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鉗韻宏,男,京劇凈角。1928年生于北京。
幼入富連成“韻”字輩學戲,得裘盛戎真?zhèn),桃李滿天下,弟子有孟廣祿、鄧沐瑋、楊燕毅、裘蕓等,F(xiàn)居青島。在青島市京劇院從事導演工作。
他是家里的獨子,從小就練習武術(shù),由于能夠常到前門外的廣和樓看當時中華戲劇學校學生們演戲,久而久之便喜歡上京劇,并且還能唱幾段花臉戲。正好教他小學課的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孫敬修老師,那時的孫老師就經(jīng)常到北平的廣播電臺播節(jié)目,有時也帶著他去直播室唱兩段花臉戲。于是,少年的鉗韻宏就決心要做京劇演員。
1939年,“富連成”科班在報紙上刊登《招生啟事》。那年11歲的鉗韻宏學戲心切,就瞞著家長偷偷報考。不料就有1000人報名,先是僅錄取40人。因他本來就會唱,就入選了。又經(jīng)過科班兩個月的考察,最后只是留下了20人被正式錄取,其中就有鉗韻宏!
他考入“富連成”科班后,屬于“韻”字班學習花臉。起初是宋富亭和孫盛文等分別教他《刺王僚》、《御果園》、《探陰山》和《鍘美案》四出銅錘花臉戲,后來又學習了《捉放曹》(飾曹操)、《空城計》(飾司馬懿)、《牧虎關(guān)》等戲。
1940年春節(jié),正在坐科學習銅錘花臉的鉗韻宏,由武丑葉盛章帶著逛廠甸廟會,而裘盛戎正好在一個小吃攤前喝粥。葉盛章就向前給裘盛戎打招呼,并介紹鉗韻宏認識了裘盛戎。這是他們在臺下的首次見面。
直到1942年的初夏,鉗韻宏隨“富連成”科班到上海天蟾大舞臺進行實驗演出。他剛剛主演了《盜御馬》的同時,裘盛戎也正在上海的皇后大戲院(今和平影劇院)才演完了頭三天打炮戲。這晚,就是裘盛戎與李仲林的《盜御馬·連環(huán)套》。于是,科班負責人、鼓師葉蔭章就帶鉗韻宏去觀摩學習。這令他興奮不已,非常喜出望外。從臉譜、唱念、表演等各方面,都深感裘盛戎功底深厚,非同凡響。在此期間,葉盛章還帶著鉗韻宏和張元奎到愛多亞路(今延安中路)顧森伯醫(yī)師診所樓上,拜見了仰慕已久的裘盛戎。自此,他就有幸能夠基本上每天跟裘學戲。先后學習了《五花洞》(飾包拯)、《盜御馬》、《二進宮》(飾徐延昭)等戲的演唱方法,確實是受益匪淺。據(jù)鉗韻宏回憶,他在上海問藝時,裘盛戎就把他剛在上海麗歌唱片公司灌制的《盜御馬》(正面是“坐寨”,反面是“盜馬”)放給他聽,還邊放邊講。盡管那時雄踞京劇舞臺的花臉是金少山、侯喜瑞,但裘盛戎在唱片的演唱,在吐字、行腔、歸韻等方面,都是相當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特色。
1944年春,裘盛戎由上海來北京訂婚,那時是住在北京宣武門外大溝沿胡同!案贿B成”科班的葉蔭章聞訊,便讓鉗韻宏與夏韻龍抽空去看望,并允許他倆繼續(xù)跟裘盛戎學戲。不久,裘結(jié)婚后的第四天就攜新娘返回上海演戲。
1945年12月,鉗韻宏與夏韻龍同時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內(nèi)的厚德福飯莊,正式拜裘盛戎為師。裘盛戎當時高興地說:“今天我算是開山門收徒弟了!卑茨隁q,鉗韻宏就成了裘門大弟子。也就有機會追隨老師的身旁,一方面能夠直接得到言傳身教,另一方面不斷參與排演,耳濡目染獲得的更多。1947年初冬,裘盛戎決定在北平單獨挑班。之前,他先邀請著名演員貫盛習(老生)、陳永玲(花旦)、孫毓堃(武生)、李多奎(老旦)和他自己作為“五大頭牌”一同演出。這樣,他們各有自己的拿手好戲,上座率自然就會很理想。與此同時,鉗韻宏、夏韻龍、李志民就四處奔走,聯(lián)系組班及演出的事宜。就這樣,由裘盛戎挑班的劇社——“戎社”就宣告誕生。這是京劇史上繼金少山之后,第二個以銅錘花臉長期領(lǐng)銜挑頭牌的京劇演出班社。鉗韻宏歷經(jīng)了戎社起步演出的整個過程。正鑒于此,他對于裘派藝術(shù)是非常熟悉的。
