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山 - 基本資料
姓名:金少山籍貫:北京
民族:滿族
誕辰:1890年,光緒十六年(庚寅)
逝世:1948年8月13日,農(nóng)歷戊子年七月初九日。
描述:京劇演員,主工銅錘花臉,兼架子花臉。
金少山 - 性格特點
金少山熱愛生活,愛好廣泛:喜聽評書大鼓,愛看踢球摔跤,對花鳥蟲魚、茶館廟會都有濃厚興趣。這對他認(rèn)識生活,陶冶性情,進(jìn)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他性格豪爽,仗義疏財,常常解囊助人、無所吝惜,但花錢無度、常有虧欠,以致晚景凄涼,于1948年8月13日在北平貧病而終。
金少山 - 藝術(shù)經(jīng)歷
幼年從父學(xué)藝,主工銅錘花臉,兼學(xué)何桂山。同時,他從韓樂卿習(xí)練武功把子,學(xué)架子花臉戲;“倒倉”后又向何通海學(xué)得不少如《慶陽圖》、《太行山》一類的開場戲;還從屈兆奎學(xué)了一些非正工花臉?biāo)莸娜纭肚鼗春印、《雙沙河》等詼諧戲,以應(yīng)付搭班之需要。在這期間,他隨父演出于北京各戲院。他正式投拜的業(yè)師乃是唱小生的德珺如,因其父與德交誼深厚,又是后者將他薦入伶界作正式演員的,遂拜德為“帶道師”。
金少山初登舞臺于楊香翠所主持的寶勝和班,該班主演有武生黃月山等人。1911年改入雙慶班,1914年又搭鴻慶、永慶各班,與梅蘭芳、朱素云、謝寶云合演《岳家莊》,與王瑤卿合演《金猛關(guān)》,與程繼先、榮蝶仙合演《秦淮河》,與韋久峰合演《審刺客》,與其父合演《白良關(guān)》、《洪羊洞》、《穆柯寨》。當(dāng)時,北京菊壇名角如林,像他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后生,不易得到大展才華的機會,當(dāng)時的金少山尚為土內(nèi)明珠,猶未耀彩。
金少山幼年跟父親學(xué)戲并和父親同臺演出。1912年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于新新舞臺,就是和他父親一起隨譚鑫培南來的。11月14日首場,譚鑫培演《失·空·斬》,金秀山扮演司馬懿,金少山扮演馬謖。當(dāng)時,金氏父子在《白良關(guān)》中分飾尉遲父子,在《洪羊洞》中分飾孟良、焦贊,都曾在京劇界留下美談。金少山還得到過他的太老師何桂山許多親傳。尤其是他那精美、大方的臉譜,主要師法何桂山。父親謝世后,金少山在北京幾乎不能自立,遂往煙臺等外地演出。及至嗓音轉(zhuǎn)好,于1922年輾轉(zhuǎn)到達(dá)上海,先后隸丹桂等一臺、共舞臺任長期坐包演員(為外邀演員充當(dāng)配演,俗稱“班底”而非“底包”),絕少知音。在這里,他遇上了許多藝事優(yōu)秀的合作者,如林樹森、白玉昆等。由于這種機緣,他又學(xué)會和新排了不少劇目,大大充實了腹笥,拓寬了戲路!秾徠唛L亭》就是在這期間向劉永春學(xué)的,后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1922年冬,上海約梅蘭芳旅滬公演,《霸王別姬》中的霸王一席,難于物色。正當(dāng)為難之際,恰逢王瑤卿剛由滬返京,他便推薦了金少山。金少山的戲由大管事李春林為他說戲監(jiān)排,臨期一經(jīng)登臺場,以其魁碩修偉的身軀,寬額豐頤的扮相,叱咤風(fēng)云的氣勢,聲若洪鐘的唱念,將西楚霸王的風(fēng)采再現(xiàn)于舞臺,轟動了上海灘。自此,他的聲望與日俱增。
1937年他重返京華,自組“松竹社”挑梁奏藝,開花臉掛頭牌先例,2月14日,在華樂戲園首場演出《連環(huán)套》,引起了巨大轟動。這是京劇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biāo)志著凈行藝術(shù)的發(fā)展進(jìn)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周瑞安、張榮奎、陳少霖、李多奎、姜妙香、王福山等名伶為佐,松竹社多年不衰。并與梅蘭芳、孟小冬、馬連良、譚富英等合作演出。
1943年他再到上海出演于皇后大戲院,門口的“客滿”牌,竟達(dá)六個月之久不能摘下。金少山直到辭世,雄踞凈行首席,譽滿大江南北。其技藝出類拔萃,被譽為“十全大凈”,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項羽的藝術(shù)形象,故而又有“金霸王”之美稱。
金少山 - 藝術(shù)特色
