁起義。1917年后,在陜西任靖國軍第四路營長...
    • 鄧福全
      鄧福全,1950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二野四兵團37師110團當了一名戰(zhàn)士。部隊奉命到滇東地區(qū)剿匪,鄧福全作戰(zhàn)勇敢,在上百次的激戰(zhàn)中,出生入死...
    • 鄧龍光
      鄧龍光,(1896~1979),別號劍泉。1936年1月授陸軍中將,廣東抗日四大名將之一,茂名人。投筆從戎,保定陸軍軍官學(xué)校第6期步科畢業(yè),參加?xùn)|征和北伐...
    • 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遠縣(今屬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宰相。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任丞相。后因被疑叛亂,爆發(fā)了胡惟...
    • 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zhàn),出生入死,功勞...
    • 韓世忠
      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陜西省綏德縣)人,南宋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