戎社的打炮劇目,就是全部《姚期》!兑ζ凇纺耸囚檬⑷指鶕(jù)乃父裘桂仙親傳的頭二本《草橋關(guān)》改編的。在演出前,裘盛戎與他的內(nèi)兄李志民,還有鉗韻宏、夏韻龍都認為《草橋關(guān)》的劇名比較俗氣,改為《姚期》就顯得新穎。戎社首場演出是在北平大柵欄的三慶園演出。先是李多奎的《釣金龜》,再就是貫盛習、陳永玲的《武家坡》,三是孫毓堃的《艷陽樓》,最后的大軸戲就是《姚期》,除裘盛戎演姚期外,李世琦的劉秀、陳永玲的郭妃、薛廣福的郭榮、何盛清的姚夫人、李德奎的姚剛。這場演出是名角薈萃,精彩紛呈!兑ζ凇返倪@次首演是一舉成名。
解放后,鉗韻宏先是在天津應工架子花臉。1953年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演戲時,見到了已經(jīng)加盟了青島市京劇團的裘派花臉桂偉禎(是經(jīng)旦角李硯萍介紹)。此人本是上海的名票,父親經(jīng)商,比較富有。他一直酷愛京劇,先是唱老生,后改銅錘花臉,還是裘盛戎的弟子。桂偉禎在票戲時,經(jīng)常請鉗韻宏為他說戲,尤其是身段、做派。于是,他倆是“焦不離孟”的關(guān)系。這次,桂偉禎就引薦鉗韻宏于1954年6月,也參加青島市京劇團,唱架子花臉并兼任導演。
1955年中國京劇院二團成立,張春華與張云溪聯(lián)袂排演的新編水滸戲《獵虎記》,演得非常的火,在全國影響很大。于是,青島市京劇團也決定要排演《獵虎記》,由鉗韻宏導演。當時僅有27歲的鉗韻宏頗有氣魄的接過了這個艱巨任務(wù)。他不辭勞苦地導戲,而且連戲中的豹皮服裝、一些特殊道具,都是他一手操辦。他們印制的海報寫道:“解珍、解寶雙入獄,孫立、孫新大劫牢!庇身n小樓(武生)演解珍、鉗韻宏(不戴髯口的架子花臉)演解寶,還有惠玉雯的顧大嫂、董春伯的孫立、惠玉林的孫新、徐戎奎的員外。排演成功后,一連演出了40多場,非常受歡迎。這也展示了鉗韻宏的藝術(shù)才華。不久,鉗韻宏又執(zhí)導了《秦香蓮》等戲。
言少朋來到青島市京劇團擔任領(lǐng)銜主演時,鉗韻宏為之配演了不少戲。在《十老安劉》中演劉長、在《失空斬》中演馬謖、在《甘露寺》中演張飛等。言少朋還安排鉗韻宏擔任新戲《文天祥》的導演。在中興言派時,1961年在言少朋主演的《戰(zhàn)北原》中演鄭文。現(xiàn)在,這出言派戲的錄音,已經(jīng)被制作成“音配像”,而深受歡迎。而其中鄭文正是鉗韻宏所扮演。
在倡導現(xiàn)代京劇時,鉗韻宏在《紅燈記》扮演鳩山,在《沙家浜》演胡傳魁等花臉角色。充分說明他有很深的藝術(shù)功底。
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后,黨和政府號召“振興京劇藝術(shù),弘揚民族文化!濒门苫標囆g(shù)影響很大,簡直有“十凈九裘”的傾向。作為裘盛戎大弟子的鉗韻宏則如魚得水。從20世紀80年代起,凡是全國性的紀念裘盛戎的演出活動,總是聘請他擔任藝術(shù)顧問。1981年11月,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等在北京舉行“紀念裘盛戎逝世十周年演出”,鉗韻宏擔任藝術(shù)指導。
裘派花臉方榮翔還經(jīng)常與跟隨老師時間最長的鉗韻宏會面或是通信,來研究切磋裘派技藝。1984年,山東省文化廳擬在紀念舉辦裘派專場演出,正在患病的方榮翔為此乘車來青島找鉗韻宏商討籌劃。而那時鉗韻宏正隨青島市京劇團在海陽演出,方立即乘長途汽車前去。1989年拍攝電影《方榮翔的舞臺藝術(shù)》(內(nèi)含:《赤桑鎮(zhèn)》、《盜御馬》、《將相和》三折戲),鉗韻宏是藝術(shù)指導,并住在方榮翔家里。就連當時還健在的裘盛戎夫人李玉英,都讓鉗韻宏來指導裘少戎學習裘派。時任天津市市長的李瑞環(huán),還專門請鉗韻宏來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擔任藝術(shù)指導。還有一些裘派經(jīng)典劇目,也是他擔任指導;樏蠌V祿就是拜他為師,學習裘派藝術(shù)。另外,鉗韻宏還收下呂德禮、孫慶、劉大可、劉佳欣(女花臉)為弟子,青島女花臉票友孫愛華是他的學生。