作為一個花臉演員,金少山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的生前好友、戲曲家翁偶虹曾說:“有人贊金少山的嗓音之高亢勝過何桂山,表作之精細(xì)不讓黃潤甫,身材之魁梧超出李壽山,武功之嫻熟甚于慶春圃。這四位都是凈行中造詣深湛的前賢,說金少山能集眾家之美,萃于一身,是當(dāng)之無愧的!蔽渖拜吷泻陀裆耙苍潎@說:“金少山那樣的大花臉,真是要哪兒有哪兒,實在是難得的全材,說得上前無古人!”金少山確是一個天賦優(yōu)厚的全面人材。他的聲音之洪亮響亮,確有聲震屋瓦、震耳欲聾之勢。高、中、低、寬、厚、亮、面面俱備。他在鼻音的運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頭腔、胸腔與鼻腔共鳴的方法用得巧妙得法,唱來靈巧、和諧而無沉悶、單調(diào)之感。它如虎音、膛音、立音、炸音也都一應(yīng)俱全、用來隨心所欲。唱腔
金少山的唱腔樸實無華,不事雕琢,似乎平淡無奇,實則逋峭渾厚,于順暢自然之中顯現(xiàn)氣勢。他唱“快板”最見功力,吐字、氣口、尺寸都駕馭自如,快而不亂,流暢清晰,字字入耳。如《鎖五龍》單雄信痛斥李世民、徐茂公、羅成的三段;《斷密澗》李密與王伯當(dāng)?shù)膶诙季哂写硇浴T诔恢,他善于借鑒、吸收其它行當(dāng)中一些唱法,用以豐富花臉唱腔,貼切、新巧而不著痕跡。他的唱,在繼承金秀山、何桂山唱法的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自成一體。
念白
他的念白的功力也極為深厚,善于運用高、矮、寬、細(xì)各音,于輕重疾徐、遲急頓搓的變化中,刻畫人物性格,揭示角色心理,收到達(dá)意傳神之效。如《連環(huán)套·拜山》竇爾墩與黃天霸對白,《審七長亭》李七在公堂上的大段自白,均屬精品。念京韻白的太監(jiān)戲更有獨到之處,如《黃金臺》的伊立、《忠孝全》的王振、《法門寺》的劉瑾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做表
他的做表,實遵黃三(潤甫)路數(shù)。其武功基礎(chǔ),、腰腿功夫都好,工架嚴(yán)謹(jǐn)穩(wěn)練,身段精巧漂亮,“寓矯健于凝重之中,見端莊于玲瓏之內(nèi)”(翁偶虹語),在《鬧江洲》中的使雙斧,《霸王別姬》中的操大槍及《盜御馬》中的馬趟子,《五臺山》中的羅漢像,《清風(fēng)寨》中的浪子步,以及《霸王別姬》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威儀,《草橋關(guān)》姚期戎馬半生,烈士暮年的老邁,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嗓音
金少山能作黃鐘大呂之聲,他嗓音的響度是京劇史上空前的,他既有堂音又有立音,音色很有厚度,寬亮雄渾,宏曠無比。金少山的發(fā)聲方法是科學(xué)的,總體共鳴非常好,尤其是頭腔、胸腔共鳴結(jié)合得非常好,他用氣也通暢,聲音雄壯而又富于自然美。在花臉聲音造型中,一直被認(rèn)為是一個正格。他高、中、低音都好,尤其是高音,更見功力。金少山改變了前人一些笨拙的唱法,改造了那種接近喊叫的聲音,甩掉了累贅的尾音,他的新唱法具有工穩(wěn)、流暢、大方的特點,代表著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花臉的最高演唱水平。
戲路
金少山加工提高了許多花臉劇目,全方位地豐富了凈行的表演藝術(shù)。他的戲路子很寬,他演楚霸王、銚期、馬武、單雄信、李密、尉遲恭、黃蓋、馬謖、包拯、李逵、劉瑾、竇爾墩,甚至于《八蠟廟》的金大力、《雙沙河》的張?zhí)忑,都十分出色。許多過去只能唱開場的花臉戲,經(jīng)他加工,都變成了大軸子戲,象《草橋關(guān)》(就是《銚期》)、《鎖五龍》、《斷密澗》、《白良關(guān)》、《鍘美案》、《牧虎關(guān)》這些戲,都是金少山唱紅的。
自創(chuàng)金派演唱風(fēng)格金少山演唱藝術(shù)上的推陳出新,還表現(xiàn)在對唱腔的點染和裝飾上。前輩花臉的唱大都直呼直令,金少山不滿足于此,他開始采用了擻音、顫音等一些新的裝飾因素,他還發(fā)展了花臉的鼻音,從而較大幅度他增強了唱腔的韻味和表現(xiàn)力!赌粱㈥P(guān)》是金少山著名的喜劇。戲里兩段《西皮流水》唱腔很有喜劇色彩。請注意:在當(dāng)中的《搖板》“殺來殺去影無蹤”,“影”字的拖腔中,金少山就運用了擻音;在“呼風(fēng)”時唱的“一步跳至在正中”,“至”字,金少山又用了大顫音,這都使唱腔更為生動活潑。
金少山突破了銅錘花臉與架子花臉嚴(yán)格分工的界限,融銅錘、架子、武花于一體,確立了京劇史上第一個唱、念、做、打全面發(fā)展的完整的花臉流派,推進(jìn)了凈行表演藝術(shù)的發(fā)展,形成了自家風(fēng)格,世稱“金派”,與郝(郝壽臣)、侯(侯喜瑞)兩派鼎足而立,其成派是先于裘(裘盛戎)的。金派風(fēng)格,集銅錘、架子花的演唱一體,雄渾豪放,大氣磅礴,典型地體現(xiàn)著花臉行當(dāng)?shù)乃囆g(shù)特征。以唱、念的卓越成就和做工著稱于世,是現(xiàn)代凈行三大流派之一。
戲劇界內(nèi)外都夸贊金少山為天才、奇才。在京劇二百年的歷史進(jìn)程中,像金少山那樣一條聲震屋瓦的金嗓子,像金少山那樣高大魁偉的身材和飽滿寬闊、適合勾畫各種臉譜的面龐,的確是前無古人的。但是金少山的造詣,主要還是仗著扎實、深厚的功力和舞臺上長期的磨煉而取得的。金少山青年時期,嗓子并不像中年以后那樣驚人,他早先以演武花臉為主,兼演架子花臉。他師承何桂山一派,武功基礎(chǔ)非常扎實,身段相當(dāng)講究,他演《蘆花蕩》的張飛、《金沙灘》的楊七郎一類武花角色,早就獲得好評了。金秀山去世后,他生活窮困,在戲班里做過很長時期的底層演員。他先在煙臺等地搭班,然后輾轉(zhuǎn)到上海。在上海老共舞臺搭班時,名次曾懸第二十五牌;后來又長期在上海榮記大舞臺等劇場做基本演員,逐漸才升為三、四牌,擔(dān)任些重要配角。這一個很長的時期,使他受到了很大鍛煉:舞臺上大大小小的角色,他都扮演過;從名角到配角,他同臺見過的,數(shù)以千百計;他為四大名旦等獨樹一幟的著名藝術(shù)家都曾經(jīng)長期配戲;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并且廣征博采,大大提高了舞臺上的表現(xiàn)力。他那條金嗓子,也是在這樣的實踐中,逐漸鍛煉得越來越響堂、掛味兒的,于是,他又能出色地演好銅錘花臉戲。掌握了如此豐富的技藝,才是他引起人們重視的根本原因。
金少山 - 藝術(shù)地位
如同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分別居于老生、武生、旦角首席一樣,金少山是世所公認(rèn)的京劇花臉首席代表,他為提高凈行在京劇藝術(shù)中的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貢獻(xiàn),后起的優(yōu)秀花臉演員無一不受到他的深刻影響。
金少山 - 代表劇目
金少山常演的劇目有:
劇目名稱 | 飾演角色 | 劇目名稱 | 飾演角色 | 劇目名稱 | 飾演角色 |
《鎖五龍》 | 單雄信 | 《御果園》《白良關(guān)》 | 尉遲恭 | 《牧虎關(guān)》 | 高旺 |
《草橋關(guān)》 | 姚期 | 《斷密澗》 | 李密 | 《刺王僚》 | 姬僚 |
《飛虎山》 | 李克用 | 《斷太后·打龍袍》 | 包拯 | 《霸王別姬》 | 項羽 |
《取洛陽》 | 馬武 | 《失街亭、斬馬謖》 | 馬謖 | 《探陰山》 | 包拯 |
《審七長亭》 | 李七 | 《大保國、探皇陵、二進(jìn)宮》 | 徐延昭 | 《鍘美案》 | 包拯 |
《忠孝全》 | 王振 | 《盜御馬、連環(huán)套》 | 竇爾墩 | 《清風(fēng)寨》 | 李逵 |
《法門寺》 | 劉瑾 | 《鬧江洲》 | 李逵 | 《丁甲山》 | 李逵 |
有些原為開場戲,經(jīng)他搬演后也列為大軸,如與馬連良合演的《八百八年》(飾姜尚)即開場戲《渭水河》,另如《太行山》(飾姚剛)、《大回朝》(飾聞仲)、《龍虎斗》(飾呼延贊)、《慶陽圖》(飾李剛)等。他還排演過新戲《芒碭山》飾演張飛。他演的《八蠟廟》中的金大力,《雙沙河》中的張?zhí)忑垼矠槿怂矏邸?/p>
金少山 - 藝術(shù)傳人
金少山的傳人有吳廣志(松巖)、趙炳嘯。以傳承金派而享譽的演員,還有著名的“銅錘三奎”,他們是:王泉奎、趙文奎、婁振奎。他們在演唱藝術(shù)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金少山為人大方、性情豪爽,他對許多后起之秀無私地作過傳幫帶。其中,年輕時的裘盛戎特別受到他的器重,他的熱心提攜,對裘盛戎攀登藝術(shù)高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金少山 - 個人榮譽
他還與梅蘭芳合作演出《霸王別姬》 。他為人豪爽,經(jīng)?犊饽遥热酥,但晚景凄涼,貧病而死。代表劇目有《白良關(guān)》、《牧虎關(guān)》、《草橋關(guān)》 、《連環(huán)套》、《斷密澗》、《打龍袍》、《二進(jìn)宮》、《鎖五龍》、《刺王僚》、《李七長亭》、《霸王別姬》等。
金少山 - 活動年表
1926年12月10日,農(nóng)歷丙寅年十一月初六日:金少山、梅蘭芳首次合演《霸王別姬》