為了介紹與傳播裘派藝術(shù),他于1995年寫成了《裘盛戎生平和裘派藝術(shù)》一書,由青島出版社出版。劇作家馬少波為之作序,書名是京劇研究家歐陽中石所題寫。與此同時,他還應邀在青島人民廣播電臺的戲曲專題《淺談京劇〈坐寨〉唱腔》中,擔任嘉賓主持。此節(jié)目獲得了第一屆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廣播文藝專家獎。
主要藝術(shù)活動
☆ 1945年12月,農(nóng)歷甲申年:鉗韻宏、夏韻龍拜裘盛戎為師
鉗韻宏與夏韻龍同時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內(nèi)的厚德福飯莊正式拜裘盛戎為師! 2005年9月13日,農(nóng)歷乙酉年八月初十日:左紅蓮拜楊博森為師
天津京劇院青年女花臉左紅蓮赴京參加紀念裘盛戎大師誕辰90周年演出期間,拜著名裘派花臉名家楊博森為師。王金璐、景榮慶、鉗韻宏、康萬生、鄧沐瑋、孟廣祿、宋昌林、李軍等京津滬魯京劇名家出席。左紅蓮時年剛剛二十幾歲,學習裘派花臉頗有成就,得拜名師,使得她能夠更好地鉆研藝術(shù)。
☆ 2006年9月17日,農(nóng)歷丙戌年閏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杰、崔洪集體收徒儀式舉行
2006年9月17日,在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20周年之際,為更好地傳承京劇藝術(shù)、培養(yǎng)京劇人才,青年京劇團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杰、崔洪喜收14名新徒。
李瑞環(huán)同志出席儀式。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勝玉,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肖懷遠,天津市副市長張俊芳,天津市政協(xié)副主席、天津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葉厚榮,天津市委秘書長茍利軍,老同志方放等出席。
此次收徒的演員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杰、崔洪都是“百日集訓”的受益者,正是有了“百日集訓”和一大批老藝術(shù)家的悉心傳授,他們才在京劇藝術(shù)的舞臺上贏得了掌聲和贊譽。
儀式上,14名拜師學生集體向老師獻上了鮮花并表演了《夜奔》、《珠簾寨》、《九龍杯》、《洪洋洞》等京劇選段和“武戲集粹”。他們表示,一定要在老師們的傳授下,刻苦學習,刻苦訓練,不辜負老師和廣大京劇前輩的諄諄教誨。王立軍等人則以《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光盤等禮物回贈學生,鼓勵他們不斷學習前輩藝術(shù)家的精湛技藝,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為弘揚京劇藝術(shù)作出應有的貢獻。京劇藝術(shù)家李世濟、譚元壽、張春華、馬長禮、王玉璞等作為王立軍、張克等演員的前輩,紛紛表示要為傳承京劇藝術(shù)、培養(yǎng)京劇人才繼續(xù)發(fā)揮“傳幫帶”作用。三代京劇演員同臺的場景,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杜近芳、劉雪濤、景榮慶、遲金聲、馬崇仁、李榮威、鉗韻宏、葉少蘭、張學津、唐在炘、李和聲、李尤婉云、李長春、錢根生、王則昭等京劇藝術(shù)家和有關(guān)單位負責同志及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演職員代表等70余人參加收徒拜師儀式。