1926年11月,梅蘭芳應(yīng)邀率團(tuán)到上海大新舞臺演出。觀眾一再要求上演《霸王別姬》。梅蘭芳原是和楊小樓合演這出戲的。經(jīng)國劇宗師楊小樓創(chuàng)造出那氣吞山河的楚霸王形象之后,梅蘭芳要再找到一位水平相稱的演員來合作,確是一件困難的事。可是,這一次終于在上海找到了位低才高的金少山。12月10日,梅蘭芳和金少山首次在大新舞臺合演了《霸王別姬》。大獲成功。金少山把銅錘、架子、武花的表演方法巧妙地融為一體,并借鑒楊派武生的一些唱念表演,再加上他那雄偉的造型和工架,非常出色地創(chuàng)造了花臉行當(dāng)霸王項羽的藝術(shù)形象,在廣大觀眾中博得了“金霸王”的稱號,從而名震全國。此后,金少山就成了楚霸王的最佳人選。在一些重要的大型合作戲中,梅、金的《霸王別姬》被認(rèn)為是一出極有份量的大軸戲,多次安排演出。
1930年3月,農(nóng)歷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程艷秋重組鳴和社,以郝壽臣易侯喜端,李洪春、李洪福易周瑞安,王少樓易郭仲衡,姜妙香、程繼仙易王又荃,新聘傅小山、扎金奎、馬連昆、劉春立、李多奎、金少山搭入,言菊朋被邀短期搭入,使“鳴和社”陣容愈加壯大。演于鮮魚口內(nèi)小橋路南華樂戲院。
本次重組是因1929年程率班社赴滬演出后首次轉(zhuǎn)赴漢口,時某坤伶出重金策動將程艷秋本戲戲本及“鳴和社”的一半班底拉了出來,加緊排練程派新劇上演,只有程艷秋的老伙伴們曹二庚、吳富琴、張春彥、文亮臣、李四廣和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仍堅守鳴和社陣地未曾離去。后經(jīng)梁華亭籌措復(fù)于本年初在原班底基礎(chǔ)上將班社重建。
1931年6月9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下午三時開演
《天官賜!诽祗溉
《金榜樂》(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鴻鸞禧》(荀慧生,馬富祿,金仲仁,張春彥)
休息
七時開演
《百花亭》(雪艷琴)
《汾河灣》(張藻辰,尚小云)
《打花鼓》(華慧麟,蕭長華,馬富祿)
《落馬湖》(李吉瑞)
《蘆花河》(程艷秋,王少樓)
《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楊小樓飾趙云,馬連良飾喬玄,高慶奎飾前劉備,譚小培飾后劉備,譚富英飾魯肅,龔云甫飾國太,金少山飾張飛,蕭長華飾喬福,姜妙香飾周瑜,曹毛寶飾孫權(quán))
1931年6月11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滿堂紅》(楊鼐儂,金碧玉)
《岳家莊》(小楊月樓,小奎官)
《瓊林宴》(言菊朋)
《戰(zhàn)宛城》(麒麟童飾張繡,荀慧生飾鄒氏,劉奎官飾典韋,金仲仁飾曹昂,曹毛包飾曹操,陳鶴峰飾賈詡,馬富祿飾曹安氏,蔣寶印飾許褚)
《取滎陽》(馬連良,金少山)
《取帥印》(高慶奎)
《花木蘭》(徐碧云)
休息
七時開演
《馬蹄金》(尚小云,貫大元,龔云甫)
《挑滑車》(劉宗楊)
《二進(jìn)宮》(梅蘭芳,譚小培,金少山)
《林沖夜奔》(李萬春)
《弓硯緣》(雪艷琴,姜妙香,雪艷舫)
《臥虎溝》(李吉瑞)
《忠義節(jié)》(程艷秋,譚富英,王少樓)
《八大錘》(楊小樓飾陸文龍,馬連良飾王佐,劉漢臣飾岳云,劉硯亭飾金兀術(shù),劉奎官飾狄雷,高雪樵飾何元慶,馬富祿飾乳娘,張質(zhì)彬飾嚴(yán)成方,張國斌飾岳飛)
《五花洞》(梅蘭芳、程艷秋、尚小云、荀慧生飾四潘金蓮,高慶奎飾張?zhí)鞄煟鹕偕斤棸?/p>
《慶賀黃馬褂》(麒麟童,王英武,趙如泉,劉漢臣,金素琴,劉奎官)
1933年4月,農(nóng)歷癸酉年:楊寶森二次赴滬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冠以“譚派正宗文武須生”頭銜。合作者有武生馬玉龍、青衣張艷卿、花臉金少山及高雪樵、陳鶴峰等。演期50天。
1933年4月21日,農(nóng)歷癸酉年三月廿七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jié)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fù)劇目。
演出劇目: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2日,農(nóng)歷癸酉年三月廿八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3日,農(nóng)歷癸酉年三月廿九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4日,農(nóng)歷癸酉年三月三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5日,農(nóng)歷癸酉年四月初一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jié)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fù)劇目。
演出劇目:《寶蓮燈》 (楊寶森飾后劉彥昌,張艷卿飾王桂英,高雪樵飾楊戩,金少山飾秦燦,陳鶴峰飾前劉彥昌,粉菊花飾楊真人,韓金奎飾書童,王富英飾后沉香)
1933年4月29日,農(nóng)歷癸酉年四月初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jié)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fù)劇目。
演出劇目:全部《首陽山》(楊寶森飾程嬰,金少山飾屠岸賈,張艷卿飾莊姬公主,馬玉龍飾韓厥)
1933年5月4日,農(nóng)歷癸酉年四月初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jié)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fù)劇目。
演出劇目:《黃金臺》(楊寶森,金少山)
1933年5月9日,農(nóng)歷癸酉年四月十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演于天蟾舞臺,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jié)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fù)劇目。
演出劇目:《鼎盛春秋》(魚腸劍、刺王僚)(楊寶森,金少山)
1934年2月27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十四日:梅蘭芳二次抵達(dá)武漢
梅蘭芳飛抵漢口,此為梅氏第二次在武漢演出!翱绲丁袄仙T富英和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等從北平乘火車而來,另有金少山是從南京搭船來的。頭三天戲票在本月底已全部預(yù)售一空。
1934年3月3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十八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一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女起解》。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nèi)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4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十九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二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洛神》。因為周日,日常加演《法門寺》。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nèi)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5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二十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三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四郎探母》。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nèi)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12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廿七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期滿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本日期滿,又續(xù)五天,外加給劇院幫忙(不收演出酬金)一天,到3月18日止,正式營業(yè)16天,全部客滿。
本期演出,除過去的老戲、古裝戲以外,還有《霸王別姬》、《西施》、《太真外傳》等未在漢演過的戲。譚富英、金少山還演了《捉放曹》、《打棍出箱》、《托兆碰碑》、《御果園》、《刺王僚》等戲。
1936年11月,農(nóng)歷丙子年:梅蘭芳赴山東濟(jì)南演出
梅蘭芳赴山東濟(jì)南演出于進(jìn)德會京劇場,隨行有楊寶森、金少山等。大軸為梅蘭芳與金少山之《霸王別姬》,壓軸為楊寶森與劉連榮、王泉奎之《洪羊洞》。
1937年2月,農(nóng)歷丙子年:金少山組松竹社
金少山回北平,自組“松竹社”挑梁奏藝,開花臉掛頭牌先例。邀楊寶森加盟,演于華樂戲園。
1937年2月14日,農(nóng)歷丁丑年正月初四日:松竹社首演
松竹社在北平華樂戲園首演。
演出劇目:《釣金龜》(李多奎);《打漁殺家》(楊寶森,李慧琴);《連環(huán)套》(金少山)
1937年2月15日,農(nóng)歷丁丑年正月初五日:1937年2月15日華樂園演出
本日華樂戲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斷后·龍袍》(李多奎,金少山)
1938年2月16日,農(nóng)歷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楊小樓于前日入殮,本日接三。
1939年8月21日,農(nóng)歷己卯年七月初七日: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天津水災(zāi)義務(wù)戲
天津水災(zāi),女演員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災(zāi)義務(wù)戲。言菊朋、金少山前場《碰碑》,大軸秦玉梅《天河配》,言菊朋飾張有才,金少山飾牛神。
1939年11月,農(nóng)歷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
趙炳嘯經(jīng)桂錫九先生引薦,正式拜金少山先生為師。拜師禮上京劇界名流如蕭長華、馬連良、程硯秋、葉盛蘭等百余位到場祝賀。當(dāng)時照有大幅到場貴賓與金氏等之照片,惜于文革期間散失。
1940年1月22日,農(nóng)歷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jì)義務(wù)戲
新民會貧民救濟(jì)義務(wù)戲三天,演于新新大戲院。是晚,壓軸馬連良、張君秋《桑園會》,大軸言菊朋、程硯秋、金少山、孫毓堃《美人計》。
1940年3月10日,農(nóng)歷庚辰年二月初二日: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出
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于中國大戲院。
1941年9月30日,農(nóng)歷辛巳年八月初十日:言菊朋計劃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
言菊朋計劃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大管事聘孫煥如,每周六出演長安。
1942年1月20日,農(nóng)歷辛巳年十二月初四日,21時:金少山、李多奎等錄制《打龍袍》唱片金少山、李多奎等于勝利公司錄制《打龍袍》唱片,錄于晚9時,結(jié)束于11時。李多奎飾李后,金少山飾包拯,姜妙香飾宋仁宗,馬富祿飾陳琳,蕭長華飾燈官、郭槐,關(guān)德咸飾王延齡,賈賢英京胡,張繼武司鼓。金或酬1萬2千元,連關(guān)德咸亦得3百元。
1946年6月5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五月初六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jì)桂災(zāi)義務(wù)戲第一場
6月5日至11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jì)桂災(zāi)義務(wù)戲,劇目包括:
《六月雪·坐監(jiān)》,由王吟秋主演,著名老旦表演藝術(shù)家李多奎助演。王吟秋飾演的劇中主人公竇娥,感情真摯,唱腔充分運用了程派幽咽婉轉(zhuǎn)、含蓄深沉的特色,所唱的大段(二黃慢板)哀傷悲戚、委婉盡致,帶給人一種回腸蕩氣之感。
《晉楚交兵》(《摘纓會》),由譚富英、金少山、王金璐、蕭長華、王吟秋合演。其中王吟秋時年僅21歲,作為青年演員,敢與這么多京劇名家同臺合作,足見王吟秋在學(xué)藝的途徑上更上一層樓,獲取了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